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

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
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

浅析药物不良反应的赔偿责任摘要:药品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假冒伪劣药品不在此范畴)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

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而在全社会正日益重视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今天,

患者、医院、药厂等当事各方却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解决这类纠纷,本文旨在分析现

阶段我国药物不良反应赔偿责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赔偿责任认定体系

正文:

在现实生活中,起个皮疹之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很容易为患者接受,谁也不会提出赔偿的要求,但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后果该由谁来买单,是不是就“谁赶上,谁倒霉”呢?医院和药厂方面都认为,不良反应是由于不可预知所造成的,医院、药厂都没任何过错,当然无责任一说。而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任何药事损害的赔偿机制,患者至多能得到医院、药厂从道义上的一些补偿。其实,在患者自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药品不良反应纠纷已逐渐成为了一类新的药事纠纷,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仍为一块空白。

谁为不良反应买单?

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法律系教授张赞宁说,国家明文规定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医院、药厂的一个免责事由,即医院、药厂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当然,这里所指的不良反应包括药品说明书中已囊括、医生可能预知以及目前医疗技术尚未认识到的反应。如果用药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医务界公认、说明书已罗列出的症状,医生没尽责任避免这些不良反应,那么医院对药品不良反应则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张赞宁介绍,国外也将药品不良反应作为法律的一项免责事由,而且这已是一个共识。只是,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了,药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必须按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药品不良反应基金,用于受害者的救济、不良反应监测。那位药学专家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她说,患者是弱者,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日本在上世纪曾有一类氯喹类的药品,上市前的各项检测都完全符合药学标准,可是不少患者用药后却死亡了。政府调查后才发现,药品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只是这些反应在药品最初上市时并未认识,事发后才得以证实。最后,药厂也对所有不良反应的患者都做出赔偿。

药品不良反应究竟应当如何认定、由谁认定、患者能否得到赔偿、赔偿标准又是怎样等等。因此,制订一部类似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条例》已是当务之急。

不良反应无认定体系

由于,中国没有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认定程序,更别说认定不良反应的机构了。目前国家管理药品质量的两个主要机构――药品检验所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都没有认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序。医院药剂科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将医院发生的用药损害事件,上报给医院所在地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县、市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收集这些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将它们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统计上报的报告总数、发生比例后,向全社会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的通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可能“一个患者服药后发生身体损害,立即就下一个不良反应通报”。一般在积累一定数量病例、观察症状的基础上,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会给予医院反馈意见。而药品检验所只根据基本检验项目,对同一批次的药品作药品质量的评价。此外,《办法》还明文规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换句话说,我国目前仅有的这部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仅仅用来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对处理药品不良反应纠纷没有实际的帮助。

即使是这个《办法》,也尚有不科学之处。《办法》实际上是将药品不良反应的确认工作交给了医院医生和药剂科人员,但他们却并不能胜任这项工作。药品不良反应的认定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程序,一般的医生凭症状很难认定药品的不良反应,即使是高年资的医生通过问病史、简单检查,也不一定就能肯定为药品不良反应。确认药品不良反应的过程非常严谨,医生或药剂科人员不应该随便下结论。首先,医生应问病史、观察病人发生的症状,确定这些症状在病人服药后所发生;其次,医生应调查目前有多少例病人服药后发生类似的症状;再次,医院将药品送至地方药检所、甚至国家级的药检机构,专门做药品不良反应实验确定是否与药品有关联;最后,将这一不良反应信息迅速告知医院谨慎用药,督促药厂及时详尽说明不良反应内容。

总结

我国相应法律对于人身损害的赔偿普遍执行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如果确认是医疗事故造成的或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或是药品生产企业故意隐瞒安全性问题造成的,应由医疗机构、医生或药品生产企业等承担责任;如果是患者未遵医嘱和药品使用说明书用药造成的,责任就在患者。但是如果药品伤害被确认为药品不良反应,实际上就是各方都无过错。这种情况下所导致的责任和造成的损失,赔偿问题的确是个难题。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卫生行政部门会视其情况进行协调,共同承担。目前司法实践中,也有适用《民法通则》之公平原则的,

即由药厂、医院、患者共同分担损失。应当说这也是目前法律环境下一种不得已的做法。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解决因药品不良反应受到伤害的患者的问题缺少法律支持。对此,相关部门应研究了解各方的利益,建立既有利于保障公众健康,又有利于促进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即建立一个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救济制度,这样有利于化解矛盾,构建比较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宋跃晋《论药品不良反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6)

[2]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04

[3]苏俊友《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医疗纠纷》[期刊论文] 中国社区医师2005(14)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

临床常见药物配伍禁忌2007-10-03 09:33在畜禽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的疗效或便于使用药物,常将数种药物配合在一个处方中,这就要求兽医临床工作者了解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某些药物在一起发生的不良反应,如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或变成有毒物质。 药理性药理性配伍禁忌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互相配伍后,由于药理作用相反,使药效降低、甚至抵消的现象。属于本类配伍禁忌的药物很多,如中枢神经兴奋药与中枢神经抑制药、氧化剂与还原剂、泻药与止泻药、胆碱药与抗胆碱药等。因此,只有正确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才能在临床用药时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另外,必须注意本类药配伍禁忌是根据临床用药的情况而定的,有时会出现转化。例如,有些药物在发挥其防治作用时是配伍禁忌,而当某一药物中毒进应用药理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解救,即不属于配伍禁忌。 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常见注射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等,其中青霉素G钾和青霉素G钠不宜与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去钾肾上腺、阿托品、氯丙嗪等混合使用;青霉素G钾比青霉素G钠的刺激性强,钾盐静脉注射时浓度过高或过快,可致高血钾症而使心跳骤停等;氨苄青霉素不可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盐酸氯丙嗪、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50g/L葡萄糖、葡萄糖生理盐水配伍使用;头孢菌素忌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硫酸庆大霉素联合使用,不可与生理盐水或复方氧化钠注射液配伍;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遇pH值较低的酸性溶液易析出沉淀,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 盐代谢平衡类药物这类药物较多,其中9g/L氯化钠、50g/L葡萄糖、100g/L葡萄糖、复方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见抗生素类药物所述。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注射液可使新霉素变色、影响其抗菌活性,因此不宜与新霉素混合使用。60g/L右旋糖酣除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必须缓慢,以免血钙骤升,导致心率失常;它对组织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注射时严防漏到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肿胀或坏死,若不慎漏出应立即用注射器吸取漏出液,再在漏出局部注入250g/L硫酸钠溶液10-25mL,以便形成无刺激的硫酸钙,严重时应进行局部切开处理;本品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卡那霉素、磺胺嘧啶钠、地塞米松磷酸钠、硫酸镁注射液合用;另外,氯化钙葡萄糖注射液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不是同一种药,不可混淆。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速度也应缓慢,忌与强心苷、肾上腺素、碳酸氢钠、CoA、硫酸镁注射液并用。碳酸氢钠注射液为碱性药物,忌与酸性药物配合使用;碳酸氢根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等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故本品不与含钙、镁离子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对患有心脏衰弱、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缺钾并伴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病畜应慎用;临床不宜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氢化可的松、维生素K3、杜冷丁、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盐酸氯丙嗪、青霉素G 钾、青霉素G钠、复方氯化钠、维生素C、肾上腺素、ATP、CoA、细胞色素C注射液等;一般情况下,50g/L碳酸氢钠只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氯化钾注射液在动物尿量很少或尿闭未得到改善时严禁使用;晚其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病畜应慎用;用本品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抑制心肌收缩,甚至导致心跳骤停;本品在临床上除不与肾上腺素、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配伍外,可与多种药物混合使用。 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1不宜与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邻氯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配伍;维生素B1在临床上未见与任何药物配伍禁忌的报道;维生素K不宜与巴比妥类药物、碳酸氢钠、青霉素G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丙嗪注射液配伍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在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失效,故不宜与碱性较强的注射液混合使用,另外不宜与钙剂、氨茶碱、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卡那霉素等混合注射。 能量性药物这类药物临床常见的包括ATP、CoA、细胞色素C、肌苷等注射液,其中不宜与ATP、肌苷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注射液等;宜与细胞色素C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氨茶碱、青霉素G钠、青霉素G钾、硫酸卡那霉素等;不宜与CoA注射液配伍的药物有青霉素G钠、青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试题答案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 部门: 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5分) 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3.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 1.导致死亡; 2.危及生命; 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4.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5.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区域内,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

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 6. 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二、填空题(共40分,每空2分)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1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2. 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3、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5、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6、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 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药理学-张京玲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理学》 主讲教师:张京玲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五题,写成期末试卷答案,每题20分。 1、试述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有哪些? 2、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3、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内容? 4、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有哪些? 5、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6、阿托品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有哪些? 7、肾上腺素、去甲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8、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有哪些? 9、试述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0、试述地西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1、吗啡的临床应用与禁忌症有哪些? 12、试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13、试述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分类、每类药物的治疗原理,各举出一个药名。 14、举例说明常用利尿药的代表药物、作用机制及其主要作用部位有哪些?(可列 表说明) 15、降压药可通过哪几种作用方式(作用原理)产生降压作用?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6、ACEI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是什么?临床可治疗哪些心血管疾病?常见副 作用有哪些? 17、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有哪些? 18、举例说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19、举例说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其获得性耐药性的转移方式有哪些? 20、按照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肿瘤药物可分为哪几类?请各举出一至两个药名并 说明其临床应用。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哪些内容

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3、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哪些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 影响神经递质或激素,药物可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摄取释放、灭活等方式改变递质在体内或作用部位的量,进而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如麻黄碱促进腎上腺素能神经未梢释放。 影响酶的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影响酶而起作用,某些抗菌药和抗肿瘤药能抑制某些酶,如磺胺药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作用于受体,受体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如钙通道拮抗剂可阻滞Ca+通道,降低细胞内Ca2+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判断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判断、评价及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监测,在欧洲国家也习惯称为“上市后药物监测(Postmarketing Drug Surveillance,PMDS)”,以1964年英国黄卡制度(Yellow card system)的问世而宣告诞生。ADRs监测有志愿报告体系(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集中(或强化)监测体系(intensivereporting system)等多种方式。由于SRS一直是ADRs监测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似乎已约定俗成,ADRs监测一般指的即是SRS。SRS主要目标是尽早获得药物安生性问题的信号,为药政管理提供依据以及向卫生专业人员传递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常成为医疗、科学、道德、商业与诉讼的焦点。法律判决依据的事实。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不确切性,常使得问题的讨论难以为继。 ADR报告的获得过程可分析如下:(1)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和发现;(2) 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药物,这一判断很多源于经验,通常考虑的是时间上有联系,以及没有混杂因素等; (3) 把归咎于药物的不良事件以可疑的ADR的名义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制药公司报告。而报告的只占实际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的极少部分。 为了减少漏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一般都提倡“有疑即报”,即不必在肯定了药物与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后再报告。 监测方法的优劣,不但要看其灵敏性,还要看其特异性。7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特异性,许多专家探讨、研究了各种因果判断方法,有的国家将其作为对厂方报告ADR时的一种要求。这一倾向曾使人们以为应用这些方法能测定具体病人或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能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现在已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偏向,但“因果”方法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可以告诉初报者如何考虑这是一起ADR,该收集哪些资料,该从哪些方面描述。 为了更准确、更有质量地报告ADR,系统地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判断的思路十分必要。而为了高屋建瓴,从战略角度全面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作用与地位,探讨药物警戒中的信号问题就十分必需。 1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因判断 1.1 因果性质的标准——ADR判断时的考虑因素 ①与现有资料要有一致性(或生物学合理性) 即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其他类型信息的观点看因果联系的合理性。其他类型信息是指其他人体研究的数据,其他有关问题研究的数据,动物实验的数据以及科学的病理生理学理论。如果某项发现能为已有的资料和理论所解释,一般就会更令人信服。 ②以往的经验,即是否已有该药反应的报道、评述等——联系的一贯性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日期: ?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赫氏反应 ?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3肾损害正常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摘要: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在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上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们 身上出现了健康危机,同时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不良报道的增加,如何安全、 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 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诊断 系统知识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问题。 一:导致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有资料表明, 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2]。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 了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 无药可用;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因此, 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3]。 2 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 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 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3 患者自身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 多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 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 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4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不同种药品合用,其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也是各不相同的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排除在外,只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的情况不同。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 以实现。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一、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2016年我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79例,其中严重报告3例,占1.68%;新的严重报告2例,占1.12%;一般报告120例,占67.04%;新的一般报告54例,占30.16%。 二、按药品种类统计 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66例,占92.7%;中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3例,占7.3%。详见见表1: 表1 按药品种类上报情况表

三、按药理作用统计 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12例,占62.57%;非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67例,占37.43%。见表2: 表2 按药理作用上报情况表 四、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硝基咪唑类上报6例,占5.36%;头孢菌素类上报36例,占32.14%;青霉素类上报1例,占0.89%;其他B-内酰胺类上报5例,占4.46%;喹诺酮类上报54例,占48.12%;大环内酯类上报3例,占2.68%;其他抗生素上报6例,占5.36%;抗病毒药品上报1例,占0.89%。见表3: 表3 抗感染药品ADR上报情况表

五、报告科室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全院18科室,其中住院患者162例,门急诊患者17例。详见表4: 表4 ADR科室上报情况表

六、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179例ADR中,男性75例,女性10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0岁,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七、用药途径情况分析: 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详见表6 表6 给药途径情况表

八、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表现情况分析 上报的ADR涉及的系统损害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症状为皮疹、瘙痒等,具体内容见表7: 表7 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情况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 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 可沉积牙齿引起牙齿黄染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婴儿骨发育,孕妇授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5 局部刺激症状 6 二重感染 7 过敏反应可诱发红斑狼疮或狼疮细胞阳性和一般过敏反应。 8 可生成差向四环素,服用后产生范康尼氏综和症,表现:恶心;呕吐,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产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9 神经系统损害少见,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升高。 (五)氯霉素 1 再生障碍性贫血难逆转,但少见。 2 红细胞生长抑制较多见,与剂量,疗程有关;周围血象是明显贫血,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3 白血病儿童或5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见。 4 灰缨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中采用大剂量后引起的全身循环哀竭。 5 视神经炎症甚至失明,长期大剂量用可发生,可引起听力障碍,共济失调,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上世纪曾发生过的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有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集报告146例,现就2019年第一季度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ADR监测统计结果及分析 1、性别与年龄分布 我院2019年第一季度共收到146例ADR报告,其中男性66人,占比45.21 %,女性80人,占比54.79%。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例数/n 构成比/% 0~10 32 21.92 11~20 4 2.74 21~30 8 5.48 31~40 14 9.59 41~50 24 16.44 51~60 19 13.01 > 60 45 30.82

合计146 100.00 2、患者家族史、既往史情况 146例ADR报告中,患者既往有过敏史的26例,占17.81%;无过敏史的113例,占77.40%;不详的7例,占4.79%。146例患者中有家族药物过敏史的0例,占0%;无家族药物过敏史的51例,占34.93%;不详的95例,占65.07%。

3、患者转归情况 146例ADR中,其中痊愈77例,占52.74%;好转45例,占30.82%;不详24例,占16.44%。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占83.56%),不详占16.44%,主要因为观察时间不够长,说明我院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能够及时上报。 4、药品剂型及用药途径分布 药品剂型 146例病例报告涉及药品剂型17种,以注射剂为主。本季度涉及药品剂型分布及所占比例见表2。 表2 药物剂型分布 剂型例次/n 构成比/% 注射剂142 64.25 粉针剂21 9.50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

药物地不良反应 药物可以治疗疾病,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反应,本期我们就药物地不良反应来进行讨论. 为什么会有不良反应呢? 作为患者,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确定不良反应发生以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我们在临床用药地时候有哪些要注意地地方?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地、与用药目地无关地或意外地有害反应. 为什么会产生不良反应呢?一方面是药品本身地因素,另一方面是患者地因素.药品地有效成分、添加剂、赋形材料等都可引发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对某一种药品过敏,那么对化学结构相类似地同一类药品可能存在交叉过敏,患者就医时要向医生特别说明,以避免不良反应地发生. 此外,用药方式不当也可引发不良反应.在报道地不良反应中,静脉用药引发地不良反应占到一半以上. ●患者如何判断 用药后,患者自己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呢?实际上,只要发生了与治疗前疾病本身表现不同地、异常地不适,即是不良反应.例如,服用感冒药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在排除了食源性因素地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不良反应.此外,患者可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其中是否有与自己情况相符地表述.当患者自己难以判断时,建议及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该如何去应对 当明确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后,患者该如何应对呢?一旦发生与原患疾病不同地身体不适,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症状轻微地不良反应,停药后,多数可自行恢复.症状较重地不良反应,或者患有慢性疾病不能随意停药地情况,患者必须到医院咨询医生,由医生帮助处理.比较严重地药品不良反应,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地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常见,大量广谱抗生素地广泛应用导致了两种严重地后果:一是细菌耐药性地产生,二是引发各种不良反应.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使用抗菌药品要有严格地指征.其次,不宜长期使用广谱或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再次,联合应用抗菌药品要有明确地指征,单一药品可有效治疗地感染,尽量不联合用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补充:、()药物方面地原因: )药理作用: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其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同时出现类肾腺上皮质功能亢进症. )药物地杂质:药物生产中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亦常渗入赋形剂等,如胶囊地染料常会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霉素过敏反应是因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素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引起地. )药物地污染: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反应. )药物地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剂型地影响:同一药物剂型不同.由于制造工艺和用药方法地不同,往往影响药物地吸收与血中药地浓度,亦即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不注意掌握,即会引起不良反应.

浅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浅谈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但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但由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用错药物及剂量、滥用药物、自杀性过量服药等不包括在内。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药品产生不良反应,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人类对药物毒性认识的局限性。对一种药物,尤其是一种化合物或者多种化合物的聚合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毒性很难预料,当没有了解到的这种药品的毒性被患者使用,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其次是药品临床实验的有限性造成的,在投入市场后也就很有可能出现临床中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再次,人体的个体差异也能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第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药品本身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受温度、湿度及机械力的作用,可能发生分解、降解等异常的、不能预料的变化。比如,消毒灭菌没做好,或者因为保管不当出现变质等等,从而使患者使用后出现不适应。第五,药品使用方法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点滴速度过快。第六,改变剂型也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比如将肌肉注射改为静脉注射,就可能造成不良反应。我们公众要理性、科学的看待药物和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药物的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与年龄、性别、身体健康、心态等都有关系。服用药物时,

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遵从医师指导以实现安全用药。正确判断药物不良反应,才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有效性、用药后一旦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要权衡利弊,区别对待,如果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而药物治疗很重要,可继续用药。如果药物不良反应很严重或虽不严重但无法耐受,这时无论其治疗作用是否重要,都要立即停药,并尽快就诊,请大夫更改治疗方案。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模板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部分项目填报注意事项 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名称及描述 1.如果患者出现皮疹伴瘙痒,不要把二者同时列为一个不良反应,应当分类描述为“皮疹;瘙痒”, 对于皮疹的发生部位、大约形态进行描述; 2.如果患者发生多种过敏反应,就不用分类描述,直接描述为“过敏反应”或是“过敏样反应”;不属于过敏反应的其他症状,应当分类描述; 3.如果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就必须描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包含呼吸道阻塞、微循环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症状)及体征; 例如头晕、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闷、腹痛、出汗、脉搏增快及血压下降等;此时相应的体征进行描述,如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还包含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的症状和体征的动态变化。 4.如果患者出现血象异常,要将不良反应发生前后相应指标、实验室检查进行描述; 例如患者白细胞降低,此时就需要提供患者入院时(或服药前)白细胞指数,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监测的白细胞指数以及采取措施停药后患者白细胞有所恢复的指数。

5.如果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例如腹泻、呕吐等,请具体描述一哈相关的症状; 例如腹泻,一日几次、什么性状;呕血,一日几次、颜色等性状;呕吐,一日几次、内容物是什么。 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转归 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以后,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要进行描述。例如立即停药,给与抗过敏治疗(过敏反应)、给与升白细胞治疗(白细胞下降)、给与物理降温(高热)等对症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例如给与地塞米松10mg肌肉注射,要尽量详细描述对症治疗的药物及剂量。 2、药品不良反应的转归,要尽量描述采取对症治疗之后患者的转归。有的医疗机构在患者刚刚发生不良反应,采取措施尚未缓解的时候就立即上报,这种是不规范的。 国家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时限。大家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完整的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上报。 备注:提供一个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模板(见附表),供大家参考。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管理·教育·教学 ? 247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徐 斌 (新疆克拉玛依市昆仑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抗生素;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05-0247-02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对人体有害的或意外的反应。药物有它的两重性:用药可改善人体状况或抵抗病原体,这是治疗作用;用药产生的毒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这是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可造成很大的痛苦,还可致残,甚至致命,必须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根据病情、患者体质和药物的药理、药性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1] 。注意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在疗效相同的药物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价格适当的药品。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用药。现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浅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合理用药措施。1 不合理用药现状 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例,在我国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0%、80%、90%,导致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甚至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后果。大部分医师对抗生素的了解很少,在选择种类、剂量方面很盲目又或者不同抗菌药同时使用,导致耐药菌大量产生,使其感染越来越多,费用也突飞猛长,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多数是因病菌引起,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病菌的抗药性,致使患者身体从根本上造成药源性损害[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各种不同的菌群,它们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使用抗生素就会对某种菌群造成破坏,相对的菌群过多而导致感染严重的甚至死亡)而导致这些用药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医师缺乏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而造成的。不仅如此,患者也已经把抗生素作为常备药,稍有不适就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孰不知会造成浪费和病菌抗药的出现。由此看出,合理用药需要医师、患者、要是及药物管理部门的共同合作2 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和患者作为药物的使用和接受人群,共同导致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就医务人员方面而言: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以及用药剂量、用药时长等错误均会导致不良反应出现,如忽视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不恰当停药或减量会导致反跳现象出现。而庆大霉素如果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使得患者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呼吸抑制。就患者方面而言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以及患者的病理和营养状态[3]。①年龄:不同年龄人群因其代谢能力差异,对相同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老年人和儿童因其代谢和排泄功能相对相差,发生药物不良 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青年人群,如粒细胞减少症和药物性皮炎;②性别:由于男女的生理发育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所以对药物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妊娠期和月经期妇女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此时不慎重用药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③个体差异:在同等条件和状态下不同个体对相同药物相同剂量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其中遗传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中药因素。④病理状态:不同患者具有其独特的特异性,以点概面的药品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效果。很多药物在具有治疗效果的同时,会对具有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产生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加剧肝肾功能的损伤。⑤营养状态:不同营养状态的患者,其使用药物的效果不尽相同,如维生素缺乏的患者使用异烟肼时更易出现神经损伤,甚至损伤程度高于维生素非缺乏人群[4]。3 解决方式不合理用药的方式 3.1 医务人员方面:增强合理用药知识,减少滥用药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ADR 的原因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需要首先要了解药物本身的药性和毒性,最低限度的减少因治病而引起的二次伤害,其次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要知道药物间会不会发生药物的药性减弱或是产生其他毒性而危害机体,再次配制药物时,对药物制剂的全面了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根据机体的情况不同要选择适当的剂量、合适的剂型和保证药物的质量[5]。 3.2 患者方面:①不轻信、不迷信:对广告中的药品广告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些药品广告一味夸大药品的有效性,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造成患者对药品的错误认识。对所谓的新药、贵药和进口药保持谨慎的态度,改变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的观点,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②不盲目: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对药品剂量不随意更改。很多人认为药物或者常用药物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导致不利用药持续存在。③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开始服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诊。同时需注意不要随便的给可疑不良反应下结论,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价。4 小 结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讲关注点放在健康与保健方面,随着药品使用的透明化发展,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人们越发注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应该本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