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用比喻来形象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

劝学中用比喻来形象说明学比思更重要的名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此段教材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此段教材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比喻论证的句子1. 劝学中用了多少个比喻论证,论证什么观点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2. 《劝学》中20个比喻句是什么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

取譬设喻,鲜明对比,深入浅出说学习——《劝学》里的比喻、对比论证之妙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精心选点《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使对方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的感受。
比喻论证在日常沟通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使用比喻
此外,比喻论证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
,可以将复杂的概念或情感简化,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和感受。例如,当对方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的小
自己的意图和感受。
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困境和无助感,从而
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使读者更
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增强了
说服力。
比喻论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内在联系,使读者更加信服
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
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共鸣,
从而更加认同作者的观点。
形象生动地表达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具体的比喻来表达
抽象的道理,使观点更加形象生
动。
比喻论证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和理
论证时,需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导读者
或产生歧义。
使用比喻论证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比喻论证时,需要注意比喻的
贴切性和准确性,要选择与论点相关、
易于理解且具有代表性的比喻。
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带有贬低
或攻击性的比喻,以免引起读者反感
或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同时,在使用
比喻论证时,需要配合其他论证方法,
论简化,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
的比喻,使文章更加富有感染力
和表现力。
引发读者共鸣
比喻论证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和心灵,使读者更加认同作者的观点。
比喻论证通过引发共鸣,使读者更加积极地参与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思想的交流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劝学》道理很深奥,但整篇文章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荀子充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其比喻之多、比喻之精、比喻之准、比喻之巧在众多的先秦文章中也是少见的。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即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接着,作者开始了他贯穿全文的生动比喻。
首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把人的本性比作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作靛青和冰,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学问与修养,超越原来的自己。
“輮木为轮”的比喻则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外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改变人的本质和习性,并且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才能像君子一样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生动地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气势宏大,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接下来荀子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来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两个比喻引过古代圣贤的教诲,不学习就不知道学问渊博高深的事实。
那么,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差别呢?荀子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作比,说干、越、夷、貉生下来的时候,都同是一样的呱呱哭声,可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
贴切的比喻阐明了后天的教化的重要作用。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那该怎样学习呢?荀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喻,进一步展开论述。
荀子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人通过学习会获得显著效果。
细说《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细说《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
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读书已晚。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1、第二段“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超过了以前,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别人。
燥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就利”说明事物经过加工、磨炼、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个现象,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有了足够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比喻学习需要持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中的比喻论证比较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予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整天思考,却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我曾经踮起脚尖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这句话用“登高”比喻学习能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这句话用“木受绳”和“金就砺”比喻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
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的意思是:“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这句话用“冰”比喻经过学习磨练的人,比原来的状态更加高明。
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
”这句话用“涯”比喻生命有限,但知识无限,人们应该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是《劝学》中的一些比喻论证的例子,这些比喻论证使得荀子在论述学习的意义和方法时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