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电化学、有机化学(上)
ap化学考点

ap化学考点AP化学考点包括物质结构与化学键、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
以下是对部分重要考点的解释。
1.物质结构与化学键物质结构与化学键是AP化学中比较基础的概念,但是却十分重要。
学生需要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键长、键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键的种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特征。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AP化学考试中的难点。
考生需要理解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反应热力学等方面。
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平衡常数的计算、Le Chatelier原理、热力学中热容、焓、熵等概念。
3.热力学热力学是AP化学考点中的重点。
学生需要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热力学系统、热力学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焓、熵和自由能等热力学函数的计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也是AP化学中的难点。
学生需要掌握化学平衡中的平衡常数、Le Chatelier原理、酸碱平衡以及红o某反应等方面。
酸碱平衡包括强酸弱酸的酸碱离子及其离子电解质的化学平衡,共同离子效应、pH值计算等知识。
5.电化学电化学也是AP化学考试中的难点。
学生需要掌握电化学电位、电解池、电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包括电化学中的伏安定律、电解质导电性、电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电荷传递反应等。
6.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AP化学考试中的重点。
学生需要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原子结构、周期表、离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无机酸碱的特性、配位化学和复合物、晶体结构等方面。
7.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AP化学考点中的另一个难点。
学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有机分子中的化学键、化学基团、有机反应机理等知识。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烃、醇、酮、醛、羧酸、胺、酯等。
总之,掌握AP化学考点需要学会基础概念以及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式。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考生还需要做好实践操作、实验数据分析、解题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练习。
高二上化学知识点

高二上化学知识点高二上学期化学知识点概述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与电子-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按能级排布2. 量子数与电子排布-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能级-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的亚层- 磁量子数(m_l)和自旋量子数(m_s)进一步描述电子状态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的排列原则- 周期与族的划分4. 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电负性、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共价键:两个原子间共享电子对-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有2. 分子的几何结构- VSEPR(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于预测分子形状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几何结构3. 分子间力与物质的性质- 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三、化学反应与热力学1. 化学反应的类型- 酸碱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沉淀反应- 配位反应2.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础- 反应热与焓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 反应的自发性与吉布斯自由能3. 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与催化剂- 化学平衡常数- 勒夏特列原理四、溶液与电化学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溶剂、溶液的相互关系-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2.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3. 电化学基础-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 标准电极电势与电势序列五、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碳的杂化与sp3、sp2、sp杂化-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2. 饱和与不饱和烃- 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 芳香烃- 芳香性的理论与芳香烃的结构4. 官能团与反应- 醇、酚、醛、酮、羧酸等官能团的性质与反应六、化学实验技能1. 基本实验操作- 溶液的配制- 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 安全与环保- 实验室安全规则- 废弃物的处理与环保意识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实验目的的明确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以上是高二上学期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概述,每个部分都包含了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化学知识框架。
高一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点

高一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针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化学知识点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高一化学知识点1. 原子结构:高一化学开始学习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组成、电子结构等。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其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核壳层运动。
2. 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化学键的形成以及分子的结构。
化学键的形成与元素的电子结构有密切关系。
4. 酸碱中和反应: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酸碱指示剂在酸碱中和反应中的应用。
二、高二化学知识点1. 化学反应速率:深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等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
2. 配位化合物:学习四、六配位数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了解氧化数的概念以及配位化合物的配位理论。
3. 化学平衡: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和平衡的移动方向。
了解利用Le Chatelier原理分析和控制化学反应平衡的方法。
4. 酸碱溶液的计算:学习酸碱溶液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酸碱的浓度计算、中和反应的计算以及酸碱溶液的稀释计算。
三、高三化学知识点1. 化学动力学:深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 电化学反应:学习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的应用。
3. 有机化学基础: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化学性质和合成方法。
学习碳氢化合物、醇、醛、酮和酸的基本性质。
4. 材料与能源:学习材料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常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探讨能源的转化与利用,了解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1

高中化学选修1高中化学选修1,是一门探究化学原理的课程,也是高中化学学科中的一部分。
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反应的借助原理,电化学、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实验原理,以及常见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选修1的主要内容。
一、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化学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物之间有着特定的化学结构和质量。
高中化学选修1课程主要探究化学反应原理和产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和反应速率,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酸催化反应等等。
通过实验和计算,学生将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二、电化学原理电化学是高中化学选修1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研究化学物质与电荷、电流关系的学科。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电池的结构、原理、电性和应用;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和电荷分布会影响溶液的电流、酸碱度和导电性等等。
通过实验和计算,学生将了解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池的原理和应用,着重掌握基本的电化学概念和分析方法。
三、化学平衡和气相平衡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选修1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指反应物和反应物之间的量比例达到均衡时,反应速率达到平衡。
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平衡常数,反应最终达到平衡时能量和热量的分配规律,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一些重要条件和变化因素。
如压强和温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气相平衡是高中化学选修1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气体状态和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包括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气体状态和密度的依赖关系,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些特殊的气体性质,如氢气燃烧等等。
四、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是化学领域里最为常见的两类化合物,这两类化合物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它们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高中化学选修1课程中将重点涉及这两类化合物的共性和差异性,学生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化学价和结构分析、有机反应、无机金属离子对机构的影响等内容。
化学选必1课时划分

化学选必1课时划分
化学选必1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时划分:
1.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约8-10课时):主要介绍化学元素、
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摩尔质量等基本概念。
还包括原子结构、周期表、化学键、溶液等相关内容。
2. 化学反应原理(约8-10课时):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和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气体的溶解等。
还包括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热力学等相关内容。
3.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约6-8课时):主要介绍化学方程
式的写法和平衡原理,以及化学计算相关的内容,包括摩尔计算、容量计算、气体计算等。
还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计算题目。
4. 物质的结构(约8-10课时):介绍分子的形状、键的类型
和化学键的极性等相关概念。
还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等内容。
5. 电化学和化学平衡(约8-10课时):介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电极反应和电化学方法等内容。
还包括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相关内容。
以上是化学选必1课程的一种常见划分,不同学校和教材可能
会有所不同。
课时划分只是大致的参考,具体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安排为准。
高一下学期化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一下学期化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下学期化学的主要知识点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
平衡和电化学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
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3)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2.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以
下内容:
(1)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
(2)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3)反应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的确定;
(4)反应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研究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的条件和性质,包
括以下知识点:
(1)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
(3)平衡常数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4)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平衡浓度。
4.电化学:
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2)著名的电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电池等;
(3)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行为和电导性;
(4)电解质浓度与电势的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知识点需要掌握:
(1)化学键的类型和强度;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其应用;
(3)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读法;
(4)溶液的浓度和计算(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5)酸碱中的pH值、pOH值和离子产生的计算。
高三化学stse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stse知识点总结在高三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很多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相关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关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一些STSE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酸碱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酸溶液与碱溶液混合后,产生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特点包括:反应放热、pH值的中性化、溶液体积减小等。
2.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用于检验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
其中常见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甲基红等。
它们在不同pH值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二、化学平衡1.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于衡量化学平衡状态的稳定程度的物理量。
根据化学反应的摩尔配比,可以用平衡常数来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包括温度的变化、压力的变化、浓度的变化和催化剂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对化学平衡的位置产生影响。
三、电化学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如酸、碱、盐等;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不能导电的物质,如纯水、糖等。
2. 电解与电沉积:电解是指通过外加电流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的过程,其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沉积是指通过外加电流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并沉积下来的过程。
四、有机化学1. 烷、烯、炔的命名:烷烃是指碳原子间只有共价键连接的化合物,烯烃是指其中存在双键的化合物,炔烃则是指存在三键的化合物。
它们的命名根据碳原子数及双键、三键的位置来进行。
2. 功能团: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参与特定反应的部分称为功能团。
如羟基、酮基、羰基等。
不同的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1. 大气污染的防控:大气污染主要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排放。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处理,提高大气质量监测和管理水平来减少大气污染。
2.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上海高二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上海高二上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上海高二化学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
下面是对上海高二上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有机化学1. 碳与碳链: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学习碳的杂化与构型,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和命名方法。
2. 烃:研究碳氢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与性质。
3. 烃的反应:学习烃的燃烧、卤素代替反应、加成反应等常见反应,并掌握反应机理。
4. 烃衍生物:了解醇、醛、酮、酸、酯等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并学习它们的制备和应用。
5. 有机功能团:研究醇、醛、酮、酸、酯、醚、胺等有机功能团和它们的命名、制备和性质。
6.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性、氧化还原性、酸碱性等性质,学习它们的常见反应。
二、无机化学1. 元素的周期性: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组成,掌握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无机化合物:研究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了解氧化物、盐和酸的特性。
3. 酸碱中和反应: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酸碱滴定的计算方法。
4.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5. 金属与非金属: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结构和性质,研究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6. 配位化学: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学习配位键的形成和配体的选择。
三、物理化学1. 化学平衡:学习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反应速率: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测定方法,学习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方程的推导。
3. 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理解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之间的联系,学习Le Chatelier原理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4. 气体状态:学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性质的计算,了解气体的混合和溶解等现象。
5. 溶液和物质的表征:了解溶液的浓度单位和溶解度等概念,学习物质的表征方法,如分子量、摩尔质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化学平衡㈠化学平衡常数i i()()c K c υ=∏平衡㈡化学平衡的移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参与平衡各物的浓度或压强保持恒定。
改变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将发生相应的移动。
根据反应前后,反应物物质的量和生成物物质的量而言只有相等,如A B C D E F ++=++⑴和不相等2A B 2C +=⑵两种反应。
对于⑴,不论改变条件时平衡按正向或逆向移动,体系中物质的量的总和不变。
若参与平衡的各物均是气态物,则在恒温条件下,改变体系压强只对⑵的平衡位置有影响。
因此,先讨论⑵,以在某温度下合成3NH 反应为例。
1.恒温,改变某物浓度、体系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某温度下,2N 、2H 和3NH 平衡体系中设各物浓度均为1c (表示第一种平衡体系中的浓度,而不是三者浓度相等)。
⑴恒容增加2N (设为2c ),平衡将向着生成3NH 方向移动,再次达平衡时(浓度分别为2c ),2H 和利用率提高(21c c <),3NH 的浓度增大(21c c >),但2N 的(总的)利用率却下降(212c c c <+)。
按:只改变2种反应物中的1种反应的浓度,平衡移动的结果,一般不可能是这两种反应物的利用率提高了或都下降了。
⑵增大体系压强,2p p →的瞬间,2N 、2H 、3NH 的浓度均增大了一倍(各为12c ),平衡向着生成3NH 的方向移动,再次达平衡时设各物浓度为3c ,结果是2N 、2H 的利用率都提高了,3NH 浓度增大(312c c >)。
(提请注意,2N 、2H 再次平衡浓度为1322c c c <<。
会出现31c c <的结果吗?)⑶降低压强,/2p p →瞬间,2N 、2H 、3NH 浓度都改变(各为1/2c ),平衡有利于3NH 的分解,再次达平衡时设各物浓度为4c ,结果是:2N 、2H 浓度都增大了,即41/2c c >,(请问:会出现41c c >的结果吗?为什么?)3NH 浓度下降,即41/2c c <。
以上3种改变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归纳为:恒温,若反应体系容积不变,即⑴,只可能发生2N 利用率下降(升高)而2H 利用率升高(下降);若体系容积改变,平衡移动结果是2N 、2H 利用率都提高,即⑵或都下降即⑶。
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性,应适用于往合成3NH 体系加“惰气”,改变条件对溶液中平衡移动的影响。
化学平衡原理2.恒温,往合成氨平衡体系加少量“惰气”,平衡是否移动⑴保持体系体积不变,加入少量“惰气”如Ar 。
因加Ar 前后,2N 、2H 、3NH 的浓度未发生改变,所以平衡不发生移动。
⑵保持体系总压不变加入Ar 。
原先223N H NH p p p p =++总,加入Ar 后,223N H NH p p p p =++总Ar p +,即2N 、2H 、3NH 浓度以同等倍数下降,平衡将发生移动,结果同前述恒温减压,即有利于3NH 的分解。
⑶若对体系压缩,并同时通入Ar ,则2N 、2H 、3NH 浓度在瞬间以同等倍数增大,平衡移动的结果同前述增压,即向着生成3NH 的方向移动。
㈢分步讨论恒温对气体反应,无非是讨论在恒压或恒体积前提下改变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若按分步讨论很可能有利于理解并可由此培养科学思维。
往合成3NH 平衡体系中加2N ,或对它加压、减压,所得到平衡移动的规律适用于对平衡体系中加惰气,溶液中平衡移动已如前述。
现讨论改变只有一种反应物的体系的条件,平衡将如何移动?1.某温度下532PCl PCl Cl +反应开始时5PCl 为0.020mol/L ,设达平衡时5PCl 分解了50%,即532[PCl ]=[PCl ][Cl ]0.010mol/L ==。
若再加入50.020mol PCl ,平衡将如何移动? 解:⑴设是在恒温、恒压下加入5PCl ,则在达平衡时,加入的那份5PCl 也是532[PCl ][PCl ][Cl ]0.010mol/L ===。
显然体系的体积是原先的2倍,平衡未发生移动。
[加入的5PCl ,在该温度下分解达平衡不是平衡移动,图中(b)]⑵对上述加了5PCl 又达到了平衡的体系加压,使2p p →的瞬间,5PCl 、3PCl 、2Cl 的浓度均增大为0.020mol/L ,平衡将朝着生成5PCl 的方向移动,再次达平衡时5[PCl ]0.020mol/L >,而32[PCl ][Cl ]0.020mol /L =<。
具体值计算如下:532PCl PCl Cl +原平衡态/mol/L 0.010 0.010 0.010 加压后平衡态0.020x +0.020x -0.020x -22325[PCl ][Cl ](0.010mol/L)(0.010mol/L )[PCl ]0.010mol/L 0.020mol/L x K x-===+解得:0.0045mol/L x =再次达平衡时:32[PCl ][Cl ]0.020mol/L 0.0045mol/L 0.0155mol/L==-=,5[PCl ]=0.020mol/L+0.0045mol/L=0.0245mol/L ,即平衡向着生成5PCl 方向移动。
即由图的状态(b)→状态(c),是平衡向着生成5PCl 的方向移动。
此外,若对图平衡体系(a)加压(2p p →)的瞬间,5PCl 、3PCl 、2Cl 的浓度均增大为0.020mol/L ,平衡移动的结果同状态(c)。
就是说上述加0.020 mol 5PCl 后再加压过程,可按直接对平衡体系(a)加压(2p p →)对平衡移动来讨论,结果是相同的。
加5PCl 对532PCl PCl Cl +平衡的影响2.对于恒温下222HIH I (g)+平衡体系,反应物也只有一种,HI ,然其计量数为2(上例中5PCl 的计量数为1)。
若反应开始时,HI 为0.0100mol/L HI ,设达平衡时有30%的HI 分解,则[HI]=0.0070mol/L ,22[H ]=[I ]=0.0015mol/L 。
若再加0.0100mol HI ,平衡将如何移动?解:⑴恒压下加入0.010mol HI ,达平衡时,[HI]0.0070mol/L =,22[H ][I ]0.0015mol/L ==,平衡不发生移动,图中(b)。
(加入的HI 分解达平衡,也不是平衡移动)⑵对上述加了0.0100mol HI 并达平衡的体系加压,在2p p →瞬间,(HI)0.0070mol/L c =0.0070mol/L =+0.0140mol/L ,22(H )(I )0.0015mol/L+c c ==0.0015mol/L=0.0030mol/L ,即以相同倍数增大浓度,对反应前后物质的量相同的反应,不影响平衡位置,图(c)中。
⑶若对平衡体系(a)加压,2p p →平衡也不发生移动,结果同体系(c)。
分步讨论,实际上是每步讨论只有一个“改变因素”及由它所引起的相应变化,问题简单明了。
接着再讨论另一个“改变因素”及其所带来的变化,即逐个讨论多变因素的体系中的平衡移动。
例题:【例1】 32.0mol PCl 和21.0mol Cl 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25PCl (g)Cl (g)PCl (g)+,达平衡时,5PCl 为0.40mol 。
如果此时移走31.0mol PCl 和20.50mol Cl ,在相同条件下再达平衡时,5PCl 的物质的量是()A .0.40molB .0.20molC .小于0.20molD .大于0.20mol ,小于0.40mol【例2】 (08·北大)压力的变化对不同类型的气相反应平衡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若充以惰性气体又如何?【例3】 (07·北大)温度如何影响平衡常数?【例4】 讨论G ∆与G θ∆之间的区别、联系和应用。
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水的离子积2H O H OH +-=+平衡常数表达式为:[H ][OH ]W K +-= 2.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酸常数) 若以HA 为弱酸的通式,电离式为HAH A ++(此处HA 可以是分子,如HCN ,也可以是离子,如3HCO -):[H ][A]/[HA]a K +=电离平衡是向着生成相对弱的电解质方向移动。
如2.00mol/L HCl 和等浓度、等体积3CH COONa 溶液反应,即33CH COO H CH COOH -++31/(CH COOH)1K K ==/ 51.810-=×45.610×,达平衡时,3[H ][CH COO ]+-==31.310mol/L -×,“残留”的反应物仅为生成物浓度的约1.3%,可认为反应很完全。
0.200mol/L 3CH COOH 和等浓度、等体积4B(OH)-(硼酸根)反应,34CH COOH B(OH)-+3332CH COO H BO H O -++,3(CH COOH)/K K =33(H BO )K =51.810/-×105.810-=×43.110×,解得残余反应物浓度为45.610mol/L -×,约是生成物浓度的0.6%,反应很完全。
再如2365H CO C H O -+365HCO C H OH -+,312365(H CO )/(C H OH)~10K K K =,显然,通2CO 生成65C H OH 也是比较完全的反应。
总之,只要比较电离平衡常数就可判断反应完全的程度。
遇到两种电离常数相近的情况,如HF HCOO F HCOOH --++(HF)/(HCOOH)K K K =47.210/-=×41.810 4.0-=×,及23H S HCO -+=23HS H CO -+,12(H S)/K K =123(H CO )K =71.310/-×75.6100.23-=×,显然,都不是完全反应,因此若通2CO 入NaHS 溶液,逸出气体能使32Pb(CH COO)试纸显色(Pbs );通2H S 入3NaHCO 溶液,逸出气体能使2Ca(OH)溶液混浊。
3.溶度积M X M X m n m n+-+sp (M X )[M][X]m n m n K =若30.20mol/L AgNO 和等浓度、等体积NaCl 反应,Ag Cl AgCl +-+,1/sp=K K =1091/1.810 5.610--××,达平衡时残余[Ag ][Cl ]+-==5sp 1.310mol/L K -×,生成AgCl 是完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