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介绍

合集下载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部分,这里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人们团聚和庆祝新年的时间。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以下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习俗。

1. 扫尘掸埃:在除夕之前,家人会彻底打扫屋子,清除一年的旧物和灰尘,以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这象征着清除厄运,迎接好运的到来。

2. 迎财神: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会在门口或家中摆放招财竹或财神像。

财神被认为是带来财富和好运的神明,迎接他的到来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祭祖拜宗神:闽南地区非常重视祖先的崇拜,所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设宴祭祖,感谢祖先的恩德,也祈求他们的保佑和福运。

同时,还会拜宗神,供奉宗庙中的神明。

4.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人们会在除夕或大年初一贴上春联,上联写吉祥的寓意,下联写道喜的话语,横批则写年年有余或福禄双全等吉祥寄语。

5. 发红包:独有于中国的春节习俗之一就是发红包。

长辈会在初一给小辈包红包,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代表着长辈的祝福和对小辈的关爱。

这也是孩子最期待的春节礼物。

6.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聚在一
起,共同享受丰盛的菜肴,象征着团聚和幸福。

年夜饭一般包括饺子、鱼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氛围和传统文化。

人们通过这些习俗,表达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激和对未来一年的希望,同时祈求着好运和幸福的到来。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
闽南人春节的风俗如下:
1.过年前的准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以扫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还会购买年货,包括各种食品、水果、糖果等,以备过年期间享用。

2.祭祖:春节期间,家庭会进行祭祖活动,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3.守岁:即除夕夜整晚不睡觉,守岁至新年初一。

在这段时间里,家人团聚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聊天、打牌、看电视等,等待新年的到来。

4.放鞭炮:在新年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5.拜年:新年的头一天,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

6.舞狮舞龙: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和舞龙,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7.吃年糕:春节期间,吃年糕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象征着“年年高升”。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丰富多彩,兴起于古代,深受本地民众的喜爱。

一、风俗庆典
古老的春节节庆为指春祭,是一个礼乐娱乐盛会。

过年期间,当地居
民会在家门前悬挂年灯,放风筝以及戏会表演;还会烧爆竹,斗拱、
打儿歌。

二、弥漫的春联
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春联,展示出春节的美景。

闽南春联一般流行"
财源广进"、"家业兴旺"等等,表达着闽南人祝福朋友们阖家欢乐、财
源滚滚,过上幸福快乐的新春生活。

三、喜庆的年夜饭
春节里,家家户户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象征着闽南人民团圆美满的团
家关系。

丰富的年夜饭中,一定会出现闽南特色的过年菜:做包粽子、蒸粉粽以及炒鬼头刀等,让人垂涎三尺。

闽南人过年的祭拜习俗你还知道几个?

闽南人过年的祭拜习俗你还知道几个?

闽南人过年的祭拜习俗你还知道几个?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就是翻一道坎,过一道关,可以释放压力,调整心态,可以除旧布新,播种希望。

因此,一到腊月,就有了盼头,人们便习惯在期盼中度日,心中的幸福指数也在节节攀升,临近年关,几乎达到爆棚的状态。

想象是一种美好,期待也是一种享受。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过去,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与城市完全不同,不仅习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

传统习俗里,“年”是从腊月十六开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届尾声,长达一个月之久。

这期间迎来送往,繁忙、喜庆、回顾、憧憬交织一起,构成了闽南农村浓郁的“年味”。

虽然,如今的农村已经逐渐城市化,老的习俗保留下来的越来越少,但是其浓厚的年味依旧是城市里找寻不到的。

一、祭拜风俗最是多闽南人十分重视祭神祭祖,尤以过年前后为最。

【十六“尾牙”敬土地】按照习惯,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闽南人要祭拜土地公,所以腊月十六的祭拜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俗称“尾牙”。

这也是与每年的二月初二第一个“做牙”日——“头牙”相呼应的。

“尾牙”这一天,一般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纸”以祭神,祭拜时在门前摆上长凳(或案几),供上“五味碗”。

而单位、公司,也在这一天宴请员工,以犒赏一年来的辛劳,这就是“尾牙宴”的由来。

只是,大家一定要记牢哈,“尾牙宴”中的诸如鱼头、鸡头等,下属千万不要动,因为其暗喻“吃头”,会引起上司的忌讳。

【廿四“送神”清房屋】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

意思是,腊月廿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

而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的这一天,如果有雨,昭示着来年风调雨顺。

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了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方能百无禁忌放心搞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

【三十“敬拜”后围炉】大年三十这天,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祭拜礼仪,那就是敬天公、祭祖公。

过去,这天的“敬拜”是非常隆重的,不仅要摆上供品选个吉时“开敬”,而且一家老小要焚香祷告,祈求来年的安宁康乐。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闽南人春节习俗

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闽南人春节习俗

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闽南人春节习俗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那么具体有哪些习俗呢?小编精心收集了闽南人过年有什么习俗,闽南人过年的习俗,供大家欣赏学习!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

过去,从闽南地区到海外的华人华侨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而在传统春节,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无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礼俗之一。

采尘、跳火堆、“年兜花”烧去“过年畚”迎来好兆头家家户户门口的火堆,远远望去犹如连成一个火群。

大家将“过年畚”倒进火堆,以烧“过年畚”去告别上一年的不如意,寄愿新年生活风调雨顺。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的这段日子,民间将之称为“迎春日”,在此期间,各家各户都要为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而做准备。

米粉肉、过年饭备食跨年吃讨个好彩头年夜饭要留下一碗,需要放上鸡蛋、九鬃芋、糕粿、红橘、柿饼以及红枣,还要放上红包以及一朵红纸折成的“春花”。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句自古流传于闽南民间的俗语,其意指到了腊月下旬,就该着手为过年准备一些肉食了。

甘蔗顶门、看避债戏新年入佳境善举促年俗除夕,拿两根贴上红纸的甘蔗放在古厝大门后;一家老小上街看大戏,这样的古老年俗已不多见了。

金橘糖、花生仁糖甜碟摆厅堂茶点增年味正月,闽南人家总会在厅堂中摆放一盘“甜碟”待客,以此祝福客人们新的一年里有一个“甜蜜的开始”。

每逢春节,闽南人家里的‘甜碟’中总会看到金橘糖,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之意。

因金橘多野生于山间,其果树年年开花结果,由于其味道很酸,无法直接生吃,当地人便把它去籽后,用盐水浸泡去除酸涩味,之后再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如此一来,既保留了金橘原有的橙黄色泽以及特有的香味,也让它入口甜如蜜糖,不再苦涩难食。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春节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据闽南语研究专家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

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

”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最高潮在元宵“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

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

过年美食金橘糖搜索小时候,每逢春节,果盘里总会有金橘糖的影子,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为了讨个好彩头,金橘糖自然成了待客佳品。

金橘的味道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后,再加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依旧保留了橙黄的色泽和金橘特有的馨香。

只有半颗花生仁那么大的金橘,外面裹着一层白糖,闻之沁入肺腑,入口鲜嫩清甜,食后醇香回逆,余味无穷。

酥糖搜索说起“酥糖”,兴许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是什么糕点,但如果说“隔壁响”的话,也许有些人马上就能浮现出花生仁与糖浆混合在一起的那一小块春糖。

闽南人过年初一至十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

闽南人过年初一至十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

闽南⼈过年初⼀⾄⼗五的习俗和忌讳,你都了解吗?就要过年啦!!过年期间的各种讲究忌讳你知道多少?现在知道还不晚哦~~正⽉初⼀:初⼀早晨,⼀家⼈起床梳洗后,穿上新⾐,给家长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

吃完早餐后(⼀般吃⾯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迎吉祥,⾯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出门⾛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

如果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甜⼀下”,以⽰有个甜蜜的开端。

别忘了,初⼀这天是不扫地、不倒垃圾的。

怕把财⽓扫没了。

旧时的闽南地区还把这天叫“⼑砧⽇”,不动菜⼑不杀⽣,不⼲农活不洗⾐服。

正⽉初⼆:初⼆是“⼥婿⽇”,所有出嫁的⼥⼉在初⼆必须跟有“半⼦”之称的⼥婿和孩⼦回娘家探亲。

有句俗谚:“有⽗有母初⼆三,⽆⽗⽆母⽃担担”,意思是说:娘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初三⼀定会有⼈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抬担⼦。

⼥婿上门给⼆⽼拜年,须送上鸡、猪脚⾯线、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岳母家吃⼀顿团圆饭。

正⽉初三:初三这天⼤家⼀般都睡得很晚。

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周年的亲⼈是在初三这⼀天举⾏祭奠仪式的,这⼀天不喜欢别⼈来拜年。

或许是从除⼣到初⼆,⼀直是忙碌并⾼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下,所以闽南顺⼝溜有“初⼀早,初⼆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另外有⼀种说法:⼤年初三⼜称⾚狗⽇,与“⾚⼝”同⾳,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发⽣⼝⾓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正⽉初四:这天是“迎神⽇”,亦称“接神⽇”。

据说,农历⼗⼆⽉廿四⽇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皇⼤帝汇报⼀年来⼈间善恶诸事。

在过去,⽼板想将某⼈“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也就⼼知肚明,⾃个收拾⾛⼈。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初五、初六:⼤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准备⼲活),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介绍
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俗称闽南金三角。

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春节风俗特别多,一些民俗活动都与这些神明有关,比如敬天公。

闽南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福建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春节习俗
1、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

“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

“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4、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
“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5、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6、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点的时候开始。

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

“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7、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闽南春节过年吃的重口菜
放在鸡公碗里的血蚶大多紧闭着,如果特别新鲜,偶尔有微微张开壳来透气的,露出里面玉红色的肉体。

蚶的身体没有水管,开口喘气要比其他贝类含蓄得多。

在闽南,经典的血蚶吃法就两种:烫和腌。

腌通常是把新鲜的蚶浸入酱油、醋,同时泡入蒜、辣椒和香菜,腌上一两天,吃起来咸香入味,也不失脆和嫩。

但围炉时的血蚶,还是得用烫——用烫才够仪式感。

虽然火锅就在桌上,但是没人会在火锅里涮血蚶。

该血蚶上场时,大人从桌下拿出水壶,倒入鸡公碗,前后晃动,约莫10秒就把水倒干。

烫好的血蚶看上去和烫之前没有区别,壳也仍然紧闭着。

掰血蚶得有一点指甲,费一点指力。

为亲人掰血蚶供其享用,有时是闽南人家庭温馨记忆的内容。

抛“蚶壳钱”是围炉辞岁必吃蚶的理由,这是年夜饭上全家参与表演的最大口彩。

围炉之后,大人把聚起来的蚶壳洗净,全家人把蚶
壳往床底下抛,往门后抛,甚至出门往屋顶上抛。

一边抛一边念叨:“蚶壳钱,赚大钱。

”围炉年夜饭就在这抛蚶钱的叮当声中进入了高潮。

如果不是因为口彩,血蚶即便好吃,可能也根本上不了闽南人年夜饭的餐桌。

在旧时,食材被分成能上年夜饭桌的和不能上桌的。

能上桌的更珍贵和庄重。

鱼必须有闽南人所珍视的马鲅、红鯋、银鲳、马鲛、鮸鱼、真鲷六种鱼中的一两种,如果没有,就显得寒酸了。

好鱼向来不便宜,能上多少条、多大条,全看经济能力。

在过去,血蚶人人都可以在滩涂上挖到,素来不是高级的食材,无论贫富,都吃得起。

如今虽然相当一部分人都可以天天吃得像过年,但随着生态恶化和渔业资源的贫瘠化,厦门人过年已经越来越不可能吃到他们珍视的那几种鱼。

但血蚶仍然保持着它的贫民价位。

闽南春节过年食俗
炸锢(ji ko)象征“金元宝”,是泉州市区、惠安、泉港、南安等地有名的小吃,闽南语发音“炸锢”(ji ko)。

制作的过程比较繁琐,也相当费时,先要准备花生馅,然后和面,加花生馅,捏成带花边的油酥饼,再油炸至金黄色捞起,现吃味道最好。

油酥炸保存的时间可以很久,虽然商场都有在卖,但味道绝对相差甚远。

酷似金元宝的外形,让闽南人喜欢在春节时家里都摆上一些,寓意是讨个好彩头哦!
金桔糖象征“吉祥如意”,小小的金桔糖,可是大有来头哦!传统工艺制作的永春金桔糖已有300多年历史,是闽南人最爱的配茶佳品,也是花生汤,年糕,还有绿豆汤的最佳好搭档哦。

闻起来淡淡的糖味,吃起来满口的金桔香让人回味无穷,根本停不下来!是过年时招待亲朋好友的健康小食!
年糕象征“年年高升”。

闽南人过年吃年糕除了是饭后甜点佳品,更主要的是寓意来年年年高升。

用糯米做的年糕从除夕开始摆放在家,放久了就容易硬如石头。

虽然不少人喜欢那种脆脆香香的口感,但是年糕不就是要软Q的吗!厦门人吃年糕好特别的呢,独特吃法现在大公开:把发硬的年糕切片,沾裹蛋液煎着吃。

香甜的糯米香加上鸡蛋的香味,年糕的口感更加丰富哦!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下午茶,都是人人
称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