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一等奖教案】 【一等奖教案】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及特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魅力。
2.通过分析五首经典唐诗,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技巧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的情感把握和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的画像和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诗歌讲解与欣赏1.《登鹳雀楼》a.介绍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抱负和志向。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静夜思》a.介绍作者李白,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登高》a.介绍作者杜甫,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4.《春晓》a.介绍作者孟浩然,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闲适与恬淡。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5.《宿建德江》a.介绍作者张继,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与互动1.让学生谈谈对五首诗歌的喜好及原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十二章“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春望》、《月夜忧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唐诗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意象等。
2. 通过分析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和意象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唐诗鉴赏》辅助资料、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5分钟)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容。
(10分钟)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唐诗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15分钟)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剩余四首唐诗,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并指导。
(15分钟)(5分钟)6. 课堂互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诵,分享自己的感悟。
(10分钟)(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韵律、意象、情感凉州词:边塞诗特色春望:战争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月夜忧思:借景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挑选一首进行鉴赏,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唐诗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唐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扣教材,第十二章“唐诗五首”不仅涵盖了不同诗人的作品,还涉及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题为“唐诗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静夜思》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学习五首唐诗,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境、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分享一个关于唐诗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主题,详细解读每首诗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互动:邀请学生朗读唐诗,共同分析诗句中的优美词语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唐诗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唐诗。
7. 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作者、背景、主题3. 意境、韵律、修辞手法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示例:诗歌:《望庐山瀑布》翻译:远远望着庐山的瀑布,仿佛银河从九天垂落,壮观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
感悟: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拓展作业:查找其他唐诗作品,与同学分享并交流鉴赏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唐诗五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一次“唐诗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美。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
教学步骤:课文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我们会读到各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体悟到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本单元中的《诗词曲五首》里,既有诗人对十五从军的怨恨,也有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无限惆怅,还有登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怀,更有过零丁洋时的感叹及面对潼关时的深沉思考。
一、导读《十五从军征》一诗。
(一)资料助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了解“乐府诗”的有关常识。
1.导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些诗歌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以及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释义、背景了解、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释义、朗读技巧、意境分析和创作技巧。
难点:《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象理解;《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写景手法;《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抒情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首诗,激发兴趣。
2. 诗歌朗读与释义(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 背景与意境分析(15分钟)(1)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
(2)分析每首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
(2)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创作技巧。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创意朗读,展示成果。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歌的和作者。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五首诗歌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歌的意境简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择一首诗歌,分析其创作技巧。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

1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唐诗五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详细内容涉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唐诗五首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与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唐诗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朗读与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唐诗五首,包括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a.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鹳雀楼为背景,抒发了登高远望、胸怀壮志的情怀。
b. 望庐山瀑布:李白以庐山瀑布为描绘对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
c. 静夜思:李白在月夜思念家乡,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d. 春晓:孟浩然描绘了春天的早晨,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味,并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a.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高远望,胸怀壮志b. 望庐山瀑布:李白,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c. 静夜思:李白,月夜思念家乡d. 春晓:孟浩然,热爱生活e.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深情厚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首唐诗进行朗读与鉴赏,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唐诗五首的内容、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提高他们的朗读与鉴赏能力。
《诗词曲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五首不同风格的诗词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感受诗词曲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诗词曲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登鹳雀楼》、《静夜思》、《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奴娇·昆山玉碎凤凰台》、《红楼梦·贾政心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为学生介绍诗词曲的定义和作用,并简要解释诗词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欣赏和解读(15分钟)学生集体阅读五首诗词曲。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五首诗词曲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其中一首作品出发,让学生分享他们理解的文化内涵。
3. 练习和分析(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其中一首诗词曲,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词曲的主题是什么?b. 这首诗词曲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这首诗词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4. 创作和分享(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首与自己生活或情感有关的诗词曲,要求使用一个以上的修辞手法并表达明确的意境和情感。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诗词曲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课堂延伸活动1. 可以安排诗词曲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索更多的诗词曲,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资源1. 五首诗词曲的文本材料。
2. 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播放原版诗词曲的演唱或朗诵。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作品和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反思诗词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教学诗词曲,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
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
3、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
2、诵读五篇作品,
3、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
5、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
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
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3、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
4、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
生活画面。
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活灵活现,7、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设计: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