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对于提升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作用。
方法: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主要为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滥用比较突出,抗生素、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比较突出,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用药方式选择不够合理。
制定落实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结果:2017年处方抽检率高于2016年,2017年不合理用药情况、静脉用药情况、微生态制剂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应用问题比较突出,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小儿系统、器官功能尚不健全,药物代谢特征与成人存在显著的差异,极易引起不良反应,同时主诉能力差、症状容易被掩盖,因器官功能不健全,不良反应的危害也更大,如不良反应引起的脑损伤会直接小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健全性,加强儿科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管理非常必要[1]。
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医院尝试加强儿科合理用药管理,取得较好的成果。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
1.2 方法1.2.1 合理用药问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生素使用办法》等,同时阅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儿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主要特征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不合理应用情况突出,存在滥用情况;②抗生素仍然存在不合理应用,且也是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药物;③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④用药方式问题比较突出,静脉输液用药比重仍然比较高;⑤其他问题,不合理联合应用、带药出院过多等,如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理应用。
儿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儿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王艳萍(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860)根据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的儿童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导致耳毒性致聋或其他并发症状。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仍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免疫系统的发育也尚未完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副作用反应。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更应了解儿科患者用药会出现怎样的不良反应,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方法,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儿科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对儿科患者做到针对性用药,降低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保证儿科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一、儿科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有哪些?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近年来儿科患者就诊的人数也逐渐上升,临床在针对儿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个人生理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但是,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儿科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不良反应。
根据临床的调查数据发现,儿科患者在用药后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腹泻、呕吐等,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的健康安全。
通过对儿科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这些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除了儿科患者体质本身的特殊性外,还包括临床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药物配置错误、治疗时使用了慎用药物等。
首先,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增加儿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几率。
许多抗菌类药物在儿科患者体内都会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类药物,会加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而根据儿科患者的个人差异化,药物不良反应也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情况。
其次,许多家长在使用止咳药、感冒药和腹泻药等常见症状的药物时,没有询问药师的建议而自行用药,在药物的剂量控制上没有把握好,用药剂量过多造成了儿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部分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儿科患者用药的正确知识,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好慎用药物,将此类药物与患儿的其他药物配制在一起,导致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
据张蕾等对1662例住院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
故警惕、识别、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儿童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抗生素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抗生素为常用药物。
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引起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已众所周知。
故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点,特别对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合用可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可获良好的疗效。
然而其耳毒性、肾毒性对儿科患者尤其婴幼儿危害性甚大,常可致永久性耳聋,终生致残。
耳毒性:指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及耳蜗功能的障碍,造成听力损害。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
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发现情况及时停药,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建议该类药物:(1)不宜作为轻中度感染或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也不宜作为门诊一线用药。
(2)对严重Gˉ杆菌感染,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注意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与耳毒性的药物(如速尿)合用,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颇有争议,国内、国外动物实验观察了奈啶酸(NA)、吡哌酸(PPA)、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环丙沙星(CPLX)等药物对动物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表现出对幼年动物的关节毒性。
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人类关节软骨影响不大。
鉴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考虑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还是谨慎为好,建议该类药物只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经药敏试验确认对喹诺酮类敏感的病例,并注意用量及疗程。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儿科感染疾病。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药学角度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皮肤及粘膜等方面的反应。
消化系统方面,阿奇霉素可能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皮肤及粘膜方面,可能出现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首先要注意个体差异,针对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可暂停用药,积极处理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可采取抗过敏治疗等措施。
需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防止病情加重。
在药学分析方面,首先要重视患儿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过敏源的暴露,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要关注患儿的肝肾功能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还要注意患儿的其他基础疾病及并发症,合理选择药物,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阿奇霉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其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较好,临床上仍广泛应用。
对于患儿的用药安全,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特点,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加强患儿及其家长的用药指导,详细介绍阿奇霉素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患儿及其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求助。
医护人员还应关注药物的来源和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目的: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结论: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
标签: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儿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机体免疫力差,不足以抵抗外界的有害环境,所以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疗效均不比于成年人,而且儿童体内分泌的药物代谢酶也比较缺乏,脏器功能正处在发育的时期,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器官功能、体重、身高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药学过程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对儿童用药必须要严格要求,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患儿分别有73例、50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2岁。
1.2 研究方法整理归纳123例的不合理用药种类及不良反应表现。
2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3.1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本组123例中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多,占57.72%,其次为解热镇痛药、止泻药、止咳药、生物制剂,分别占18.70%、9.76%、8.13%、5.19%;这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也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最高[1.2],这提示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的用药指导分析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的用药指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用药指导措施。
方法:选择2021.8-2022.8月我院收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7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用药类型、用药途径及用药不良反应表现部位,制定用药指导措施。
结果:患儿用药类型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镇痛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及清热解毒类药物;用药途径主要包括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外用及口服;不良反应表现部位主要包括皮肤、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及肝胆系统。
结论:小儿常用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以重视,加强对患儿用药的指导和监管,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用药指导Adverse reactions of common drug use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childrenRen Du JuanJialing Branch of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 / Jial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chong, Sichuan 63700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common drugs in children and propose medication guidance measures. Methods: Select 70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in 2021.8-2022.8, analyze the medication type, route and sit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formulate medication guidance measures. Results: The medication types ofchildren mainly included antibacterial drugs, analgesic drugs, hormone drugs and heat clearing and detoxification drugs; the medication routes mainly included intravenous infusion, injection intramuscularinjection, external us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the adverse reactions mainly include skin, digestive tract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hepatobiliary system.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n common drugs is high,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childre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effectiveness of drugs.Key words: common drugs in children; adverse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use; medication guidance近年来临床医学发展迅速,各类新型药品研发深入,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
方法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
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
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
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标签: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由于儿童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
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
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6.88±1.96)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7.10±1.62)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

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随机抽取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张村镇卫生院150份儿科病例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基层医院药物不合理运用及不良反应较普遍。
结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儿科合理用药的制度,控制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用药;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其生理、生化功能,特别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对儿童而言也有其自身规律,所以儿童的用药需区别对待。
目前,药物的合理运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医院和儿童药物的使用。
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本院儿科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患儿病例150份(全年抽样病例覆盖科室所有医师),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20 min~14岁,平均住院天数(11.85±5.26)d;下呼吸道感染98例,上呼吸道感染49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
抗生素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表一线用药①二线用药①三线用药①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12 2 29 6 1 74 2 1 19 5 67 15 6 48 2 1 48 2 16 2 1 3 0 0 00 0 0 0 0 0 3 2 10 0 0 1 0 0 2 1 19 2 2 4 1 6 3 0 0注:①一、二、三线抗菌药物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分级原则分类2 讨论2.1 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药物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儿科疾病常发展快、变化快、病情急,且父母爱子心切,希望能尽快治好小儿疾病。
因此,医生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身体异常情况、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正确诊断疾病,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有效药物,同时还要全面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避免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作者:巴哈尔古丽·拜科日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1期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3.66%。
结论: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儿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机体免疫力差,不足以抵抗外界的有害环境,所以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疗效均不比于成年人,而且儿童体内分泌的药物代谢酶也比较缺乏,脏器功能正处在发育的时期,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器官功能、体重、身高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药学过程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对儿童用药必须要严格要求,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患儿分别有73例、50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2岁。
1.2 研究方法
整理归纳123例的不合理用药种类及不良反应表现。
2 结果
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
3.1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本组123例中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多,占57.72%,其次为解热镇痛药、止泻药、止咳药、生物制剂,分别占18.70%、9.76%、8.13%、5.19%;这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也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最高[1.2],这提示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
皮肤及附件出现不良反应最多,占59.35%,其次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注射部位,分别占26.83%、12.20%、5.69%、4.07%。
而林郁宵学者的报道[3]显示,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是消化系统,占56%,其次为皮肤及附属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分别占28%、8%、5%、3%。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占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其次为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分别占38.21%、17.89%、9.76%,这提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3.2 儿科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4]。
儿科收治的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特征有所差异,所以应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进行合理用药,保证药物的种类、用法与剂量都适合儿童,做到个体化给药,以最大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儿科合理用药应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对儿科合理用药的认识:儿童的肝肾功能尚不成熟,所以对药物的排泄比不上成人,机体对药物刺激的敏感度较高,特别是对西药的代谢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所以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所以儿科医生需要制定出一个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同时还应在儿童用药期间加强对其血药浓度或是尿浓度的监测,以便及时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2)明确诊断,慎重选药:首先要对儿童患者做明确的诊断,分清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如若为细菌感染,则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并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个性化给药;如若为病毒感染,则先明确病毒的种类再针对性给药。
特别要注意慎用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会明显增加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好选用其它药物代替抗生素。
3)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能够为药品监督的管理以及合理用药的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5]。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儿童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并积极上报,以利于今后药物使用合理性的提高,对不合理现象加以规避,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儿童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药效学与药动学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切实做到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具体病情来决定药物的种类与用法、用量,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合理用药,促使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阚英.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183.183.
[2] 王云凤.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23(07):1927.1928.
[3] 林郁宵.基层医院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11):212.213.
[4] 赵丽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调查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2):21.22.
[5] 高瑞玲,郭兴彩.儿科不同用药管理模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