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4)

合集下载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遵义会议;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3 、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3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 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红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 ,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1 、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2 、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1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

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课程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对史料的分析,探讨红军长征的原因及胜利的定义,提高史论结合及从史料内涵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人和事展开,创设情境,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提升读图看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长征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争的精神面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视频《七律·长征》,然后教师提问:毛主席在什么情况荡气回肠写下这首七律诗呢?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讲授新课(一)一曲悲歌震宇寰教师讲解: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自1930年11月起,发动了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皆被红军粉碎。

于是1933年秋,蒋介石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材料一兵力,64个师,7个旅,6个团,空军11个队,飞机150架,总计百万兵力。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材料二举办庐山“军事训练团”,人美英等国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装备;聘请一批德国专家当顾问,筹备作战计划,研究改用新的战略战术;在苏区周围修筑了几千个碉堡和建立经济封锁线。

——王桧林主编、郭大钧副主编:《中国现代史》,231~23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教师设问:第五次“围剿”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蒋准备充分,兵力强大,战法新颖。

)(过渡)面对蒋介石的新战略,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他的王牌就是让一年前由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担任总指挥。

材料三李德认为,对付蒋介石的新战法,红军过去反“围剿”的方式已不适用。

他狂妄地说“游击战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打正规战的时候”,坚决反对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反对以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主张打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正规战、阵地战,因而使红军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地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相应的史料和历史地图,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识图能力。

二、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围绕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进行学习,共有三课内容,分别是《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讲述了国共合作展开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长征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历经了国民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获得了长征的胜利,三课内容环环相扣,要合理教学,掌握好教学节奏,循序渐进,注意前后衔接,认真讲授。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即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时期中具有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重要地位,要让学生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把握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二)教学难点: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六、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林秋菊【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兰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介绍《七律·长征》写作背景,引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城的过程非常艰难,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一、长征的原因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解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出示蒋介石“围剿”红军手令)出示: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介绍李德,设问:地五次反围剿没有成功的原因?(学生思考并回答)师补充讲解:“左”:思想太过超前,不以现实为根据,急躁冒进。

总结原因:1.客观: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2.主观:①中共临时中央领导在军事上指挥“左”的错误(根本原因)②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直接原因)(过渡)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过程1.开始标志: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重点讲解关键事件。

湘江战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初期遭到严重损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

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一)战略转移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二)遵义会议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

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的史诗永恒的信念
——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通过老红军口述历史的视频史料、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表史料、数字长征等文字史料的使用和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评判历史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的意识;
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和党成长史时间轴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的准确理解;
通过视频材料感受长征之艰难,体会长征之精神,树立人生之信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生个人,浸润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1、从已有知识能力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了解,对长征故事的许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识构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完成。

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

2、从心理认知特点分析:八
年级的学生有极强的探究事物的
欲望,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
启发思考;同时辩证思维开始萌
芽与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片面
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3、从成长环境分析:现在的孩子生长在社会和平、国家富强的新时期,家庭物质生活富足,对理想、信念缺乏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红军的革命信念是一个心理认知的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感悟长征精神
长征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长征精神。

历史的一大功能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如何让初中生切实感受长征精神并且指导中学生的行为,就是本课的现实意义。

因此将感悟长征精神作为重点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明确本课主题。

难点:信念源自什么
信念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核心精神,理解了信念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

而初中生对信念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将信念源自什么设为难点是学情的要求。

希望通过对难点的突破,帮助青少年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启发质疑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成五个大的部分:课前自主学习、导入、感知长征、感受长征、感悟长征,体现了思维层次从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再到自
我内化这样逐渐深入的过程。

1、课前自主学习
基于学情分析和“互联网+”的时代技术支持,以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微课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征基本史实概况;并且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学法建议和任务要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导入
通过视频导入,紧扣课题,铺垫情感,吸引初中生注意力。

设置两个问题思考:①他们是谁?②“这”指的是什么?带领学生思维和情感进入课堂。

3、感知长征——前因后果明史实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组展示检测自主学习成果。

通过长征路线图设计学生活动,结合地理地形因素分析,增加学科融合感,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官,构建时空观念。

4、感受长征——艰苦卓绝谱史诗
(1)艰难的长征
以图片、视频直观的视听冲击创设情境,采用老红军口述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长征之艰难,设问思考:视频中有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你?你认为红军长征难在哪里?为升华长征精神做好情感铺垫。

(2)英雄的长征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下,红军战士们没有倒下,还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人间史诗:长征总长约25000里的路程,相当于从北京到纽约的距离,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里,相当于54000步,而有统计显示中国人每天的的平均步数是6189,还远远的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

在这样的步伐中,红军一共爬过20余座山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

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

而这样的长征途中,红军与敌人的遭遇战多达600余次,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而这样的战争环境下,红军士兵平均年龄不到18岁,最小的战士只有9岁,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到最后到陕北根据地的不足8000余人,这意味着每前进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
士牺牲。

提问:长征是一曲人类挑战生命极限、求生存求发展,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赞歌,哪些数字深深地震撼了你?为什么?用震撼人心的数字触动学生的心灵,感受红军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

引入多角度、多身份的材料呈现对长征的评价,在史料实证中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评判历史的能力。

长征中的这些数字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在很多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但它真实的发生了,红军战士们用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们坚持完成了长征?长征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长征精神的内涵。

引入老红军自述的视频,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应学生们的回答,点出课魂“信念”,突出红军的英雄壮举。

(3)信念的长征
信念源自什么呢?一个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呈现材料,教师讲解,让信念这个词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学生内心。

传达“信念——源于内心,始于朴素,高于生命。

”工农加入红军是求生存、求自由、求解放的体现。

信念源自什么?通过对比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的红军状况和对遵义会议相关史料的解析,突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信念源自党正确的领导。

联系党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和重要转变,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论据,突出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成熟的史实,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同时将红军长征的局部事件放到国家局势整体角度来看待,扩大学生视野,全面了解长征历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关系。

通过时间轴的建立,构建学生时空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为后续历史做好铺垫。

5、感悟长征——长征精神筑灵魂
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长征精神现实指导意义,引导学生从个体出发,渗透家国情怀。

以学生活动为素
材,挖掘学生身上的长
征精神传承,渗透“长
征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已然融在了我们的灵
魂里,成为我们每个人
的精神信念”的思想观念。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面临什么困难、什么挑战,只要将长征精神不断地发扬下去,我们就有能力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就最好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