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练习(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héng)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擎.苍(qíng)

B.貂.裘(diāo)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霹.雳(pī)

C.的.卢(dí) 雕.弓(diāo) 蛾.眉(ě) 未屑.(xiè)

D.青衫.(shān) 胸襟.(jīn) 肝.胆(gān) 遣.冯唐(qi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句子是:

, 。

(6)《满江红》中借写明快秋景来衬托词人的心情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8.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9.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1.词人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体现在哪里。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清] 纳兰性德①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 ①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4.“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4分)

三、综合实践

16.为了了解九年级学生阅读诗歌的情况,有人对某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请分析下面的统计表,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结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你主动积累诗词名句吗?

你是否主动背诵诗词?

你课外有兴趣阅读诗词吗?

(2)[2019·安徽]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活动,请按要求修改活动通知。

①通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的写法是“”。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参考答案:

1. C

2. C

3. A

4.A

5.(1)燕然未勒归无计

(2)了却君王天下事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6)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6.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7.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随从出猎的人员个个戴着华美艳丽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从山冈上席卷而过。

一个“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描绘出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和抖擞的精神。

9.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弯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太守形象。

10.指的是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11.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12.表达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和自己走上革命道路前夕的复杂心情以及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3.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14.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15.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对侍从生活的厌倦。(答出两点即可)

16.(1)(示例)结论:学生诵读诗歌积极性不高,背诵诗歌就是为了考试及老师要求,课外不愿

涉猎诗歌,诵读诗歌现状不容乐观。建议:应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拓展诵读诗歌的范围,创造和谐积极的诵读环境。

(2)①竟答竞答

②将“召开”改为“举行”。

③在日期上方添加署名“校学生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一年级语文专项练习题

一年级语文练习题 一、乱词成句。 1.今天的好天气多么呀——————————————————————2.学校我们学习上高高兴兴——————————————————————3.小明关心同学非常———————————————————————4.花公园开得里的美丽很———————————————————————5排球叔叔打爱———————————————————————6.浇浇你多给要水花儿———————————————————————7.这支爷爷送给铅笔我是的———————————————————————8.看见你王老师了吗———————————————————————9.妈妈姐姐帮助常常干活———————————————————————10. 真是的学习爱他好孩子个———————————————————————

11. 学校我们美丽真的———————————————————————12. 认真小英学习都和小红非常———————————————————————13. 听见哥哥他人有叫———————————————————————14. 出来怎么你呀今天有空———————————————————————15. 的太阳从刚刚火红升起———————————————————————16. 小朋友早上上学高高兴兴去———————————————————————17. 一吹小草春风长出来———————————————————————18. 在小鸟天上飞翔自由地———————————————————————19. 上学早上和我一起好朋友———————————————————————20. 高高兴兴地去同学们植树———————————————————————21. 我家一只有小猫可爱的———————————————————————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照样子写句子

一.把句子补充完整。 1、小牛在草地上_______. 2、可爱的小鱼在_______游来游去。 3、蓝蓝的天上有太阳、有_______.还有_____。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下课后,我在休息。 1我爱_______. 2小明,你_____吗? 3今天,我______. 三、造句(4分)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句话 ——————————————————————————四、我是小作家,我会照样子写不同的句子。(2分) 例:你去北京吗? 吗? 例:我的书包呢? 呢? 五、用“喜爱”和“高兴”写一句话。 喜爱— 高兴— 六、照样子写句子。

例:1.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美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从。 3.一群大雁往南方,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一会儿 4.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像 5.影子常常跟着我。 妈妈常常。 常常。 6.小树渐渐长高了。 渐渐。 七、读一读这首小诗,发挥你的想象,接着写一句。 小草爱做梦,梦是嫩嫩的。 树叶爱做梦,梦是绿绿的。 花儿爱做梦,梦是香香的。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6分) 1、春天来了, 。 2、真美啊!

3.我喜爱的体育运动是和。 九、照样子补充句子。 例:1.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鱼儿在。 蜜蜂在。 在。 2.我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看见。 看见。 十.把句子补充完整。 1、春天来了, 2、真美丽 3、我们画 4、到哪儿去了? 5. 正在 十一、照样子,用也说一句话。 例:桃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 十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在天空飞来飞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

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

12课词四首

12 词四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同步习题(含答案)

12.词四首 A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秋瑾.()胸襟.()人不寐.()右擎.苍() 锦帽貂裘.()鬓.微霜()苦将侬.()麾.下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4)强派作蛾眉 ..() (5)五十弦翻.塞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 3.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 (8)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借咏物表达边塞异常荒凉孤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秋思》中书写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为国建立功绩的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通过场面描写渲染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豪壮的声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想象驰骋疆场时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人生最高理想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满江红》中秋瑾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10)秋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她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不由得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浩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1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喜塘完小周晓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激趣,随后要求学生画“深山藏古寺”的画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读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纲。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脑筋急转弯。 2.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画“深山藏古寺”?为什么这么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组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一起做自学题目: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这篇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两人把文中带拼音的生词,一起读两遍。 ?3、你能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吗? ?4、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5、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6、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7、三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8、画师觉得谁的画最棒?为什么? ?9、在学过的课文中,你知道哪些主人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10、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练习(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héng)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擎.苍(qíng) B.貂.裘(diāo)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霹.雳(pī) C.的.卢(dí) 雕.弓(diāo) 蛾.眉(ě) 未屑.(xiè) D.青衫.(shān) 胸襟.(jīn) 肝.胆(gān) 遣.冯唐(qi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句子是: , 。 (6)《满江红》中借写明快秋景来衬托词人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8.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9.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1.词人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体现在哪里。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练习新人教版

《人生》综合练习 一、自主积累 1、给加粗的字注音。 攫()取馈()赠厌倦()停滞()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望yì()测陷 jǐnɡ()liáo()望 领 yù()赏心 yuè()目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⑴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无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 臆测:。 ⑵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 馈赠:。 4、文学常识填空。 《人生》作者是,他是(国家)的文学、家。 二、阅读探究 (一)课内精读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

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入地下,走到那些埋藏矿物的地方。他们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所显示的那些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填空专项专题训练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填空专项专题训练 1. 给下面的生字选择正确的音节抄写下来。 wǔyīyúyǔ 雨______五______一______鱼______ 2. 看拼音,写词语。 yuè yáquán duìhuílái gōng chǎng duō shǎo shí tou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 补全下列字的音节。 奶n______家j______草c______雪x______走z______妹m______ 4. 写出下列字音节中的复韵母。(写两遍) 鸟______ ______ 口______ ______ 六______ ______ 手______ ______ 5. 读拼音,写字词。 shuǐguǒxiǎo niǎo huáng niúduōshǎo ______ ______ 黄______ 多______ 6. 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乐乐洗水果。 弟弟______。 秋天有______。 7. 读拼音,写字词。 (1)田野里kě______真热闹!dàren ______们忙着收庄稼,孩zi ______们也来帮忙。 (2)我家的dōng ______面shì______山,xī______面shì______yuè______牙泉。 8. 看图补全音节,注意把声调标准确。

9. 查字典。 我们在字典中用音序查字法查“机”字,先要找到大写字母______,然后找到音节______,再到音节后面的页码中去找。 10. 照样子,写词语. 例:(悄悄)地(说) ______地______ ______地______ 例:开心开开心心 认真______ 例:早晚早出晚归 七八______ 南北______ 11. 选音节填空。 gāi guāi guā ①妈妈说我很______。 ②我们应______好好学习。 12. 看图选着正确的音节。 cǎo mié cǎo méi ______ 13. 选择正确的音节。 là jāo là jiāo hǎi ōu hǎi ōdì qiú yí dì quí yí ______ ______ ______ 14. 读一读,分一分。 dān dǐng hèhāmì guāméi huā lù wú huā guǒpáshān hǔmí hóu táo wú tóng shùjīnsī hóu dà yè yáng 动物:______ 水果:______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一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2019一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1、这段短文共有句话。第二句中写的活动有 2、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1、这段话有()句。 2、用“--”划出写桃子多的词,用“~~~”划出写桃子长得好的词。 我是一粒种子。春天到了,我才发芽。谢谢太阳和雨水,是它们帮助我长大。现在,我已经长得很高了。到了秋天,我就会结出肥肥果实,农民看了可高兴啦! 1、“我”是() 2、“我”在(时候)发芽,在(时候)结果 3、()和()帮助“我”长大。 春天来了,小草儿们慢慢地染绿了大地,柳枝上长出了嫩嫩的绿叶。蓝天上飘浮着淡淡的白云,红红的太阳撒下温暖的阳光。远处一片片野花儿都开了,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 1、短文共有句话,主要是写(季节)的景色。 2、短文中写了小草、树枝、()、()、等,可以看出春天的()。 羊要吃山顶上的草。 羊爬呀爬,它累(lèi)了,爬不动了。 它想:我不怕累,山多高,我爬多高! 羊又向山顶爬去。 1、短文共有段。第二段共有()句话。 2、山羊在爬不动的时候想到什么?在文中画出它想的句子。 3、你认为最后山羊能吃到山顶上的草吗?在括号内打“√”。 能() 不能() 原野上,长满了青青的草和许多黄色的野花。这是小蜻蜓活跃的天地。小蜻蜓,身体轻,看上去好像一架小飞机。有时在花间飞舞,有时轻轻掠过水面。这里飞飞,那里停停,

过着悠闲的日子。 1、蜻蜓活跃的天地在哪里?(在括号内打“√”) 小河边() 大树下() 原野上() 竹林() 2、小蜻蜓看上去像什么?(在括号内打“√”) 小蜜蜂() 小飞机() 小燕子() 小火箭() 3、能把上面的内容画下来吗?试试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 案-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 )取:掠夺。 臆(y )测:主观的推测。 馈(ku )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最新一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练习专项训练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理解 一、《秋天》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字,一会儿排成个“()”字。 1. 把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 我会填一填 下课了,小明一会儿(),一会儿()。 二、《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照样子,写词语。 小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的船”指的是()。 A.太阳B.月亮 3.根据课文连线。 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星星 闪闪的天 蓝蓝的船儿 三、《四季》阅读理解 (),他对青蛙说:“我是()” (),他鞠着躬说:“我是()” 1、背一背,把选文补充完整。 A.夏天 B.秋天 C.荷叶圆圆 D.谷穗弯弯 2、照样子写词语。 例:荷叶圆圆花儿()树叶() 3、仿照课文写一写。 ( ),( )说:“我是() 四、《画》阅读理解 远看()有色,近听()无声。 春()花还在,()()鸟不惊。 1、这首诗写了( )( )( )( )四种景物。 2.写出反义词。 有()远()来() 五、读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1)小娃娃的项链是用和做的。(4分) (2)大海的项链是用做的。(3分) 六、《大还是小》阅读理解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 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 我够不着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1.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到吗? ()----------( ) 2. 照样子,写词语。 穿衣服()() 3.”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用“_________”画出来。 4.“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用~~~~~”画出来。 七、《雪地里的小画家》阅读理解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1.选一选,填一填。(只填序号) ①小鸡②小狗③小鸭④小马 ______画月牙______画竹叶______画枫叶______画梅花 2.青蛙为什么没来画画?下面哪种说法对?打上“√”。 ①青蛙不会画画。() ②青蛙不在家。() ③青蛙在冬眠。() 3.冬眠的动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八、《乌鸦喝水》阅读理解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这一段有___________句话。 2、“渐渐”的意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小蜗牛》阅读理解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语文专项训练整理

一年级专项训练整理 一年级三班姓名分数 标点符号专项训练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 2、今天的天气很晴朗() 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4、我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5、我为什么写不好字呢() 6、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写字() 7、你看()这个字写得多漂亮() 8、你会写信了() 9、春天在哪里() 10、女儿把笑寄来了()寄到了爸爸的心里() 11、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12、你能帮我买一把格尺吗() 13、大自然真美呀() 14、他是你的同学吗() 15、今天的天气可真晴朗啊() 16、你会跳舞吗() 17、对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话呢() 18、爸爸今天要去农贸市场() 19、这块糖真甜呀()

20、你要买红萝卜吗() 21、他多么希望那粒花籽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来呀() 22、煮过的花籽怎么会发芽呢() 23、宋金多着急呀() 24、世界上最深的洋是太平洋() 25、在祖国的地图上()我找到了可爱的家乡() 26、人人都要爱护小青蛙() 27、傍晚()小青蛙在池塘里叫个不停() 28、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 29、我们要好好学习() 30、我为什么写不好字呢() 31、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32、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33、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34、你是他的老师吗() 35、他是你的同学吗() 36、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 37、我家门口有一颗小树() 38、爸爸今天要去超市() 39、你要买红萝卜吗() 40、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 41、你能借我一支笔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拭.(shì)塞.下(sài)千嶂.(zhànɡ)人不寐.(mèi) B.浊.酒(zhuó)燕.然(yān)胸襟.(jīn)鬓.微霜(bìn) C.未勒.(lè)羌.管(qiānɡ)貂裘.(qiú)右擎.苍(qín) D.霹.雳(pī)蛾.眉(é)千骑.(jì)麾.下炙(huī) 1.答案 C “擎”应读qí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B.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完成) C.燕然未勒.归无计(刻石记功) D.身不得,男儿列.(行列) 2.答案 D 列:属类,范围。 3.下列词句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C.莽红尘/何 处觅/知音?青衫/湿! D.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3.答案 B A.应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C.应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D.应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辛弃疾—南宋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满江红》—秋瑾—清代末年 4.答案 C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词人。 5.下列词句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 )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