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缢管蚜体内保幼激素的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命表参数的研究

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命表参数的研究

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命表参数的研究[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

[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

[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

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为害玉米、小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的世界性害虫种类。

该3种蚜虫不但可以直接为害寄主植物,而且还可以传播病毒病[1],分泌蜜露影响光合作用效率,影响种子品质,对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2-7],据报道,蚜虫常年发生面积达1 000万~1 300万hm2,造成小麦减产15%~30%,大发生年份可超过60%[6,8-10]。

组建生命表是研究害虫种群变动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生命表可以掌握种群变动各项参数,为更好地治理害虫提供理论依据[11-14]。

赵曼等[15]研究了玉米蚜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生命表参数,郭萧等[16-17]研究了麦长管蚜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生命参数,胡冠芳等[18]研究了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在小麦上生命表参数差异,但目前尚未见该3种蚜虫在大麦上生长发育的研究。

为此,笔者以大麦为寄主研究了该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以期为人工大量饲养蚜虫及其天敌昆虫和蚜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试验昆虫。

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均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温室内以大麦为寄主连续饲养10代以上。

温度为(23±1)℃,湿度为70%~85%,光暗周期为16∶8 h。

1.1.2 寄主植物。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作者:谢佳燕林佳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05期摘要: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

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其当代和子代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时间、周限增长率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吡虫啉较低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无重要影响。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杀虫剂;生命表;种群中图分类号: S433.39;S482.3+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5-0125-02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是我国长江流域麦区的重要害虫,可危害多种禾本科、莎草科和香蒲科植物[1]。

蚜害在我国麦田已连续多年发生,化学防治依然是田间有效的害虫防治措施之一[2]。

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类新型氯化烟碱类药剂,对飞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高的毒力作用[3]。

杀虫剂在田间喷洒后,在环境中的浓度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差异逐渐递减到亚致死剂量[4-5]。

众多研究表明,杀虫剂对昆虫具有明显的亚致死效应,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桃蚜(Myzus Persica)后可抑制其繁殖能力和寿命[6],却可刺激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产卵量[7]。

利用生命表可以在种群水平上分析种群动态规律,环境因素对昆虫种群的影响[8]。

本研究通过构建禾谷缢管蚜的生殖力生命表,分析研究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对其种群动态的影响,旨在为吡虫啉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2.1生物测定采用浸叶法对禾谷缢管蚜进行了生物测定。

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4.02+1.26x。

依据方程,计算选择0.58 mg/L作为处理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吡虫啉浓度,处理后实测死亡率为9.38%。

2.2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根据观察资料,构建生命表,计算禾谷缢管蚜种群的生命表参数(表1)。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小麦田禾谷缢管蚜是该地区小麦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田禾谷缢管蚜对农药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已经被多次报道,而且抗性程度不断加剧。

传统的农药防治已经难以满足对田禾谷缢管蚜的控制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田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监测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情况,为制定更合理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田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制,为未来抗药性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田禾谷缢管蚜的危害,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小麦产业的稳步发展。

1.2 研究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情况。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虫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日益凸显,尤其是缢管蚜对小麦的威胁。

通过对缢管蚜的抗性监测,可以为防治虫害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农药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了解缢管蚜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帮助。

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关中地区小麦田缢管蚜的抗药性状况,为科学防治农作物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杀虫剂的抗性监测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部分害虫对某些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导致农药的使用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对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杀虫剂的抗性情况进行监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小麦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可以有效评估该害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张盛元;杨和林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1995(021)002
【摘要】本文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n)和有蚜株率(F)对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找出了其种群消长的4个时期:点片发生期,始盛期,猖獗期和衰退期;防治重点应在始盛期,即瓢虫卵期,以达到经济有效,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

【总页数】3页(P5-7)
【作者】张盛元;杨和林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22.2
【相关文献】
1.我国南方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传播能力 [J], 张秦风;赵玉侠
2.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传播能力变异的研究 [J], 张泰风;赵玉侠;杨英;朱象三
3.禾缢管蚜危害小麦穗部损失估计初步研究 [J], 曹雅忠;倪汉祥
4.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传播能力变化及其对发病的影响 [J], 张秦风;朱象三;金欣藻;赵玉侠
5.捕食性天敌对禾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影响 [J], 印毅;杨益众;余月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酯酶的时间效应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酯酶的时间效应
c n y lwe a h to o to .T e r s lsi d c td t a h se a e a tvt f o l s u p diwa n i ie a f o rt n t a fc n r 1 h e u t n ia e tt e e tr s ci i o pa o i m a s i h b td l h h y Rh ph
D I1.99j i n 10 - 8 .020 .1 O : 36/.s .0 9 8 12 1.200 0 s 4
吡 虫啉 亚 致 死 剂 量 对 禾 谷 缢 管 蚜 酯 酶 的 时 间效 应
林 佳 , 燕 谢佳
( 武汉工业学 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2 ) 30 3
第 3 卷第 2期 1 21 02年 6月








V0 . l . 1 3 No 2
J u n l o W u a P lt c n c Un v ri o r a f hn oy e h i ie st y
Jn 2 1 u .0 2
文章 编号 :0948 (02 0 -090 10 -8 1 2 1 )203 -3 .
t e mi i m t t e s t o r T e h n y c v t e o e e lwl ,b t t e r b u d d e z me a t i h n mu a h i h h u . h n t e e z me a t i r c v r d so y u h e o n e n y c i t x i y v y d d t e c oma ci i v l f r 8 h u .T e e z me a t i p i st ae t mi a l p i ssg i - i n’ a h n r l a t t l e a t o r h n y c vt i a h d r t d wi i d co r i in f r v ye e 4 s i y n e h d i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不同种类药剂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研究作者:魏会廷李俊汤永禄杨武云吴春李朝苏来源:《农学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禾谷缢管蚜是西南麦区蚜虫的优势种群,为提高对其防治效果,选择2种常用的化学农药(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和2种植物源农药(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分别在室内和田间开展了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室内浸渍试验中,化学农药造成蚜虫全部死亡,植物源农药毒杀效果也较为理想(死亡率76.7%~86.7%)。

田间试验的校正防效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氰戊-氧化乐果>辣椒水>大蒜-洋葱-香葱水,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敏感性较高(校正防效90%以上),对氧化乐果有一定的抗性,对参试的植物源农药敏感性较差(校正防效40.5%~50.8%)。

天气状况对药效试验结果影响明显。

在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应首选阿维菌素-吡虫啉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和配套技术研究。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氰戊-氧化乐果;阿维菌素-吡虫啉;植物源农药;药效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340 引言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吸食小麦汁液,传播黄矮病,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1]。

以往有关蚜虫药效试验多集中在以麦长管蚜种群占优势的黄淮麦区,西南麦区蚜虫以禾谷缢管蚜为主,且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

目前对麦蚜的防治仍以喷洒化学农药为主,农药残留不容小觑,长期施用害虫易产生抗性。

高效、低毒、持效、环保的生物源农药愈来愈受重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2012年底国发〔2012〕65号文件的出台,生物源农药特别是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1950年,谢炎以参数“杀虫效力”来描述氟铝酸钠对害虫的杀灭效果,其杀虫效力可在70%~90%[3]。

曹本钧利用“平均死亡率”、“毒力图线”和“药剂处理更正防治率”分析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认为蚜虫和红蜘蛛内吸药剂,乐果药效高效、持久[4-5]。

我国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_段辛乐

我国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_段辛乐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 ,2015,42(3):297-303DOI :10.13802/j.cnki.zwbhxb.2015.03.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036,3147176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0204110001)*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maohua.chen@nwsuaf.edu.cn 收稿日期:2014-06-30我国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扩增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段辛乐1乔宪凤2彭雄1左亚运1刘高鸣1陈茂华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为筛选用于我国禾谷缢管蚜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微卫星位点,从8个省(市)共9个地区采集282头试虫,采用微卫星PCR产物荧光标记与自动扫描分型方法,研究了8个欧洲禾谷缢管蚜微卫星位点在试虫个体中的扩增稳定性和遗传多样性。

结果显示:位点R1.35在9个种群中均不能扩增;位点R5.29b 只在7个种群的少数样本中能扩增;位点R2.73、R3.171、R5.10、R5.138、R5.50和R6.3在各种群中均能稳定扩增,这6个位点的无效等位基因频率为0.0044 0.2663,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9 9.3个,观测杂合度为0.047 0.912,其中位点R6.3具有较低的观测杂合度(0.047)和等位基因数(2.9),不适合用于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而位点R2.73、R3.171、R5.10、R5.138和R5.50均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数,可用于我国禾谷缢管蚜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扩增稳定性;多态性Amplifying stabil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microsatellite loci in different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 )populations in ChinaDuan Xinle 1Qiao Xianfeng 2Peng Xiong 1Zuo Yayun 1Liu Gaoming 1Chen Maohua 1*(1.Key Laboratory of Crop Pest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Shaanxi Province ,China ;2.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Northwest A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Shaanx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research of Rhopalosiphum padi populations in China ,the amplifying stabilit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eight previously reported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analyzed in 282individuals sampled in nine regions of eight provinces in China.The PCRfragments of the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labeled fluorescently and scanned automatical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cus R1.35could not be amplified in any samples of the nine populations ,and the locus R5.29b could only be amplified in a few samples of seven populations.Loci R2.73,R3.171,R5.10,R5.138,R5.50and R6.3could be amplified stably in samples of all populations.The null allele frequency (N a )of the six stably amplified loci was between 0.0044and 0.2663;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 (N A )ranged from 2.9to 9.3,and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 o )was from 0.047to 0.912.Locus R6.3showed lower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0.047)and mean number of allele (2.9)than other loci ,indicating that it could not be used for further population genetics analysis in China.Loci R2.73,R3.171,R5.10,R5.138and R5.50showed high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and mean number of allele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usable f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research of R.padi populations in China.Key words:Rhopalosiphum padi;microsatellite locus;genetic diversity;amplifying stability;polymorphis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是麦类作物重要的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小麦种植区均有分布(张广学和钟铁森,1983;Simon et al.,1991),该虫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汁液,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麦苗受害轻度时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严重时则导致小麦生长停滞,最后枯黄甚至死亡。

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及其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许兰杰;余永亮;程星;李伟;杨红旗;梁慧珍【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以22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小麦幼苗对禾谷缢管蚜的抗生性和禾谷缢管蚜对小麦的不选择性,以及叶片叶绿素a、b含量与其抗生性和不选择性的关系,为抗蚜(耐蚜)亲本材料的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禾谷缢管蚜对郑麦9023、衡麦选系、丰优6号、保丰104等4个小麦品种(系)均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拒食性);而对百农64、Amigo、京花1号等仅在黑暗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对农大212、京麦411、豫麦35选系等仅在光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不选择性。

郑麦9023、济麦20、KOK1679、京花1号、衡麦选系、新麦9号、铭贤169等7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抗生性。

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其有翅蚜着落量呈显著负相关(r=-0.60∗),而叶绿素b含量与其有翅蚜着落量无显著相关性(r=-0.24),说明小麦叶片叶绿素a含量越高,有翅蚜的不选择性越强;叶绿素a、b含量与其抗生性均无显著相关性。

【总页数】6页(P71-75,117)【作者】许兰杰;余永亮;程星;李伟;杨红旗;梁慧珍【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濮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河南濮阳457000;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玉米研究室,河南安阳45500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22【相关文献】1.小麦骨干亲本及衍生后代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 [J], 魏会廷;李俊;汤永禄;吴春;向运佳;李朝苏;杨武云2.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研究 [J], 李庆;叶华智3.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多目标评价及抗性因素分析 [J], 郭良珍;刘绍友4.小麦对禾谷缢管蚜抗性形成因素的分析 [J], 郭良珍;刘绍友5.陕西关中地区小麦田禾谷缢管蚜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J], 黄彦娜;王雅丽;魏静;郭鑫;李兰;王康;陈茂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