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礼俗

合集下载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闽南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梨园戏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答:闽南招待礼仪是:
闽南有句谚语叫“好歹亲情,礼数照行”,意思是亲戚即使再疏远,遇到红白喜事礼数还是得照来。

在闽南人看来,礼数是不能随便的。

“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茶是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在闽南,一有客人或亲戚朋友来访,主人便会泡一壶茶招待客人,而在喝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礼节要注意。

例如,给客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倒满,通常只倒七分满,然后双手奉茶。

闽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礼数就是请吃“点心”,待客的“点心”主要是面线、煮熟的鸡蛋,还会加一些瘦肉、香菇、虾仁等,“点心”一般是用来招待远房亲戚或者稀客贵客。

在人际称谓上,闽南人也很注重礼节,一般见到年长的人都会称为“某某先”,路遇陌生的老人一般也会尊称为“老阿伯”、“阿婆”。

闽南人还将老师和医生尊称为“先生”或“先生娘”。

去探望生病的亲戚朋友时闽南人经常会有所“带手”,“带手”在闽南方言里就是带礼物的意思。

在参加宴席的时候也要注意“坐法”,方桌一般坐八人,左上位为上座,下右位为主位,所以要注意礼让。

随意乱坐,就有可能被人看成“没大没小”。

闽南人还讲究礼数中的“数”,在庆贺喜事的礼金中,一般习惯用双数,表示成双成对,寓意吉祥。

订婚、孩子满月、周岁送鸡蛋一般也是八个。

在数字上,一般双数用于“红事”,单数用于“白事”。

日常生活中尚且有这么多礼节,逢年过节、婚娶丧葬等特殊的日子礼数就更多了。

闽南婚俗古礼

闽南婚俗古礼

闽南婚俗古礼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一)议婚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

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

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

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婚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

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

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

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

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

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亲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

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

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

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

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

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婚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闽南饮食礼仪
一、七分茶,八分酒
七分茶:斟茶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有可能烫伤茶客的手。

八分酒:常言道:“酒满欺客”。

其实这里还有提倡喝酒不可贪杯过量的意思。

别看闽南人平时为人海派,其实还是很注意小节的,而且注重待客的礼节。

既有北方人豪放的特点,又有南方人细腻的一面。

二、餐桌上的礼仪
上菜不能只上六碗(道),避讳“活祭”之嫌。

上菜也不能上九碗(道),因为闽南语“9”与“狗”同音,上九碗可能有自嘲或待客无礼的嫌疑。

避免用三个手指头端碗,此所谓“乞丐相”。

如果在沿海一带,还有忌讳碗、瓢不能覆盖,吃鱼不得直接反翻过来,可以先把鱼的一面吃完,然后将鱼骨挑出,继续吃鱼的另一面,这些是忌讳“翻船”之意。

三、做客就餐的饭桌礼仪
千万不要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风俗中的“辞生”之礼就是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的,这个动作将直接导致主人的不快和厌恶。

进食时,
忌将食物挟住又放下,俗称“半路筷”;
忌挑精拣肥乱翻菜肴,谓之“乱筷”;
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称之“窥筷”;
忌用嘴咬住筷子,戏称“咬筷”;
忌夹菜时动作太大,导致汤汁滴落桌面过多,此为“泪筷”。

遇到筷子掉在地上,不要捡起来继续用,可以向主人重要一双。

如果是碗、汤匙或酒杯落地,最好说些“岁岁(碎碎)平安”等讨口彩的吉利语。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一)女儿拜别父母: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

(二)盖头纱: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

(三)新娘上轿: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

(四)花轿起程(新娘扇巾丢下、丈母娘泼水):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

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

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

(五)撒缘粉:(1)新娘未到,缘先到。

(2)缘粉澎澎涌,钱银满厝间。

(六)新娘出轿(新郎扇打轿顶,脚踢轿门):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

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

(七)新娘过火(踏破瓦—瓦破人不破;跨火炉—置生炭表示会生,且能去除不祥)(1)新娘过火不通惊,脚步慢慢到大厅。

天成福禄富贵命,拜堂完婚乾坤定。

(2)入门踏瓦全家拢勇健,入门踏火才会有家伙。

(八)新娘入门槛(不可踏到门槛)(1)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2)脚踏落地,金银春甲无地夏。

(九)提子孙桶(吉祥之人提子孙桶)子孙桶举高高,生子生孙中状元。

子孙桶举低低,乎您两年生三个。

子孙桶过户碇,夫妻和合万年兴。

(十)新娘入厅堂(1)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

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

(2)新娘牵入房,子婿代代出贤人。

(十一)拜堂完婚一拜天地成夫妻,二人结发子孙济。

男女姻缘天来配,感情永远无问题。

二拜高堂敬祖先,男女做阵是天缘。

夫妻和合永不变,妻贤夫贵万万年。

夫妻对拜企正正,向望入门翁姑疼。

良时吉日来合婚,一夜夫妻百世恩。

(十二)送入洞房(1)送入洞房入房内,男女做阵天安排。

今夜花烛千日爱,生育贵子大发财。

(2)送入洞房入房内,永浴爱河相意爱。

洞房花烛雷当开,生育贵子发大财。

(十三)吃婚酒桌(福寿之人念喜句)(1)「食鱿鱼,生子好摇饲」(2)「吃鱼尾叉,紧作大家」(十四)闹洞房(1)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

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

(2)大家卡紧行,互姻去输赢。

著爱卡打拼,连边做阿娘。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里,招待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闽南招待礼仪。

一、开场白在闽南地区,开场白是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主人热情的重要环节。

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开场白通常包括问候、介绍自己、询问客人近况等内容。

在闽南的传统文化中,主人要尽可能地让客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因此开场白的语气要温和、和善。

二、茶道在闽南地区,茶道是招待客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主人要准备好茶具、茶叶和热水,并且要掌握好泡茶的技巧。

在泡茶的过程中,主人要细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展现出自己的礼仪和修养。

在闽南地区,茶道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文化,也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三、用餐礼仪在闽南地区,用餐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就餐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一切必要的餐具,并且要确保餐具的干净和卫生。

在用餐的过程中,主人要注意客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菜品,让客人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四、送行礼仪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还要进行送行礼仪。

送行礼仪通常包括送别、道别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在送行礼仪的过程中,主人还要为客人准备好礼物,以表达自己的谢意和诚意。

礼物的种类和价值要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选择,不能过于张扬和夸张。

五、总结闽南招待礼仪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它代表了闽南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在闽南地区,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茶道、用餐礼仪和送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传统,让客人对这个地方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同时还要在各旦中选一个时间,备上米、鸡、酒、油、肉、菜等物,送到婴儿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

“公妈”、外婆要回赠外孙婴儿衣服、帽、裙子以及活鸭一只。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或第五天),要为婴儿洗澡(澡汤用茅草、蕨叶、竹叶等煮沸,待稍冷后用),称“洗三旦”(或“洗五旦”)。

一般认为“洗三旦”原为满族风俗,后来才逐渐流行到汉族地区。

殊不知早在五代时,泉州即有“浴儿”之俗。

如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三十四岁始得子,感慨万千,作有《丁未年(九四七年)浴儿诗》(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辑录: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暨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詹敦仁诗文选》)。

这一个月也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儿奶水充足。

是月产妇房间,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

满月这是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时所行的仪礼。

届时产妇外家要送婴孩衣服、被仔、背中(襁褓)等,另有银项圈、天官牌、八卦图、脚环、手镯等避邪金银饰品,意在锁住小孩,不让受灾受难,永保长命。

德化习俗,还要送大米约○.五公斤,陶器一个,内装带骨的猪肉一块,以祝愿婴儿根基壮固。

“剃满月头”:是日祀神宴客,宴毕,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

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水中有银币或铜钱,枚数各地不一,惠安要十六枚(十六文),安溪则要与一年中的月数对应,若逢闰月要置十三枚,铜钱一面铸有汉字“某某通宝”的谓之“字”,反之为“万”。

在惠安,有的地方还在盆边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

剃发毕,洗头水泼弃,认真察看钱币翻多少“字”,如果翻八个铜币有字,就说婴儿“好八字”。

内地县的习俗,要再由一个婶姆,用背巾把婴孩背上,遮着一把裂缝的雨伞,绕自家的房屋走一圈,并边用手中一根裂尾的竹梢杖儿,不停地敲着地板,边喊:“拉叶呼!”(“拉叶”为老鹰的闽南语,德化称“叶婆”)认为经过这个仪式,婴孩以后胆量就大,可临事不恐。

为进一步增长婴孩的胆量,以使日后不畏风险,还要于婴孩睡时,在其胸前压上一个轻巧的小秤锤,叫做“压胆”。

有的家长还把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孩,第一次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一游,让婴孩见世面,增见识。

这天在赠送亲友邻居的:“龟餜粽”中,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餜,其状有如乳头,上面点红,是母乳饱满、婴孩健康的象征。

满月这一天,婴孩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边,开始睡摇篮,在母亲《摇篮歌》中渐入梦乡:“捂捂摇,捂捂困,婴仔乖乖困,一瞑大一寸。

摇啊摇,婴仔摇,狗仔乖么么,一瞑大一尺。

”旧时,婴孩满月时,泉州还有认贫困多子女的亲朋邻里,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并有家属者)为“契爸”、“契母”(干爹、干娘)的习俗,希望分享他们的福根,使婴孩顺利成长。

这大概是人们认为婴孩有如花草,娇贵者难养。

“臭贱”者易活。

一般干爹娘要于满月时送给干儿子木饭碗、木匙(可能是瓷质易摔碎)、长命锁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

如干爹娘是乞丐,所送礼物则主要是一个草编的微型“加志”(行丐的标志,用来装纳碗筷、钱物的草袋),给婴孩挂上,就可以像干爹娘那样“贱命少病”,耐拖磨,顺顺大。

有的婴孩是于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命名命名也是诞生仪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

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

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名的实质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命名首先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感受。

春秋时期,申繻根据当时命名习俗归纳出五种命名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根据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命名习俗加以归纳的,对后人的命名思路影响很大。

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张岳,对命名表字是很讲究的,他曾根据与儿子张宓出生有关的情况,为之取乳名“癸郎”。

“癸”即癸山,位于当时张岳游宦之地广西桂林,是字又与桂林之“桂”声相似。

后更名“宓”,是因为宓的字义很好。

这两种命名方法,用申繻的话讲,就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命名习俗,各有时代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其共性,如从命名所取文字的本义看,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和人文现象(如道德修养、经典用语、生活用品等)两个方面。

以泉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为例,较为典例的如:骆日升、张岳、吴桂生、黄凤翔、王忠孝、吴鲁、陈琛等。

其中吴桂生,名增,桂生为其字。

名是一个人的本来名字,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字,一般在成年礼后命取。

动物类中的龟,是古代文人歌咏的灵物,故不少人以之命名,南宋.淳佑四年(一二四四年)登科的十一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魏国龟、黄龟助等入。

清.乾隆《德化县志.人物志》为六位宋代文学名人立传,第一位为苏总龟,第二位为黄龟朋。

但后来“龟”字常被用来骂人,故如今似乎没听说有人再用“龟”字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和今人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而以“元”字命名,无论古今使用频率都很高,如南宋.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年)登科的十三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胡元衮、庄元成、杨元龙、王元震等人,今天四、五十岁以上名字中有“元”字的人仍很多,这说明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根深蒂固。

《周易.干卦》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这当是人们长期以来喜爱“元”字的根本原因。

近代,取“元”命名的人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可能与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淡化有关。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多以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文字命名,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个人在命名时,就不能不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宗法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是贯彻其始终的,因此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法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影响至今。

例如“范字”,是在命名之前就早已确定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

如张岳为儿子取“宓”为名,除了与其字义好有关外,还因“小侄辈名皆从‘宀’”,更命之曰“宓”。

可见“宓”为局部“范字”。

这种“范字”以后较少人使用。

泉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南宋.晋江人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

这个“克”字即为完全“范字”。

“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

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它具有显示其家族辈分的意义,日后要登录于族谱,故又称之谱名。

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

如今命名使用“范字”的习俗已大为淡化。

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或早于正式名字,或同时取定。

乳名可取狗、憨等鄙俗轻贱的文字,为昵称。

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命名时,受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制约,还有一个忌讳问题。

对此,早在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诗作中就有涉及,并持否定态度。

如《复留侯问南汉刘君俨改名龙天字音义》云:“古者不嫌名,周人始称讳。

始讳犹未酷,后习转多忌。

或援他代易,或变文回避。

滥觞久滋蔓,伤心日益炽……因诵鄙所闻,敢布诸下吏。

”(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辑录: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暨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詹敦仁诗文选》)“四月日”满月过后三个月,即婴儿出生四个月,要做“四月日”。

其仪俗与满月大同小异。

晋江等地做“四月日”时要第二次剃发,但这一次连眉毛也要剃光,说是才不会“遮眼光”,长大后也就不会贪心。

有的地方,还要取红头绳或红绒线在婴儿的四肢腕部,各系一圈,说是可使其长大后不偷不盗。

婴儿出生四个月,各方面都大有长进,消化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这一次又得多增加一个“开荤”仪式。

拿一丁点熟虾肉或肉和蛋,在婴孩的嘴唇上拭擦一下,表示开始食用荤菜;有的还要用香菇再擦一下,意为香嘴。

周岁俗称“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龟那样善爬、长寿。

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是日还常有“抓周”仪俗,又称“抓龟”。

婴孩沐浴后,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

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