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如何利用对比论证

合集下载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较和类比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较和类比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较和类比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较和类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本文将就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比较和类比进行阐述,并从实际应用角度提供相关示例。

一、比较的运用比较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对比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加直观地表达观点。

1. 提供例证:比较可以用于提供例证,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问题时,可以比较城市和农村的环境状况:“城市的空气浑浊,噪声污染严重,而农村的空气清新,声音悠悠,自然环境更加宜人。

”2. 强调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优势。

例如,在讨论科技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时,可以比较互联网和传统零售业:“互联网的发展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实现了全球化的交流和销售,而传统零售业则受到了线上购物的冲击,面临着转型和困境。

”3. 强调趋势:通过比较历史和现实,可以突出一个事物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探讨移动支付的前景时,可以比较传统支付和移动支付:“过去,人们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或银行卡进行支付,但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购物和支付,可见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类比的运用类比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加深对某一事物的理解或者说明问题的道理所在。

1. 解释抽象概念:类比可以用于解释抽象概念,使其更加形象具体。

例如,在阐述友情的重要性时,可以进行类比:“友情就像一杯清茶,淡而不无味,清新而不夺人,虽然没有爱情那样激情四溢,但它却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情感。

”2. 强调观点:通过类比,可以更加直观地强调观点或做出论证。

例如,在讨论是否应该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时,可以进行类比:“垃圾分类就像是我们身上的衣服,如果没有归类整齐,只会让整个社会环境变得混乱不堪。

”3. 比喻现象:类比可以通过比喻来说明一个现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描述人们对于足球比赛的热情时,可以进行类比:“每当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开始,就像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电影上映,全民投入其中,追随着球队的每一个进球和每一次回合。

高考作文如何进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高考作文如何进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高考作文如何进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

在这种作文中,要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以供参考。

一、例证法例证法是通过举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读书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举出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说明他们的成功与读书的关系。

二、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来论证观点。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方法等来展开论述。

例如,我们要论证“城市生活比乡村生活更适合人们发展”,我们可以比较城市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文化交流等方面与乡村的差异。

三、因果法因果法是通过分析某一现象的原因和其所产生的结果来论证观点。

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的成因等来建立因果关系。

例如,我们要论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导致的健康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四、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两种观点或两种方法的对比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列出各个方面的优缺点,综合对比得出结论。

例如,我们要论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哪种更有效”,我们可以分别列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进行对比。

五、权威论证法权威论证法是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专家的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引用报告、调查数据、专家论文等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

例如,我们要论证“健康饮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益”,我们可以引用某位著名营养学家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六、统计数据法统计数据法是通过引用具体的数据和统计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等来获取相关数据,从而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例如,我们要论证“健康生活方式能够延长寿命”,我们可以引用相关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题目和自身的观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议论文写作之巧用对比论证

议论文写作之巧用对比论证

议论文写作之巧用对比论证作者:李仰臣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2年第04期在议论文写作中,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

故此,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生不妨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个相似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揭示其本质特征;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得论证深刻有力、观点突出鲜明,进而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

一、事例对比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的方法,也是一种素材应用的方法。

行文时,考生不妨并举若干典型、具体的事例加以比较,再进行缜密的分析论述,以此增强观点的鲜明性和说服力。

1.不同事例间的正反对比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在亮出观点并简述一个正面事例后,不妨再安排一个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分析,以肯定正确的方面、否定错误的方面,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本质,充分论证论点。

在实际运用此方法时,考生首先需围绕观点选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材料。

形式上,除了采用简单的“一正一反”的对比举例外,考生还可尝试采用“一正三反”“一反三正”等方式。

其次,在论证时,考生不可简单罗列事例,而应当紧扣论点进行分析、论述,做到“叙议交融”。

再次,考生行文时还应注意有主有次。

一般来说,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即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

请看优秀作文《善则听之,恶则弃之》的片段:如果说生活是一部“作品”,那么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

而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

该如何对待各种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有许多孤介自守者,自以为才智过人,对读者的呼声充耳不闻。

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固执己见,拒绝听从他人“生产收音机”的建议,最终导致自己辛苦建立的留声机销售组织瓦解。

虽然没有读者的协助,我们寸步难行;但拥有了读者的协助后,我们也须筛选出其中积极的、有益的呼声,化读者之力为己用,创造出更完美的“作品”。

人生在世,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读者“呼声”。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突出观点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突出观点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对比与对照手法突出观点高考作文技巧:对比与对照手法的运用高考作文是考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对照手法,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突出、论证更加有力、语言更加生动。

本文将分析对比与对照手法的运用,并探讨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运用这两种手法来突出观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是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进行比较,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点。

在高考作文中,对比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亮点和张力。

首先,对比可以突出观点。

以“现实与理想”为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凸显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例如在描述社会问题时,讲述现实中腐败与贪婪的现象,与理想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观点。

其次,对比可以加深描写。

比如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将其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

这种方法在描写小说或故事情节中的角色时尤为有效。

再次,对比可以增强感染力。

比如在抒情散文中,对比可以使情感更加丰富。

通过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冲击力。

这种手法在营造情绪氛围和吸引读者情感投入上具有独特的效果。

二、对照手法的运用对照手法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并列展示,以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

在高考作文中,对照手法能够帮助文章更好地进行论证和表达。

首先,对照可以帮助展示论证的逻辑关系。

当我们需要对某一观点进行论证时,可以将其与相对立的观点进行对照。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的优劣和合理性,使得文章论证更加明确有力。

其次,对照可以突出某一方面的优势。

比如在环境保护的议题中,我们可以将污染和清洁的环境进行对照,以凸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样的对照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某一方面的关注和认识。

再次,对照可以帮助引出观点或结论。

在引入文章的主题或结论时,可以通过对照来进行铺垫。

例如,在讨论教育的利与弊时,可以先对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进行对照,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对比与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在高考作文中,对比与对照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高考作文写作中的对比法

高考作文写作中的对比法

高考作文写作中的对比法高考作文写作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题目多种多样,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

对比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表达观点和展示论证。

本文将从对比法的定义、使用、技巧和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帮助考生在高考作文中灵活运用对比法。

一、对比法的定义和使用对比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来达到说明。

在作文中使用对比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对比法常常用于解析题目、比较事物、说明观点等。

二、对比法的技巧与运用1.明确对比对象:选择合适的对比对象是运用对比法的前提。

对比对象应当有明显的异同之处,帮助加强作者观点的阐述。

例如,在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时,可以对比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差异。

2.选择合适的对比点:确定对比对象后,选择能够清晰呈现不同之处的对比点。

对比点的选择应当围绕主题展开,突出论述的重点。

例如,在对比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可以对比两者的噪音、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方面。

3.灵活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法在文章中的运用不限于单一的句式或段落,可以结合其他写作手法,如对比论证、对比对照、对比描写等。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变化和鲜明的特点。

三、对比法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案例1.对比不同观点:就某一话题,比如教育,可以对比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优劣,或者对比不同人群对教育的看法。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突出所倡导的观点,并有力地论证立场。

2.对比不同现象:如社会现象、教育现象等,可以对比不同的现象,例如城市和农村的就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等。

通过对比,有助于提炼问题的本质和剖析问题的原因。

3.对比不同解决方案:当面临一个问题时,可以对比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分析其利弊。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之,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和表达力。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熟练掌握对比法的使用技巧,注意选择合适的对比对象和对比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对比手法。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对比与类比提升文章的说服力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对比与类比提升文章的说服力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对比与类比提升文章的说服力高考作文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之一,能否准确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对比与类比作为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对比与类比提升高考作文的说服力。

一、对比的运用1. 引起读者注意:对比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比如,在议论文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者选择来引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对问题产生思考。

2. 强调差异: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或者事物之间的差异,可以更加清晰地让读者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3. 举例论证:对比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持论述,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的观点和立场。

比如,在说明一个问题的利弊时,可以通过对比来举例说明,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二、类比的运用1. 易于理解:类比通常使用熟悉的事物或者概念来说明抽象的问题,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

比如,可以通过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比作一个简单的事物来帮助读者理解。

2. 引发共鸣:类比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使得读者更加有情感上的认同感。

通过类比,可以将一个问题和读者的生活经历或者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3. 修饰语言:类比可以用来修饰语言,使其更生动有趣。

通过类比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具有个性和文采,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总结起来,对比与类比是两种常见且有效的修辞手法,在高考作文中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章的说服力。

在运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比与类比的使用应当合理,不能过度使用,否则容易造成矫情和夸张。

其次,对比与类比的内容应当贴合文章的主题和逻辑,不能脱离文章的整体。

最后,对比与类比的例子应当具体且清晰,能够让读者明白你要表达的观点。

通过恰当运用对比与类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考作文的说服力,使文章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满足评阅老师的评分标准。

【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论证方法:对比法

【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论证方法:对比法

议论文论证方法:对比法_议论文指导议论文论证方法:对比法对比,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

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而,用得也很普遍。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

“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例如《变味的善良》的正反论证: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

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绿色的橄榄枝。

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赛跑;10岁孩子捆绑双臂在激流中前行;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

不实评论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

我们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理性的行为作支撑。

热情由火热的激情变为疯狂。

再如《赞牺牲精神》的正反对比:太原工学院副教授栾弗,归国定居的年轻女科学家赵芬,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九旬老人徐良董,浙江省象山县无机轻体板材厂女青年郭秀莲与王竹平等人,为社会建设甘愿牺牲一时一已的利益直至个人生命。

可惜,现在有些人还缺少这种牺牲精神。

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个人眼前的“实惠”。

不是吗?……这种极端利已者的人生观,和前面那种人相比,显得何等渺小,和我们今天的历史重任何等不相称?第1页共2页“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

往往讲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发展形势,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

第2页共2页。

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 对比式结构——正反论证说理透

高三议论文写作指导  对比式结构——正反论证说理透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也可以体现 在段内句与句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 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 强,都是很有裨益的。
使用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 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 中心。 第二,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 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 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
(5)幸于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当为今人所仰、 后人所慕。他们之所以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往往是从能不为情所 障目而起。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挥泪唱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 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正由于他不为夫妻之情所障;毛泽东在儿子 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坚定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 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 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6)为情所障,不见泰山;不为情所障,则得有真知灼见。“横 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若不能脱出“人情”枷锁,又怎能成为天地 间最不屈的斗士,中国最硬的脊梁?过多地考虑恩情亲疏,只会为自 己的认知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因此,我们须做到理智、清醒地对待自 己的感情,勿以情障目,勿以亲疏论英雄!
(7)是的,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因而我们每 个人都应做到:勿为情所障目。
现如今,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大家都渴望的事情。逃离烦躁 的生活固然是好,可这也少不了现实的桎梏,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 汉能有一场怎样的旅行呢?实现自己心中所向往的,需要立足于当 前的现实。不将就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是一件令人羡慕的美事。 勇于冲破枷锁不被现实束缚更是勇敢,我敬佩这种勇敢。只是,不 要让这些变成一种更大程度上的不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如何利用对比论证
[概念诠释]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

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方法引领]
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
⑴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
⑵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
⑶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具体格式
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
[例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圣人和今众人,抓住圣人从师、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片断赏析]
1、横向对比型
⑴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论“从谏如流”》
⑵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佛经有言:“一念境转。

”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

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

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

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

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2、纵向对比型
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

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子朋友。

但当造化将它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争,反)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放,正)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结论).
[练习平台]
从“等”、“追求”、“心态”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

[例文赏析]
【横向对比型】
一步与一生
人们常用“一着走错,满盘皆输”来形容下棋,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人每走一步都是关键。

回溯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步与人生的关系。

吴王夫差放了越王勾践,最后兵败而死。

齐桓公没有听扁鹊的话病入膏肓而死。

秦始皇看错了赵高,因而亡了国。

项羽不定都关中而定都彭城,让刘邦抢去了天下。

淮阴侯韩信因为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在手握重兵时中立,最后死在吕后的手里。

这些人都是高出一般人的英雄,可是因为一点点小的疏忽,走错了一步,因而丧失了天下甚至生命。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走下去。

否则,脚下的就不是路,而是万丈深渊。

吴王夫差如果多听听大臣的,杀了勾践,也不会被范蠡杀害。

齐桓公如听扁鹊的话病在皮肤时就医治,也不会变成那样。

秦始皇要在用赵高之前考虑一下,就不会造成天下大乱。

项羽遇事多听听范增的,再重用韩信,天下也不会被刘邦夺过去,自己更不会死于乌江,因为一个小小的一念之差,变成现在的局势。

韩信如果听蒯通的话,在手握大军三十万的时候造反,自己就不会被吕后乱刀杀死。

可是,他们没有经过深思就迈下了这一步,因此毁掉了他们的一生。

但是,周文王路遇姜尚而打败商纣;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而称霸诸侯;秦穆公遇见百里奚而称霸;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兵报会稽之仇。

这些人都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人士。

他们也都走了一步,但是他们走的是正确的一步,因而都成功了。

回过头来看现在,有多少少年因为一时的冲动,抢劫、杀人触犯了法律而被判刑,甚至被杀。

他们本来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最关键的一步迈错了,因此毁了他们的一生。

又有多少成年人因为贪图享受而贪污受贿,毁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再看看比尔盖茨,现在的资产超过八百亿,当初他经过反复考虑,最终毅然决定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建了举世闻名的微软公司。

当初如果盖茨为了得到哈佛大学的文凭而决定先不退学的话,那么现在微软公司的总裁恐怕就不是他了。

人的每一步都与人一生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走好每一步都是关键。

【点评】本文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论据充实,极有说服力。

论证思路清晰、严密,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且能联系现实,体现文章的现实意义。

结构严谨,开篇提出问题,主体分析问题,结尾解决问题,重申论点,做了首尾呼应。

【纵向对比型】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女人如花,女人似水。

但在磨难和劣势面前,女人更似一个钢做的花朵,一条汹涌的流水。

------题记
一、坚韧的易安
那时年少,她调皮可爱几分羞,顾盼间,芙蓉如面;低眉处,脉脉含情。

那时风流,她只看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河。

那时浪漫,她只和他听笛声三弄,唱和共流水。

她曾在春色中弄花香满衣;她曾蹴罢秋千,轻移莲步上兰舟;她曾醉于藕花深处,不知归路。

然而南渡,南渡带来半生痛楚。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云中的锦书,摇曳的红烛,黄昏滴雨的秋天,残蕊的余香,满衣的清泪,朦胧的醉眼,永远成了她风雨里的牵挂。

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无奈,夜阑犹剪灯花的凄凉,半生的漂泊,半生的寻寻觅觅。

一切来得太快,太突然了!
然而,易安却在一个迷雾云涌的清晨,手捧菊花,在苍茫天地间唱遍一个婉约的神话,
梦断惊人处,九万里风鹏正举......
易安一生在文学与苦难中挣扎徘徊,在苦与乐的交际中坚韧的生存着。

磨难成就了易安,也成就了词坛一颗最亮的星星。

二、不屈的斯佳丽
1861年4月乱世前夕。

一个绿眼珠美人穿着绿花布新衣,脚蹬摩洛哥羊皮绿舞鞋,白皮肤,红嘴唇,那模样宛若画中人。

十几岁的小姑娘,花儿一样的年龄,听不见遥远的天边惊雷滚滚,看不见栖身的大厦转瞬将倾。

战争打响,最先毁灭的是一切美丽的东西,那个美貌的姑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目光尖利、穿着破烂的妇人。

她痛失亲人、痛失爱女,差一点痛失家园。

她快被压垮了,然而最后,她却在铺天盖地的灾难中,仍旧把脊背挺得像张弓弦,紧张,但坚硬。

如果说女人如花,她绝不是一撕就碎的纸花,而是一朵钢做的花,“啪”地绽放在风雨中,水珠四溅,虹彩绚烂。

像斯佳丽这样大气的女子,是要有大背景衬托的。

后记:
女人如花,在磨难和劣势面前,她们选择了让美丽的花朵盛放在狂风骤雨的原野上。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点评】在世人眼中,女人是柔弱的象征,这或许是她们的劣势。

但正如周国平所说,女人柔弱,但柔者有韧性,更经得住灾难的打击,她们中的一些人能更好地化劣势为优势。

作者以此生发开去,选取古外典型的事例,纵向对比,铺衍成文,以“女人如花,女人似水,女人更似一个钢做的花朵,一条汹涌的流水”为切入点展开,观点辨证,可谓独具慧心。

语言上,作者信手拈来皆是诗,或引用,或点化,或铺陈,或排比,或整句,或散放,长短错落,骈散结合,显示了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