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点一、微小世界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

(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

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

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

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

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 ( 下册 ) 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是 ( 凸面镜 ),凸面镜拥有 (放大物体图像 )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

2、 (放大镜 ) 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 (透明 )和 (中间较厚 )( 突出 )。

只需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拥有相同的 ( 放大 )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 )没相关系,和 ( 镜片的凸度 )相关。

放大镜的 (凸出发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

5、使用工具能够察看到很多用( 肉眼 )察看不到的 ( 细节 )。

如经过 (放大镜 )能察看到更多对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复眼 );蟋蟀的耳朵在 ( 足的内侧 ); 蝴蝶翅膀上充满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 。

6、科学研究表示昆虫头上的(触角 )就是它们的 (“鼻子” ),能分辨各样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得多。

7、 (一些固体物质 )的内部有必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必定的空间序次摆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 ,这就是 ( 晶体 ),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 (凸面镜 )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 (图像放得更大 )。

9、 (显微镜 )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腾,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 细小世界 ) 的重要察看工具。

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 (显微镜 ),发现了 (微生物 )。

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 )构成的。

(生物 )都是由 (细胞 ) 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 ) 结构。

13 、生物细胞的(形态 )是多种多样的,( 不一样生物 ) 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生物(不一样器官 )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

14 、 ( 细胞 )是生物最基本的 ( 结构单位 )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单位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三态a.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b. 物质的三态之间转变的条件:温度和压力的改变。

c. 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和性质的变化。

2.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a.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

b.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

c. 熔点和凝固点:物质的熔点是温度上升时开始熔化的温度,凝固点是温度下降时开始凝固的温度。

3. 物质的沸腾和凝华a. 沸腾: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变化过程。

b.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

c. 沸点和凝华点:物质的沸点是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凝华点是气体开始凝华的温度。

4. 物质的溶解和结晶a. 溶解: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均匀分散。

b.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c.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重新形成固体。

二、能量与能源1. 能量的转化a. 能量的消耗和生成。

b. 能量的转化形式: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

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a. 能源的分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

b. 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三、光的传播与视觉1. 光的传播a.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b.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形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 视觉的形成a.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透明介质进入眼睛,形成倒立的实像。

b. 视网膜将实像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

四、机械的工作与简单机械1. 力与力的作用效果a.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b.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简单机械a. 杠杆:支点、力臂和负力臂。

b. 轮轴与滑轮: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c. 斜面:减小力的大小,改变力的方向。

五、电路与电流1. 电路的组成a. 电源:产生电能的装置。

b. 导体: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元件:灯泡、电阻器等电器元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生物多样性1.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和分类、特有物种、保护物种;2.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圈的层次结构;3.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平衡、物种的适应性与演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二、天体知识1.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等;2. 星座和星球的观察:北斗七星、天狼星等;3. 星际旅行与外星生物:火星探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

三、力的作用1. 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2. 物体的平衡与运动: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静力学、动力学等;3. 功和机械能:功的计算、机械能的转化。

四、电能与电路1. 电的产生与传导:静电现象、电的导体与绝缘体、电的传导和隔断;2. 电路的组成与连接方式:电源、电线、电阻等元件的连接方式;3. 电能的应用与安全:电的危险性、正确使用电器、节约用电。

五、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环境与生态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食物网;2. 环境污染与保护: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分类与处理等;3. 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

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传递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纯物质、混合物、溶液等;2.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酸碱反应等;3.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光能、热能、化学能等能量的转化。

七、人体与健康1. 身体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与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2. 健康与卫生:卫生常识、食品卫生、个人卫生习惯等;3. 疾病与预防:常见传染病、预防疾病的措施等。

综上所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天体知识、力的作用、电能与电路、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传递以及人体与健康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学习笔记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逸夫小学杜承权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0.2)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

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

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7. 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

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物质变化与能量1. 物质的变化种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物质的变化种类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仅形态、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例如,冰变成水、水蒸气变成水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物质。

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2.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有序,形态稳定,不易流动的状态。

例如,冰、铁等。

液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易于流动的状态。

例如,水、酒精等。

气体是指物质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排列无序,形态不稳定,能够充满整个容器的状态。

例如,空气、氧气等。

3. 热传导和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的直接碰撞传递的过程。

例如,我们接触到热的物体时,会感受到传导的热量。

热对流是指物质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差异,在力的作用下形成对流流动的现象。

例如,水的加热会导致热水上升,形成对流。

4. 热辐射与吸收热辐射是指物体由于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热波动。

例如,太阳的辐射使得地球变暖。

热辐射的吸收取决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光洁度。

暗色和粗糙的物体辐射的热量会更多地被周围物体吸收。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学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关系以及给生物命名、分类和归类的学科。

生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类群,形成分类系统。

2. 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根据其特征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两大类。

种子植物具有种子和维管束,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XXX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12,英国科学家(XXX)最早在显微镜下发觉了生物的(细胞)结构.13,生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20,人类(窥察工具)的改进,令人类窥察的范围扩展,发觉了仅靠肉眼无法发觉的自然界的很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植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工具)——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产生(化学变化)又产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熄灭,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0,(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征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征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不是产生了化学变化.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第三单元宇宙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分歧.4,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5,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6,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8,(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首要特征.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1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13,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映照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图示如下: 日食月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图示如上:1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15,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红群,划分红分歧的(区域),根据其形状想象成(人),(植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定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18,(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19,(大熊星座)的明显标记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构成的(斗极七星).20,(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2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24,宇宙空间漫衍着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25,(宇宙)是由相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分歧的天体系统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26,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收缩)的,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28,银河系约莫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构成,直径有(10万光年).29,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3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XXX"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渣滓).丢弃的渣滓(危害环境).2,目前处理渣滓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照旧会影响环境.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5,(设计合理)的(渣滓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掷)而且产生大量渣滓.9,渣滓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从头(回收使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渣滓,节省资源).10,要有效地回收渣滓,必须改变(渣滓混装)的惯,对生活渣滓进行(分类)和(分装).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14,减少固体渣滓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从头使用)和(回收使用).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16,因为(人口迅速增加),(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度严重缺水,个中最严重的国度达(40多个).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首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干使用,一般要经由过程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首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经由过程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首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经由过程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21,当前凸起的环境问题有(渣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响应的环境保护行动.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最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1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了解我们的住房1.住房的基本结构:框架、承重、户型、采光等。

2.住房所具有的系统:供水、供电、排水、电路、煤气、供暖、网络等。

3.住房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整体相互作用。

如供水系统与排水系统相互关系,电路系统与网络系统相互关系。

4.住房建造的主要过程:选址、设计、建造、验收。

5.“中国天眼”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6.“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

7.“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主体为钢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认识工程1.认识港珠澳大桥(1)大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给文化交流带来方便。

(2)工程建设过程的基本步骤问题方法香港的唯一航道不能被阻碍修建海底隧道桥梁和隧道没有岛屿连接修建人工岛海床的淤泥问题用圆钢筒围岛(3)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

2.每一项宏大的工程都采用了大量技术,证明了工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和技术难关也推动着技术不断发展前进。

4.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5.埃菲尔铁塔具有钢架镂空结构。

建造塔台实验:塔台竞标标书●工作用途:供足球教练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

●建塔位置:操场。

●工程要求:塔台的安全性高,同时成本低。

●塔台的设计:根据实用性和安全性要求,塔台高约为60cm(太高容易侧翻,太低无法观察操场全貌),塔台顶部面积约为1600太小活动空间受限,太大成本过高),塔台整体为棱柱形或棱台形、侧面镂空(受到埃菲尔铁塔结构的启发)。

塔台设计侧面图附加:宽20cm的楼梯(方便登上塔台),高10cm的栏杆(防止指挥中失足跌落),底部安装4个可锁死的轮于子(方便移动),顶部铺垫被塑料包裹的木板(方便擦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2.应该怎样确定使用放大镜?答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接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5.13世纪,(格洛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测),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蚜虫的天敌——(草蛉)。

10.蚜虫是黄色的,小小的,像小米,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1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有晶体)组成。

1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4.制作简易放大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15.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16.(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8.(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9.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他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0.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1.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小黑点是(细胞核)。

22.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也不同。

23.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4.(细胞学说的建立)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5.细胞的作用: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构成的。

例如: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后被吸收,是通过细胞;②我们呼吸的氧气进入血液再被运送到全身,也是通过细胞;③细胞吸收生命所需的物质,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

26.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27.我们可以利用(甘草)培养微小生物。

28.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29.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0.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工具又是怎样拓展的,说说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们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31.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现在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克隆羊)。

第二单元1.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有的物质变化的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我们察觉。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是甜的吗?答: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的有甜味了。

所以,原来本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

6.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厨房里常备的烹调用品。

7.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10.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11.生活中,人们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12.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科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14. 物质产生的变化水结冰、水蒸发物理变化易拉罐压扁物理变化弯折铁丝物理变化混合沙和豆子物理变化火柴、蜡烛燃烧化学变化加热白醋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化学变化铁生锈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化学变化食物进入体内变成营养物质化学变化烟花爆炸化学变化第三单元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步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3.“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体积)大约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引力)大约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6.月相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答:从初一到十五,月相逐渐变大,亮面在右侧;十五以后,月相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8.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几百千米。

9.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10.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上的光。

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11.(太阳)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

12.太阳系里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4.太阳直径:1400000千米,地球直径:12756千米,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5000千米。

15.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相互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为一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他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为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16.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星座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这个星座就是(大熊座)。

大熊座的明显标志是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17.(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

其中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

他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我们还会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天蝎座。

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18.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

19.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0.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米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21.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

22.宇宙处在膨胀之中。

23.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恒星都在不停的高速运动。

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的膨胀和冷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

24.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25.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6.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第四单元1.在广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净的细石子约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刚好位于石子的一半。

用镊子往瓶中靠瓶壁处放入几团浸过墨水的纸巾,用细石子埋住,在慢慢地往上面喷水。

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和清澈度的变化。

(1)这个装置模拟的是(垃圾填埋场)。

实验中的各部分代表了什么?答:细石子代表土层;清水代表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代表垃圾;往上面喷水代表下雨。

(2)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这个现象说明垃圾被埋在地下,其中有害的东西会污染地下水。

(3)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答:污染空气;引发疾病;还会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怎样解决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问题?答:把垃圾与周围的土壤、空气、地下水隔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