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里用到的论证方法

劝学里用到的论证方法在劝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劝学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通过提供具体的案例来支持观点。
我们可以引用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或者他们的经验,来展示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提到爱因斯坦曾经努力学习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2.归纳论证:归纳论证是通过总结和归纳一些相关的事实或观点来推导出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各种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章来支持学习的益处,这些报告和文章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学习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3.比较对照论证:比较对照论证是通过对比不同情况或者对立观点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一个有教育和学习机会的人与一个没有教育和学习机会的人之间的差别,从而证明学习对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
4.引证论证:引证论证是通过引用权威的资料或者专家的观点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著名学者或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增加我们的观点的可信度。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教育专家的研究结果,证明学习对培养个人的创造力和智力的重要性。
5.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通过将一个情况类比到另一个情况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将学习比喻为投资,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就像是在投资我们的未来,从而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6.因果论证:因果论证是通过阐述一个事件或行为对另一个事件或行为的影响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说明通过学习和培养技能,我们能够增加我们的就业机会和获得更高的薪资。
从而证明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7.权威论证:权威论证是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我们可以引用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或者领导者的话语,来说明学习对个人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
总之,以上是一些劝学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在劝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更加有说服力地劝说他人重视学习。
劝学每段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劝学每段的论证方法和作用可是一篇超级经典的文章呀!里面每一段都有着独特的论证方法和重要的作用呢。
开篇第一段就用了类比的方法,“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学习就如同蓝和水变成青和冰一样,是可以让人发生质的变化呀!这不就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能够让人进步、提升的道理嘛。
它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期待。
再看看后面那段,“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又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呀!把木材经过加工变成轮子的过程,比作人通过学习而发生改变,多么贴切呀!这就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学习是能够塑造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呀。
还有呢,“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像木接受绳的规范、金属接受磨砺一样,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学习的洗礼呀!这作用可太大啦,让我们明白只有经过学习的打磨,我们才能更加出色。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里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呀!想想看,只是踮起脚尖看和登上高处看,那差别多大呀!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就像是登高望远一样,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见识呀!不学习,就只能在原地踮脚,能看到啥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呀!借助车马和舟楫,就能去到很远的地方,这不就像是借助学习的力量,我们可以去到我们原本无法到达的知识领域嘛!这作用可不容小觑呀,它让我们明白,善于借助学习,我们能走得更远、更高。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哇塞,这话说得太对啦!大家其实一开始都差不多,但那些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的人,就能变得更加优秀呀!这不就是在激励我们要积极利用学习这个强大的工具嘛!里的这些论证方法呀,真的是太精妙啦!它们就像是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宝库,让我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论证方法

《劝学》论证方法《劝学》是宋儒程颢写的一篇文章,旨在劝诫人们勤奋学习,不停进取。
文章中,程颢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加强他的观点,包括比喻、排比、列举事实和引用经典等。
以下是详细分析:首先,程颢在《劝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
比如他将学习比作“磨刀”、“耕田”,以提醒人们学习就像磨刀使刀更加锋利,或者像耕田使土地更加肥沃,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通过这种比喻,程颢让读者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过程,进而引起读者们对学习的思考。
其次,程颢还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他列举了很多与学习相对应的事物,如“粮食有太山之富,漆炭有官榷之厚”,“乘车非尔之盘桓,养马不必其驰骛”,并最后总结道“然而学问无所不容,莫不皆然”。
这种排比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强调人们应该努力学习,这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持之以恒的行为。
在第三部分,程颢使用了列举事实的方法来论证他对学习的观点。
他列举了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人物如孔子、墨子、老子等,来说明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学习与思考。
通过这些事实,程颢进一步增加了读者们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学习,同样能取得成功。
此外,程颢还在《劝学》中引用了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
他引用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人们无论是与好人为伴还是与坏人为伍,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引用名言时,程颢通过借用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此外,程颢在《劝学》中还使用了一些叙述和解释的方法。
他详细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如培养德行,提高智慧,改善人生等,并对学习阶段的人们给予一些具体的建议,如要有自信心、有毅力、善于思辨等。
通过这些叙述和解释,程颢激励人们找到自己学习的动力和方法,并对学习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
综上所述,《劝学》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强调其观点,包括比喻、排比、列举事实、引用经典和叙述解释等。
这些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 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文言文议论文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之一《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修辞手法

《劝学》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采用以下修辞手法:比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句话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能够使人不断进步,超越自己。
对比: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情况,突出所要表达的观点。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通过对比“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排比: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更具说服力。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
引用:作者引用了古代圣贤的言论,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句话引用了《论语》中的言论,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劝学》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更具说服力。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得文章更加易于理解,也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
论证的综合运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从文言文行文谈议论文写作:《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劝学》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很强,形象清新、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
这篇文言文很值得我们写作借鉴的就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综合运用。
《劝学》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劝学》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着的成效。
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
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劝学》全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首先是《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容易接受;其次是《劝学》中比喻形式多样,有类比、有对比、有正面、有反面,综合运用;再次就是《劝学》中比喻和说理结合紧密,运用灵活,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回归教材的议论性散文,大胆借鉴《劝学》的典范行文模式:开篇点题,其他几段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
我们最主要的是借鉴《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劝学》提纲: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开篇点题,总领全篇)
2、学习的意义(5个比喻)——提高或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5个比喻)——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10个比喻正反对比)——积累、坚持、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