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歌五首》教案(通用

《诗歌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单元《诗歌五首》,包括《登鹳雀楼》、《相思》、《春晓》、《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经典古诗。
教学内容涉及每首诗的背景、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 掌握五首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 学会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五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朗读、理解和背诵五首古诗,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古诗相关的词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4. 精讲细读:逐句分析五首古诗,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古诗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交流讨论。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五首古诗,并分析其中一首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五首》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对仗、夸张相思:王维,比喻、拟人春晓:孟浩然,拟人、排比静夜思:李白,对仗、设问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借景抒情、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相思》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意境:《相思》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比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拟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五首古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初中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3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二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具准备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高处不胜寒
人间人间
郁闷惆怅释怀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在明白得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朗读导入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扫瞄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明白得五首诗词的大意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要紧内涵的明白得。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因此王维现在的心情是比较舒服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通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眺望》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眺望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画了汉江水势的雄壮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颂扬。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域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依旧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摸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画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14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深远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朗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饮酒(其五)陶渊明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诗人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疏通诗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问我怎么能做到这样?心灵远离尘俗,所处之地自然幽静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在东篱下采撷菊花,闲适淡泊,无意中见到南山美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山中的云气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这里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深入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此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车马喧”指的是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通过对比,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为下文“心远”作铺垫。
2.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从中我们可窥见陶渊明怎样的心情?从封建社会至今,“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成普遍现象,唯独陶渊明是个意外,他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26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6课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学生齐读二、教读《饮酒(其五)》1.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背景链接《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3.文体知识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4.放声吟诵,读出节奏(课件播放录音)(1)读准字音。
结庐.(lú)车马喧.(xuān)东篱.(lí)相与还.(huán)(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学生读课件出示要求:①读音准确②停连恰当③富有节奏④读出情感(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5.借助注释,疏通诗意课件展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陶渊明《〈饮酒〉(其五)》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诗词五首》教案

1.熟读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
2.为两首诗分别选择适当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并录音,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布置学习任务
1.借助教材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读懂诗歌怎样的人物形象,把你所理解的诗人形象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饮酒(其五)》与《春望》
(一)学习《饮酒(其五)》
1.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咬文嚼字:“见”还是“望”?
5.理解诗人情感,想象诗人形象。
(二)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情感。
小结
请用对联的形式,记录两位诗人形象。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诵读诗歌,体会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并将诵读与体会诗人情感结合起来。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五个诗人的基本情况;背诵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难点: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认准节奏。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五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五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五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7、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三、交流展示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1、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
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朗读,读清节奏。
4、思考下列问题。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对照图画赏析,讨论明确。
5、中心。
6、背诵并默写。
7、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首《泊秦淮》:杜牧导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
世称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常流露感伤情调。
有《樊川文集》。
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秦泊,河名。
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
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
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
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七言绝句)2、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4、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5、主题。
6、当堂背诵诗歌。
四、检测延伸各小组交流读了每首诗的感受。
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三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1、作者及题目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他擅长律诗,绝句。
所做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
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诵读全诗,反复诵读。
3、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4、归纳主题。
5、背诵这首诗。
第四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其词清新婉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3)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4)文章脉络梳理。
(5)本词的名句是哪句?4、主题。
5、背诵并默写。
二、作业预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三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五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有《东坡全集》背景(小序)2、课文分析。
(1)与文本对话。
①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②整体把握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③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④这首词采用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⑤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
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象: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
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
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与环境对话。
问题:①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②“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问: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③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3、小结。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
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二、拓展词的有关知识:词兴起于隋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均有各自的不同的规格。
有水调歌头采桑子沁园春等。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双调的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长短: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流派: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三、检测延伸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2、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