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作者:郑维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 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闽南语入厝四句顺口溜

闽南语入厝四句顺口溜
闽南语入厝四句顺口溜,常见的有:
- 竹梳举入厝,年年澎澎富;竹梳举入房,来年相当红;竹梳扫门口,牛鬼蛇神赶紧走;竹梳到阳台,金银财宝拢总来。
- 良辰吉日入新厝,合家欢喜碰碰富;人到、缘到,五福临门开透透,财神也来到;富贵双脚踏进来,火炉旺财厅中摆;合家添丁又进财,金银财宝顺顺来。
这些顺口溜通常表达了人们对新家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祝福,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如需了解更多闽南语相关内容,你可以再次向我提问。
家乡的风俗闽南500字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风俗闽南500字六年级作文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也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它就是——跳火群。
跳火群,大家估计比较陌生。
通常在我们闽南地区,每个人在过年时都要一个接一个欢快地从火堆上跳过去,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跳过去,寓意驱邪避灾,新的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吉吉祥祥。
听外婆说,在跳的时候,还要一边念叨着“跳入来,新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也无虑;跳过东,粮食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
听我爸爸说,在跳过去的时候,火会把烦恼和不吉利的东西统统烧掉。
今年除夕这一天,我无比兴奋,不为别的,就为了晚上一年一度的跳火群。
时间好像在故意跟我较劲,过得特别慢。
等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不管是大楼还是破旧的小屋,都点亮了灯火,街上的路灯也显得格外明亮。
来到外婆家,庭院中放置着一堆干稻草,小孩子们在房门口玩鞭炮,大人们在客厅里聊天,老人们在房子外面溜达。
整个气氛热闹极了。
只有一两秒的时光,我冲出浓烟。
虽然时间短,但是我也知足了。
夜深了,火渐渐熄灭。
我看着完全熄灭的火,久久不肯离去。
虽然火灭了,一年一度的跳火群结束了,但是这种习俗在我的心中却永远燃烧着,永不熄灭。
语文六下一单元作文闽南的风俗

语文六下一单元作文闽南的风俗
“阿嫲,咱厝边的那个庙好热闹啊,是在干啥呀?”我好奇地拉着阿嫲的手问道。
“哎呀呀,乖孙啊,那是在举行祭祀活动呢,这可是咱闽南的风俗哟。
”阿嫲笑着摸摸我的头。
今天跟着阿嫲出来逛,刚好就碰到了这热闹的场景。
那庙前张灯结彩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阿嫲带着我凑近去瞧,我看到好多人都拿着香在拜拜,嘴里还念念有词的。
“阿嫲,他们在说啥呀?”我仰头问阿嫲。
“他们在祈求平安、顺利呀,咱闽南人可重视这些啦。
”阿嫲耐心地给我解释。
这时,旁边一个阿伯也凑过来,笑着说:“小家伙,这祭祀可是咱闽南的老传统啦,保佑大家平平安安的。
”
“哇,这么神奇呀!”我瞪大了眼睛。
阿嫲笑着说:“等会儿还有表演看呢。
”我一听,更兴奋了,眼睛紧紧盯着庙前的空地。
果然,不一会儿,就有一群穿着鲜艳衣服的人出来了,他们有的敲锣,有的打鼓,还有的在跳舞,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我在一旁看得手舞足蹈的,开心极了。
“阿嫲,他们跳得好棒呀!”我兴奋地喊道。
“哈哈,这就是咱闽南的特色呀,乖孙。
”阿嫲也笑得合不拢嘴。
看着看着,我突然想到,这闽南的风俗可真有意思呀,这些传统一代代传下来,不就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吗?就像阿嫲他们,虽然生活中也会有困难,但总是带着笑容,带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祭祀活动不也是大家对幸福的一种追求吗?
我不禁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把这些美好的风俗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的文化,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这闽南的风俗,不就是我们的根吗?我们可不能把它丢了呀!。
泉州婚嫁习俗

泉州婚嫁习俗我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因此各地的婚嫁习俗、风俗习惯都不太一样,因此也形成了各地独特的结婚习俗。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泉州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泉州结婚习俗发展阶段——探家风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
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
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
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
在英都,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8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
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
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
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
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
闽南特色与民俗作文

闽南特色与民俗作文
《咱厝的闽南特色与民俗》
哎呀呀,一提起闽南啊,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特色和民俗呢!就说我那次参加的一个婚礼吧,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婚礼是在一个古香古色的闽南大院子里举行的。
一进院子,我就被那热闹的氛围给感染了。
瞧,那红通通的灯笼高高挂起,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似的,照得整个院子都红彤彤的,喜庆极了。
院子里摆满了桌子,上面放着各种好吃的,有甜甜的麻糍,糯糯的肉粽,哎呀,光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亲戚朋友们都穿着漂亮的传统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娘穿着一身红色的嫁衣,那叫一个美呀,真像仙女下凡一样。
婚礼开始的时候,那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就跟过年似的热闹。
接着就是一些特别的仪式啦,就像什么过火盆啊,寓意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的。
还有拜天地,那场面可真是庄重又有趣。
然后就是大家一起吃酒席啦,那菜可真是丰富多样,什么海鲜啊,各种肉啊,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特色菜呢。
我吃得肚子都圆滚滚的了,但还是忍不住想吃。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笑声在院子里回荡着。
这就是咱厝的闽南婚礼呀,充满了特色和民俗,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闽南风情。
闽南的特色和民俗就是这样,融入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的。
以后呀,我还想多多去体验这些有趣的民俗呢,感受咱厝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闽南特色与民俗哟,你们觉得有意思不?哈哈!。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习俗“入厝”
自从人类定居生活以来,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
所以,当建好房子、买了房子,自然要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乔迁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闽南话讲,叫“入厝”。
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比较盛行,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时代的更新和弥补,到现在依旧盛行。
“入厝”的准备:首先,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
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冲,最好选择水日为佳,少用火日,时辰则阳日用阴时,阴日用阳时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日,其他为阴日) 。
家中有人刚参加过别人丧礼时不要搬家,否则会把“阴气”带到新居中。
确定好日子后,再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过来帮忙,过来一起热闹。
乔迁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灯”,就是送红灯笼悬挂在大厅,闽南话念即为“添丁”,寓意添丁进财,灯笼越多越好,母亲娘家,儿媳娘家如果比较注重礼节,也会过来添灯,灯下面要绑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均可。
现在也有少数人改用精美的吊灯。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
“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
过去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
现在,“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
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亲友送礼,一般以烛炮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镜、时钟、家具、电器等,有的直接送红包。
各媳妇娘家要送菜刀、火夹等各种家庭用具来祝贺。
入厝前要先
搬入一窝鸡母鸡仔,各房夫妇俱全者添置摇篮椅轿,以预兆人丁兴旺。
各项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贵重的家俱最好在入厝当天再搬入。
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尽量用新的。
每样家具都要贴上红纸,以求吉祥如意。
在客厅内人们常会摆放发财树、万年青,用红纸贴在盆上。
树叶上还要挂几个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都可以。
乔迁时,新居张灯结彩、贴乔迁内容红对联。
为了增加气氛,也有亲友会在报纸上、当地电视台登广告、点歌,庆祝某某某乔迁之喜。
最常见的是租拱门气球,拱门和气球上面都会有恭贺乔迁之类的祝福语,还有赠送人的姓名或单位,这也反映了户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拱门和气球一般都会放三天以上,比较富裕地方,甚至在通往新居的路口就开始放一排排的拱门,甚为壮观。
“入厝”仪式:如今,为了精简仪式,常把拜门神、拜地基主、拜土地公、谢土和敬天公(拜玉皇大帝)一并举行,直接在大厅口摆了天公坛、设天公神位,挂天公灯,备办三牲果合馔盘敬奉天公,设三牲筵碗敬土地公。
事先把所有东西准备好,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点),把房子里所有的灯都关闭。
全家在房子外面依长幼排成一队,不会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着,队伍由一家最长辈的人带领(或请母舅参加),因为闽南俗语有言:“请母舅,甲会富”。
但人数忌四、六、九(可以亲戚亲人凑数)。
主人要带着家中的金银财宝(现在通常放在公文包里面),手捧斗灯(米斗装谷子,内竖一镜一剪,上点香烛,象征出丁)排在前面;母舅挑鼎(圆铁锅)、柴、米和自旧灶引火点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妇将金银首饰戴在身上,挑着桶箍(细篾条)等,要有一人带着火炉,象征兴旺发财。
其余家人口袋里装着钱,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拨火叉、锅铲、扫帚畚斗等用具随后,象征将财气带进新宅。
队伍排好后,全家人高声大呼“进啰”,一边喊一
边走进房子里,声音不能中断,要直到所有人都进去才停止。
然后再开灯。
开灯后,人们会口念:“双脚踏入来,富贵带进来。
”房主就会把火炉摆在厅中央,炉中通红的火焰象征家庭兴旺。
这时要高声诵吉祥语,如“入新厝,家大富”,众人随声应和。
主妇拿起新买的扫帚,把房间轻扫一遍,象征财宝扫进屋,晦气扫出屋;燃放鞭炮,表示驱邪纳福喜庆。
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或铜钱撒向地下,口念:“满地黄金,财源广进,钱财丰盈。
然后,将“七宝”摆放在客厅茶几上,表示在敬告屋内鬼神,有人要搬进房子,请尽快离开。
所谓七宝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宝材料缺一不可,每样只要准备一小包,并在七宝上各贴一张十元大小的红纸,红纸上可写不同的吉祥话,如: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接下来再将水、米、红包、碗筷、扫帚畚斗、炉灶六样物品搬到厨房。
这六样物品是有要求的。
水要用水桶装三分满,米要用米桶装八分满,红包放在米桶上面。
碗筷六副或十二副,上面绑上红纸。
畚斗和扫帚一对,上面绑上红布。
炉灶则是为了祈求家庭兴旺。
六样物品搬完后,人们通常就开始进行拜天公。
拜完天公,困倦的人可以先去睡觉。
剩下的活动可以留等天亮再进行。
民间认为安床才算搬家,因此其他家具或早或晚搬入皆可,入厝这天务必安床。
安床要择吉时,如未择吉时,就先放在地上,等选好时辰再移动床位。
床不要正对厕所,床后不可靠窗,安床之后就不要随便移动。
安床时,将事先用盐水洗过并擦干的十枚硬币握在手中,双手合十,口中念著“床母请保佑我”,再将手摊开,将十枚平均分配在左右手上,即一边五枚,口中念著”十全十美“并将硬币撒到床下。
“入厝”后:“入厝”后就要开始“围炉”。
入厝后宜开炉火,煮汤圆、桂圆糯米粥或甜茶讨吉利。
请亲朋好友到家中聚聚,人多热闹可为新家增添几许人气,必备要件是
要准备好一个小火炉,摆在桌子底下,有发财的吉祥意味。
小火炉形状需类似聚宝盆,不用太大,在一般的五金行都可购得,摆在餐桌底下正中央,并在炉上摆一块木炭,若能燃烧最好,如果不能燃烧也无所谓,只要在炉上摆木炭就行了。
当天中午或晚上(有的在第四天),房主一家设席宴请酬酢,谓之“贺房”,宴席上杯盘汤匙酒杯碰击愈响愈大声越好。
大户人家也演戏酬神,亲友来此祝贺,主人引亲友参观新居各种设施,然后观看戏曲演出,当晚设宴招待亲友,宾主尽欢。
正所谓一敬神二敬人,人神同乐,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