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举例解释:
-文言文阅读理解: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学”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不同,通过例句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儒家思想内涵:以故事、案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与当代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论语》中的文言文对学生们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文言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我也意识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和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的道德思想、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联系实际生活: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将《论语》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道德品质。
四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的道德智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仁”和“礼”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5.1《论语》十二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1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2课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教学目标教学课时 情景导入 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2.研读本文,梳理内容,积累文言知识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希望你们能喜欢。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复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1.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结合自身感悟法【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读经典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供您参考,篇一: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松柏之后凋曲肱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翻译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诵读《论语》十二章,准确背诵。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
3.领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智慧和人文精神。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说”“愠”“罔”“殆”等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o理解各章的主旨,把握孔子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2.教学难点o体会孔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展示孔子的画像,讲述孔子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论语》。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孔子的生平、地位、思想核心以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 分钟)o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
o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愠(yùn)”“君子”等,学生做笔记。
o学生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和对各章的初步理解,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抽查学生对第一章的背诵,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字词。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 分钟)o学生分组研读第二章至第四章。
o小组讨论:这几章中孔子强调了哪些学习方法和态度?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等语句。
3.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0 分钟)o学生带着理解再次朗读这几章,体会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热爱之情。
o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
4.课堂小结(5 分钟)o总结这几章的主要内容和孔子的学习观,布置作业:背诵这三章,理解其含义。
第三课时1.作业检查与交流(10 分钟)o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邀请学生分享对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下面是xx编辑为大家收集了,希望你们能喜欢。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复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结合自身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生逢乱世的“圣人”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已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时代。
孔子满怀家国情怀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14年,寻找一个能实施他的“仁政”主张的人,却最终铩羽而归,转而聚众讲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可以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
《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
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悦乎传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小学二年级语文《论语》优选教案范文
2.初中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精品备课教案
3.《论语》教学反思总结
4.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六则教案
5.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四则》经典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