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复习教案 (5000字)

合集下载

词五首教案2

词五首教案2

词五首教案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理解五首词的意义和背景;•培养欣赏和品味诗词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境和背景;•学会正确朗读和演讲词;•尝试模仿词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自己创作出好的词。

教学准备•讲台•五首词的诗集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五首词,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作者和背景。

学习词一:《浣溪沙》•让学生仔细阅读词的内容,并理解其有关的意境;•听老师朗读词,并向学生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朗读词,并根据词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自由发挥自己的感受。

词二:《虞美人》•让学生仔细阅读词的内容,并理解其有关的意境;•听老师朗读词,并向学生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朗读词,并模仿其中的写作风格或情感表达。

词三:《钗头凤·世情薄》•让学生仔细阅读词的内容,并理解其有关的意境;•听老师朗读词,并向学生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朗读词,并尝试解析其中的比喻和象征。

词四:《雨霖铃·寒蝉凄切》•让学生仔细阅读词的内容,并理解其有关的意境;•听老师朗读词,并向学生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朗读词,并试着表达自己对其中音律和艺术手法的感受。

词五:《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仔细阅读词的内容,并理解其有关的意境;•听老师朗读词,并向学生逐一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自己朗读词,并试着从中领悟到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情感的表达。

拓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所学,自己创造并朗读一首简短的词。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五首词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再次强调学习诗词的重要性。

作业•完成一篇与五首词有关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创作一首简短的词,并在下节课进行朗诵。

思考问题•诗歌重在表达情感,提供词汇和写作方式,学生需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语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一、《词五首》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词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词五首的背景和故事。

2. 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课本、教师课件、活动素材。

2.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以问答方式导入课题,提问引导学生归纳词五首这个课题主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词五首,你们知道词五首是什么吗?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Step 2 学习教材(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做重点解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词五首》中的一个小故事。

学生跟读。

教师:你们感觉这首诗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学生回答。

教师:好,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词五首》的内容,看看这首诗词是怎么写的。

学生阅读。

Step 3 感悟共鸣(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感悟《词五首》这首诗词的意境和感情,并进行适当的讨论与分享。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理解《词五首》所表达的情感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吗?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都很棒。

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词,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跟读。

教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用《词五首》这个题目来写这首诗呢?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思考非常深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结构和用词技巧。

学生阅读。

Step 4 创作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以词五首为题材,写一首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词五首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大家。

学生创作。

学生们互相分享。

Step 5 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词五首教案(精选五篇)

词五首教案(精选五篇)

词五首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词五首教案“美丽的错误”,一个女子一直在等待一个声音响起,那就是“达达的马蹄声”,因为这个声音也许就意味着自己心爱的人从远方回来了,每一次的“达达声”都会拽出一颗悸动的心,然而那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马背上的人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所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就如“莲花的开落”,很凄美的故事。

齐读一遍,接下来老师还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同样凄美的故事。

1、你从哪里读出了“盼望”?(独倚望江楼)师:这个“独”字表明什么?(女子孤独寂寞)师:这个女子一早起来就梳洗打扮,凭栏眺望,体现女子怎样的心情?(激动、满怀希望,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师:你还从哪里读出女子在“盼望”?(过尽千帆皆不是,)师:一个“皆”字体现了什么?表现女子怎样的心理?(没有等到自己想等的人。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师: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一天)哪里看出来?(斜晖脉脉水悠悠-----“斜晖”)师:从清晨到黄昏,等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同学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句呢?(失落)指名读这句,(读后请学生评价)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多么凄美的画面啊,假如你是电视导演,要把这句词所表达的意境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你会怎样来表现?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创造。

(注意远景、近精和特写镜头的搭配)2、师:同学们的画面描述得很美,斜晖脉脉,江水悠悠,然而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

失望之余,怨恨的情绪也更加强烈。

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A: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白蘋洲”原是长着白蘋的水边小洲,后人往往把白蘋洲作为送别地点的代词。

这里的白蘋洲,也暗指过去与心上人离别的地方,)B:理解“肠断” 《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词五首》复习案

《词五首》复习案
五、巩固达标:()(8分钟)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归纳,师生评价。(2分钟)
教学反思
主题、内容及作者朝代作品出处
对应策略:;要求学生用10分钟时间结合课堂笔记复习各首词的内容及主题;师生反馈矫正复习单中的疑难题,明确答案,记忆解题技巧(28分钟)
3、考点四-----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
应对策略:(1)应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诗中的重要意象来概括。(2)要求学生抓住主旨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3)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及自己的感受。
九年语文导学预案
课题
《词五首》复习
备课人
刘桂芬
课型
综合解决课
第周第课时
日期
月日
总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住文学常识,知道五首词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背诵默写
3、能赏析五首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课堂笔记回顾课文的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主复习巩固记忆的习惯。
导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检测:(1)我国古代的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几种?试举例(1分钟)
二、导入新课: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体裁,词人们常常借这种文学样式表达心声,本节课我们复习《词五首》(1分钟)
三、师出示本节课目标----口述目标(1分钟)
四、复习(33分钟)
1、考点一:默写填空
对应策略:要求学生用10分钟回顾课文背诵,练写难字,师检测背诵(5分钟)
2、考点二和考点三:写法(修辞、典故、词的作用、名句的深意)

九年级词五首复习资料教案

九年级词五首复习资料教案

九年级词五首复习资料教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词五首》一、〈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只八个字,一个思妇倚望的形象跃然纸上.她精心梳洗,就是切盼与分离之人重聚.因此她梳洗之后便上望江楼倚望.”独”字点明她孤独的思妇身份.”过尽千帆皆不是”,直说不是所要望见之人的归舟.失望之余只有斜晖与自己默默相对,还有那不尽流水,望之难尽.”不是”已使倚楼的愿望落空,再加上脉脉夕晖与悠悠流水景象的触动,令思妇伤感不已.这时两人分手的白苹州又展现在眺望之中,令思妇的内心更加震动;那白苹州正是与相望之人分手之处;昔日那分手白苹州之人乘舟离去,近日却不见他乘舟归来.触景生情,心中更为悲痛不已,所以说”肠断白苹州”.这首小词由于情景相对,加之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更显得有韵味.考点考题:1、用一个成语概括三\四两句的诗意.2、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你觉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这首词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乐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其意悲壮苍凉.上片着重写大漠荒凉,边地肃杀衰败之景.一个”异”字,反映乐广漠的荒凉与战士们备战不懈的情景.”衡阳雁去无留意”表现出词人目之所见者异;”四面边声连角起”突出的是耳之所闻者异.从而在全篇之中蓄满了肃杀悲凉之气.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仍旧是目之所见,在一种愈加雄浑而悲凉的气氛中结束上片.下片第一句点出将士们生活的艰苦和难以遏制的思乡心情,虽然秋来雁归,思乡心切,但仍然不能归乡,因为”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雪侵肌,人不能寐,只有一杯浊酒聊寄归乡之思,在这里,一股深沉悲恸的边塞之情已经扣人心弦.末尾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更将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将爱国激情,浓重乡思这对复杂而矛盾的情绪委婉地表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考点考题:1、上阙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乐边陲之地的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出的画面.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词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表达塞外奇特壮美景象的诗句:” ,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

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1、掌握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4、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一、激趣导入学生背词导入。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学生简介,教师补充五位词人创作的不同风格和词作的背景。

三、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读五首词,相互讨论节奏与语气,教师点拨。

过尽千帆/皆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八百里/分/麾政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听录音跟读,感受诗词的朗读节奏。

3、展示教学课件、听教师范读、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体验,教师点拨让学生谈谈词所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情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对词中与体验相关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如《望江南》中的“独”、“肠断”写出忧愁失望。

五、品味语言让学生品析名句、关键词如《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的频洲”;《渔家傲》中的“异”、“泪”;《江城子》中的“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典故的含义;《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破阵子》中的“醉”、“梦”。

六、联想感悟根据五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像,搜索记忆中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联想方法点拨: 1、此诗联想到彼诗。

2、由词的内容联想到实际生活,联想到人生社会。

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烟落日孤城闭→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质疑反思 1、为什么在下词中运用典故? 2、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有的却只有词牌名?八、根据理解再读五首词九、背诵巩固板书设计读词方法: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诵读。

《词五首》复习学案

《词五首》复习学案

《词五首》复习教案姓名:班级:一、导学目标:1.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五首词。

2.体会词的艺术风格和理解词的两大流派。

3.要求学生能感悟词的意境和语言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二、导学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三、课前导学:1.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自觉理解词的大意。

四、导学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老师抽查背诵、默写情况,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同步练习(一)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通过什么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这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2.从“”到“”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3.结尾一个“断”字,形象写出女子什么情感?4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渔家傲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2、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有哪些表现?词中一个“异”有什么作用?3.下阕抒情。

把爱国思乡之情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哪一句?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五首》教案设计

《词五首》教案设计
学术数据库
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了解词学研究的 最新动态和成果。
多媒体技术应用展示
多媒体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 课件,包含词作原文、 注释、译文、赏析等内 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呈现给学生。
音频和视频资料
搜集和整理相关音频和 视频资料,如名家朗诵 、配乐演唱等,让学生 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词 的韵律和意境。
识和鉴赏方法。
重点
掌握每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手 法和词人情感表达;理解词中运
用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难点
体会词人深层的情感世界和时代 背景对词作的影响;领悟词作中
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教学方法选择及实施策略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诵读、讨论和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 深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明确学习目标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 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 向。
讲解环节:深入剖析,启发思考
朗读感知
问题探讨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注意 字音、节奏和韵律,整体感知词的美 感。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 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 新精神。
文本解读
逐首讲解《词五首》,引导学生理解 词意、感受词情,深入剖析词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互动教学软件
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 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 、飞花令等游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词作背诵与默写
词意理解与赏析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所学词作,加深对词 作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撰写赏析文章,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词作改编与创作
词学研究与探讨
教材分析与选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复习教案
九年级备课人:吴志鸿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时间:2010年3月10日序号:6
姓名:班级:
一、导学目标:
1.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五首词。

2.体会词的艺术风格和理解词的两大流派。

3.要求学生能感悟词的意境和语言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二、导学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三、课前导学:
1.要求背诵、默写课文。

2.自觉理解词的大意。

四、导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

(二)学生合作复习,老师抽查背诵、默写情况,解决疑问,教师点拨。

(三)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同步练习
(一)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1、“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通过什么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这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2.从“”到“”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3.结尾一个“断”字,形象写出女子什么情感?4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 、“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渔家傲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2、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有哪些表现?词中一个“异”有什么
作用?
3.下阕抒情。

把爱国思乡之情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哪一句?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
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7、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下阙言
志,抒写了词
人。

2、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赏析:
4.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哪些?
赏析: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6、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
2、本词上片写出了哪些雄壮场面?
赏析:
3.下片写作者豪情万丈,哪两个动词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赏析: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赏析:。

6.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7.全词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赏析:可怜白发生。

作用:从追忆过去回到现实,与前面词句形成极大的情感反
差,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析:。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
10、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