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领略古代文化与美学。

2.学习五首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3.通过朗读、默写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解读。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2.难点:五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作者杜甫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登高》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征服的高峰,引出登高的主题和内涵,展示《登高》的诗歌全文。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登高》,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信息查找: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回答提问。

4.诗歌分析:对《登高》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诵读和模仿。

5.课堂练习:分组朗读和默写,教师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对诗歌渲染进行解释和作文。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特色和典故,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艺术魅力。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和背诵诗词,掌握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准备1.复印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2.准备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导入教师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呈现诗词标题:《汉江临眺》《浣溪沙》等,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第二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逐句解读诗词《汉江临眺》:解释诗句的意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教师逐句解读诗词《浣溪沙》:同样进行解释和分析,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步:诗词背诵(15分钟)1.师范生背诵《汉江临眺》:教师先朗读,学生跟读,再让学生逐句背诵,培养学生语感和记忆力。

2.学生分组朗诵《浣溪沙》: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词进行朗诵。

第四步:诗词欣赏(20分钟)1.欣赏诗词《汉江临眺》的美景: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江河景色,配以适当的音乐,营造出诗词描绘的景观。

2.欣赏诗词《浣溪沙》的花鸟画:同样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精美的花鸟画作,与诗词相呼应。

第五步:诗词创作(25分钟)1.学生仿写《汉江临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篇描写江河景色的诗词。

2.学生合作创作诗词《浣溪沙》: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创作一首诗词,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

第六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多读诗词,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旨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逐句解读、背诵朗读、诗词欣赏和创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本节课板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2. 结构清晰: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诗词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古代文化背景。
3. 简洁明了:板书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例如,在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部分,板书将列出诗词的韵律、句式、用词等基本元素。
- 诗词音乐作品:介绍了古代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 邀请诗人或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或辅导,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获取更多的诗词创作和鉴赏经验。
- 开展诗词主题的课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审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美感,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能力: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诗词网站、论坛等,与其他学生和诗词爱好者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诗词视野。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词,培养他们对诗词的敏感度和语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反思改进措施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次授课后进行反思和改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难点:
1. 诗词的深层含义:理解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和抽象意象,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1《诗词五首》教学卡片:文学常识教案教学设计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学习诗词不仅可以提升中文水平,还可以培养审美情操。

为了更好地教学诗词,本文提供了一份《诗词五首》的教学卡片,以及相应的教案和教学设计。

一、《静夜思》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杜甫2.诗歌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注释:床前:床前面。

明月:月亮。

疑:以为。

地上霜:地上的霜,指月光照在地上像霜一样。

举头:抬头。

望:看。

思:想。

故乡:旧居、故土。

二、《登高》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杜甫2.诗歌内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注释:猿啸:猿猴的叫声。

渚:江边的沙滩。

无边:没有边际。

落木:落叶的声音。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

万里悲秋:离家千里,在异乡思念家乡。

百年多病:作者病重多年。

艰难苦恨: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和痛苦。

繁霜鬓:灰白色的头发。

潦倒:陷入困境。

浊酒:杂质较多的酒。

三、《江雪》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柳宗元2.诗歌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注释:千山:千山万水,指景色壮丽。

鸟飞绝:鸟儿不在飞翔。

万径:很多的山径。

人踪灭:没有人留下走过的痕迹。

孤舟:破破烂烂的小船。

蓑笠翁:戴着蓑衣、斗笠的老人。

独钓:一个人在钓鱼。

寒江雪:下着雪的江河。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卡片1.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2.诗歌内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注释:离离:飘散的样子。

原:原野。

一岁:一年。

一枯荣:一种草木的生长周期。

野火:自然火灾。

烧不尽:消不尽。

侵古道:侵占了古代的道路。

晴翠:晴朗的青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感受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2.分析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和分析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背诵五首古诗。

难点: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意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高》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杜甫的了解。

2.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感受诗词的韵味。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夸张、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望岳》一、复习导入1.复习《登高》,回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介绍《望岳》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岳》,感受诗词的豪情壮志。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望岳》,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春望》一、复习导入1.复习《望岳》,回顾诗词的豪情壮志。

2.介绍《春望》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望》,感受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2.讨论诗词表现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春望》,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第四课时:《月夜忆舍弟》一、复习导入1.复习《春望》,回顾诗词的忧国忧民情怀。

2.介绍《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月夜忆舍弟》,感受诗词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等。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诗词五首》中选录的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受到美的熏陶。

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三首及字词读音。

2.理解前三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3.读出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

整体感知1.放录音,学生朗读前三首诗,读准下列字音碣澹竦峙岱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观沧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这五首诗词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色,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历史、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激发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饮酒》: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春望》: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著称。

《赤壁》:苏轼,北宋文学家,其诗词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以其婉约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闻名。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PPT课件,包含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五首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诗词”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五首诗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简要介绍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点。

诗词学习(25分钟)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词:请学生朗读每首诗词,注意语调和节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生字新词: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深入探讨(15分钟)1. 艺术手法: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

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

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风格悲壮激越。

其代表作除《别云间》外,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上母书》。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解说: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

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唐宪宗崇尚佛学,迎凤翔法门寺佛骨人宫供奉,致使文武百官不务正业,为瞻仰佛骨,大肆施舍而奔波,形成时弊。

昏庸的统治者不辨贤佞,对敢于直言阻谏的韩愈几欲定为死罪。

本诗即反映了当朝者面后腐败、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黑暗现实。

(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别云间》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以表达抗清的斗志为主要基调,同时也含有对江山为外族侵略的悲愤,面对死亡的无惧无悔,对故土的眷恋,人虽死而抗清精神永存的坚定信念。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题破山寺后排院》中的“曲径通幽处,排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山光悦马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悦”“空”该如何理解?“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

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

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

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

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解说:学习诗歌不能只以读懂意思为终极目标,要能够欣赏品味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做到既可意会,又能言传,通过口头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感受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2)往迁至蓝关承任孙湘》一诗的颔联与尾联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的“横”与“拥”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替换一下,看效果有何不同?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抒胸臆,抒发自己为革除弊事,不惜年过体衰,而反遭贬迁的愤慨之情。

而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则向侄孙倾吐凄楚难言的苦衷和愤激之情。

可以将“横”试着改为“阻”‘浮”“‘飘”“堆’等词,但它们都不能表达出“横”字所体现的“突兀、厚重、僵硬”之感。

“‘拥”字也可以改为“积”“压”‘“盖”等词,也同样表达不出“拥”字所赋予的‘“雪厚,阻住道路”的意义。

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恰当运用,使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路途艰险而无限的沉痛与怅惆。

(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

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3)《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

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四、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完成了背诵,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课下希望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搜集唐代田园派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各一首。

2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将其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作比较阅读,看它是从什么角度来抨击时政的?3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其一),及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笔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看三者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武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醉花明》。

(解说:由李白的诗歌导入,自然地由诗歌的学习过渡为对词的学习,并明确了两首词的主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二、解题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泥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8放派的代表人物。

词都有词牌,规定着词作的句数、字数及音律。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字、词障碍。

(2)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看其上阎与下闽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解说:在老师指导、讲析之前完成自主阅读,为下面的研读作好准备。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l)《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

“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解说:对作品从整体与细节上做分析评价,切实感受作品特色,了解作者风格。

)(2)《醉花阴》是一首怀人诗,但字面上却未出现一个如“思”“忆”“盼”之类的词语.只在结尾点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作是借助哪些内容传达出了孤单与怀念这一主题的?天气的沉闷难受,白昼的漫长难消,夜半的凉透惊觉,这一切又恰逢重阳佳节,热闹喧腾的节日气氛更增添了女词人的寂寞惆怅,此情此景正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中所说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黄昏时节,东篱之下,再多的清酒,再香的菊花,都难以慰藉这位形影相吊的少妇。

即使是折一枝菊花吧,“将以遗所思”,而“路远莫致之”。

结尾三句真实地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推悴”的状况,相思之伤人正如西风吹落花。

词句写尽了对丈夫的深沉思念,满怀的离愁写得含蓄深婉。

(解说:学习词作中借环境烘托与人物行动来渲染、暗示心理的写法。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解说: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性。

)(2)对《醉花阴》首句中“薄雾浓云”的意思有两种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天气,“雾”与“云”都是天空中真实存在的;有人说“雾”与“云”实际是写焚香而生的烟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