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所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木偶戏体验活动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引导学生了解闽南民族文化,探寻闽南人文艺术和民风民俗,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一.活动项目(一)场馆初学①非遗文化体验馆--初始木偶戏在民俗集市厅中,观赏非遗文化的集合,包含陈氏纸扎、闽南造像、嘉庚瓦、宋江狮等;在薰风集雅厅,又是别样的非遗项目,歌仔戏、木偶戏、布偶戏等众多闽南戏曲文化,看着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他们所使用的乐器、道具,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礼乐的文明。
(二)技艺传承①活动内容: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传承队演员---蔡思雅,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述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及表演难度等。
(三)亲子DIY传统手作:布袋木偶制作跟着老师来制作布袋木偶“小动物木偶”,在家长的帮助下,布袋木偶所需材料:整块布,或者是碎布(颜色丰富)、剪刀、针、棉花等步骤:1.提前打印好简单的动物平面图案2.依照动物的各部分形状裁剪图形3.开始缝制4.颜料可DIY涂色(四)一起来表演学生创意来表演(二).集美塔简介集美塔坐落于集美新城中央公园之上,建筑总高度79.5米,塔高7层,基座两层。
集美塔项目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83.9平方米。
集美塔基座有两层,分别为集美人文馆和非遗展馆,设置有人文简史展厅、嘉庚精神展厅、华侨文化展厅、闽南文化展厅、学村文化展厅等,各展厅布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性和趣味性强。
塔身一层为游客服务集散大厅,二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咖啡茶座,三至七层为登高观光区。
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湾等地区,那么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闽南人的生活习俗吧,欢迎大家阅读。
闽南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篇1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
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
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
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

闽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岛屿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这里的民俗信仰极为独特而丰富,充满着古老而生动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如果要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信仰,就需要深入考察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况,并举出五个例子来加深对这些信仰的了解。
一、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概述闽南普度民俗信仰是闽南地区人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包含着祖先崇拜、驱鬼邪、消灾祈福、祭祀等多种元素。
这些信仰与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如今已被广泛流传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信仰之下,闽南人民独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和仪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清明节上的扫墓、七月十五的盂兰节、中元节等等。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寓意和祈求,但它们都蕴含着生命的尊严、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让人们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积极向善。
二、闽南普度民俗信仰的例子1. 扫墓扫墓是闽南地区最著名的民间活动之一,它在清明节期间举行,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扫,悼念已故的亲友。
这个活动可以追溯至古代,相传最早是鲁国大夫管仲为了纪念死去的朋友,亲自到墓地祭奠,并以自己的身影为模型,在墓前竖立青铜像。
此后,人们便将这个仪式传承了下来,并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灵活性调整,以适应时代和地域。
在闽南地区,扫墓不仅是一项传统的宗教仪式,更是一种亲情和文化的表达。
人们会认真清理墓地,修缮坟墓,烧纸钱、燕麦和炙鸟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激和追思。
同时,这个活动也成为了团聚亲友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携带食品、鲜花和香烛,为祖先献上最真诚的祝福。
2. 盂兰节盂兰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闽南地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唐朝,最初是为了纪念佛教历史上的一位大德,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鬼魂和祈福的仪式。
闽南地区的盂兰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会为自己和已故的亲属祈求福气和平安。
这个节日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例如举行盂兰大戏、摆放光明灯、放生水生等等。
闽南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

Q I N G G A N D U B E N所谓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个地方都说着不同的语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民俗文化解释成一个地方的习惯和风俗,钟敬文认为民俗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指语言层面的文字;第二方面是指信仰层面;第三方面是指行为习俗。
其实所谓民俗就是一个地方的风俗,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一切的民俗文化都要以人的活动为支撑点。
闽南文化经历了悠久历史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厦门,漳州,泉州,广东以及部分台湾地区,闽南民俗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记录着从上古时期一直到现在的闽南文化的过往以及未来,闽南民俗文化植根于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地上,绵延不绝。
今天我们就闽南民俗文化的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来详细了解闽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祈福求平安大多数闽南民俗文化的出现都与民众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点有关。
人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祈福以及自己的民俗文化使自己的生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这种朴素的愿望致使了许多闽南的民俗文化的产生。
1、祈求平安。
闽南民俗文化中有驱逐邪魔的文化内涵,在端午节的时候闽南人习惯将艾草、榕树枝等悬挂在家门口,并且在房子的四周要撒上黄酒,目的是为了驱虫辟邪。
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也寄托了闽南民俗文化当中的驱逐邪魔的文化内涵。
在漳州有这么一句民谣“未吃午月节粽,破棉裘仔不甘放”,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端午节以后,人们就可以将棉被收起来,这其实是闽南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措施,这是他们应对忽冷忽热的节气的一种方法,这句话当中还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经验。
除此之外,在除夕之前,每家每户都要将自己的房子进行打扫,目的是希望能够除去一整年的晦气,以一个新的姿态迎接新年,渴求在新的一年,自己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家人能够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
在闽南民俗文化中,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拜妈祖。
原来拜妈祖是那些航海人员需要做的事,在出海之前,他们习惯拜妈祖来保佑自己的平安归来。
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的成员通过上网调查,对人物现场访谈等方式,对闽南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其中,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闽南宗教信仰习俗,特殊服饰,饮食习惯,日常习俗等有以下的研究。
1、闽南宗教信仰。
在福建沿海地区闽南三角一带的大部分闽南人的宗教信仰是以佛教为主的,最有特色的是在沿海地区的闽南人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村落供奉的神,也就是当地的挡境。
2、特殊服饰。
露脐装加大摆裤,其实正是闽南惠安女的传统服饰。
惠安妇服饰主要流行于闽南泉州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净峰等地渔村,以繁复的头饰和简约却不失风情衣着在闽南独村一帜。
3、饮食习惯。
闽南饮食习惯以清鲜、醇和、荤香、养生为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和酒文化。
4、日常习惯。
崇拜灶神,是地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客人在座扫地,被以为是逐客,有失礼节。
与亲友进餐,筷子不要插在饭上。
我们也从资料的获得、学习过程增加了我们对闽南文化的见解: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中华伏季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包含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其的研究,不仅锻炼了我们对于事情、消息的获取能力,提高了我们综合探究的能力,又激发了我们对闽南文化的热情,同时,又让我们对闽南文化传承方面有了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民间风俗研究
随着时期的进展,在那个信息化的世界中显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因此,咱们常常会发觉有些人疯狂地追赶哪些新奇的事物,忽略了存在于咱们身旁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闽南人,一个晋江人,咱们应该对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南音、嗦啰嗹、拍胸舞等等,还有闽南地域的婚俗、丧葬。
但是现实生活中咱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闽南风俗一无所知,因此咱们组对闽南风俗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风俗的内涵。
这次研究,咱们对闽南婚俗、丧葬,和春节、端午等节日进行了研究,另外粗略了解了闽南地域一些禁忌。
(一)婚俗部份程序
(二)1.定亲
(三)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
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物送到女家作为定聘。
礼物一样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和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四)2.行聘
(五)又称“提聘”或“送大定”。
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
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摃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
其中礼饼、摃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信,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
另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
有些地址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六)3.出阁
(七)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
清朝,闽南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
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种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
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4.上头
5.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洗澡,换上婚衣。
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
”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
”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
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那么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
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
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颔首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辞别酒宴。
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
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6.5.出厅
7.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预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8.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预备“拜茶”。
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先人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长辈,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
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同意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
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9.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
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另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
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10.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隔壁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
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二)丧葬
闽南丧葬程序繁多,且内容复杂。
总的来讲,传统的丧礼要通过送终、发丧(搬铺、易服、报丧)、入殓(小殓、大殓、殓后)、殡葬(搭灵棚、出殡、下葬)、葬后(设灵、应酬、收灰、做七、做百日、做对年、终丧祭、做忌、立墓碑)等五大程序,且每一个程序中还有许多小的步骤。
弥留之际的年老病重之人要将其移至大厅恻由四块木板搭成的铺上,俗称“正寝”,病人断气以后即“寿
终正寝”。
由孝男上街买回陶盆并非断燃烧库钱于钵中,边烧边叫“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走……”现在还在尸旁点油灯和白烛,俗称“棺头之火”;在露天用煮熟的鸭蛋置于白米饭之上,并放置于棺头,称“棺头饭”,即“送终饭”;丧家派人分头报丧,俗称“报死”,然后请择日师开列“开头书”,同时入殓之前,孝男孝女身穿孝服,取新水桶到周围水井汲水,以沐尸身,俗称“小殓”。
现在请来装扮死者及负责入殓的“雕虎”者,将装扮好的死者扶坐在厅中的交椅上,前面摆小几或长椅,上摆五色果点或十碗菜肴,俗称“辞生”。
诸礼俗以毕,即预备入殓,俗称“大殓”。
大殓以后要做两件事,一是择吉埋葬,二是停柩在堂,出殡落土埋葬以后还有“小祥”“大祥”与“做忌”。
三周年后还要拾骸重葬,即请风水先生卜得丁、财、贵好地,择吉日隆重重葬,修筑庞大的“龟坟”,现在方能脱去孝服换吉服,称为除服,这三年称为守孝。
(三)特色活动
1.嗦啰嗹
福建闽南闻名的风俗文化活动。
流传于晋江安海一带清初修编的《安海志》载:“端午……冬境扛木刻龙王,举大旗,提鲜花篮,敲锣鼓,奏管弦,唱采莲歌,迎于各户。
因采莲歌中多次显现“唆罗连”伴腔,民间便称它为‘唆罗连'。
”数百年来沿袭至今,具有浓郁的民间节俗气氛,反映了群众希望驱邪祈福的心愿。
2.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要紧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留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硕、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3.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拍胸舞历史悠长、流传普遍,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
且在成心无心当中自然地融入表达示怜、乞讨、祈求、盼望等典型的生活形体动作,形成“乞丐拍胸”特色。
(四)普渡
在闽南一带,农历七月被称为鬼节,七月初一要"开门",七月30要"关门",而在这一个月的时刻内,大伙儿都要连番做"普渡",敬祭亡魂,相互宴请,听说是请的人越多越好.在原始社会,人们以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
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世,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专门大的阻碍。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风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五)禁忌
以中指指人,被看做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以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时扫地,被人以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与亲友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
这是对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在婴儿眼前不要谈猴,以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忌言死,而以“百岁”代之;忌讲不吉利的话;婚礼时,忌说“我要归去了”,媒人送礼到女家,被招待后应悄悄溜去,主人也不能问“你要归去了?”。
忌反穿衣服;忌用筷子打桌面及碗盘等。
宴席时,忌将所有食物吃光。
忌生相对冲,五行相克者联姻;婚礼时,禁忌人们站在门坎上,也禁忌人家将手电筒带入洞房;新年怀孕后,禁忌在家里移动物器,禁忌在房里钉铁钉,禁忌从秤杆或牛绳迈过,禁忌摸棺木;
禁忌用绳线缠扎物件,禁忌拿剪、针,禁忌看木偶戏。
家中饲养的猫和狗死了,忌乱埋,而要“死猫吊树头,死狗顺水流。
”
通过这次活动咱们收成了很多。
第一,咱们知道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
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使咱们对风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风俗的魅力吸引着咱们,她那丰硕而深刻的内涵令咱们不由赞扬。
作为一个闽南人,咱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尽力传承闽南民间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