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词五首》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例文.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学设计范文-教材分析:《望江南》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武陵春》写于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
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 词五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价值观
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
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媒 体教 具
常规
课时
3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望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
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
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媒 体教 具
常规
课时
3
教 学 过 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渔家傲 秋思
X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某某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中考,当堂测试】
1、(2005某某荷泽试题)过尽千帆皆不是,,。
2、(2007某某市中考题)《武陵春》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2分)
3、(2007某某市中考题)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词五首》,具体章节为第8课。
详细内容包括五首宋词:《青玉案·元夕》、《苏幕遮·燎沉香》、《蝶恋花·庐山谣》、《水调歌头·游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通过学习这五首词,让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了解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特点、词的格律、词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端午节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青玉案·元夕》中的元宵节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2)展示《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端午节场景,引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词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五首》教案2. 内容:(1)五首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特点(2)词的格律、意境、情感表达(3)五首词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选择一首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仿写·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月如钩。
清风拂面凉,思绪万千长。
望星空,怀古忧今,家国情怀难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 词五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依据】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
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
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老师作适当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 25《词五首》教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正音。
2.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3.再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指名回答。
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合作探究
1. 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3.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劲装出猎;千骑相随;全城人随观;自比孙郎射虎。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了什么典故?具体分析其作用。
运用了冯唐持节招魏尚的典故。
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朝中有人为自己说情,使自己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卫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之情。
6.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7..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某某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X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教案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词的鉴赏、感悟。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讨论、感悟、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中国诗词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导入。
二、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四、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五、自主、合作、探究1、教师导学:⑴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教师巡回指导。
⑵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⑴ 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⑵ 塞下风景“异”在何处?⑶ “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⑷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⑸ 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⑴ 《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⑵ 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词五首》,具体包括《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春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五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品味五首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3. 课文精读:逐首分析五首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4. 例题讲解:以《渔家傲·秋思》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词五首》2. 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3. 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表达4. 例题:《渔家傲·秋思》意境分析5. 课堂小结:课后复习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境和情感。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词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词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五首词的意境理解和情感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课题:《词五首》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主备人:赵瑞琴审核人:初三语文组学习要点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朗读与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与背诵。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 mî)白蘋洲( pín )人不寐( mèi )右擎苍( qíng )锦帽貂裘( qíu )鬓微霜( bìn )舴艋舟(zé měng )麾下炙(huī zh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也拟泛轻舟:打算。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把事情做完。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人称“花间鼻祖”。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第一课时学习《望江南》和《武陵春》一、检查导入1、导入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时代往往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温庭筠(wēnyún)晚唐诗人、词人。
他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
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
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
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二、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望江南》大意:描写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情。
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她在楼上凭栏眺望,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梳洗独倚江楼→希望望过尽千帆斜晖、水→失望肠断→绝望(2)《武陵春》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揣摩《望江南》这首词,体会其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2、《武陵春》这首词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确: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如“欲语泪先流”。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你认为《望江南》中哪些词富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梳洗罢”表明她精心打扮,心中充满希望。
“独”写尽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和期盼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
明确:本句采用了夸张性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可感的实体,而且“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它本身重量还可因人而异,语意新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沉重的哀愁。
四、迁移提高,拓展阅读训练点:理解诗歌内容,积累名句。
训练片段:—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考:品味这首词写愁的技巧。
明确:“此情无汁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须重点品味。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与愁聚于心是完全一致的。
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但作者将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形象地描绘了希冀排遣万千愁绪而又无计消除的无奈,显现愁情之深。
五、反馈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斜晖脉脉( mî)白蘋洲( pín )舴艋舟(zé měng )2、按课文内容填空(1)《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2)《武陵春》抒写自己无限的忧伤和悲痛的佳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武陵春》中叙述词人哀伤原因和哀伤程度的语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诗意。
明确:望穿秋水。
4、阅读《武陵春》,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确:①句用夸张性比喻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句用比喻(设问、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之长。
(2)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物是人非,国破家亡。
(3)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作者泛舟并非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寻求消除愁苦之处。
5、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想一想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6、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明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苏轼《虞美人》)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张元干《谒金门》)7、阅读《声声慢》,回答文后问题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声声慢》一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
(2)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
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第二课时学习《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一、检查导入1、导入: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
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朗读诗歌的情况。
3、学生简介作者及其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教师补充:(1)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这是作者于1074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他不仅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年)他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作者退居江西上饶时写给陈亮的。
二、学习研讨(一)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1)《渔家傲》大意: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垂下思乡之泪。
(2)《江城子》大意: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
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3)《江城子》大意: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
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
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霹雳做响的雕弓。
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