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活在性别之外

合集下载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xx读后感6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村上春树式奇幻最近一口气读了三本村上春树:1988年的《舞、舞、舞》,1995年的《奇鸟形状录》和2002年的《海边的卡夫卡》。

这三个长篇小说都具有充分的奇幻情节,不论情节安排、语言组织还是立意展现,都一部强于一部,尤其《海边的卡夫卡》,基本可以看作是1985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姊妹篇,读来极有回味。

《舞、舞、舞》的主人公是个妻子离家出走的记者,在睡梦中受到海豚宾馆和一个许久前同床共枕过的无名女孩召唤,踏上了寻求自我意识的艰难之旅。

《奇鸟形状录》中的男人在深爱的妻子凭空消失后也不得不面对自我进行深层自省,他必须搞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所面对现实的一切黑暗,才能自我拯救与拯救世界。

这两个故事都存在较为鲜明的批判对象,奇幻很容易被当作寓言推导出个体对抗资本或抗击黑暗价值的凛然结论。

但就算批判是主题之一,故事的主体却依然集中于个人意识的挖掘与个体身份的发现。

归根结底,村上春树所采取的并不是现实主义的路数写法,他是滋滋不断向内心深处挖掘的自省作家,奇幻手法是为了使这条自省之路在表达上更加具体,通过对故事与人物的描绘展现实体,而不停留于论文式的抽象概念。

《舞、舞、舞》与《奇鸟形状录》中都有穿越墙壁的意象。

前者的感受是“不透明的空气层,粗糙的硬质感,水一般的凉意,摇摆的时间,扭曲的连续性,颤抖的重力”;后者的穿越始于井底,井壁与梦境或潜意识紧密相连,穿越过程中“墙壁犹如巨大啫喱,冷冷的稠稠的。

我必须紧闭嘴巴以防它进入口中。

”这两种相似的穿越代表了一种对潜意识的艰难认知与对现状的痛苦直面,将本来十分形而上的精神状态转化为更易描绘直白的具体形象。

尤其《奇鸟形状录》中的井,不仅是辅助主人公精神进化的关键道具,更出现在1938年日本对华侵略战一名日军中尉在外蒙的秘密行动中,在生死交接的边缘展现了无边黑暗与夺目阳光洪流的对立统一,第一次揭示出了“意识内核”的概念。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精选9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精选9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精选9篇)《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1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读完。

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天气晴好,坐上开往北悉尼的班车,捧着IPAD读了一路。

因为一直有晕车的习惯,所以总是停顿下来看看窗外。

悉尼的清晨,阳光灿烂的不像样子,金子一般的光芒均匀地洒在路人的身上,铺在路上,穿过睫毛射进瞳仁。

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西装革履的人们,看起来很精神。

我总是觉得西装很能衬托男人的气质,故而穿西装的男人最帅。

今天想想,恐怕是那黑色,白色,灰色才能把人装点得如此严肃和挺拔。

穿过伊丽莎白大街,右边的海德公园绿的发亮,莹莹地让人移不开眼。

左侧透过层层建筑的缝隙,可以窥见佐治街上伫立的教堂。

如此清晨,让愉悦把自己钉得死死地,全然没了昨天逃离万恶城市心情。

“太明亮的天空了”,我想“仿佛可以力透纸背,书里主人公的痛苦,所经历的劫难,被如此明媚地烤炙着,还能剩下几丝痛苦沉郁呢。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怀着如此心情,我颇有些遗憾的看过最后一行。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说道选择主人公为少年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既是可塑:未知的世界,未成熟的身心,两者碰撞,要擦出怎样的火花。

“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

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把蜕变,摇摆的灵魂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型,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村上选择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把关于俄狄浦斯的荒诞诅咒加诸在这个现代少年身上,让人担忧心悸。

他背负着逃离诅咒的决心,要变成顽强的少年。

“他沉浸在深深地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作者以为“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

年龄十五,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

译者林少华在开头揭示了书中的隐喻。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今天看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

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

《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

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

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边读是需要边思考的,小说冒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

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只有对自由的向往。

要坚强地面对生活。

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

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一定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或许只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

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责任始于梦中”,喻体的本意是否人生无奈,梦—责任—梦,最后还是责任呢?或许,人在短短的时光里面生存,一如匆忙过客般地在人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这个过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

梦完成与否它的责任,来自责任的外力还是内心?表面还是实质?我想,这世界,有些的梦是虚设,而有些的责任也纯属浮浅。

若说责任象奴役一般地实施,感觉到人生似如奴隶,只是在纯属愿意之间服役。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幻想故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以及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这部小说所传达的思想与感悟。

一、情节分析小说以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展开。

卡夫卡的母亲在他十四岁生日的那天离家出走,导致卡夫卡和他父亲以及姐姐生活在一起。

在偶然的机会下,卡夫卡被送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海边小镇,他在那里接受了一项神秘的使命。

在小镇上,他遇到了一系列奇特的人物和事件,包括一只能说人类语言的旅店老猫、一个穿着骑手装束的女孩以及一个掌控着小镇一切的集体组织。

随着故事的发展,卡夫卡逐渐揭开了自己身世的谜团,也渐渐适应了这个充满幻觉和现实交织的世界。

二、人物分析卡夫卡是一个复杂而富有内涵的人物形象,他承载着成长的痛苦和思考的哲学。

卡夫卡的内心充满孤独和无奈,他对于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质疑贯穿整个故事。

通过与小镇上的人物互动,卡夫卡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与烦恼,人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充斥着荒诞和无解。

这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思索是村上春树作品的常见主题之一。

除了卡夫卡,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旅店老猫是一个神秘又机智的角色,他以一只猫的姿态出现,却能与卡夫卡进行深入的对话,并给予他关键的指引。

穿着骑手装束的女孩则是卡夫卡的情感纽带,她与卡夫卡一同探索真相,也在对抗现实困境中表现出坚韧和勇气。

小镇上的集体组织则象征着权利与控制,他们通过无数奇怪的规定和仪式来操控小镇居民的思想和行为。

三、主题探讨《海边的卡夫卡》通过幻想与现实的碰撞,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难题。

小说中的小镇代表现实世界,其中荒诞和无解的情节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迷茫。

人物们面临着诸多的选择和挑战,他们对于自身的困境和对未来的迷惘感到焦虑。

通过卡夫卡和其他人物的成长和改变,小说提出了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既是痛苦与无奈的,同时也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五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五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五篇我们既接受热切的祝福,又接受凶狠的诅咒。

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

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

但如果要我写这篇读后感的话,我还是会写这一篇我在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两遍的《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一的样子,当时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莫大的兴趣。

非常多的种类齐全的书,让人不免就在其中流连忘返。

加之我又是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所以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里度过。

于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就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一本书。

那时我对外国的作家可以说知之甚少,充其量就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寥寥数人。

而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叫村上春树。

于是的,这本书就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作品,也是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开始。

第一次我看完之后,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只有“这本书的故事我看不懂啊”而已。

的确让人难以懂得。

整本书分了两条线,每条线都富含着隐喻和谜团。

主线是一位少年的离家出走的故事。

这位自称田村卡夫卡(这位少年喜爱卡夫卡的作品,且由始至终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名)的少年在年少时被带着姐姐离开家的母亲以诅咒的方式预言了今后的命运:将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

为了逃离这个命运,这个少年,“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选择了离家出走。

本应该是漫无目的的他,在旅游大巴上碰到了一位叫樱的年轻女性,少年怀疑他就是自己的姐姐,并在他家留宿了几天。

后来来到了位于四国的甲村图书馆,由一位书香世家的地主所开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管理员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双性人却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物。

卡夫卡君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上面的主线,组成了整本书的所有奇数章节。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5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5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5
一直想写《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思绪没来也就搁浅至今。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文字,我很佩服他那有血有肉的写法,创意、想象力的结合和运用使整部小说妙笔生花,读者所看、所思尽在脑海的联想中。

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读得令人烦闷的,内容血腥恶心的,心情随之激动或平伏的……
就像自己受了无形的牵制,独自闯进、穿越幽深的山林,所有的预想,可能或不可能发生,但它总存在于你的浮想联翩的大脑中,难怪村上春树的作品这么受欢迎了。

如里面十五岁的主人公——田君卡夫卡君,他有一点像我的是,喜欢图书馆,终日喜欢沉隐于书海之间,寻找隐藏其中的隐喻(metaphor)。

长长的小说,我记下了许多有味道的句章,只得短短的感言。

文字,有她的魅力,正是作者伟大的创造力与译者厚实的功底,才成就了一部佳作华章。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作者:村上春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文学院11中本2马淑文摘要:《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幼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奸污自己的母亲,强暴自己的姐姐,他厌倦了在中野区的生活,想要追求什么却又不清楚到底追求什么,于是化名“田村卡夫卡”“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一个人离家出走,奔赴远方,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当中的故事。

当然,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诸如脑袋不好太好使却能和猫对话的中田君,性别不明的大岛,诡异的森林,还有那个海边的卡夫卡。

每次看到一本喜欢的书都想要抓紧一分一秒把它吞食下去,直到自己实在坚持不下去,困得不行,才肯放手。

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又怕被老师发现的那种紧张感,又莫名地让人兴奋。

《海边的卡夫卡》无论是从书的语言,结构,还是内容,寓意,都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上了大学(或者说上了年纪),又是中文系,经过某些专业知识的熏陶,看书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看书的阶段,会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看它,尽管水平有限,但还是会想象如果是自己,对于这样的情节会怎么处理,这样的环境会怎样描写,这样的语言会怎么组织,当然,更多的是,从中,从大家的笔下学到了怎么去构思,怎么去写。

《海边的卡夫卡》中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令自己喜欢的就是村上春树对于森林的描写和大量运用短句和句号。

我现在还不能明确说为什么自己会喜欢,但是首先是大一写作课时,老师曾介绍过句号的运用,在写作上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

在日后的写作中,自己也深感这点。

除了曾在个别诗歌和鲁迅的一些作品中见过此类形象,《海边的卡夫卡》就是真正引起我关注和深刻印象的一部作品。

文中这样的句子多的数不胜数(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张了),这里我只能举一段例子:我明确地点了一下头。

她闭起眼睛。

我一直凝视着她闭合的眼睑。

我可以通过那眼睑看到她所看的黑暗,那里浮现出种种奇妙的图形,浮现又消失,反复不止。

稍顷,她缓缓睁开眼睛。

句号放在这里的作用很明显,也恰到好处。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53岁的村上春树写的这本书。

结尾很多问题也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其实也挺好。

因为很多真正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的,村上更多的是在书中把很多生活的问题抛给大家去深深思索。

结尾那一段话很伤感啊。

“可是,我还是没有找到活着的意义啊。

? 没关系,看画就行了。

一觉醒来,你就是新世界的一部分。

”活着的意义,我,你,他都找到了吗?有时候其实想,找不找得到又能怎么样?用那句鸡汤来说,把握当下最重要,耀眼的当下。

之前看推荐说,这本书的主题是少年的成长经历,我倒觉得不是。

更像是叛逆并较真的人(少年,青年,中老年人,对应书里的几个重要角色),怎么去对抗现实一番后又回到正常的现实生活。

大家对生活都会有心有不甘的时候,最后经过一番磨砺、选择,不能说是屈服妥协了,我觉得说成黑格尔辩证法的“升华为一个新的合体,继续发展”这一表述更合适。

村上的语言风格,我还是很喜欢的。

舒缓又深沉。

但看评论里说,他晚年的作品内容基本类似。

所以我就不会再多看了。

以后想起来再刷一下《挪威的森林》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今天看完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五百多页的书只用了3天的时间就看完,足以看出此书对于我的吸引力、看出我读的是如何如痴如醉。

沉醉于一本书,不眠不休地一气读完的行为和感觉于我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10多年了吧?总感觉没时间,总感觉心静不下来。

啊,这次终于又体验了一次,感觉真好啊!之所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因为慕名,慕名而读。

阅读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

故事按三条线索依次独立展开:15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山梨县的16名学生在山上离奇昏倒;昏倒后醒来的、变得智障的、能与猫对话的中田聪的故事。

在看的过程中,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有困惑,为那些不明所以的事件;有思考,如文明始自人类开始建立樊篱时;有恐惧,如逮猫人的残忍行径。

感觉作品中有一种强烈的唯心的、宿命的东西,如田村卡夫卡之父的诅咒一一实现、如佐伯的死、如中田聪的预言和死亡等等,一切都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叫大岛,他拥有女性的身体,男性的意识。

他对自己如是评述:“身体结构诚然是女性,但我的意识则彻头彻尾是男性。

”大岛继续道,“精神上我是作为一个男性活着的……只是,虽说我是这样一副打扮,但并不是同性恋者。

以性嗜好来说,我喜欢男性。

”关于大岛的性征,村上也曾作出解释:大岛是个整洁优雅的年轻人的角色,这意味着他的变形必须是内在的——即性、性器官上的。

至少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

大岛应该是天生纯洁的,缺乏任何种类的不纯。

不知该如何表述才好,不过雌雄同体给我一种强烈的纯净感……我想,只有类似这样的,才能充当卡夫卡的导师。

是否真的存在一类人,像小说中虚构的大岛一样,既活在性别之中,又在性别之外?活在性别之中,是说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生理特征而存在,所谓“食色,性也”,丧失此性,等于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一部分;活在性别之外,是说有远比性别区分更为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或者男性。

正是在这一点上,波伏娃提出了两个疑问:是否存在一种叫女性的人?是否存在一种气质,叫女性气质?第一个疑问,从生物学意义上讲,答案是肯定的。

可是,这并不影响漫长历史中无数的反女性主义者们的振振有词——“女人不是人。

”至今,还有人将女性作为一种不好的标签贴在“适用”的人身上,例如,当你表达某个观点时,有人会说:“你这样想,很正常,因为你是女人”。

这一句话所暗含的意思是:你的观点很狭隘,甚至是错的。

当一个男性在做事时,略微呈现出犹豫神色,就会被评价为“娘”,“怎么跟个女人似的”。

很多思想家都对女人抱有成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邦达在《于里埃尔的关系》中的断言:男人的身体通过自身而具有意义,可以撇开女人的身体不谈,而如果不提男性,女人的身体看来就缺乏意义……没有女人,男人能独立思想。

没有男人,女人不能独立思想。

否认了女性身体和思想的独立,和否认女性的存在区别不大。

可悲的是,这种以女性作为第二等人类来贴标签的做法,不仅是男性的“爱好”,很多女性也愿意如此自我评价——“谁让咱们是女人”,“女人命苦”。

对于第二个疑问——是否存在一种气质,叫女性气质?古人今人似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以下,是波伏娃指出的女性在少女时代常被灌输的某种思想——具有女人气质,就是显得像残废、微不足道、被动、顺从。

少女不仅要打扮,要修饰,而且要抑制她的自然,代之以她的女性长辈教导她的妩媚和造作的娇柔。

任何对自身的确认,都减弱她的女性气质和诱惑力。

她们的母亲督促她们不再把男孩看作同伴,不要对他们献殷勤,而要扮演被动的角色。

即使她们想初建友谊和调情,也应该小心避免表现出采取主动;男人不喜欢假小子,也不喜欢女才子、有头脑的女人;过于大胆、过分有文化、过分聪明、过分有个性,使他们害怕。

上述女性气质,显然是为了迎合男性嗜好而做出的定位。

认为,女性的唯一价值就在于赢得男性的喜爱,男性所喜爱的,无非是没有头脑、没有才气、没有文化、并不聪明的女人。

而这,不仅是对女性的狭隘认识,也是对男性的狭隘认识。

沈复《浮生六记》中记载其妻陈芸“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

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沈复年十三岁时,得见所陈芸所作,叹其才思隽秀,心注不能释,于是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沈复这般能够欣赏“非一般”女性的男性,其实为数不在少,但由于长期受女性是男性之随从(“三从”、“嫁鸡随鸡”)的思想的影响,降低了女性对自己的自信心。

因此,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这里的女人,不是生理上的所指,而是一个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概念。

翻阅《第二性》上册,目之所及,皆是女性在历史中所遭遇的不平等:没有婚姻自主权、没有财产继承权、没有离婚权、没有选举权、没有受教育权……女人所拥有的,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的命运。

这样的情况,在当今世界,虽不常见,但也绝非没有。

综上所述,“女人不是人”的说法会受到今人的强烈反对,而处处示弱、时时为男性而活的所谓女性气质却会赢得不少人的赞许。

这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女人,作为“人”,与男性并无不同;作为女性,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气质。

只是,作为人的女性是独立的人还是具有依附性的人,拥有的女性气质又是何种气质,都要另当别论了。

谁也无法否认自己置身性别之中,正是在性别区分上,很多人有将男女性一较高下的嗜好。

他们执着于证明究竟是男人更高一等,还是女人略胜一筹,甚至搬出《圣经》为自己做证。

有人认为,男性更高贵,因为夏娃不过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因此女性没有自我,永远是男性的附庸。

反对者却说,亚当起初只是一个泥团,上帝造出夏娃之后,才有了人类。

波伏娃认为,以强弱高下衡量两性并非合适的角度。

所以,她谈论女性,首先谈论的是,应当如何谈论女性。

常见的谈论女性的方式,都离不开两性之间的互相较量——生理上、心理上、历史发展的轨迹上。

于是,她罗列了三种盛行于世的谈论女性的方式,并一一省察:第一种,从生物学角度谈论女性。

精通生物学的人,喜欢给生物现象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

比如,认为精子是主动的,卵子是被动的。

前者具有超越性,后者只有内在性。

这无疑是企图从卵子出发来定义女人,从精子出发定义男人。

波伏娃对此不屑一顾,她说:在生命中有着互相结合的两个动作;生命只有超越自身才能得到维持,只有在得到维持的条件下生命才能超越自身;这两个时刻总是一起完成的,企图分开它们是空想:有时是这一个,有时是另一个占据主导地位。

两个配子在结合中同时超越自身和延续自身,但卵子的结构本身预见了未来的需要,它的构成得以供养在它内部唤醒的生命;相反,精子绝对没有配备齐全,足以保证被它激发生长的萌芽的发展。

反过来,卵子不能产生引起生命新爆发的变化,精子却能移动。

没有卵子的预见,精子的行动会是徒劳的;而没有精子的主动性,卵子也实现不了它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从根本上来说,两个配子的作用是一致的;它们一起创造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两者消失其中,又超越自身。

在制约繁殖的次要和表面的现象中,正是通过雌性因素,这种诞生才凝聚在一个稳定的机体中。

概言之,女性的客体地位,不是由生理导致的,生理学只能陈述事实,不能建立价值,凡按照卵子精子所呈现的事实来界定女性男性地位区分的价值的人,都误解了生物学,也误解了两性。

事实上,单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尚且不能很好地谈论人,也就更不能很好地谈论女性。

年轻时在医学院受到生物学熏陶的毛姆,高兴地接受了适者生存的假说,并“了解到人乃是受野蛮的利己主义所驱动,而爱只是自然跟我们开的一个龌龊的玩笑,为的是获得物种的延续。

”所以,“我相信我们都是受无情的命运支配的可怜的木偶;在亘古不移的自然法则约束下,我们注定要加入到永无止息的为存在而进行的斗争中,除了不可避免的失败,我们无所期待。

”我很高兴地了解到,人(本身就是自然因素的产物)的思维乃是人脑的一种功能,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受因果律的控制,这些因果律和支配星星及原子运动的那些规律是一样的。

我很高兴地知道宇宙只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其中的每个事件都由前一事件所决定,因此万物都只能是它原有的样子。

从毛姆的叙述中,不难听出一种悲观论调。

人,作为进化和因果律中的一环,由因果律决定,受命运支配。

人只是一种被动的存在,没有自由,没有价值。

既然人人如此,女性当然不能幸免。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两性,不过都是某台巨大机器上不能自主的齿轮,遑论独立、自由。

第二种,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谈论女性。

在波伏娃之前,就有人觉察到了精神分析学存在的问题。

不止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宣称,“精神分析最恶毒的敌人,就是精神分析学家。

”这些人认为,男孩的阴茎是确定男性超越性的重要构造。

对男孩子来说,阴茎变成“一个alter ego(他我)”,它聪明、狡猾、灵活,这在小便和勃起时体现的分外明显。

它仿佛是一个外在于男性的客体——被主体确立为自身又异于自身。

正是在阴茎的帮助下,男性具有了超越性。

“因为男性生殖器是分开的,男人可以把满溢而出的生命汇合到他的个体性中。

于是人们设想,阴茎的长度,小便喷射、勃起、射精有力与否,对他来说变成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

”施特克尔说:“……任何人都不需要向我灌输男性占优势和优越的理论。

我面前就有一个确实的证据。

”而在女孩身上则印证着弗洛伊德的“去势情结”的观点。

“小女孩缺乏这‘他我’,没有在一件可以把握的东西中异化,没有得到补偿,由此导致她使自身完全成为客体,导致将自我确立为他者”。

这种精神分析方法在波伏娃看来是值得怀疑的,她说,“在一些母系血缘的社会中,女人掌握这个群体得以异化的面具;于是阴茎大大失去了它的荣耀。

只有在从从整体上被把握的处境中,生理特权才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关系的特权。

精神分析只能在历史环境中找到真理。

”除此之外,精神分析学家还喜欢用性欲来分析女性客体化的原因。

可无论哪种情况,都忽略了女性的自由维度,她本身就是主体,只不过要看她如何展示自己的主体性,看社会如何看待这种展示。

第三种,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视角谈论女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数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

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现代大工业不仅容许大量的妇女劳动,而且是真正要求这样的劳动……”。

这种认识,似乎说出了一些道理,但远远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

仿佛女人在各方面表现得像男人一样,她就获得了解放,拥有了自由。

在这里,必须要区分两种自由,通俗意义上的自由和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由。

前者是历史、政治和道德情况的产物,后者是“由自己决定去要求”,它意味着“选择的自主”。

女性的自由并不是被给予的自由,而是在哪怕不自由的环境中具有自己的谋划。

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前一种自由上谈论女性,波伏娃认为这是不够的,必须将女性的自我谋划放置在自由的定义之中。

省察了三种常见又错误的谈论女性的方式后,波伏娃提供了她所认为的正确的谈论方式——存在主义。

女性,作为一种存在,就实现自身这一点来讲,与男性没有什么不同。

波伏娃说:我们采用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道德观。

一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除了向无限开放的未来扩张,没有其他为当下存在辩解的方法。

每当超越性重新回到内在性,存在会贬抑为‘自在’、自由贬抑为人为性;如果这种堕落为主体所赞同,那么它就是一种道德错误;如果它是被强加的,它就会采取侵占和压迫的形象;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是绝对的恶。

因此,波伏娃以存在主义视角观看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一个女人在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且扮演的角色、从事的事情有所不同。

波伏娃对一个女人的成长轨迹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描述,包括童年、少女、性的启蒙、已婚、母亲、老年等几个阶段,其间夹杂了女性的其他可能的身份,例如,女同性恋者、妓女和高级妓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