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传统文化——厦门.
厦门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厦门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厦门是一个很小的海港城市,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国内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厦门过春节有什么习俗的,欢迎大家阅读。
厦门过春节习俗一【廿九围炉贴】二十九要祭祖,贴春联,围炉吃年夜饭、守岁。
春联以红纸书写,新丧之家用青联以示哀思。
当晚先祭祖,后围炉吃年夜饭。
俗话说,廿九暝,做狗也要吃一块肉。
故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起码也得有块肉。
吃完了要留一晚米饭,以便第二天(正月初一)插“春花”、摆神案供“春饭”.闽南方言“春”与“剩”同音,寓意年年有余。
接下来就是守岁,给小孩分红包。
熬到十二点一过,迷信人家抢先敬天公。
年轻人、小孩则欢呼新年到来,喜迎新的开始。
旧时闽南门上贴“福”字,极为讲究正中,忌讳贴歪了,认为不吉。
近年受北方影响,“福”字也跟着倒贴,一来“福”倒即“福”到;二来认为“福”脚朝上,“福气”不跑。
厦门过春节习俗二【正月迎来送往忙】厦门民谚云:“正月初一贺新正,会友探亲情;正月初二请女婿,初三犯忌无客来;初五过开,初六养肥”;说的就是厦门民间从初一到初六活动安排习惯。
所谓的“探亲情”就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串门拜年。
初二则是女婿上岳父家拜年的日子,做女儿的这一天都要拖儿带女、拉上丈夫回娘家给二老拜年、送礼,吃顿高高兴兴地团圆饭。
至于中初三的“忌讳”,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城(又有一说清军屠城),古同安城除夕前遭到倭寇攻打,勇敢的同安军民奋起还击,但还是遭受穷凶极恶的倭寇屠城洗劫,直到初二倭寇才退。
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
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因此初三上门对古同安(今厦门区域)的人来说自然不大吉利成了“忌讳”.另一说是:按厦门一带习俗,对死去尚未一周年的亲人在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奠仪式。
所以个别较迷信的老人不喜欢那天让亲戚朋友来拜年,怕有“祭奠”之嫌;认为初三来拜年是在“咒他死”,故有“犯忌无客来”之谚语。
家乡的传统文化——厦门

家乡的传统文化厦门,是我的家乡,它地处闽南,而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其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蕴含着深刻悠远的历史,它的风俗文化使得每一个厦门人引以为傲。
在这里,我仅仅介绍我最为熟悉的传统,它们是伴着我成长以来最深刻的记忆。
传统习俗——颜色的象征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
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时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都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其次,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我深深的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是不让我们头发上扎蓝色或着黑色的皮筋的,那时我虽不明白,但也得遵从了。
但是今天,时代的进步,讲究科学性,我们传承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难道这就是进步?传统节庆活动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的传统节庆。
以下是几个特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和全中国各地区的传统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贴春联、合家围炉等等习惯都大同小异,但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厦门,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也不外出贺年。
(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厦门俗称“五日节”。
以前,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对我来说,甚至不曾耳闻。
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习惯,而厦门的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每到这时现场都热闹非凡。
(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节,这天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对厦门人来说,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搏饼”,其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思乡之情、激励鼓舞士兵士气而发明的。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

厦门有哪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一看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厦门的历史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和欣赏。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厦门的南音。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之一。
在厦门,南音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众多的爱好者。
南音的演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其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典雅。
当那悠扬的乐声响起,仿佛能将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岁月,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厦门的一些社区和文化场所,经常可以看到南音的表演,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乐器,倾情演绎着这一古老的艺术。
其次,厦门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高甲戏以丑角表演最为出名,其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充满了喜剧色彩。
演员们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肢体动作和独特的唱腔,将一个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
高甲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陈三五娘》《包公断案》等,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在厦门的乡村和城镇,每逢节日或庆典,常常会有高甲戏的演出,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再者,厦门的漆线雕工艺堪称一绝。
漆线雕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以精细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为特点。
工匠们用柔软的漆线在胚体上盘绕出各种图案和造型,然后贴上金箔或涂上彩漆,使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漆线雕作品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生动,工艺精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是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以上这些,厦门的红砖古厝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红砖古厝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以红砖红瓦、燕尾屋脊为主要特征。
这些古厝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精美,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艺。
在厦门的一些古村落,如集美后溪、翔安新圩等地,还保存着许多完好的红砖古厝。
这些古厝见证了厦门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乡愁和记忆。
介绍家乡的风俗作文厦门

介绍家乡的风俗作文厦门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说起家乡的风俗,那博饼可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每次博饼的时候,整个厦门就像沉浸在一场盛大的欢乐派对里。
每到中秋前后,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骰子在碗里欢快跳跃的声音。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我们一大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院里博饼。
奶奶早早地就准备好了博饼的道具,一个大大的瓷碗,还有六颗圆润的骰子。
我那调皮的小堂弟一看到博饼的东西,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喊着:“博饼啦,博饼啦,我要博到状元!” 堂哥笑着说:“你这小屁孩,状元哪有那么容易博到的。
” 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今年谁会是博饼的大赢家。
博饼开始了,按照顺序,大家轮流把骰子扔进瓷碗里。
我第一个扔,骰子在碗里滴溜溜地转了几圈后停了下来。
我一看,只有一个“四”,只博到了个一秀,是最小的奖,得到了一块小月饼。
我无奈地说:“哎呀,这开局不利啊。
” 堂妹在旁边偷笑:“姐姐,你这手气可得加油啦。
”轮到堂哥的时候,他一脸自信地把骰子扔进去,只见骰子落下,出现了四个“四”。
堂哥一下子跳了起来,兴奋地喊道:“哇塞,状元插金花!我这手气也太好了吧。
” 大家都纷纷围上去看,一边看一边赞叹。
叔叔笑着说:“你这小子,运气爆棚啊,今年的状元肯定是你的了。
” 堂哥得意地笑着,还故意在小堂弟面前晃了晃手里的状元签,说:“看到没,这就是实力。
” 小堂弟不服气地嘟着嘴说:“哼,我后面还有机会呢。
”随着博饼的进行,气氛越来越热烈。
大家一会儿为博到好奖品而欢呼雀跃,一会儿又为差一点就博到大奖而唉声叹气。
我那古灵精怪的小表妹,每次博到小奖就高兴得不行,拿着奖品在大家面前炫耀:“看我的,这个小玩偶好可爱哦。
” 而博到不太好的奖时,就会皱着眉头说:“哎呀,这骰子是不是不喜欢我呀。
”在博饼的过程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
爷爷在旁边看着我们博饼,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博饼的情景,说:“我们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博饼的奖品都是一些自己做的小点心,但是大家也玩得很开心。
厦门 红色文化基本ziliao

厦门红色文化基本ziliao一、简介:厦门是福建的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厦门的红色文化被广泛地发扬流传,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历史传统、豪迈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英雄以及广大群众创造的美好文化。
二、历史传统:1、龙灯文化:为庆祝新春佳节和纪念先贤而起源于厦门,经历两千余年发展而成为厦门特有的传统文化之一。
龙灯文化以制作精致的龙灯、演出精彩的龙舞和龍舟比赛等为主,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传统。
2、灯谜文化:厦门的灯谜文化是一种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起源于宋元时期。
每逢春节,厦门民间灯谜流传十洋八达,有的因篇幅的限制需要口头传诵,也有的可以写在艺术性的文字中,如厦门灯谜之王《厦门妙谜》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古艺文化:古艺文化是指历史悠久,以传统方式把竹、木、梅花和瓜果制作成工艺品的文化。
厦门自古便以竹、木、梅花和瓜果制作礼品、艺术品而著称,如梅花球、竹编、梅花画等,这种美丽的文化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和传承。
三、革命精神:1、厦门革命根据地精神:包括初步恢复国家统一、恢复社会和谐,把社会主义建设带入高潮等一系列精神准则,是厦门伟大的民主革命推动了厦门国家重建、社会重建、文明重建、精神发展;2、抗日精神:我们厦门人民抗日志愿军以侠客之节气抵御邪恶侵略,顽强抗拒敌人侵犯,埋葬了自己的鲜血,献出了不要回报的坚韧精神;3、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执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厦门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经常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共同努力,奋勇前进,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贡献出中国西南地区宝贵的精神与物质财富。
四、英雄及其影响:1、花朝霞是厦门的著名女革命者,她活跃在厦门的反帝反封事业中,受革命斗士的定下先进典范而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尊敬。
2、曾宗义,厦门的老先生,是美国宣传留学生的倡导者,通过他的奋斗,帮助了许多中国学生走出国门,留学国外,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介绍厦门文化到世界的使者。
厦门的风土人情

厦门的风土人情
厦门是福建省的一个城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厦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1. 海洋文化:由于厦门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在这里非常重要。
厦门的人们热爱海洋,很多人从事渔业和航海行业。
海鲜是厦门的特色美食之一,特别是海鲜火锅、海鲜粥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食客。
2. 温馨友好:厦门人以温馨友好而著名。
他们通常非常热情好客,对待客人非常周到。
当你来到厦门,你会感受到他们对外来人的友善态度。
3. 建筑风格:厦门在清朝时期成为一个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
厦门的寺庙、别墅和公园建筑风格多为西洋建筑,保留了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元素,给人一种异国情调的感觉。
4. 笃信佛教:厦门有许多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普陀寺。
很多厦门人笃信佛教,每天会去寺庙祈福、烧香。
佛教文化是厦门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灵魂。
5. 悠闲生活方式:厦门人有着悠闲宽松的生活方式。
他们喜欢在海边漫步、晒太阳,享受自然的美景。
厦门的公园和植物园等休闲场所也是人们放松的好去处。
厦门的风土人情独特而迷人,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元素都为这
座城市增添了许多魅力。
无论是欣赏海景、品尝美食还是探索城市的历史,厦门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厦门的特色

厦门的特色
厦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下是一些厦门的特色:
1.鼓浪屿:这是厦门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音乐文化而闻名。
鼓浪屿的街道蜿蜒曲折,两旁是各种特色小店和音乐厅,这里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别墅和教堂,如三一教堂和八卦楼。
2.南普陀寺:这是厦门的佛教圣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寺庙内的佛像庄严神圣,寺庙外的风景秀丽,是厦门的一大景点。
3.厦门大学:作为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厦门大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的古老建筑和优美的校园环境都让人流连忘返。
4.环岛路:这是一条贯穿厦门海岸线的公路,两旁是美丽的海景和各种特色小吃。
在这里骑行或漫步,可以充分感受厦门的海滨风情。
5.海鲜美食:厦门地处海滨,海鲜资源丰富,因此海鲜美食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餐馆可以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海鲜,如鱼、虾、蟹等。
6.茶文化:厦门人喜欢饮茶,茶文化也是厦门的一大特色。
在当地的茶馆可以品尝到各种好茶,同时欣赏茶艺表演。
7.闽南戏曲:厦门是闽南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
在当地的戏院可以欣赏到各种闽南戏曲表演,如歌仔戏、高甲戏等。
总之,厦门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底蕴都让人难以忘怀。
厦门风土人情礼仪

厦门风土人情礼仪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
这里有特色的闽南风光,民族特色特别的突出,每年都吸引着特别多的人前来游玩。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厦门风土人情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风土人情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春游(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许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
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春游(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上元节又称“ 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
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猜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这时的大街小巷都点缀着漂亮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
端午节又叫“五月节”。
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进行,假如你刚好在端午前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抓鸭子是一种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与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闹,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
中秋节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是人们阖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殊重视,很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的传统文化厦门,是我的家乡,它地处闽南,而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其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蕴含着深刻悠远的历史,它的风俗文化使得每一个厦门人引以为傲。
在这里,我仅仅介绍我最为熟悉的传统,它们是伴着我成长以来最深刻的记忆。
传统习俗——颜色的象征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
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时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都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其次,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我深深的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是不让我们头发上扎蓝色或着黑色的皮筋的,那时我虽不明白,但也得遵从了。
但是今天,时代的进步,讲究科学性,我们传承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难道这就是进步?传统节庆活动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的传统节庆。
以下是几个特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和全中国各地区的传统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贴春联、合家围炉等等习惯都大同小异,但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厦门,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也不外出贺年。
(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厦门俗称“五日节”。
以前,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对我来说,甚至不曾耳闻。
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习惯,而厦门的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每到这时现场都热闹非凡。
(三)、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节,这天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对厦门人来说,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搏饼”,其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思乡之情、激励鼓舞士兵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分别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
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个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厦门的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
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现在,博饼依然是厦门人最钟爱的中秋活动,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民俗节日形式,但是,月饼在厦门的博饼风俗中,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会饼”。
这是中秋博饼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
“会饼”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出现了更多新的“会饼”,它不再是月饼,而是由实用物品取代,比如:沐浴露、洗发水等等,也可以是食品,比如:果冻、薯片、可乐什么的,反正只要想得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做“会饼”,只要按照会饼规定的数量组合就行。
这或许是因为大家就是想在节日中找个乐,而这个乐子变得更实际些吧。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中秋;一样的中秋月,不一样的月饼文化。
但愿更多的人了解厦门,了解中秋博饼文化!文化艺术厦门有歌仔戏、高甲戏、南乐、歌舞等四个专业文艺团体,还有星海合唱团、少年儿童艺术剧团、台湾同胞文艺队等许多业余文艺组织。
其中,我最为熟悉的就是歌仔戏,小的时候常常听爷爷奶奶唱,至今,仍有很多人崇尚这项传统艺术,这其中不乏青年人。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
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
“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它已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现在,每逢节日,海峡两岸的人民一同举办的活动总是不乏歌仔戏。
礼节性习俗在我成长的路途上,总会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记忆里,厦门民间有很多礼节性的习俗,而其中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在婴孩面前勿讲“猴”。
因恐婴孩患“猴损症”(婴儿多病难养)。
如须谈猴,应改说为“爬树”或“山人”。
见婴孩体胖,不可当面嘉尝其“肥”,须言“好看”。
抱时亦不可言“重”。
以“中指”指人,极为无礼。
以扫帚打人,最为耻辱。
客至扫地,意念逐客,有辱于人。
以六碗菜请客,最为不敬。
(清旧制,凡临死刑之犯,官以六馔饷之,以示皇恩涪大。
)亲友喜庆宴席,匆打碎盘碗碟。
新婚之日尤为讳忌。
媒人到家谈婚,不可奉茶,谓奉茶事难。
产妇之房,未满月不可进。
与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饭上,谓系祭鬼,有失礼仪。
丧后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乱入人家。
丧家亦不能到别人家拜年。
儿童匆戴两顶帽,忌长不高。
屋中张伞,屋内易漏。
这些忌讳,有些至今还在沿用,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表演艺术厦门民间的表演艺术,还有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锦歌、答嘴鼓等,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旅游文化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市隔海相望。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
主要的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著名景点之一。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
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
特色风味(一)、小吃花生汤、海蛎煎、面线糊、沙茶面……如果你去厦门旅游,有经验的朋友们总要提醒你:这些小吃不可不吃。
可你若找不到技艺纯正的饭店,那是品尝不到厦门小吃的真正特色的。
厦门历史最悠久的风味饭店要数“好清香”和“吴再添”了,但终日食客盈门,很难订到座位。
(二)、春卷春卷是厦门人过春节必上席的美馔,起源于泉州的传统美食“嫩饼菜”,是一款大家围坐一起自包自吃的菜,寓意全家美满团圆。
此菜光是馅料就很不简单,包含有胡萝卜、高丽菜、鲜虾仁、肉丝、海蛎、荷兰豆丝等十数种原料。
吃时先将春卷皮展开,抹上甜辣椒酱,依次撒上炒得香酥的海苔、“贡糖”(古时进贡给皇帝的花生酥)、肉松、芫荽等配料,再夹上十数种原料切丝煮熟的煲仔菜,包成卷状,个中味道何止五种?酸、甜、辣、咸、鲜五味兼备的大卷,吃起来只有一个字:香。
(三)、土笋冻土笋冻是厦门相当有特色的小菜,笋子怎么也能结成冻?此“笋”非彼“笋”,土笋是生长在海滩泥沙中的一种软体小动物,因形似“小笋”而得名。
它含有丰富的胶质,经过熬煮后所含的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成冻,外观晶莹润泽,宛如白玉,口感清脆、味美甘甜,如果佐以萝卜酸、芫荽芥辣酱或美极鲜味汁,吃起来更加鲜嫩爽口。
这道菜对降火消炎颇有疗效,是当地宴会的必备小食。
资料:(一)1.博饼的工具:会饼一套,骰子一副(6个),大碗一个(有点深度,而且要瓷碗才好,才能让骰子在碗里跳起来)2.博饼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每个人每次要把6个骰子一起投进大碗里(再强调一次哦,一定是要用瓷碗才能玩的起来),众人依次投骰子,看骰子的点数得饼:●有1个“四点红”的得一秀饼,●有2个“四点红”的得二举饼,●有3个“四点红”的得三红饼,●有4个相同点数的(红四除外的都可以)得四进饼,●若骰子点数分别为1至6顺序排列着的得对堂饼,再来,就是得状元饼的情形,状元有很多等级,具体为:若是有4个“四点红”,则可取状元饼,若2个人都出现4个“四点红”,则比较另外两个骰子点数的大小,点数大者为胜;有5个相同点数的,俗成“五子登科”,比起4个“四点红”的状元要大。
若是4个“四点红”加上2个“一点红”,则称为“状元插金花”,仅次于6个骰子点数全部相同者。
●特殊情形:六个“四点红”,称“六抔红”,所有的饼全归投者所有;六个“六点黑”,称“六抔黑”,要关灯抢饼。
●说明:1.状元饼只有一个,反正谁大就归谁。
2.在会饼没有全部得出归属前,游戏继续,若某种会饼已经分完,则可采用“追”的方式,这是最刺激的,即后来获得者向自己前一个获得者追饼。
比如三红饼已经分完,若还有人博到,则此人按游戏进行的反方向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个三红饼获得者拿回奖品。
3.六抔红、六抔黑是否采用,一般依照大家意愿,很多时候,为了照顾玩家都能获得奖品,这两种情形就忽略了,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能投出“六抔红”或是“六抔黑”。
(二)、厦门岁次民俗●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诞辰。
●三月初三,上已节。
泉属五县人,制春饼祭祖先,或扫墓。
●二月十九,观音诞。
妇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后诞(俗称妈祖婆生日)。
过去多有迎神赛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
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
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
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受阳人致祭。
至月末“闭地狱门”。
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互庆。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冬至节,各家均制团圆。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讨债。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