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词四首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借代
“卷”:席卷,极言行走之快。形象地描 绘了出猎队伍的装备齐全,庞大,速度之 快,场面壮观;表现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 精神抖擞。
解读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①用典②以孙权自比,③表现词人打猎时的英 勇形象和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表现了词人的 “少年狂气”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解读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初读课文
词牌名 地点,事件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 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熙 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 州太守。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江城子,词 牌名。
D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休微将霜白发,唱又黄鸡何。妨!
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 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衬托,“鬓微霜”衬托“少年狂”表现出词 人壮心未已,老当益壮的英雄本色。
解读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魏①像 委尚用 婉派典含冯唐蓄,赦②表免达以魏了魏尚自尚冯一己自唐样喻希持重望,节冯用得渴去唐自到望赦己朝朝免,廷廷魏③重能尚 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愿望。
解读 天狼指天狼星,这里指侵犯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终将
①用典、比喻,②天狼喻指骚扰西北 边境的西夏军队。③委婉含蓄表达了 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 的决心,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思考探究 品读全词,体会词人“聊发少年狂”的“狂”
第12课 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22张PPT)

秋瑾
21:41
1
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别 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人。是我国 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1:41
2
创作背景
•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 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 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 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感悟名人名言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
—— 朱熹 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 立不是孤立。
—— 徐特立
谢谢观赏!
祝大家学习进步
2词的下阕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 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 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 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 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
21:41
10
精彩句子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 儿烈!
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她运用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 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 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21:41
11
满江红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
用典
摆脱世俗 走向革命
小结
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 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 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 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黄花:菊花 • 因为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 次句写京城的气候特点。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

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课诗词四首原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课诗词四首原文行路难李白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涧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恩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珍贵价值万文钱。
(心情愁烦并使我)卸下酒杯和筷子,吃不下饭食,取下宝剑四周环视,心里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塞住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回首当年,)姜尚碧溪泛舟,得道成仙重才的文王,伊尹睡著自己乘船从日月边经过,后遇成汤判罚二者。
人生的道路艰困啊,道路艰困,歧路大异其趣,真正的大道在哪里?坚信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机会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挂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凉州词王翰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尝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夜光杯里斟满了葡萄酒,酒香让人饮个够,管它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
醉倒在战场,您莫必须苦笑,自古以来征夫战士几个能够活著回去?咏煤炭于谦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Plogastel浩浩,洪炉照破夜绝情。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何况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来山林。
译文挖开大地获得乌金般的煤炭,你积蓄着大寒冷阳光的'热力,促进作用最浓厚社会各界。
像火炬一样燃烧着,如春回大地,给人以无比的温暖,像火炉一样照亮了深沉的黑夜。
人们的饮食原来依赖你的力量,铁石虽然化成媒而你的功用还在。
只希望百姓都能得到饱暖,你不辞辛苦走出深山老林。
虞美人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追忆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当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心回眸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吞噬,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反问你的忧愁存有多少,我晓得,恰如一江春水日以继夜,滚滚东流。
第12课《词四首》课件(共80张)语文九年级下册

3.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1)、运用借代,对偶,形象生 动地描写了出猎时的盛况
(2) 卷”字极言行走之快,既写 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 又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豪迈 气概和抖擞精神。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用典,诗人自比东吴孙权,含 蓄地写出诗人出猎时的少年狂态、 英勇形象,表现出作者壮志未已 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 在朝廷为良相; 文能写红一座楼——《岳阳楼记》; 武能镇住一个国——抵御西夏; 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渔家傲·秋思
即“雁去衡阳”,为符合
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
边界要塞之地。这里 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
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的回雁峰而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4.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ຫໍສະໝຸດ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长烟落日 家万里- 归无计
将士秋思
(抒情)
燕然未勒 羌管悠-霜满地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拓展积累
边塞诗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③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异统领了哪些景物
衡阳雁、边声连角、 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析写法
气候异 (乐山中考) “异”在何处 声音异
形势异
“衡阳雁去”说明天气极寒冷,与家乡 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边声”是 中原所没有的
“长烟落日孤城闭”,不同于内地城市 华灯初上的景象
长烟落日
异
渲染荒凉 萧瑟气氛
傲
借
范
景 抒
家万里- 归无计
仲 淹
情
下阕抒情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 报国之情
泪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 风光,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 功业未成的悲哀,以及含蓄地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 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 平。
小结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 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 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 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 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 功的爱国诗篇。
北宋历来以武备虚弱闻名,加之当时开国日久,文恬武嬉,军队战斗力急速 下滑,在宋夏战争初期,宋朝身为堂堂中原大国,却在与西夏战争中连吃败 仗,损失惨重,丧师失地,完全处于被压制状态。
解标题
渔家傲·秋思
① 渔家傲,词牌名。
渔家傲: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 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因久戍边关而不能回家,将军 和士兵们的头发花白,思念家乡 留下了伤心的眼泪。表现了将士 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互文。 ②夜色已浓,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久戍
12课词四首

12课诗词四首要点概括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渴望建功立业,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默写: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题目以及赏析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天冷,声杂,城孤的特点。
2.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异。
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得不留下来进行对比,用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
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或在文中的作用。
第12课 词四首 《满江红》课件 (共25张PPT)

满江红(小住京华)
导入新课
她,本来是可以活的, 却选择了死。她的死, 如一道划破黑夜的闪 电,为后来者照亮了 前路。古城绍兴,解 放路与府横街相接的 闹市区轩亭口,由此 矗立起了一座纪念碑。 她,就是秋瑾!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 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体会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思考: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强派”“殊未屑”强烈表达了 词人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束 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
资料链接:
在徐自华为秋瑾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述 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秋瑾的一 段言论:“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 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乎?”可 见,秋瑾不屑为女性的背后,正是溢于 言表的爱国之情。
6.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思考:结合背景,联系上下文,把 握词句大意。
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 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 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 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 自然是磨难重重。
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思考:词句引用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结合词作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结尾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 与 心 得对比,“列”“烈”两 句读来铿锵有力,写出了词人怎样的 气概?
明确: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 的豪迈气概,这是秋瑾作为“巾帼英 雄”的写照。
资料链接:
在词人的另一次词作《鹧鸪天》也真 切地抒发了她当时的情感:“祖国沉 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 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 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 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
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
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
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
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3)会.挽雕弓如满月()3.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
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四、拓展延伸苏轼的代表作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
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
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
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
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
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
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第三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麾.下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2.作者链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3.写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
(二)深层探究1.文本探究(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5)“可怜白发生。
”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
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6)“可怜白发生。
”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2.词作特点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1.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言志。
这三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2.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第四课时满江红(小住京华)一、新课导入自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他当作楷模,仿效创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斗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显示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这首《满江红》,感受鉴湖女侠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lí()下秋容入拭()蛾()眉胸襟()2、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4、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对照注释理词意,注意《满江红》中的典故:(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
(3)“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概括词的内容。
3、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1)“四面楚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残未屑!”中“蛾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四、拓展延伸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