《荔枝蜜》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荔枝蜜》是一篇描写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绛。

1.1.2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阿蜜与荔枝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3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南方乡村的生活风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知识点讲解2.1 故事情节理解2.1.1 学生需要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包括主人公阿蜜的生活环境、劳动过程以及与荔枝的关系。

2.1.2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阿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

2.1.3 学生通过讨论,探讨小说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如荔枝蜜的代表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阿蜜的形象描写和对乡村环境的描绘。

3.1.3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热爱。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意义。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篇故事。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和把握。

5.1.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悟和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技巧的掌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的教学课件。

6.1.2 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1.3 课件中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6.2.1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6.2.2 学生准备课文文本,用于阅读和参考。

6.2.3 学生准备自己的短篇故事草稿,用于课堂练习和分享。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杨朔阅读答案五年级

荔枝蜜杨朔阅读答案五年级

荔枝蜜杨朔阅读答案五年级
25.为什么要以“生命的微尘”为题? 写出你的理解。

(3′)
以“生命的微尘”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内容上抓住了说明事物“花粉”的特征。

2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花粉”方面的有关知识的?(2′)
按由浅人深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花粉”知识的。

27.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们在春天容易得过敏症?(3′)
春天花开之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吸入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花粉(有抗原性),则产生过敏反应。

28.为了清楚地说明事物,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下面的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试分别说说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
(1)一株玉米的花粉,竟达5000万粒;松树的一个花序,就有花粉16万粒;一朵苹果花有5.7 万粒,一朵芍药花多达365万粒。

(2)当你摘下一朵美丽的鲜花时,你是否注意到同时散落一些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花粉。

(3)每当松树盛花之际,经风一卷,花粉便飞舞在松涛林海上空,宛如淡黄色的“轻雾”;若遇春雨,便降金色的“花粉雨”,构成春天一奇观,增添了无限春意。

答案:(1)举例子、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花粉的数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运用下定义,抓住了花粉的本质。

(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且使文章有文采,使读者爱读。

29.“蜂儿酿造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这—诗句,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杨朔笔下的《荔枝蜜》,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联想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蜜蜂的精神,即勤奋不息、舍身忘我、无私奉献,我们要学习这样精神。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
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 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
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 ·· · 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 想一想
• 1、文章借何物,喻何人? • 2、作者所借之物与所喻之人有什么共通之处?
文章 所借之物 所喻之人 共通之处
《落花生》 落花生
默默付出 不求回报的人
朴实、有用
秘密
借物喻人:是指借助事物的某一 特点,来揭示做人的道理或讴歌 人的品格。
这篇文章借的物是什么?喻的人 是什么人?两者有什么共通之处?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野草》
所借之物 野草
所喻之人 顽强不屈的人
共通之处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所借之物
所喻之人
共通之处
《野草》
野草
顽强不屈的人
坚忍不拔、顽强不屈
《葵花之最》
《荔枝蜜》
文章
所借之物 野草 蜜蜂
所喻之人 顽强不屈的人 边防战士 农民
共通之处 不择环境、顽强不屈 不畏艰苦、不畏严寒 勤劳、为他人着想
《野草》 《荔枝蜜》
《葵花之最》 葵花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 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 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 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
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的力量?
作者以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启示人 们,面对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克服 一切阻力,奋然向上,鼓励人们勇于 斗争,给人以信心。
先要读文章,找到借什么物, 喻什么人,再找人与物的共 通点,最后品读体现共通点 的句子。
阅读提示: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了解荔枝的特点和种植方法,了解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和解读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此教案的设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荔枝蜜》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PPT,包括荔枝的形象图、荔枝的树木和果实图片等。

3. 学生用的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荔枝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荔枝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有关荔枝的知识和经验。

3. 引导学生思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阅读理解与讨论:1. 学生首次阅读课文《荔枝蜜》,师生共同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朗读部分段落。

2.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展开讨论,例如:- 作者为什么把荔枝的果实比作蜜糖?- 通过这篇课文,你对荔枝有什么新的了解?- 荔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2.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例如比喻、排比等。

3.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短语,例如“摇曳”、“蕊”等。

写作练习:1. 分组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一个话题,如“我的最爱水果”、“我的家乡特产”等,展开写作实践。

2.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话题,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修改,通过修改来提高写作水平。

巩固与评价:1.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同学之间的反馈。

2.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流畅度等方面。

3. 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农民或植物专家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种植和维护荔枝树的经验。

【最新】荔枝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优秀word范文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荔枝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荔枝阳春三月,荔枝树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露,树枝上长着如同翡翠一般的绿叶。

枝头绽蕾扬花,花朵小巧玲珑,呈淡青色,香味沁人心脾,在簇簇绿叶陪衬下,显得更加娇嫩欲滴。

盛夏,成片的荔枝树长得茂盛极了,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累累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荔枝的果实先是青绿色,与绿叶相辉映,几乎分辨不出哪些是果,哪些是叶;渐渐的,果实青里透红,慢慢成熟起来;最后,又变成深红色,---完全熟透了。

这时,满山遍野的荔枝树,像是一个浓绿的世界!在那儿吊坠着无数串“红宝石”--荔枝,它们好似蹒跚的星火,红艳艳的,真是美极了。

要是你仔细观察荔枝的形状,便会发现它大而圆。

外层的壳年上去还挺粗糙,浑身起“疙瘩”,“疙瘩”下面是呈不规则花纹,仿佛盔甲一样。

可是一剥开皮,啊哈!里外截然不同:先看见薄薄的一层膜;再剥开就可见瓤肉莹白似冰雪,圆滑鲜润,饱含水分。

荔枝的滋味,初熟的较酸,熟透后,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你如果拿一个,放进嘴里,嗬!这滋味无法形容,像葡萄一样水灵灵,像甘蔗一样多汁甘甜。

荔枝,深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南方人。

它那诱人的美味,令人百吃不厌。

1、填上合适的词语。

(4分)吮吸()分辨()充满()饱含()2、选择合适的字,在下面画“__”线(6分)绽蕾(扬、杨)花小巧(玲、铃)珑(沁、泌)人心脾(娇、骄)嫩欲滴(圆、园)滑鲜润百吃不(厌、庆)3、照样子仿写句子(3分)(1)阳春三月,荔枝树大口大口地吮吸着甘露。

盛夏七月,荷花冒着烈日酷暑,__________。

金秋十月,菊花__________________。

寒冬腊月,梅花__________________。

(2)荔枝的滋味无法形容,像葡萄一样水灵灵,像甘蔗一般多汁甘甜。

哈密瓜的滋味无法形容,像,像。

鲈鱼的滋味无法形容,像,像。

荔枝蜜·课内阅读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蹋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卷
- 1 - 荔枝蜜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过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回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一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线索理解加练习

记叙文之线索1.概念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的作用就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2.分类(1)以某一物为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2)以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

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社戏》,《卖蟹》(3)以人物为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

“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时间为线索:如《一定要争气》中,以童第周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童第周学习的刻苦努力。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名词:“前天”、“昨天”、“前些天”、“中午”、“黄昏”、“下午”……很明显的,这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5)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很明显的按照地点转换为顺序。

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是以行踪为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一般称暗线如《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题附答案人教版

一、积累运用(28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A、跳踉liáng 自诩某ǔ 警惕tì 赐给cìB、嗥叫háo牛仔zǎi滑稽jì头衔某iánC、赫然hè 够呛qiàng 陛下bì 撬去qiàoD、膺惩yīng 弥漫mí 称职chèn 区寄ōu2、下列词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方格内改正。

(4分)横行无际不屑一顾昂首阔步凶神恶煞按捺不住奄奄一息如怨如诉万籁具寂殚智竭力无以复加下流无耻喜笑颜开赅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不可救药3、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3分)A、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

姑妄从之:姑且按照他的办法来做。

B、贼易之。

易:容易。

C、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D、把全世界的地下宝藏都指点给他。

指点:指出来使人知道。

4、对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B、《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C、《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相传为希腊被释的奴隶伊索所作。

5、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某某某。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某某某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6、默写填空。

(5分)①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

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荔枝蜜》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①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A)物儿吧?②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

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zi (B)身体。

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

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得呢。

1、将文中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

A() B()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解释。

啖_______ _______ 瓶塞儿______ _______ 中看______ _______
3、用“出众”一词造句。

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写荔枝树、荔枝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第二段中作者展开联想,由__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本文要写蜜蜂,赞美蜜蜂勤劳无私的品质,却为何用大量的笔墨写荔枝林、荔枝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稀罕)B(滋养)
2、啖dàn吃瓶塞儿sāi塞子中看zhong 合适
3、“略”
4、①引用,说明荔枝的美妙,同时为文章增添了情趣;②比喻、拟人、勾勒出一幅热热闹闹兴高采烈的蜜蜂酿蜜的美好场景。

5、为接着写蜜蜂蓄势。

6、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甜美。

7、写荔枝林为写吃荔枝蜜服务,写荔枝蜜的香甜,为下文写参观蜜蜂,赞美蜜蜂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