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词五首》教学设计1

《词五首》教学设计1

《词五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词的鉴赏、感悟。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讨论、感悟、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中国诗词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导入。

二、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四、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五、自主、合作、探究1、教师导学:⑴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教师巡回指导。

⑵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⑴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⑵塞下风景“异”在何处?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⑸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⑴《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⑵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5、诵读赏析:在理解词作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着词,并谈谈更欣赏哪首词,理由是什么?6、拓展练习:假如范仲淹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一、《词五首》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词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词五首的背景和故事。

2. 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课本、教师课件、活动素材。

2.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以问答方式导入课题,提问引导学生归纳词五首这个课题主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词五首,你们知道词五首是什么吗?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Step 2 学习教材(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做重点解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词五首》中的一个小故事。

学生跟读。

教师:你们感觉这首诗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学生回答。

教师:好,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词五首》的内容,看看这首诗词是怎么写的。

学生阅读。

Step 3 感悟共鸣(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感悟《词五首》这首诗词的意境和感情,并进行适当的讨论与分享。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理解《词五首》所表达的情感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吗?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都很棒。

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词,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跟读。

教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用《词五首》这个题目来写这首诗呢?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思考非常深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结构和用词技巧。

学生阅读。

Step 4 创作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以词五首为题材,写一首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词五首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大家。

学生创作。

学生们互相分享。

Step 5 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望岳》、《登高》、《赤壁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渔家傲·秋思》这五首经典词作品。

这些词作分别选自不同章节,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豪情壮志、家国情怀以及山水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词基本内容、背景和词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文学素养;3. 引导学生理解词作中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表达能力;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中意境和情感;2. 教学重点:五首词基本内容、背景、词牌特点及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词五首》学习资料、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词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2. 诗词讲解:详细讲解五首词基本内容、背景、词牌特点,让学生对诗词有全面认识;3. 实践情景引入:选取一首词,如《望岳》,让学生设想自己站在泰山之巅,感受诗人豪情壮志;4. 例题讲解:分析《望岳》中关键词语、句子,阐述其意境和情感;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意境和情感,进行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五首词题目、作者、词牌;2. 每首词关键词语、句子、意境和情感;3. 诗词鉴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一词中意境和情感;(2)对比《赤壁怀古》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异同;(3)谈谈自己对《渔家傲·秋思》理解。

2. 答案:(1)意境:高远、壮阔;情感:激昂、奋发;(2)相同点:表达对英雄人物敬仰;不同点:《赤壁怀古》以历史为背景,抒发家国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表达对壮志未酬感慨;(3)学生可从词作中意境、情感、词牌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简介作家、作品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谢。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⑴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

(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

词五首教案一、《静夜思》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静夜思》的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如何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4.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静夜思》的背景;2.学习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4.练习:让学生练习朗读诗歌,并进行评价和改进;5.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3.学生能够进行诗歌朗读的评价和改进。

二、《登高》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登高》的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如何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4.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登高》的背景;2.学习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4.练习:让学生练习朗读诗歌,并进行评价和改进;5.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3.学生能够进行诗歌朗读的评价和改进。

三、《赋得古原草送别》1. 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2.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如何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4.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背景;2.学习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朗读技巧;4.练习:让学生练习朗读诗歌,并进行评价和改进;5.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1.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2.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4.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5.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2. 领悟五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分析并评价词人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戴河、元夕、黄沙道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词中描绘景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及背景,带领学生朗读词作,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课文精讲:逐句解析词句,分析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词进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词的异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词五首》2. 板书内容:①词牌、词律、词韵②意境、情感、艺术手法③词人简介及词作背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词中选取一首进行赏析,不少于500字。

2. 答案要求:准确把握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用词准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词作,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词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教学设计大靖初级中学赵楷平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型:讲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诗歌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感受词人表达的情感。

2、介绍词这种文体。

(见配套练习)二、学习《望江南》1、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太原祁人。

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

2、范读——自由读——齐读3、课文研讨(1)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2)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就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由希望——失望——绝望。

(3)“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4)“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5)“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6)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7)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8)“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表达出“思妇”怎样的感情?既写景,又抒情,斜阳的脉脉含情,流水悠悠更增添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武陵春》1、介绍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2、范读——自由读——齐读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1)“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气氛?渲染了暮春时节的凄苦与悲凉。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3)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4)“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

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5)概括上下片的内容上片写动作、神态,表幽怨心情;下片写瞬间喜悦,用新奇的比喻抒心中的万千愁苦。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第二课时一、检查导入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习《渔家傲》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范读——自由读——齐读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4、内容研讨(1)分析词的内容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用了什么典故?作用是什么?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借典故,写自己忧国思家的矛盾心情。

三、学习《江城子》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

政治上不得意。

2、范读——自由读——齐读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内容研讨(1)分析词的内容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用典故,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2)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学习《破阵子》1、作者简介。

苏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范读——自由读——齐读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

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4、内容研讨(1)分析词的内容上片写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下片抒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五、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