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精品

合集下载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妙喻连连魅力无穷——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如第2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

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

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

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两相对比,振聋发聩。

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高中语文: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

浅析《劝学》的比喻论证《劝学》道理很深奥,但整篇文章却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荀子充分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其比喻之多、比喻之精、比喻之准、比喻之巧在众多的先秦文章中也是少见的。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即学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

接着,作者开始了他贯穿全文的生动比喻。

首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把人的本性比作蓝草和水,而把美好的人性比作靛青和冰,从科学道理和自然现象两个方面论证了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学问与修养,超越原来的自己。

“輮木为轮”的比喻则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外力的作用,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改变人的本质和习性,并且每日反省自己的言论、行动,才能像君子一样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生动地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莫不受尽磨难,在磨难中完成自我教育。

荀子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气势宏大,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接下来荀子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来比喻,充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两个比喻引过古代圣贤的教诲,不学习就不知道学问渊博高深的事实。

那么,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差别呢?荀子用“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作比,说干、越、夷、貉生下来的时候,都同是一样的呱呱哭声,可长大以后,却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

贴切的比喻阐明了后天的教化的重要作用。

既然学习是如此重要,那该怎样学习呢?荀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为喻,进一步展开论述。

荀子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说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人通过学习会获得显著效果。

劝学中连设五个比喻展开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连设五个比喻展开论证的句子

劝学中连设五个比喻展开论证的句子1. 《劝学》第一段中5个比喻,分别说明什么道理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见《荀子柬释》引)。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2. 劝学开篇提出论点,后用5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设么绅士说,不能停止学习。

靛蓝是从蓼蓝提取,但它是比靛蓝的颜色更绿;冰伪造的水凝胶,但它是比水更冷。

木材直线拉直的墨绳,加热使其弯曲轮,它可以弯曲的指南针,即使干燥时,它会不直了,这是因为手册,以使它弯曲成这样。

木材量的墨线直金属工具砂轮研磨尖锐。

君子广泛的学习和日常检查他们的知情智慧的行动不犯错误。

我不得不整天思考的问题,但不如学习时刻收获,我蹑手蹑脚与俯瞰,但不如登上高广阔。

劝学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

劝学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

劝学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劝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习。

比喻是通过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事物相对应,以便更容易理解。

对比则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以突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劝学时应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

1. 使用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可以将其比喻成更具体的事物来解释。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建造一座房子,强调必须从基础开始,逐渐累积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过程和重要性。

2. 进行对比以突显重要性:将学习与其他活动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重要性。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后悔的避孕套,强调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可能会后悔。

这种对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3. 对比不同学习方法的效果:与学生探讨不同的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效果进行对比。

例如,比较阅读教材和参加讨论小组的效果,或者比较独自完成作业和与同学进行合作的效果。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比喻学习与兴趣爱好的关系:将学习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比喻,强调学习可以成为他们更深入了解和追求爱好的媒介。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发掘宝藏的过程,强调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发现更多宝藏。

5. 对比学习的长期回报与短期困难:将学习的长期回报与短期困难进行对比,以激发学生的毅力和耐心。

例如,将学习比喻成爬山,强调虽然爬山是困难的,但一旦到达山顶,就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坚持学习,克服困难。

总而言之,使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习。

通过比喻和对比,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抽象的概念,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毅力和耐心。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比喻说理”用到极致——解析《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通过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

在进行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来阐明道理,是本文最为突出的手法。

一、生活事例信手拈来
课文节选部分共三个自然段,第l 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青出于蓝”现在已作为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它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构成并列关系,分别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后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起点,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由此,学习可以使自己提高的道理不言而喻。

第三个“直木为轮”,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的重大作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四“木受绳则直”和第五“金就砺则利”,说明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当然也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两个比喻所强调的都是改造的结果,并与下文“知明而行无过”相照应。

这五个比喻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二、先总后分突出中心
第2 段也用了五个比喻。

即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 闻者彰”;④“ 假舆马”可“ 致千里”;
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意即同一本体是“善假于物”,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五个比喻大致构成了总分关系。

作者先结合自身体会,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学与思的关系,接着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
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四个比喻分别从见、闻、陆、水等角度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非凡作用,这就证明了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从而达到理想目标的论说。

这五个比喻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天资禀赋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外物)学习实现提升的。

尤其是后四个比喻,不仅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推论丝丝相扣,而且有力论证了学习完全可以弥补人之不足的作用。

三、正反对比层层深入
第3 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分别从学习要积累、学习要坚持、学习要专一三个层面论述中心论点,而每一层面作者都采用了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

比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推论到“积善成德”,这是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道理。

随后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情况,自然明了,浅显易懂。

从这四个比喻不难体会出积累对于学习的基础性和远瞻性作用。

由此顺势引出该如何进行积累的问题。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一反一正的鲜明对比,意在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一正一反的生动对照,重在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这四个比喻说了积累首先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则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心思专一和心思浮躁对于学习而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处境。

———这二个比喻强调的是积累还要专心一意。

第3 段的这十个比喻,分别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事例虽浅显易懂,行文汩汩滔滔有如涌泉,生动形象,层次竟然。

四、比喻形式错落有致
这些比喻,在修辞学上又构成了“博喻”。

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本文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用同类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则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而设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变化多端,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例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总之,这些比喻铺锦列绣,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活泼灵动。

而通过比喻所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本文转自WWw.dYLw. nEt 网代写教育论文]
在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中,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劝学》一篇,不过管中窥豹。

就节选部分而言,一篇仅354 字的说理散文,尽管说理性很强,却形象清新、释理通俗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却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读者自然更容易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