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词四首》优质教学设计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
课文导入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2.《词四首》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四首词所饱含的爱国思想。
难点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感悟诗词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XXX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XXX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劳,什么时候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XXX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甚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怀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那边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伶仃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XXX《参军行》)醉卧沙场君XXX,XXX征战几人回。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2课《词四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词四首》一、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1)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
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
有《范文正公集》。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谥号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词人,有《稼轩词》等传世。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统治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此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4)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她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先后加入光复会和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12《词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2课词四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结合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3.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重点1.诵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体会词在韵律、节奏上的美感,熟读成诵。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同为豪放词,一首苍凉悲壮,一首豪迈激昂,风格不同,试着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
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满腹豪情,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
新知探究《渔家傲·秋思》一、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有关词的文学知识,重点了解词的发展、分类等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有关范仲淹的信息。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并简单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并补充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诵读诗歌【活动内容】1.听《渔家傲·秋思》的范读音频,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音韵美。
2.反复诵读,读出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读出音韵之美。
(1)学生听范读音频的时候,留意词调在句式、押韵上的特点,比如,仄声韵的低沉,平声韵的悠扬,短句的明快,长句的婉转。
根据范读在课本上做标记。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中的意象,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语言:问题探究
异
雁无留意 边声四起
气候异:寒冷 边声异:荒凉
孤城紧闭
边城异:戒备森严
2.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 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 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 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 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 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 安全,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 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 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工业的向往。
思内容:概括上篇下片的内容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描写塞下秋景,边塞秋天 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 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 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 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 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 关闭了城门。 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 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 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 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 思乡之泪。
词五首
望江南 武陵春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 唱的诗体,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又称 长短句,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 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上、 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不 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豪放派与婉约派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 “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
作者简介
•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 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 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 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 的创新精神。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 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 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 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 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 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 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 影响。
品语言:问题探究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 将军白了头发,征夫留下眼泪。词句运用了互文 的修辞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 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 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抒发了 将军及征夫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 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 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心理。 下片抒情: 泪
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 南迥然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 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 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 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暮霭 沉沉,座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 门早已关闭。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 消不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 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 法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 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 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 已热泪盈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 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 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 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 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 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今天我们就从“余晖脉脉”、“长烟落 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 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 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 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诗歌诵读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边声连角起。千嶂(zhàng)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qīang)管悠悠霜 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思内容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一个字概括塞北秋天风景的特点。 (异)说说: 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 雁无留意,极写塞下天气之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大不 相同(气候异);塞下边声四起,风吼、马嘶,同不断 起伏的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 “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边声异);“千嶂里,长烟 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 紧紧地关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 同 点明了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家 乡风景进行对比(边城异)。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第3页
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 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 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 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 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 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前面我们所学的表现范仲淹政治理想的散文 《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 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还在塞外征战。 作为有政治抱负的范仲淹,面对荒凉和艰苦, 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 其气象恢弘。
豪放派
婉约派
豪放派特点:创作 婉约派其特点主要是
视野广阔,气象恢弘 雄放,喜用诗文,语 词宏博,用事较多。 豪放派派的代表人物 有苏轼等。
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 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 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 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 、 晏殊 、柳永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 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
思乡报国
悟情感:主旨探究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 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 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 孤独愁苦的心情,同时也含蓄 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腐朽软 弱、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课堂总结
渔 家 傲
上阕写景 异
借 景 抒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