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除颤和复律是心脏疾病患者必须面对的突发情况。除颤和复律是两种常见的方法,其中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两种极为重要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脏疾病。

一、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是一种在心跳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往心脏发送电能来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外部直流电能,释放足够的能量,使心肌重置至常规心律,打断心跳停止的现象,实现心脏再次跳动,从而恢复心脏运作、保护生命。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适用范围较广,包括心室颤动、心室纤维性颤动等,是心脏病患者急救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除颤时应该仔细判断患者的状态,明确疾病类型,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周围人员的安全。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注意事项也比较多。首先,除颤前需要先确认是否有相关安全措施,例如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体不接触金属物品;其次,应确保除颤设备功率足

够,释放的电流能够达到标准。最后,在除颤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疗效。

二、同步直流电复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心脏疾病患者发生心电活动紊乱的情况。

同步直流电复律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有所不同。同步直流电复律的原理是在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的情况下,释放一定的能量,通过外部脚踏开关使定时发放电脉冲发放到心脏,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一般仅适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特定类型的心脏疾病患者,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具体确定。

同步直流电复律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首先,治疗前需了解患者的基本病史和心电图等情况;其次,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记录治疗过程、联络家属等等。

综上所述,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两种对心脏疾病患者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不同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但在实践中都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敏锐观察力,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我们希望广大读者都能从此文章中学到更多有关心脏疾病治疗方面

的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爱护自己和他人的心脏健康多出一份力。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就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就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 非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得方法,叫做电复 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1)新近发生得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律 者;(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与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与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 放直流电,使室扑与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得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区 别者。 -----————-------—-—---——-—---——-——-- 心脏电复律得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就是以患者自身得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 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与临床应用得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拓展 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得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得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 救治室颤与其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得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得医疗 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 少心肌损伤、寻找新得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得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 取得了长足得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 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就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AED(1994年),被称为心 肺复苏生存链中得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与普及,就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得重要决定 因素。此外,目前国外广泛采用得新式低能量双相脉冲电击,因其低能量、高转复率得优点,亦显示出极大得 优越性、 多数学者认为快速心律失常得发病机制主要就是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与触发活动,其中折返机制占绝大多数。实践证实,电复律/除颤对折返机制得心律失常疗效最佳、原则上任何类型得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疗效不佳时均应考虑电复律/除颤治疗。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对于除室颤(包括室扑)以外得快速心律失常采用患者自身得心电信号(R波)触发电脉冲发放,使其落在R波得下降支而非心肌易损期避免引发室颤。而非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室颤(室扑)时,整个心肌已无时相上得实质性区别,任何时相均能通以高能电脉冲,并且此时已无明确得R波可被利用来触发放电、近年来,随着关于心脏电复律/除颤(2000年)、AED系统(2000年)、ICD(1998年)以及心房纤颤(2000年)治疗指南得制定,使得电复律治疗心律失常得指征与方法学得以规范化。本章节将逐一阐述、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复律前需充分地估计复律得必要性、成功率、复发得可能性以及治疗可能出现得危险性,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电复律除颤公认得适应证共五类: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颤/室扑)。按传统观点,室颤/室扑为其绝对适应证,其余为相对适应证。目前尚无指南对其适应证进行分层评估得分类方法或建议。指南按需复律得紧急程度对适应证进行分类,即包括(1)择期复律:主要就是房颤,适宜于有症状且药物无效得房颤患者,而对无症状者其可耐受长期服用华法令者就是否获益及获益程度尚无结论;(2)急诊复律:室上速伴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房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 律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除颤和复律是心脏疾病患者必须面对的突发情况。除颤和复律是两种常见的方法,其中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两种极为重要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脏疾病。 一、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是一种在心跳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往心脏发送电能来恢复正常心律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外部直流电能,释放足够的能量,使心肌重置至常规心律,打断心跳停止的现象,实现心脏再次跳动,从而恢复心脏运作、保护生命。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适用范围较广,包括心室颤动、心室纤维性颤动等,是心脏病患者急救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除颤时应该仔细判断患者的状态,明确疾病类型,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周围人员的安全。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注意事项也比较多。首先,除颤前需要先确认是否有相关安全措施,例如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体不接触金属物品;其次,应确保除颤设备功率足

够,释放的电流能够达到标准。最后,在除颤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疗效。 二、同步直流电复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心脏疾病患者发生心电活动紊乱的情况。 同步直流电复律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有所不同。同步直流电复律的原理是在患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的情况下,释放一定的能量,通过外部脚踏开关使定时发放电脉冲发放到心脏,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一般仅适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特定类型的心脏疾病患者,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具体确定。 同步直流电复律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多。首先,治疗前需了解患者的基本病史和心电图等情况;其次,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指导,及时记录治疗过程、联络家属等等。 综上所述,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和同步直流电复律是两种对心脏疾病患者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不同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但在实践中都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敏锐观察力,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我们希望广大读者都能从此文章中学到更多有关心脏疾病治疗方面

电除颤

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用以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电复律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电复律与除颤必备的两个条件:1、窦房结功能必须正常; 2、能量要足够,心肌纤维要全部除极。 同步电复律:同步触发装置能利用病人心电图中R波来触发放电,使电流仅在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中发放,避免诱发心室颤动,可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以外的各类异位 性快速心律失常,称为同步电复律。 非同步电复律:非同步触发装置则可在任何时间放电,用于转复心室颤动,称为非同步电复律。仅用于心室颤动,此时病人神志多已丧失。 电复律禁忌症: 1、洋地黄过量所导致的心率失常:洋地黄可使直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值下降,电击后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2、严重低血钾: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是电除颤成功的基础,除颤仅是心肺复苏的措施之一。 ★★☆无循环体征:AED仪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病人的循环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行心肺复苏(CPR),3个“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1~2分钟的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时,停止CPR。 ★★☆循环体征恢复:如果病人循环体征恢复,检查病人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次/分;若有呼吸,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病人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仪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仅用于室颤,此时患者神志多已丧失。辅助呼吸,充分供氧,适当应用碱性药物和补充电解质以纠正酸中毒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若心电图显示为细颤,应坚持心脏按压或用药,先用1%肾上腺素1ml静脉推注,3~5分钟后可重复一次,使细颤波转为粗波后,方可施行电击除颤。 电击前先静脉给予阿托品0.5~1mg和利多卡因1~2mg/kg静脉注射,并以利多卡因200mg +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维持,以防止电击后出现室性停搏和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成人体外电击宜用直径13cm大小的电极板,儿童则为8cm大小,婴儿为4.5cm大小。 体内电极板是匙形,其大小需与心脏大小适应。 心电监护电极安放: RA即右上: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LA即左上: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 LL即左下: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RL即右下: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 C 即中间: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除颤电极板安放: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两电极板按长轴垂直方向摆放,距离<10cm。电极板压紧胸壁,压力约11~14kg,可使电阻减少25%。 成人体外除颤常选200J、300J、360J,儿童常用的电击能量为20~200J,婴儿5~50J。 体内电击能量为20~40J,最大不能超过60J,婴儿5J左右。 病人卧硬板床。 若一次电击不成功,可间隔1~2min,重复点击,连续电击不宜超过4次。 除颤和复律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在电击后立即记录心电图,电击成功后仍以示波屏连续监护。

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非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复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 1)新近发生的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律者; (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和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和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和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区别者。 ------------------------------------ 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是以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和临床应用的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拓展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救治室颤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的医疗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寻找新的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的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ED(1994年),被称为心肺复苏生存链中的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就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就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非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得方法,叫做电 复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1)新近发生得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 律者;(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与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与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与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得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 波区别者。 ------------------------------------ 心脏电复律得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就是以患者自身得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与临床应用得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拓展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得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得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救治室颤与其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得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得医疗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寻找新得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得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得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就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AED(1994年),被称为心肺复苏生存链中得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与普及,就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得重要决定因素。此外,目前国外广泛采用得新式低能量双相脉冲电击,因其低能量、高转复率得优点,亦显示出极大得优越性。 多数学者认为快速心律失常得发病机制主要就是折返激动、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与触发活动,其中折返机制占绝大多数。实践证实,电复律/除颤对折返机制得心律失常疗效最佳。原则上任何类型得快速心律失常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疗效不佳时均应考虑电复律/除颤治疗。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对于除室颤(包括室扑)以外得快速心律失常采用患者自身得心电信号(R波)触发电脉冲发放,使其落在R波得下降支而非心肌易损期避免引发室颤。而非同步电复律就是指室颤(室扑)时,整个心肌已无时相上得实质性区别,任何时相均能通以高能电脉冲,并且此时已无明确得R波可被利用来触发放电。近年来,随着关于心脏电复律/除颤(2000年)、AED系统(2000年)、ICD(1998年)以及心房纤颤(2000年)治疗指南得制定,使得电复律治疗心律失常得指征与方法学得以规范化。本章节将逐一阐述。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复律前需充分地估计复律得必要性、成功率、复发得可能性以及治疗可能出现得危险性,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电复律除颤公认得适应证共五类: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以及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室颤/室扑)。按传统观点,室颤/室扑为其绝对适应证,其余为相对适应证。目前尚无指南对其适应证进行分层评估得分类方法或建议。指南按需复律得紧急程度对适应证进行分类,即包括(1)择期复律:主要就是房颤,适宜于有症状且药物无效得房颤患者,而对无症状者其可耐受长期服用华法令者就是否获益及获益程度尚无结论;(2)急诊复律:室上速伴心绞痛或血流动力学异常、房颤伴预激前传、药物无效得室速;(3)即刻复律:任何引起意识丧失或重度

电除颤

电除颤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为什么要早期电除颤?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越早越好。 早期除颤的目标(对所有医务人员):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在3分钟内。 电除颤的适应症: 1、非同步直流电转复适应症(紧急适应症) (1)心室颤动 (2)心室扑动 (3)无脉性室速 2、同步直流电复律适应症(选择适应症) ⑴心房颤动 ⑵心房扑动 ⑶室上性心动过速 ⑷室性心动过速 电复律/除颤能量为360J 电除颤的操作程序: 经典的1——2——3步骤 1 选择能量 2 充电 3 放电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 除颤器、导电膏或盐水纱,酒精棉球。 检查除颤器性能及充电情况。 2.准备除颤: 正确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 病人去枕卧于硬板床、暴露病人胸部、建立心电监护。

3.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明确除颤指征 4、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 5、选择能量 ?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能量选择360J ?双相波除颤首次能量选择为150~200J 6. 放置电极部位: 1)左右位:心尖- 心底部 一块放置在左乳头外侧腋前线第五肋间;另一块放置在胸部右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 2)前后位:胸骨除颤电极板放在左肩胛下区,心尖除颤电极板置于左乳头下(左腋前线第5~6肋间) 7、再次确定是否除颤:再次观察心电示波; 充电:按下除颤手柄上的充电键,仪器将有一声持续的蜂鸣音,表示充电完全; 电极板紧贴皮肤,电极板压力适当; 大声嘱其他人员离开病人和病床; 8、放电: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 9、立即立刻进行5个循环的CPR(约2分钟)。 10、观察患者的心电变化。 11、操作完毕后将能量开关回复至零位。 12、清洁皮肤安置病人,监测和记录。 电除颤的禁忌症: (1)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可以使直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域值下降,电击后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2)严重低钾血症: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电除颤的并发症 ?心律失常:室颤或心动过缓。 ?急性肺水肿,心肌酶升高。 ?栓塞:肺栓塞或其他部位栓塞,可用抗凝治疗。

除颤仪同步和非同步的区别

除颤仪同步和非同步的区别 除颤仪在医院中会经常用到,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除颤仪同步和非同步的区别,希望大家喜欢! 除颤仪同步和非同步的区别 除颤仪同步和非同步的原理是什么 同步电除颤:同步电复律.同步触发装置能利用病人心电图中的R 波来触发放电,使电流仅在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发放,避免诱发心室颤动.可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以外的各类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 非同步电除颤:非同步电复律.不用同步触发装置可以在任何时间放电,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且仅用于心室颤动.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能量大小和是否是同步放电。除颤器同步放电能量一般较小,且临床上常称同步电复律。而除颤器非同步放电时能量较大,临床上常称电除颤。除颤器同步放电时是采用R波同步的方式(即读取心电图上的R波位置,利用该位置激发放电动作),此时可避开心室易损期,避免导致室颤。而除颤器非同步放电只要充电完毕后按下放电扭就会进行放电,和心电图情况无关。 除颤时如何辨别是同步还是非同步电复律 如果患者已经是室颤,除颤仪处于同步模式下是根本不会放电的,因为同步模式下除颤仪需要识别R波进行同步以避开易损期,室颤时没有R波出现,因此也就不能放电,此时必须解除同步功能。而对于需要同步电复律的心律失常类型,直接按下同步键,将电极板放在患者身上指定位置,除颤器屏幕上R波位置会出现小箭头,即可判断是同步模式。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普通除颤仪在开机时默认都是出于非同步模式下的。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电除颤与电复律 :cardiaoversion 电复律 除颤:defibrilation 两者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 电复律: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用同步 除颤:心室颤动与扑动可以用非同步 电复律与除颤必备的两个条件: 1、窦房结功能必须正常; 2、能量要足够,心肌纤维要全部除极 同步电复律:脉冲电流应落在R波的下降支上;如落在T波顶峰前20~30ms 以内的易损期上,易诱发心室颤动 非同步除颤、:任何时间放电,消除心室颤动 除颤和电复律电流:是将60HZ的交流电转变为4~7kVd的高压直流电,储存于16~32UF的电容中,在2~4ms以内向心脏放电,功率可达360~400焦耳电复律禁忌症:房颤未用洋地黄治疗、心室率小于50~60次/分、或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颤、左房巨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或房扑,以及风湿活动不能控制、或低血钾房颤患者 同步电复律的使用方法: ⑴前先用洋地黄控制心率直止复律前1-2天停用,同时服用奎尼丁、等药物以防复律后心律失常复发; ⑵复律当天禁食

⑶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⑷适当应用异丙酚、依托眯酯等麻醉药 ⑸方式房颤、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同步复律 ⑹能量 : 体外复律100-150J房扑 25-50J,以后每次增加50-100J ⑺电极放置:负极Apex放于心尖区,正极Stenal放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⑻采用同步放电,重复进行时,每次间隔3分钟以上,3~4次为限,最大能量 <300~400焦耳 除颤使用方法: ⑴除颤器要经常检查,充足电池以备急用,胸内除颤电极板需消毒分成人与小儿 ⑵测试:将除颤器充电50ms,先机内放电,指针回到零点,说明机器正常,一些机器也可以在电极板中间夹一块肥皂进行放电测试 ⑶电极板的放置:基本同复律相同,胸内除颤电极板要压在心脏左右两侧 ⑷能量:从小开始,胸外100-300J,小儿2J/kg,胸内10-30J,小儿5-20J 并发症:局部红癍、疼痛、心律失常、血栓脱落引起栓塞等 双相波除颤:心脏病协会支持首次除颤采用低能量150J,不逐级增加的双相波除颤方法,有安全、有效、除颤后复法率低的特点; 电除颤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总结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总结非同步电复律 1电除颤的概念与发展 在某些严重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例如室颤(心室颤动)时,用外加的高能量电脉冲通过心脏,使全部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电活动暂时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起搏点(窦房结)发出冲动,重新主导心脏节律。这种治疗方法称为电除颤,亦称电复律。电除颤所使用的仪器就是除颤仪。 1947年德国的贝克医生首次在开胸手术中,用交流电电击室颤的心脏而使室颤停止;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佐尔医生发明体外除颤仪;60年代佐尔又 将电除颤的应用范围,由室颤扩大至其他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 根据除颤仪电脉冲的释放是否与患者心电 R波同步,电除颤可以分为同步电除颤与非同步电除颤。在同步电除颤时,除颤仪电脉冲释放由患者心电R波 控制,电脉冲恰好落在R波降支上,从而避开心肌的易损期。同步电除颤不能用于室颤,非同步电除颤,也叫异步电除颤,其电脉冲的释放不受R波控制,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室颤。根据除颤仪的电极板放置的位置,电除颤又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进行体外电除颤时,两块电极板通常分别放置于左侧乳头外侧与右侧锁骨下方,即所谓的"双前位"。放置于左侧乳头外侧者标有"APEX"(心尖)字样,放置于右侧锁骨下方者标有"STERNUM胸骨)字样。在电流性质方面,现在的除颤仪大多使用直流电除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电除颤是治疗室颤的最有效方法,愈早实施成功率愈高,主张进行早期电除颤,即医务人员争取在现场人员目击发生心脏骤停的3~5min内,给予体外非同步电除颤。由于电除颤成功与否与发病的最初数分钟密切相关,每延迟 1mi n,被抢救者的生存率就降低 7%~10%[1。因此,电除颤,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年在一些发达国家,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的使用也开始逐渐普及,即使是非医务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学习,也能够掌握全自动AED的使用方法。

除颤相关知识总结

除颤相关知识 一、定义 电除颤是用高压强电流短时间通过心脏(经胸壁),使心肌组织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心阻断折返激动,终止快速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适应症 1、非同步直流电复律适应症:(1)心室颤动(2)心室扑动(3)无脉性室速 2、同步直流电复律适应症:(1)心房颤动(2)心房扑动(3)室上性心动过速(4)室性心动过速 三、禁忌症 (1)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 (2)严重低钾血: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3)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6)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四、可根据脉冲发放与R波关系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 1、同步电复律同步电复律需要分析心电图形,自动检索QRS波群,由R波的电信号激发放电。与R波同步。 2、非同步电复律无须用R波激发放电,在在心动周期的任何时间都能放电。 五、能量选择 1. 2. 电击能量成人第1次为200j,第2次为200」~300J,第3次360J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继续

进行CPR(心肺复苏),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 六、除颤部位 右电极板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左电极板位于左腋中线平第五肋间 七、注意事项 1、放电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床,避免触电。 2.两电极板之间与电极板手柄之间应保持干燥,间隔至少10cm。电极板用后擦干,以免锈蚀。 3、导电糊涂抹充分均匀。两电极板充分紧密接触皮肤,避免烧伤皮肤,电极板手柄压力以11-14kg为宜。 4、避开溃烂或伤口部位,避开内置式起搏器部位。 5、如病人的室颤波为细颤,一定要将细颤变为粗颤再行电击 6.电极板用后先用干纱布擦拭再用酒精纱布擦拭 7.除颤器应定时充电、定期检查、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包括要备齐导电糊或纱布、生理盐水以及心电图纸。 八.并发症及其预防 1.心律失常 (一)临床表现 电除颤后可诱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律过缓和房室交界逸搏、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症状。 (二)预防措施 1、患者带有植入性起搏器,除颤时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防止除颤造成其功能障碍。 2、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3、24小时持续多参数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神之、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示波情况,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4、监测血清电解质,特别注意血清钾浓度,防止血钾过高或过低再次导致心律失常而危机生命。 (三)处理措施 1、开放并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2、备好急救药品、除颤器、简易呼吸器、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3、期前收缩大多数分钟后可消失,无需特殊处理。若为严重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持续不消退者,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若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再行电极复律;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能自行恢复者可不做特殊处理,必要时可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或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2.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1、患者突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长达30~40次/分,端坐呼吸。 2、伴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

电除颤又称电复律

电除颤又称电复律,是用高能电脉冲作用于心脏,治疗多种快速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的一种治疗技术。电除颤分为同步与非同步两种: 同步电除颤的适应症是治疗:房颤、房扑、室上速、室速等快速心律失常,经电除颤后可恢复窦性心律。因患者虽有心律失常,但尚有自身节律,电击时,复律脉冲的发放,必须与患者的心搏同步,使电刺激信号落入心室绝对不应期中(R波起始后30ms处),以免刺激落入T波顶峰附近的心室易损期而引起室颤。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徐冉 非同步除颤的绝对适应症是心室颤动。电刺激时无须考虑患者的自主节律,所以称非同步除颤。在心脏骤停时,为了争取时间,在不了解心脏骤停性质的情况下,立即行非同步除颤,称盲目除颤。 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 - 1.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有何区别? 一、非同步电复律:不用同步触发装置则可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以外的各类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称为同步电复律。不用同步触发装置则可在任何时间放电,用于转复心室颤动,称为非同步电复律。仅用于心室颤动,此时病人神志多已丧失。立即将电极板涂布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分置于胸骨右缘第2—3肋间和左背或胸前部心尖区,按充电揪钮充电到功率达300J左右,将电极板导线接在电复律器的输出端,按非同步放电撤钮放电,此时病人身躯和四肢抽动一下,通过心电示波器观察病人的心律是否转为窦性。 二、同步电复律:同步触发装置能利用病人心电图中R波来触发放电,使电流仅在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中发放,避免诱发心室颤动,可用于转复心室颤动以外的各类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称为同步电复律。术前复查心电图并利用心电图示波器检测电复律器的同步性。静脉缓慢注射安定0.3一0.5mg/kg或氯胺酮o.5—1mg/kg麻醉,达到病人睫毛反射开始消失的深度,电极板放置方法和部位与操作程序同前,充电到150一200J(心房扑动者则100J左右,按同步放电按钮放电。如心电图显示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电功率,再次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 - 2.什么样的房颤不适宜电除颤? 病史已多年、心脏(尤其是左心房)明显增大、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房颤动。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主要是依据心律失常时R波是否存在来确定:R波存在选用同步,R消失选用非 同步,如室颤、室扑。 电复律即与心电图上QRS波群同步发放直流电,使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 复律。同步电复律适应症有 1)新近发生的房扑或房颤,在去除诱闪或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不能恢复窦律者;(2)室上性心动过速,非洋地黄中毒引起,并对迷走神经刺激或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者; (3)室性心动过速,对抗心律失常治疗不起反应过或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 非同步电复律,用与当QRS波和T波分辨不清或不存在时,如室扑和室颤时,与心电图上QRS波群非同步发放直流电,使室扑和室颤转变为窦性心律的方法,叫做电除颤。 .非同步电复律适应症: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伴血液动力学紊乱,QRS波增宽不能与T波区别者。 ------------------------------------ 心脏电复律的适应证与复律规程 一、定义及进展 心脏电复律是以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同步瞬间发放高能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某些异位快速 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心脏电除颤则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消除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因概念和临床应用的共性,本章节拟一并论述。目前,此项技术在仪器设备、适应证 拓展及方法学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1年Lown首次报道用直流电转复室性心动过速获得成功,开创了用电学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纪元。电复律/除颤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操作简便,具有药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救治室颤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或重要措施,体外心脏电复律/除颤器随之成为各级医院必备的医疗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复律/除颤技术日趋完善,主要在如何以最低有效能量除颤成功且最大限度地减 少心肌损伤、寻找新的低阻抗电击途径、探索新的除颤波形以及尽可能缩短室颤发生与首次电击时间等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开发出自动体外除颤(AED),经静脉或经食管电极导管直流电复律/除颤以及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ICD)技术。其中尤其是基于早期复律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ED(1994年),被称 为心肺复苏生存链中的关键环节,该系统能否进一步完善和普及,是未来心跳骤停者生存率大幅提高的重要

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知识点总结!

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知识点总结! 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知识点总结内容如下: 电复律: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电除颤: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原理: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接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异位兴奋灶,使窦房结重新控制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

早期电除颤理由: ①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②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③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博。 ④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⑤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 一、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同步电复律:利用特殊的电子装置,自动检索QRS波群,以病人心电中R波来触发电流脉冲式的发放,使放电发生在R

波的下降支或R波开始后30s以内,从而避免落在易颤期,可用于房颤、房扑、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功率可设在50-200焦耳。 非同步电复律:无须R波来启动,直接充电放电,用于室颤、室扑。功率可设在200-400焦耳。 二、电复律/除颤的适应症: 1.非同步直流电转复适应症(紧急适应症) 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 无脉性室速 2.同步直流电复律适应症(选择适应症)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三、电复律/除颤的禁忌症:

①洋地黄过量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可以使直流电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值下降,电击后可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的心律失常。 ②严重低血钾:可使室颤阈值降低。 ③房颤、房扑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⑤近期有栓塞史:电击后可能有栓子脱落形成血栓。 ⑥已用大量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者:电击后可影响正常心律的恢复。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同步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2)伴有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房颤前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3)有外周动脉栓塞史或怀疑心房内有血栓者,是同步电复律的相对禁忌证,可抗凝治疗3周再电复律。4)慢性房颤病程超过5年,心室率不需药物控制亦缓慢者;或心胸比例大于55%,左心房内径大于50mm 者。 5)孤立性房颤,是指发生于较为年轻(小于60岁)且未发现明确心肺疾患的患者,复律后尽管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难以维持窦性心律。 6)估计电复律后依靠药物难以维持窦律,或不能耐受胺碘酮或其他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者。 7)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伴风湿活动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中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伴房颤者。2.心房扑动 相对而言,房扑是药物较难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用电复律治疗,不仅所需能量小,且成功率90%以上,几乎达100%,因而房扑被认为是同步电复律的最佳适应证。但仍主张先用药物,下列情况考虑电复律治疗。 ⑴适应证:1)持续性房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2)房扑以1:1比例下传,心室率加快,导致血流动力学迅速恶化者;3)电复律后房扑复发,窦性心律难以维持,如果房扑以1:1比例下传伴心室率加快,可用低能量(5~10J)电击将房扑诱发为房颤,再用药物减慢心室率治疗。 ⑵禁忌证:房扑时心室率自然缓慢或伴高度、三度房室阻滞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不宜行电复律治疗。 3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阵发性室上速首选非电复律方法如兴奋迷走神经、药物、经食管心房超速抑制或程序刺激等治疗。下述情况行电复律治疗。 ⑴适应证:1)非电复律方法处理无效,发作持续时间长,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时,采用电复律治疗,其成功率约90%,所需能量较小(25~30J);2)预激综合征伴发室上速药物治疗无效时,亦可行电复律。 ⑵禁忌证:1)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上速原则上不行电复律;2)室上速发作频繁,药物预防发作效果不佳,不宜反复电复律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使其得到根治。 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室速电复律成功率达98%~100%,治疗室速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适应证:1)室速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用药物治疗,如果药物不能很快中止室速或血流动力学受到严重影响时,采用同步电复律;2)发生室速后病情危急,如伴意识障碍、严重低血压、急性肺水肿等,应首选电

电除颤/电转复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电除颤/电转复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和结果解读 一、目的 1.非同步电除颤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2.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 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为目的。 注意:同步电转复:使电脉冲落在R波降支或R波起始30ms左右处,相当于心室绝对不应期,避免落在T波顶峰前20— 30ms附近的心室易损期,以免引起室颜。 二、适应证 (一)非同步电除颤 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与无脉搏室速。 (二)同步电转 复1.室性心动过 速 1)室速不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如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血流动力学受到严重影响时,应及时采用同步电转复。 2)发生室速后临床情况严重如伴有意识障碍、严重低血压、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等,应首选同步电转复。 心脏骤停三种类型:室颤、心搏停止、心肌无效电 活动。 2.室上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速发作时,常规物理或药物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者,应采用同步电转复。 2)预激综合征伴室上速,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行同步电转复。 3)心房颤动(房颤)是同步电转复最常见的适应证。符合下列情况者可考虑电转复:①房颤时心室率快(>120次,分),且药物控制不佳者;②房颤后心力衰竭或心绞痛恶化和不易控制者;③持续房颤病程在1年内且房颤前窦房结功能正常,心功能一 U级(NYHA, 心脏无明显扩大,心胸比率W 55%左房内径w 45mm无左房附壁血栓者;④二尖瓣病变已经纠正6周以上者,因二尖瓣手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周内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窦性心律,且6 周内常因手术创伤未完全恢复不易电击成功。但也有人认为手术后3 个月后行电转复,此时左房已缩小,电转复后不易复发;⑤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房颤者,如药物无效且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应尽快电转复;⑥去除或有效控制基本病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肺炎等)后,房颤仍持续存在者。 注意:除室颤(室扑)外,其他有 R 波存在的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只要导致低血压、 心力衰竭或心绞痛,而药物治疗无效时,均是同步电转复的指征。 4)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药物较难控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心室率快(如房扑 1:1 传导时),血流动力学恶化的患者,宜同步电转复,成功率高(98% — l00%),且所用电能较小,因而是同步电转复的最佳适 应证。三、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下列情况时绝对禁用电转复 1)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2)室上性心律失常伴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持续房颤未用影响房室传导的药物情况下心室率已缓慢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