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

因此,如何让学生了解并领悟人生的境界,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人生的境界,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增强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人生的境界”,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2. 人生的境界:通过文学、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和讲述不同人生境界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境界,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坚持与选择:通过真实案例和生活经验,向学生阐述坚持与选择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知识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诗歌等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互动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3. 剖析法:通过分析、解读和评价经典文化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人生的境界,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

4. 实践体验法:通过组织实验、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生的种种境界,提高自我认知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PPT、图书、教学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加强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作业安排:1. 完成课堂笔记和反思,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

《人生的境界》教学教案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教案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不同境界,并认识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境界与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密切相关。

3. 培养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的能力,激发他们积极面对生活,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生境界的定义与分类2. 各境界的特点及差异3. 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和方法4. 人生境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5. 实例分析:伟人的人生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生境界的定义、特点及提升途径。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激发他们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境界的定义、特点及提升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伟人的人生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

4.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人生境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人生境界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人生境界的定义、特点及提升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伟人的人生境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制定提升人生境界的计划。

2. 搜集有关人生境界的名言警句,进行整理和分享。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人生的境界》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伟人的人生境界案例、名言警句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人生境界概念,讲解各境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伟人人生境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

3. 第三课时:讨论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分享人生感悟。

4. 第四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思考深度。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通用7篇〕《人生的境界》教案篇1教学目的: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考虑,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联络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根底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考虑、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可以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老师设计考虑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才能的进步。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老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理念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场考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拟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贴近生活,联络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假设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拟深奥的,大致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考虑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一、学生默读朗读二、归纳提要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构造特点。

这三个问题互相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假如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构造,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进步人的精神境界的。

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人生的境界这个主题,解释为什么人生境界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思考人生境界的含义。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增加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评估学生对人生境界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人生的基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的四个基础:身体健康、情感智慧、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人生境界的四个基础,并解释它们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生境界四个方面的现状。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评估学生对人生境界四个基础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提升人生境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自我提升,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3.2 教学内容介绍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如学习、反思、积极思考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让学生了解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提升计划,实践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评估学生对提升人生境界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人生境界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人生境界,提升生活质量。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在家庭、工作和社交等方面应用人生境界。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人生境界,提升生活质量。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让学生了解人生境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应用计划,实践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评估学生对人生境界应用的理解程度。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6篇人生的境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理解__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__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熟练默读__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理清__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

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

--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二、介绍作者: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__形式上,力求搞清__的结构;2.从__内容上,力求搞懂__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提问:__是怎么开头的?--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提问:__分为几个自然段落?(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

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

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__的脉络,把握__的结构,进而理解__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五、分析__思想内容: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精品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人生的定义与价值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2 教学内容1. 人生的定义:解释人生、生命、生存的概念,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人生的价值:分析人生的价值来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与奉献。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的定义与价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分享彼此的想法。

1.4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人生的阶段与特点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意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阶段的人生有不同的任务与责任。

2.2 教学内容1. 人生阶段划分:介绍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

2. 各阶段特点:分析不同阶段的人生特点,如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各阶段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典型个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生。

2.4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人生阶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人生的目标与规划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并实施人生规划。

3.2 教学内容1. 人生目标确定:讲解如何确定人生目标,如依据兴趣、价值观、能力等因素。

2. 人生规划制定:介绍制定人生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如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目标和规划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人生规划。

3.4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理解程度。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人生规划草案,评估他们制定规划的能力。

第四章:人生的挫折与成长4.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长的必经之路。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境界概念,认识到不同的人生境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3.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激发学生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人生的境界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2. 人生境界的分类:介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物质境界、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等。

3. 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探讨如何通过学习、实践、修心等途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 人生价值实现:分析人生价值与人生境界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人士的人生境界与价值实现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境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提升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人士的人生境界与价值实现经验。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生的境界》相关章节。

2. 课件:人生境界图片、成功人士案例等。

3. 视频:成功人士的人生境界与价值实现经验短片。

4. 讨论题: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入主题。

2. 讲解人生境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提升途径。

3. 分析成功人士的人生境界与价值实现经验。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

5. 总结讲解,强调人生境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动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于人生境界理解的应用,通过课后作业的质量来衡量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分享观点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人生的境界》教案(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选修3中的一篇语文课文。

这篇教案设计将围绕着这篇文章来开展,旨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并掌握相关的情感、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学生能理解、分析、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和句式。

2.语言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本篇文章中所涉及的词汇、短语和语言知识,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讨如何认识人生、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真谛,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的话题。

2.阅读(20分钟)让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阅读这篇文章,并完成一些预备工作,如画出关键词、概括文章主旨等。

接着,让学生进行阅读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互相讨论,并汇报结果。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举一些例子来解释和理解下文中提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

3.词汇和语言点梳理(20分钟)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和短语,并掌握一些文章中出现的语言点,如比喻、排比、句式等。

4.写作(25分钟)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尝试写一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假设王峰写了一篇文章,表现出他对“人生的境界”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阅读王峰的文章,理解怎样表达才是深刻的表达。

然后,让学生在从王峰的文章中获得启示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写作能力。

5.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和探讨,回顾了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并强化了学生对人生境界和人生感悟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感悟,以此作为本次教学的结束。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如阅读、讨论、写作及分组活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人生的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其动机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明确: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明确: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明确: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明确: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明确:《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你吃过粥没有?”那人回答:“吃过了。

”赵州说:“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1.听故事:“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你放羊为的是什么?”“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放羊。

”记者默然。

2.思考: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