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1)

合集下载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成熟和深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通过思考和感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浮躁”的境界。

这是很多年轻人常常会经历到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十分强烈,追求快乐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名声和地位,希望通过这些来获取快乐。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外部的东西给予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没有方向。

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断变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二种境界是“平凡”的境界。

在平凡的境界中,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真实和纯粹。

他们明白物质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

他们学会与自己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内心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第三种境界是“高尚”的境界。

在高尚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桎梏,关注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利益。

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

他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义的精神,对社会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追求的目标更高尚。

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议题和活动中去。

第四种境界是“智慧”的境界。

在智慧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和纷争,拥有了洞察真理的智慧。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精品教案设计
冯友兰认为,就社会现实说,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之中,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心态各异,所干的事也不尽相同,求名利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无论是求名的,还是逐利的,或者是求名利双收、以成就我一番事业的,他们的人生目的都是共同的。
与自然境界中的人无所追求、毫不自觉相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觉的行动、自觉的了解;他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客观上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无论就个人,还是就社会来说,人从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无疑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付出了代价的。在这里,冯友兰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弊。
1.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文,了解人生境界即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求学习质疑,练习随处发问的探索研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功利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功利境界”。
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人生的六大境界

人生的六大境界

人生的六大境界(一)第一境界:志于学。

学什么?学习解放自己,学习规则,学习磨炼自己的性格、意志、毅力,按规则行事。

让自己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相符。

这就象孩子学走路一样,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学而时习之。

孔子这句名言提到六个十年,是说每经过一个阶段需要十年十年。

现代科学已证明完全掌握一门技术,一般都需要十年。

第二境界:立。

主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观念,掌握了生活的基本技能,知道怎么做,并能够那样去做。

一般人都理解成家立业,也可算为一个表面的标志,但不一定谁都能做到。

第三境界:不惑。

即使你确定了人生观念,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也成家立业了,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各方面的影响,如果到了四十岁,你还处于犹豫徘徊时期,那一生就不会做出什么象样的事情了。

四十岁,人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成为事业上的专家里手,毫不犹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四境界:知天命。

我觉得最好的标志就是安居乐业。

知道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安心生活,安心工作,乐在其中。

很多不到50 岁的人说自己现在就是安居乐业,其实还是会受到许多外界诱惑,容易不自量力,或妄自菲薄的。

第五境界:耳顺。

一个人越能成为自己,就越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不惑是心不迷惑,能够坚持自己,但耳顺却还需要修炼。

外界什么流言蜚语,谩骂诽谤,都能象大人对孩子一样一笑了之,不仅需要的是定力,更主要的是心胸和爱心。

举个例子说,如果不爱自己的孩子,你对孩子无理取闹的话就不会耳顺。

第六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最高境界,孔子说要到自己70 岁才达到这种境界,而孔子只活了72 岁。

它指的是什么?是自由,是符合规则。

能够把各种规则便成本能,下意识地按照规律行事。

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打破束缚,完全的解放、放任自流,为所欲为。

这需要经过一生的磨炼,并不是知道什么是规则,就能按规则办事。

所以我现在还是认为知易行难。

孔子说的这个境界是你已经不需要意志、毅力去控制自己,完全游刃有余了。

状态是平静的,既不洋洋得意,也不勉为其难。

人生的四种境界(1)

人生的四种境界(1)

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水准,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个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水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但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来说,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来说,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个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水平,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理解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理解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人生的境界原文

人生的境界原文

冯友兰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边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边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边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边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边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边界,功利边界,道德边界,天地边界。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一个人作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贯。

这样,他们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边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边界。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实用版)
目录
1.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2.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3.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4.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5.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正文
【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人生三境界是指人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提升。

它包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

【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人生第一境界是见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人生第二境界是见天地,也就是认识世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展视野,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通过与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人生第三境界是见众生,也就是关注他人。

在这个阶段,人们应当学会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回馈给社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痛苦,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

【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人生三境界不仅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生指南。

通过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和关注他人,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1 人生的境界.doc

1 人生的境界.doc

1 人生的境界1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

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注释:本文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冯友兰(18 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

课文练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人生的境界放下执念活出自在心态

人生的境界放下执念活出自在心态

人生的境界放下执念活出自在心态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挫折、矛盾与困扰。

而在这样的困境中,放下执念,活出内心的自在心态,便成为了一种境界。

本文将从放下对外界的执念、放下对自我的执念以及活出内心自在的心态三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放下对外界的执念,意味着不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他人。

人们常常会执着于别人的评价、赞许与批评之中,以至于无法真正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

然而,如果我们不断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就会在不断迎合他人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对外界评价的执念,不为了别人的口碑而活,而是要更加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自我认可,让内心得到满足,从而活出自在的心态。

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意味着不拘泥于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模式。

有时候,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愿意接受新观念和改变。

然而,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固有观念,就会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意味着敢于接纳新观念,敢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外界的变化,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活出真正自在的心态。

活出内心自在的心态,意味着不因他人的期待而感到压力,不因外界的纷扰而心乱如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被追求名利、物质欲望所困扰,因为迎合外界对于成功的定义而迷失自我。

然而,真正的自在并不来自于外界的物质与地位,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只有当我们不再追逐空洞的外在成就,而是关注内心真正的需求时,我们才能活出内心的自在心态。

这种心态让我们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的起伏,从容应对各种挫折和困境,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放下执念、活出自在的心态是人生中重要的境界。

通过放下对外界的执念,我们能够更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通过放下对自我的执念,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拥抱变化;通过活出内心自在的心态,我们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 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 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 质的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冯友兰,未名湖畔的学子, 留学美国的哲学博士, 清华大学的哲学教授, 中国的哲学家,教育家, 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灿星。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以三史释古今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 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 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 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 是功利境界。
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 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 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 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前几年的作文材料:有人间三个泥水匠在 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 “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 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 建筑专家。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 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 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 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 高度”那句话。
一个人走进一个热火朝天的 建筑工地,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 一问这些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他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一个答到:“我在砌墙。”一个 说:“我在工作。”一个说: “我在让这个城市变的更美。” 为什么干同一件事,而在不同的 人心中存在的意义不同呢?
实例迁移
(1)结合对课文中人生的四种理解,谈谈你对下列 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 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 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C.“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 黄金屋。” D.“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 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 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 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 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 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 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 杜甫: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 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 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它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 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 栖梧》: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 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 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 “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 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 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 己生活不觉解,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 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这也使我们感 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 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天地境界
梁衡认为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 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有大 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 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 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 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甩脱自我, 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 “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 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 大德。这真可以说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 为什么要说“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 的人”? 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一个为自己,一个为社会
回主页
觉 解 指 数

四种境界的实质是什么?
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 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 义为人民币服务)、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 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为人民服务)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 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
觉解指数高低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重点梳理
难点突破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 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对于他所做的事情,可能并无觉 解,或者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 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 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 事情,其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 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还有一种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 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 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回主页
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 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 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 喜。
研 整 读 体 课 把 文, 握 理 教 清 材 思 路
1.朗读第一段(压缩语段)。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 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 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 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 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较少达到的道德境界: 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 背影、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的新时代共产党榜样的 牛玉儒; 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在刀 尖上跳舞让我们享受阳光的灿烂的缉毒英雄明正彬;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 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的70岁的日本老人 尾山宏; 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影响着他人,在 最需要的时候鼓舞着人们的信心,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 温情的中国影人形象成龙; 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蓝田神话提出质疑, 面对死亡的威胁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中央财经大学 研究员刘姝威。
难句解读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 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 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 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 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 话。
示范 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
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 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 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 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 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 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 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 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浓缩成一句话: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起 :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承 :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2-7) 提出问题: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①:“觉解”引出四种人生境界。(2)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分析问题: 人的精神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 转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生境界的。(8-11) 合 :预言中国哲学对未来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解决问题:
(12)
课文思路分析(起、承、转、合) 理清论证思路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3-6) ③: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7)
关键词 重点把握
“觉解”一词文中出现了13次,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 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 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1、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5段) 自然境界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 功利境界 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 道德境界 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段) ③……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所 天地境界 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6段)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觉解 ——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 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 觉解指数高低 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疑难点 重点把握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哪四种? 自然、功利、道德、宇宙 2.四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1、冯友兰说的四重境界分别是哪四重? 自然境界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 功利境界 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3.四种境界的实质是什么?
天地境界 道德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