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例文.doc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
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媒 体教 具
常规
课时
3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
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媒 体教 具
常规
课时
3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渔家傲 秋思
X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某某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中考,当堂测试】
1、(2005某某荷泽试题)过尽千帆皆不是,,。
2、(2007某某市中考题)《武陵春》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分)
3、(2007某某市中考题)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词五首》,具体章节为第8课。

详细内容包括五首宋词:《青玉案·元夕》、《苏幕遮·燎沉香》、《蝶恋花·庐山谣》、《水调歌头·游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通过学习这五首词,让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了解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特点、词的格律、词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端午节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青玉案·元夕》中的元宵节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2)展示《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端午节场景,引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词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五首》教案2. 内容:(1)五首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特点(2)词的格律、意境、情感表达(3)五首词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选择一首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仿写·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月如钩。

清风拂面凉,思绪万千长。

望星空,怀古忧今,家国情怀难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教案【教学依据】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

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

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老师作适当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努力于字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先生概述,教师指正。

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曾经零落殆尽,只需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本人仍无意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之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味,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本人的哀愁。

4、考虑:(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领会到作者甚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阐明了甚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先生考虑、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决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味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篇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该当学习这类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没法。

又紧紧捉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经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怀,即间接抒怀。

也有直接抒怀,如“情随事迁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甚么相反的地方?先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怀或直接抒怀;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情。

教师进一步引伸:词发展到后来昌盛的时分,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一、《词五首》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词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词五首的背景和故事。

2. 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课本、教师课件、活动素材。

2.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以问答方式导入课题,提问引导学生归纳词五首这个课题主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词五首,你们知道词五首是什么吗?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Step 2 学习教材(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做重点解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词五首》中的一个小故事。

学生跟读。

教师:你们感觉这首诗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学生回答。

教师:好,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词五首》的内容,看看这首诗词是怎么写的。

学生阅读。

Step 3 感悟共鸣(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感悟《词五首》这首诗词的意境和感情,并进行适当的讨论与分享。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理解《词五首》所表达的情感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吗?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都很棒。

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词,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跟读。

教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用《词五首》这个题目来写这首诗呢?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思考非常深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结构和用词技巧。

学生阅读。

Step 4 创作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以词五首为题材,写一首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词五首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大家。

学生创作。

学生们互相分享。

Step 5 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词五首》,具体包括《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春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五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品味五首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3. 课文精读:逐首分析五首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例题讲解:以《渔家傲·秋思》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词五首》2. 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3. 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表达4. 例题:《渔家傲·秋思》意境分析5. 课堂小结:课后复习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境和情感。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词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五首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25 词五首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五首词。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五首词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这五首词。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五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赏析《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过程:一、导入。

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

二、赏析《望江南》。

(一)、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某某祁县人。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

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入歌楼妓馆。

不为统治者所喜。

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

以后蜀赵承祚(zuò)所编《花间集》而得名。

词在晚唐,受社会风气的感染,渐渐背离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特色,走上了剪翠裁红、调脂弄粉的歧途,专在女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上下功夫。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代表着这种创作倾向。

在温庭筠死后半个世纪,五代西蜀的赵承祚收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

此派尊温庭筠为鼻祖,以韦庄成就最高,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二)、朗读,理解大意。

1、朗读背诵。

本词较短,先背诵再讲解。

2、本词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美的故事。

请同学们讲讲。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词五首》【教学目标】1、积累词中优美诗句,培养词的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1、领会词中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1、做《古文练习》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①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范文-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武陵春》写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五首词,这五首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风格差异,理解婉约与豪放两种不同的词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词的不同艺术和两大流派。

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与背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首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品味法教具准备:资料书诵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望江南》、《武陵春》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1、解题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2、作者及背景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

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文章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 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情肠断→ 绝望5、体会文章写作特色提问:结合词中个别词,说说你的理解。

要点: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1、解题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倦梳头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5、思考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思考1、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任务:《渔家傲》、《江城子》一、导入新课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二、学习《渔家傲》、1、解题渔家傲,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塞sài 嶂zhàng 浊zhuó燕yān 羌qiāng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衡阳雁去写景:塞下秋景四面边声荒僻(异)千嶂里长烟落日浊酒一杯燕然未勒抒情:壮士秋思羌管悠悠人不寐→将军、征夫思乡、爱国、5、思考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

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三、学习《江城子》1、解题江城子,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猎liè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叙事:老夫┄少年狂左右帽裘千骑为报┄随太守射看酒酣胸(宽)胆(壮)抒情:鬓(白)何妨!会挽雕弓西北望射天狼渴望被重用、爱国5、思考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教学任务:《破阵子》、比较三首词一、导入新课由上节内容导入二、学习《破阵子》、1、解题破阵子,词牌名。

为wèi,给。

赋,写作。

壮词,雄壮的词。

2、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挑tiǎo 麾huī 炙zhì弦xián 塞sài 的dí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4、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想起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

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①、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③④、八百里五十弦⑤、沙场点兵⑥⑦、马弓⑧⑨、了却赢得⑩、可怜白发生!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5、思考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明确: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三、比较三首词提问: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

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抒情有何异同?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破阵子》:军旅生活(豪放、激烈)《渔家傲》:思乡、爱国《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返回查字典首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范文-反思一内容繁杂,篇幅较长。

由诗歌单元进入这篇演说词的学习,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引导过程中,需紧扣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进而理解文章逐层深入论证的过程。

由于创作于进百年前,文中的某些观念会与学生当下地认识产生较大的时代隔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辟出时间,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深化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又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