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文化(20200521104619)

合集下载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闽南风俗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在闽南地区,人们举家出游或回家与亲人团聚,共聚一堂,庆祝这一传统佳节。

在闽南地区,人们过端午节的方式是将糯米粉做成粽子,里面放入各种馅料,如肉、蛋、蘑菇等,然后用竹叶或粽叶包裹起来,蒸煮而成。

吃粽子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祭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体育竞技活动。

到了端午节时,人们会聚集在河岸边观看龙舟比赛,欣赏龙船划水、鼓点喊声的壮观场面。

闽南地区的端午节风俗丰富多彩,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一些当地特有的习俗。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花车巡游,车上装饰着各种鲜花和装饰物品;另外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摆放菖蒲,以求祈福。

总之,闽南地区的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庆祝这一佳节,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阐述生命情感。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

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独特的闽南过年习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祭先祖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

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

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

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

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

芋头也要上供桌。

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

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爸爸妈妈便会张罗我们把做好的年夜饭摆在供桌上以拜祭祖先。

祠堂里,长辈们点香祭拜“请”祖先,祠堂的大埕上也站满了人,小孩子们玩起各自带来的鞭炮,外出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互道平安后便开始叙起旧来。

一炷香烧完后,就可以给祖先们烧纸钱放鞭炮了。

闽南的'纸钱颇有讲究,分为金箔纸钱与银箔纸钱。

金箔纸钱是用来拜天公与敬神用的,而银箔纸钱则是用来敬奉先祖的。

听老人们说,银箔纸钱是先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用的通行货币,先祖们以前苦惯了,在除夕那天给他们多烧点纸钱,祈求他们保佑家族兴旺、添丁进财。

纸钱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二、“炝火盆”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

闽南传统文化范文闽南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闽南地区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闽南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而闻名于世。

闽南传统文化以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庙会活动非常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其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是泉州石狮庙会,它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泉州石狮庙会以狮舞和花灯为主要表演形式,属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艺术。

闽南地区的狮舞形式独特,舞者身穿狮子皮,采用跳跃、蹦极、翻滚等动作,寓意祈求好运和吉祥。

闽南的花灯制作精美,多彩多样,成为庙会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闽南地区信仰的主要宗教为道教、佛教和妈祖信仰。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教之一,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妈祖信仰则是闽南地区的特色宗教信仰,妈祖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保护神,被视为渔民捕鱼和航海安全的神灵。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如妈祖游行、舞狮、舞龙等。

闽南传统文化还以宴席文化和剧曲传承为特色。

闽南地区的宴席文化讲究丰盛和热情,菜肴丰富多样,有闽菜、客家菜、潮汕菜等多个菜系。

闽南地区的饭店、茶楼等场所专门设有雅座和酒席,以接待宾客和举办盛宴。

雷锋堂是传统的潮汕客家宴席场所,是闽南宴席文化的代表。

剧曲传承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代表了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

闽南地区的剧曲有闽南戏、潮剧、客家戏等多个剧种,各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闽南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变迁。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闽南传统文化依然在闽南地区生生不息,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和传承。

尤其是近年来,闽南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不仅在国内受到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这些都为闽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总之,闽南传统文化是福建地区独特的一部分,以其庙会、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特色而闻名于世。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
福建闽南的春节风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贴年画、放鞭炮、祭拜祖先、赏花灯和团圆饭等。

贴年画是闽南传统文化品味的一种体现,人们会在春节前贴对联、剪红纸和春联等年画装饰家庭和商家。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邪避祟,把不祥的事物赶走,向新年祈求好运和平安。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祭祀先人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祭品和礼仪表达对祖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此外,赏花灯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人们沿街散步观赏不同风格的花灯,体验浓郁的春节氛围。

最后,团圆饭是春节必备的家庭聚餐,一家人共享团圆和喜悦,共度新春佳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
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

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
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
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
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
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

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
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

这除了继承连绵
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

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

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
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

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
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
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
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

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

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
独造性特征。

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

它不仅形成历
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
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

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

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

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

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
国外。

闽南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
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
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
受,去实践,去体悟。

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
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