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2.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lùn yǔ)十二章一等奖教案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3篇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1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fāngfǎ),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xué sheng)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决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缺乏之处,主要表现在:论语十二章教案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比照拟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拟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案2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似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这是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疏通字音,积累关键文言字词。

如:“说(悦)”“省”“女(汝)”“知(智)”等。

2、理解语句意思,想象对话场景,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智慧。

2重点难点:提炼《<论语>十二则》精华,探寻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体系 3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三篇文言课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知。

然而,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学习《论语》的内容,仍非易事。

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了解儒家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关键的是在课堂的前几进行字、词、句的梳理。

字的读音,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可以扫清从认读、理解到表达中存在的障碍。

这也正是“言”之所在。

“言”是“文”之基础,而“文”是“言”之升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一)导入(5')1、曾经有个大人,被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给难倒了,这个问题是“太阳到底是早上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这位老人知道是谁吗?你怎么知道的?【幻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几则他和他弟子的语录,【板题:《<论语>十则》】(正音:论lún)。

《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资料】《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活动2【活动】论语(二)朗读感知,疏通音形(5')1、齐读课文,正音2、请小组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则,正音。

正音预设:说(yuè)乐(lè)愠(yùn)省(xǐng) 传(chuán)罔(wǎng)殆(dài)诲(huì)女(rǔ)知(zhì)凋(diāo)(三)理解句意,品味体验(12')1、齐读第5则,这一则讲了什么?“知之”应该是一种“知(智)”,可是,“不知”怎么也能说是“知(智)”呢?预设:(1)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正所谓“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弥补”;(2)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治学的严谨态度;(3)真正“知(智)”的其实不是“知”与“不知”本身,而是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即“自知”,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4)“不知”恰是“知”的起点,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5)……孔子就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一:12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那么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重要字词重点句子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重点)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④子曰:“贤哉回也……”⑤饭疏食,饮水……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学思结合学习态度以学为乐诚实谦虚珍惜时间修身做人宽厚仁义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四、拓展提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

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

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

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

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

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

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

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

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提示:(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