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诗词五首》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

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

(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

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

(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

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

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七单元《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相思》、《春晓》、《静夜思》和《悯农》五首经典古诗。

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第一至五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韵律、意境及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讲解诗人王之涣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

(2)相思:分析诗人王维描绘的月夜相思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3)春晓:解读孟浩然描绘的春天早晨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4)静夜思:介绍李白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诗人夜晚思乡的情感。

(5)悯农:讲解诗人李绅对农民的关爱,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古诗的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王之涣,壮阔景象(2)相思:王维,月夜相思(3)春晓:孟浩然,春天早晨(4)静夜思:李白,夜晚思乡(5)悯农:李绅,爱国主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结合所学,分析五首古诗的韵律特点。

(3)任选一首古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见教科书。

(2)五首古诗的韵律特点:平仄相间,对仗工整。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五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4.《枫桥夜泊》张继5.《乌衣巷》王之涣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词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a. 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读。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 讲解作者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望庐山瀑布a. 学生自读诗词。

b.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c. 交流讨论,分享心得。

(3)夜泊牛渚怀古a. 教师示范朗读。

b.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c. 课堂讨论,深入理解。

(4)枫桥夜泊a. 学生朗读。

b.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c. 体会作者情感。

(5)乌衣巷a. 教师领读。

b. 分析诗词的背景和艺术特色。

c. 交流分享,拓展思维。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详细过程: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

2. 画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标注重点词汇。

3.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诗词中选择一首,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答案:根据学生的个人感悟,合理发挥。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感兴趣的诗词进行学习。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江南逢李龟年》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经典诗词。

内容涵盖诗歌的韵律、意境、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掌握其基本意思和韵律特点。

2. 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和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3.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韵律,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2)望庐山瀑布:通过图片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3)夜泊牛渚怀古:讲解作者在牛渚的所见所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4)江南逢李龟年:分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无常和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和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重点词语和诗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并默写其中两句。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选取一首诗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O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二、读出“悠然”诗韵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

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

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

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屏显: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故园的景物都是那样的恬静优美;种豆、理荒秽、酌春酒、摘园中蔬又是那样的怡然自得。

“真意”,就是远离了世俗、名利,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就是要隐居田园,热爱田园,坚守本性。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何“欲辨已忘言”?明确:诗人沉醉田园,视之为归宿。

不仅是安身之所,更是心灵归宿。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至情言语即无声”,内心涌起的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一种悠然脱俗的境界。

3.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屏显:明确: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是劳累辛苦的,他内心也有过挣扎。

他原本可以生活得舒适些,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

违背自己的内心,比忍饥挨饿更让他痛苦。

陶渊明归隐田园,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在为后人留下流传百世的诗文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结语让我们不断地学习陶渊明那“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的不朽诗篇,用一生去慢慢品味他心灵的悠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春望》,体会诗歌的韵律特点;品析诗歌中融情于景等艺术手法。

2.深入理解本诗,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扩展了解杜甫其人及其他相关诗歌。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与诗人相遇简介作者。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从这副对联中得到了哪些信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

2.简介背景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繁华的长安城几乎被践踏成一片废墟。

756年七月,杜甫投奔朝廷,渴望大有所为,却被叛军抓住,困居长安。

此时,国家动荡不安,家人生死未卜。

第二年四月,他才乘隙逃离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读诗韵,与诗人同行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和情感。

3.点生配乐朗读。

4.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诗情,与诗人同忧1.赏析春之所望。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描绘画面。

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与昔日长安城对比。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2.赏析春之所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破:满目疮痍之态已跃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深: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叫人满怀凄然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搔: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2)拓展阅读《月夜》,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感悟诗人一片赤诚(1)比较阅读《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这两首诗一悲一喜,请找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的相同点。

屏显: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

以爱家之心爱国,以忧国之心忧家,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屏显:2.感受诗人多样情怀。

他也曾一腔豪气,满怀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曾珍惜友情,情深义重,“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也曾泣血为诗,坚定执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也曾热爱春光、诗情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千年文化中最瑰丽最庄严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对他的赞美,他当之无愧。

他为我们树起的是文学的丰碑,也是人格的丰碑。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

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

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来一起背诵《春望》。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诗鬼”生平事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

他一生应试难中,仕途失意,又愁苦多病,27岁就英年早逝。

他的诗继承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在诗坛上独树一帜,人称之为“诗鬼”。

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

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它究竟为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呢?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其音节、格律都比较自由。

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字正腔圆,朗朗上口,语速稍慢)。

3.竞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大多数节奏是“二二三”拍;强调:报君/黄金台上/意)。

1.简介背景: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烽火连年。

2.点生朗读,想象作者描写了哪些具体场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加上想象,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

明确:三个场景:一个在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午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示例: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3.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请从“意象新奇、色彩浓艳”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1)读懂诗歌——赏色彩之美。

如: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战场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

红旗—红旗半卷,写乘夜奔袭之状。

(2)读懂诗歌——赏意象之奇。

如:角声满天、鼓寒声沉——鼓角齐鸣,杀生干云,战争的残酷壮烈。

秋色——雄浑壮烈之美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慷慨悲壮。

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情感)2.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3.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4.全班齐背诗歌。

(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音乐美)一、导入刚刚我们听到了战场上鼓角齐鸣杀声震天,看到了血流成河惨烈悲壮,感受到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国,下面我们将走进另外一场战争,看看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呢?1.齐读(读准字音)。

2.自读(读出节奏)。

3.演读(把自己当作杜牧,读出重音,读出情感。

第一、二句读出对前朝故物的兴趣,心情的急切,第三、四句读出对周瑜的不屑和嘲讽)。

1.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2.简介杜牧。

杜牧,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后人称“小杜”。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朋党交争,藩镇割据,大唐日益衰微。

他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髙,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抑郁不得志。

3.从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减法算式和一个加法算式来体会写法及情感。

明确: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周瑜+东风=二乔留吴东风”除了实指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另是孙权对他的信任,简而言之,就是机遇。

“二乔”以两名女子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言外之意我(杜牧)一机遇=壮志难酬我(杜牧)+机遇=大展身手这首咏史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思,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

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偕老。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渔家傲》,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深邃内涵和优美韵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词人的情感。

3.让学生感受词中壮阔意境,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①教学过程:一、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

作为一名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哪一首不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去领略其中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