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小时玻璃管药膜法敏感度毒力基线的建立
禾谷缢管蚜体内与传播WYDV-GPV相关的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禾谷缢管蚜体内与传播WYDV-GPV相关的蛋白的筛选和鉴定小麦病毒病是全球冬小麦产区小麦上经常发生的一类重要病害,由黄矮病毒(yellowdwarf viruses,YDVs)单一侵染或混合侵染引起。
黄矮病毒经由多种麦蚜以持久型方式传播。
病毒-蚜虫的互作关系成为病毒-蚜虫-小麦这一病害体系中的关键因素。
病毒编码的蚜传相关蛋白和蚜虫体内参与病毒传播的蛋白之间的互作是病毒-蚜虫互作关系的分子证据,而参与传播黄矮病毒相关的蚜虫蛋白都停留在正向遗传学手段的筛选阶段。
本研究中,利用中国特有的黄矮病毒种类-小麦黄矮病毒Wheat Yellow Dwarf Virus-GPV(WYDV-GPV)和其传播介体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研究对象,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酵母双杂交(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和split-ubiquitin膜酵母双杂交系统)来筛取参与传播WYDV-GPV相关的禾谷缢管蚜蛋白,并同时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和化学发光免疫共沉淀(Chemiluminescent 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来验证病毒蛋白和蚜虫蛋白的遗传方面和物理方面的双重互作,最终得到真正的参与传播黄矮病毒的蚜虫蛋白。
将WYDV-GPV编码的蚜传相关蛋白外壳蛋白(CP)和通读蛋白(RTD)的基因分别插入到GAL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诱饵载体质粒pGBKT7-DB上,构建了pGBKT7-CP和pGBKT7-RTD两个诱饵质粒。
后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诱饵质粒对该系统的Y2HGold酵母菌株无毒性,在该酵母细胞中能够表达出正确的诱饵蛋白,并且表达出的诱饵蛋白没有自激活活性,因此这两个诱饵满足了可用于筛取文库的条件。
利用禾谷缢管蚜全虫总RNA构建的cDNA酵母文库,转化率为5×106cfu/ug,独立克隆数为4×106个/ml,库滴度为5.12×107cfu/ml,这些参数均符合文库构建的各项参数。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小麦田禾谷缢管蚜是该地区小麦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田禾谷缢管蚜对农药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已经被多次报道,而且抗性程度不断加剧。
传统的农药防治已经难以满足对田禾谷缢管蚜的控制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田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监测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情况,为制定更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田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制,为未来抗药性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田禾谷缢管蚜的危害,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小麦产业的稳步发展。
1.2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情况。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虫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日益凸显,尤其是缢管蚜对小麦的威胁。
通过对缢管蚜的抗性监测,可以为防治虫害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农药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了解缢管蚜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帮助。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关中地区小麦田缢管蚜的抗药性状况,为科学防治农作物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杀虫剂的抗性监测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部分害虫对某些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导致农药的使用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对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小麦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可以有效评估该害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李振亚导师姓名尹新明教授王合中教授学科专业动物学研究方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中国郑州2016年5月分类号密级河南农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纳米几丁质的制备及其对麦蚜的毒效研究英文题目: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chitin andthe insecticidal activity against wheat aphids学位申请人:李振亚导师:尹新明教授王合中教授专业:动物学研究方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论文提交学位授予日期:日期:研究生三年生涯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昔日课堂上各位恩师上课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试验时的收获与艰辛已变成最美好的回忆。
从三年前满怀期待的踏入校园,到现在收获满满的即将步入社会,许多人的关心、帮助换来我今日的成长,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感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尹新明教授对我的悉心培养,从课题的选择、制定以及顺利完成都倾注着尹老师辛勤的汗水和殷切的希望。
我常被尹老师的能力和智慧所折服,平日里尹老师总是忙碌,但不论有多忙总不忘关心我们的安全,令我十分感动。
我还要感谢无私、热心指导了我三年的王合中老师,感谢他的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没有他的指导,我不会如此顺利的完成试验、完成论文,他的博学令我向往。
在我遇到困难时,王老师总会以他乐观的精神开导我,和我一起度过难关。
感谢苏丽娟老师对我的试验研究和论文设计的悉心指导,在研究生期间,苏老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
借此机会,感谢三位老师三年来对我的栽培,祝愿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同时衷心感谢生命科学院动物学的杨国庆教授、张国只副教授,植物保护学科的郭线茹教授、原国辉教授、闫凤鸣教授、张猛教授、安世恒教授、赵新成教授、李为争副教授、杜孟芳副教授、吴少英副教授、席玉强博士、宋南博士和刘晓光博士等给予的热情帮助和指导,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渊博的学识使我的知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宽广。
植物保护学通论昆虫第6章小麦害虫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杂草寄主、早春耙磨、选用抗虫品种
2、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土壤处理 田间喷药
70%吡虫啉拌种剂100-150g,对水10L,拌种 100kg,凉干后播种 3%克百威颗粒剂20-25kg/hm2 播种前 50%抗蚜威或10%吡虫啉WP150-300g/hm2, 40%乐果EC 600-900ml/hm2 2.5%溴氰菊酯EC 300-600ml/hm2
幼虫体背具各色纵 条纹
幼虫头部 黄褐色, 沿蜕裂线 有棕黑色 “八”字 纹
大发生年3 龄后幼虫 体色常呈 现黑色
发生规律
生活史与习性 1、华中地区1年发生5~6代,无滞育特性 2、成虫需补充营养,对糖酒醋混合液的趋性
很强,有趋光性和迁飞习性,雌蛾喜在麦 株
中下部枯黄叶片上产卵 3、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3龄后有假死和
麦长管蚜在南北麦区均可造成为害,性喜阳 光,耐潮湿,成株期多分布于上部叶片正反 面,抽穗后集中在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在西北和华北冬春麦区为害严重, 畏光,喜干旱,耐低温,主要在苗期为害
发生规律
发生与环境关系 1、气候
冬暖、春旱 2、栽培制度
早播麦田及肥沃、通风不良的麦田受害重 3、天敌
瓢虫、蚜茧蜂、食蚜蝇、蜘蛛及蚜霉菌
麦红吸浆虫
麦吸浆虫为害状
形态特征
橘红色,密被细毛,头小,复眼大,足细长 触角各节环生刚毛,前翅有脉4条
发生规律
1、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 越夏、越冬
2、成虫畏强光和高温,以早晨和傍晚活 动最盛,产卵于抽穗但尚未扬花的麦穗上
3、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轮作换茬,麦茬及时耕翻曝晒
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命表参数的研究

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命表参数的研究方美娟;何晓庆;刘冬;宋凯;赵轩宇;王玉波【摘要】[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 ~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3种蚜虫有翅蚜比例大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繁殖力顺序与有翅蚜比例相反.玉米蚜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51.40、0.31、1.36,麦长管蚜最低,分别为24.63、0.24、1.28.[结论]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适生性大小顺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3)032【总页数】4页(P263-265,273)【关键词】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大麦;生命表【作者】方美娟;何晓庆;刘冬;宋凯;赵轩宇;王玉波【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河北衡水0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3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为害玉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的世界性害虫种类。
该3种蚜虫不但可以直接为害寄主植物,而且还可以传播病毒病[1],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种子品质,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2-7],据报道,蚜虫常年发生面积达1 000万~1 300万hm2,造成小麦减产15%~30%,大发生年份可超过60%[6,8-10]。
几种杀虫剂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研究

次 为 阿 维 菌 素 ,L c 为 2 . 4 7 2 mg・ L ~ ;溴 氰 菊 酯 相 对 较 弱 ,L c 。 为4 . 0 3 8 mg・ L ~。 就 时 间 效应 来 看 ,阿 维 菌 素 作 用 时 间 较 慢 ,死 亡 高 峰 出现 在 第 3 、4天 ,但 持 效 性 较 好 ,持 效 期 为 7 d ;溴 氰 菊 酯 发 挥 药 效 较 快 ,在 第 2天 禾
货架 期 ,已为大 量试 验研 究所证 实 。本 文清 水处 理
学 ,2 0 1 5,2 5( 2 3 ) :8 6 - 9 0 .
的试验 结果 表 明 ,贡柑果 实贮 藏前 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洗 比不 处 理 而直 接装 袋入 贮 的果实 腐烂 率 明显 降低 ,表 明贡 柑果 实栽 培及 采后 贮藏 中保 持果 实及 环境卫 生 、进
研究 [ J ] .现 代 农 业 科 技 。2 0 1 5 ,( 9) :1 3 4 . 1 3 5 .
D OI : 1 0 . 1 6 1 7 8 / j . i s s n . 0 5 2 8 - 9 0 1 7 . 2 0 1 7 0 1 3 5
几 种 杀 虫 剂对 禾 谷 缢 管 蚜 的毒 力 研 究
尚 慧 艳 ,何 香 ,何 恒 果
6 3 7 0 0 9 ) ( 西 华 师 范 大 学 生 命科 学 学 院 ,四川 南 充
以及 小 麦等农 作 物 。以成蚜 、若 蚜初 春为 害这些 植
物 的新 叶 ,在 叶 背 吮 吸 汁 液 ,受 害 叶 片 向 叶 背 纵
雌 蚜 ,属 于 同 翅 目蚜 科 ,分 布 于 上 海 、江 苏 、浙 江 、四川 、重庆 、贵州 、山东 、福 建等 地 。为 害细 叶结缕 草 、野 牛草 、梅 花 、绣 线菊 、美 人蕉 等 花木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t ea t i e fS h c i t so OD ,P v i OD n P we e s nfc n l if rn mo g t e t r e wh a a it s( a d P O r i iia ty dfe e ta n h h e e tv rei g e p< 0. 5 . 0 )
3个小麦品种 的 S D、 O P 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 , O P D、 P 且品种抗 性越 强 , 活力增加越 明显; 酶 3个小麦品种之 间 S OD、
P D、 P 活性 差异显著 ( O PO <O 0 ) 结论]3个小麦品种 S D、 OD、 P 活性 变化 的差 异 , 本反 映 了其 田间 . 5 。[ O P PO 基
P 0 n s e l g l a e f t e t r e wh a a i t si c e s d sg ii a t l n t h c e s fd y f e n P i e d i v s o h h e e tv re i n r a e i n fc n l ao g wi t e i r a e o a sa t ri — n e e y h n o u a i n,a d t e sr n e h e it n e o a i te ,t e mo e sg ii a tt e i c e s f t e e z m e a t iy c lt o n h to g r t e r s a c f v re i s h r i n fc n h n r a e o h n y c i t . s v
摘要 [ 目的]研 究禾谷 缢 管蚜 对 3个 小 麦品 种 幼 苗保 护 酶 的 影响 。[ 法]采 用 室 内人 工接 虫的 方 法, 究 方 研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黄彦娜;王雅丽;魏静;郭鑫;李兰;王康;陈茂华【摘要】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9(045)003【总页数】4页(P211-214)【关键词】禾谷缢管蚜;杀虫剂;抗药性监测【作者】黄彦娜;王雅丽;魏静;郭鑫;李兰;王康;陈茂华【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西安710003;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西安71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西安710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2.2禾谷缢管蚜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各麦区广泛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鲁艳辉,杨婷,高希武*(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100193)摘要:【目的】建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
【方法】从田间采集麦蚜在实验室内饲养30代以上,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每条毒力基线为2次以上独立测定数据合并后计算结果。
【结果】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包括新烟碱类、吡啶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等共22个药剂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 h的敏感毒力基线。
禾谷缢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02 μg/cm2和0.007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124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26~0.70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05~0.065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033~0.240 μg/cm2。
麦长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15 μg/cm2和0.12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41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5~0.76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18~0.36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20~2.94 μg/cm2。
【结论】建立的两种麦蚜对22杀虫药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包括了当前所有可能用于防治麦蚜药剂,可以用于以后麦蚜抗药性监测或其他相关研究的参照;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高于麦长管蚜。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杀虫剂;抗药性监测中图分类号:Q9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4-6296(2009)01-00-00 Establishment of baseline susceptibility data to various insecticides for aphids 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and 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Homoptera: Aphididae)by the method of residual filmin glass tubeLU Yan-Hui, YANG Ting, GAO Xi-Wu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Aim】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susceptible toxicity baselines of both Rhopalosiphum padi and Sitobion avenae to 22 insecticides. 【Methods】The method of the residual film in glass tube with 3 h exposure to insecticides was employed for determining toxicity of insecticide to both wheat species, which were originally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rovinces of China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973”计划)项目(2006CB102003);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2006BAD08A03)作者简介:鲁艳辉, 女, 1978年11月生,河北唐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昆虫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E-mail: luyanhui1211@*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 gaoxiwu@收稿日期Received:2008-07-07;接受日期Accepted:2008-12-16during 2005-2007 and reared on wheat seedlings in laboratory for more than 30 generations. 【Results】In R. padi, the LC50 values of susceptible toxicity baselines were 0.02 μg/cm2 and 0.007 μg/cm2 for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imidacloprid and acetamiprid respectively; 0.124 μg/cm2for pymetrozin; 0.0026-0.70 μg/cm2 for carbamate insecticides, carbosulfan, thiodicarb, methomyl, pirimicarb and carbaryl; 0.005-0.065 μg/cm2 for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 triazophos, profenofos, omethoate, dimethoate, malathion, phoxim, dichlorvos and chlorpyrifos; 0.033-0.240 μg/cm2for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lamba-cyhalothrin, beta-cypermethrin, deltamethrin, bifenthrin, fenvalerate and cypermethrin. In S. avenae, the LC50values of susceptible toxicity baselines were 0.15 μg/cm2 and 0.12 μg/cm2 for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imidacloprid and acetamiprid respectively; 0.41 μg/cm2 for pymetrozin; 0.005-0.76 μg/cm2for carbamate insecticides carbosulfan, thiodicarb, methomyl, pirimicarb and carbaryl; 0.018-0.36 μg/cm2 for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 triazophos, profenofos, omethoate, dimethoate, malathion, phoxim, dichlorvos and chlorpyrifos and 0.20-2.94 μg/cm2for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lamba-cyhalothrin, beta-cypermethrin, deltamethrin, bifenthrin, fenvalerate and cypermethrin. 【Conclusion】Susceptible toxicity baselines of both R. padi and S. avenae to 22 insecticide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resistance monitoring or other related researches. The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is higher in R. padi than in S. avenae for most of insecticides.Key words: Rhopalosiphum padi; Sitobion avenae; residual film method; susceptible toxicity baselin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麦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小麦,高粱等禾谷类作物。
除吸食小麦汁液外,还传播病毒造成小麦黄矮病,致使小麦叶色变黄,植株矮化,分蘖减少,减产严重,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丰收。
麦蚜分布范围广,在我国麦区均有发生,主要包括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和麦无网蚜Acyrthosiphon dirhodum(Walker)。
各麦区发生的优势种不同,其中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在小麦生长后期混合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是国内大多数麦区的优势种,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两种蚜虫的发生程度不同(刘爱芝等,2001)。
多年来,很多麦区麦蚜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不少地区已普遍反映生产上常用的农药品种对麦蚜的防效在下降(洪波等,2004)。
杀虫药剂大量、长期的使用,害虫产生抗药性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麦蚜的天敌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伤害,使其对麦蚜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弱(韩巨才等,1996;唐振华,2000)。
害虫抗药性监测是指导杀虫药剂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也是害虫抗药性研究中最基本的工作,任何一种抗性监测方法都必须首先建立敏感毒力基线,作为一个参比的标准(吴益东等,2006)。
玻璃管药膜法是一种常用的监测麦蚜抗药性的方法(Shotkoski et al.,1990;Shufran et al.,1997),适用于一些个体小的昆虫(如蚜虫类)以及鳞翅目的成虫。
药膜法具有省时、省力、快速、简便、易行等优点。
本文应用玻璃管药膜法以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为对象,建立了22种药剂的3 h相对敏感毒力基线,为以后麦蚜的抗药性监测工作及其抗药性治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