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词五首 教案(集体备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二课时江城子苏轼武陵春李清照破阵子辛弃疾作者简介: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江城子》、《武陵春》和《破阵子》。
2、了解引用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比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自学指导二:比快速正确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一、《江城子》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2、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具体表现这种心情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诗句上?<<渔家傲》明确: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对朝廷的不满。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李清照简介: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人,南宋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简介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明确:1.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显得英姿威武,精神抖擞)狂:(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场面二、《武陵春》1、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内心和生活状态?哪些词句最能这种内心和生活状态?2、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词有何共同之处?三、《破阵子》1、“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这种愿望在词壮观,“卷”字说明行走极快,可见猎者情绪高昂)(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表明自己虽已年暮却依然有勇气有能力去抵御外侵)总结: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5《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知识目标】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重点)【情感目标】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树立报国立志。
(难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体裁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白洲(pín) 舴艋..舟(zé)(měnɡ)擎.(qínɡ)貂裘..(diāo)(qiú) 麾.(huī) 炙.(zhì)霹雳..(pī)(lì) 羌.管(qiānɡ) 燕.然(yān)2.文学常识:(1)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2)《望江南》作者及背景:温庭筠(yún)晚唐(朝代)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志。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武陵春》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父亲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25词五首教案(集体备课).doc

25、《词五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主备人:陆间好审稿人: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同的内容,并进行背诵。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屮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宋代是词,元代是曲,明清则为小说等。
词,在古代文学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今天我们来集屮学习一下儿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過兴起于唐,盛行于宋。
词最初称为“曲调”或“曲调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咅乐分离了,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是同谱,同人依照词谱填词,同谱的名称叫‘‘同牌”。
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㈧)、屮调(59-90字)和K调(91字以上)1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2、作者及词风简介: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淸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 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他才思敏捷,诗词俱佳,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成为“花间派”的创始者,婉约派的先驱。
教学设计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师生互动过程:第一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第二课时《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吟读诗歌,阅读注释,自行译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发展:忧愤悲苦——以死明志(讨论)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每人用一句概括自己赏析所得。
(可以从修辞,情感,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颔联:“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颈联: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尾联: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发言,鼓励有不同发看法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可请C 类学生背诵并大加鼓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望江南学情分析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
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
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
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
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利用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词作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新版)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例如,可以准备毛泽东的词作手稿图片,以及与他相关的生平介绍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背景和作者情感。
②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如“万类霜天竞自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自由。而在《沁园春·雪》中,他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形容北国的雪景,既展示了雪的壮丽,又表达了革命者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不拔。
③两首词都体现了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在《沁园春·长沙》中,他提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革命事业的思考;而在《沁园春·雪》中,他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表达了对祖国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或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词表演或朗诵,通过语音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词的美感,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诗词鉴赏讲座、研讨会或文化活动,与其他同学和专家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重点题型整理
七、重点题型整理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词五首》内容,强调《词五首》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词五首》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4、“,。” 用修辞手法,从觉和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上阕“,”遥相呼应,又回到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和的悲愤。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
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
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
(二)《武陵春》
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3、下阕抒情,抒发的爱国之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第三课时
【精读精练】理解赏析《破阵子》
1、上片写生活,战前准备。首句是写,后几句是写。
4、《江城子 密州出猎》作者,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我们在初二学过他的一文一词,分别是,。
5、《破阵子》选自《 》,作者,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合作探究】
(一)《望江南》
1、本词虽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⑵;⑶;(4)写出了边塞萧瑟、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词五首》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5 词五首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学设想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词,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望江南》《武陵春》2.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学习《望江南》情景激趣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等。
《望江南·梳洗罢》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探究生趣第一步,背诵《望江南·梳洗罢》,在背诵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词五首》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主备人:陆间好审稿人: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并进行背诵。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宋代是词,元代是曲,明清则为小说等。
词,在古代文学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
词最初称为“曲调”或“曲调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望江南》等。
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2、作者及词风简介: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他才思敏捷,诗词俱佳,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成为“花间派”的创始者,婉约派的先驱。
3、朗读感知:(1)听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理解词的大意,出示以下词语:倚(yǐ)(凭靠)斜晖(夕阳的斜光)脉脉(mò)白蘋(pín)洲(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4)带着问题,全班齐读本词:①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②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③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讨论并明确:①一位思妇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②江楼、千帆、斜晖、江水、白频洲。
③通过写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思妇,表达了她失望、惆怅之情。
4、赏析全词:(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明确:“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明确:“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明确:“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肠断白蘋洲”一句写出了女子怎样的心情?明确:痛苦5、小结: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三)学习《武陵春》1、了解作者及经历:李清照,宋代词人。
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
所作之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女子的多愁善感,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之悲,情调感伤。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陷入金人之手,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丈夫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她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2、朗读感知:(1)播放录音《武陵春》。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注意字音和情感。
舴艋(zéměng )载(zài )(3)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思考《武陵春》流淌的是何样的情感。
(4)指名读:(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3、赏析全词:(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明确:“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2)词中哪一句道出了词人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明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确:“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4)如何理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一句?明确:“愁”原是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从而突出了自己愁苦之深重。
4、小结: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了愁的绵绵不绝,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量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
5、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望江南》和《武陵春》。
教学后记:25、《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主备人:陆间好审稿人:九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三首词的内容,并进行背诵。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这三首词。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二)学习《渔家傲秋思》1、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山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2、朗读感知:(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3、赏析全词:(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明确:描写了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色?“异”在何处?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句话可以读出来?明确: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话点明了原因?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次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6)如何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明确: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中闭上城门。
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景色。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小结:这首边塞词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不失为一首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三)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狱,后贬黄州。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朗读理解词意:(1)播放示范朗读,明确个别的字音,擎(qíng )貂裘(diāo qiú)千骑(jì)酣(hān )鬓(bìn )(2)学生自由朗读;(3)结合课下注释再读理解词意;3、赏析全词:(整体赏析)(1)词的上阕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词句,展开联想说一说。
明确:上阕描写出猎的的壮观场面。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明确:下阕抒发了词人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3)概括这首词的内容与思想。
明确: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名句赏析)(1)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明确:“孙郎”指孙权,这里借用孙权骑马射虎的典故,表现词人自己的豪情狂态。
(2)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确:此句词人以西汉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用典含蓄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的愿望。
(3)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此句中的“天狼”原指“天狼星”,这里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
4、小结:5、(四)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注意字音及停顿。
麾(huī)炙(zhì)的(dí)卢(2)学生读。
(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
)3、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上阕):(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明确:第一句连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