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与闽南民俗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所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木偶戏体验活动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引导学生了解闽南民族文化,探寻闽南人文艺术和民风民俗,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一.活动项目(一)场馆初学①非遗文化体验馆--初始木偶戏在民俗集市厅中,观赏非遗文化的集合,包含陈氏纸扎、闽南造像、嘉庚瓦、宋江狮等;在薰风集雅厅,又是别样的非遗项目,歌仔戏、木偶戏、布偶戏等众多闽南戏曲文化,看着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他们所使用的乐器、道具,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礼乐的文明。
(二)技艺传承①活动内容: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传承队演员---蔡思雅,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述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及表演难度等。
(三)亲子DIY传统手作:布袋木偶制作跟着老师来制作布袋木偶“小动物木偶”,在家长的帮助下,布袋木偶所需材料:整块布,或者是碎布(颜色丰富)、剪刀、针、棉花等步骤:1.提前打印好简单的动物平面图案2.依照动物的各部分形状裁剪图形3.开始缝制4.颜料可DIY涂色(四)一起来表演学生创意来表演(二).集美塔简介集美塔坐落于集美新城中央公园之上,建筑总高度79.5米,塔高7层,基座两层。
集美塔项目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83.9平方米。
集美塔基座有两层,分别为集美人文馆和非遗展馆,设置有人文简史展厅、嘉庚精神展厅、华侨文化展厅、闽南文化展厅、学村文化展厅等,各展厅布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性和趣味性强。
塔身一层为游客服务集散大厅,二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咖啡茶座,三至七层为登高观光区。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完整word版)泉州民俗与闽南民俗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 月1 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 '(节日就这样过去了)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初三无歹志(无事情);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闽 南

风土民情
闽南服饰
惠 安 服 饰
风土民情
闽南服饰
木 偶 服 饰
永永定、南南靖和华华安的土楼已闻名遐迩,但闽南一带各式 各样的土楼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闽南的土楼民居,是人 类建筑文化的宏篇杰作,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土楼建筑 土楼建筑
南靖土楼,是南靖劳动人民艰辛的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它 的规模、结构、工、功能、令多少现代的建筑专家学者吧为 观止;它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文化内涵,使社会学家慨叹。
清水岩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著名的 茶种铁观音即产于此)城西 北的蓬莱山,始建于北宋, 内奉清水祖师,。清水岩是 全国惟一主殿建设呈“帝” 字形结构的岩寺,景区内 楼阁殿宇巍峨宏伟,水色山光秀丽神奇加上天造地设的自然 景观,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莱仙境”。清水岩的碑刻、摩 崖石刻,涉及宋、元、明、清以至现代,其中宋代“岩图” 碑最珍贵。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3、檐边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闽南各地的民居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府第式建筑 大厝式建筑
围龙式民居
洋楼式建筑
骑楼式建筑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府第式建筑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大厝式建筑
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
戏曲南音
艺苑奇葩,群芳竞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 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那典雅清丽、委 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着醇厚的唐宋风韵。 戏曲分类:梨园戏,歌仔戏,高管戏,打城戏,高甲戏, 布袋戏
闽南民间艺术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代代传承使其永久辉煌```
闽南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开放,台湾原创的闽 南语歌曲开始涌入大陆,《爱拼才会赢》、《酒干倘卖无》、 《浪子的心情》等闽南语歌曲,不经意间便在大街小巷四处传 唱。 闽南语歌曲所传唱的内容,大多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 通最常见的场景,感叹人生又勉励进取,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歌词一般纯朴通俗又感情丰富,旋律大多都带着入骨的悲怆, 充满韵味又易于传唱,很快得以流传开来。
浅谈闽南地区的风俗

浅谈闽南地区的民俗每次我打电话回家,舍友总会问我怎么会讲日语,还老跟我抱怨这一点儿也不公平,因为她们完全听不懂我说的话而我却能听懂她们和家人的对话!其实,我根本不懂什么日语,我讲的也不是日语,而是闽南语。
我祖籍福建省,出生在泉州市安溪县,从小又随外婆在漳州市华安县生活,因此,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
对于我们闽南人的民间习俗,我都是从奶奶、外婆她们老一辈人的口中得知的,当然其中一些被保留到今天的民俗我还是亲身体会到了的。
我就从方言、民歌、民居、节日与祭祀和婚俗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介绍我们闽南人吧!一、闽南方言闽南方言最初是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因躲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以后逐渐形成的。
就国内分布来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所处地区的其他方言影响,五大闽南方言区内部略有差异,其中本土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
明末清初,郑成功带领闽南人、客家人进入台湾后,闽南语就成为了台湾最主要的语言。
现在整个台湾省大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语,其次才是客家话和山地话。
二、闽南民歌闽南民歌指的是用闽南语演唱的民歌,其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和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福建省,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分,主要可以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
泉州地区的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歌调式多,当地锦歌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做戏歌》与《杂碎调》在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感情淳朴,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流传甚广。
福建泉州的风俗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初三无歹志(无事情);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二者的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春节大概习俗和闽南各地区习俗是一样的,部分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泉州出于闽南而不同于闽南之所在。
过年之中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泉州地区有:敬天公、开正、贺正、团拜、压岁钱、女儿女婿日、迎灶君、众人生、天公生、“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润饼菜、祭春、闹元宵、闹花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猜灯谜、替身”、“过关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闽南地区有:拜年、穿新衣、行春、开门、关门看吉时、早餐吃
素、做牙、公妈(祖先)、开荤、回娘家、睡到饱、早上床、接财神、隔开、开工、闽南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请喝春酒等等。
从二者在过年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可以看出之间有许多差别,大范围还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区习俗偏向于农家生活,而闽南地区的习俗偏向于工作商业。
过年除了该做的,还有更多不该做的,也就是过年的禁忌。
如泉州地区的过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
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而闽南大地区的习俗禁忌有: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
有
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
初一的禁忌最多。
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
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
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
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
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
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
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
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
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泉州地区和闽南大地区的过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点来讲述的,合情合理,多为出门饮食规定。
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泉州地区的过年习俗还是闽南大地
区的过年习俗都有一种消失的现象,很多行为都变得现代化,例如拜年,现在都不用登门拜访,只需一条短信或者一个电话就代替了,有好有坏,但忽视了拜年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