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量转换等;2. 学生能描述并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包括杠杆、滑轮、齿轮等;3. 学生能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功的计算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模型分析简单机械系统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爱;2.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3. 学生能够关注机械原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原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功和能量的概念及其转换关系。

2. 简单机械系统:讲解杠杆原理、滑轮组、齿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3. 力学计算: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5. 应用与创新:探讨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机械原理基本概念1.1 力的概念与分类1.2 力的作用效果1.3 功与能量第二章:简单机械系统2.1 杠杆原理2.2 滑轮组2.3 齿轮组第三章:力学计算3.1 力的合成与分解3.2 功的计算3.3 力的作用效果分析第四章:实践操作4.1 实验一:杠杆实验4.2 实验二:滑轮组实验4.3 实验三:齿轮组实验第五章:应用与创新5.1 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2 机械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5.3 创新设计探讨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设计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原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特制定本课程设计方案。

二、设计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 设计主题: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系统,如汽车、飞机、机器人等。

2. 设计步骤:(1)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书籍,了解所选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工作过程等。

(2)分析需求:分析所选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确定需要设计的部分,如传动系统、执行机构、控制系统等。

(3)方案设计: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所选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传动方案、执行机构方案等。

(4)绘制图纸:运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绘制所选机械系统的结构图、运动图、传动图等。

(5)计算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等,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6)撰写报告:总结设计过程,分析设计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3. 设计要求:(1)方案设计应具有创新性,能够提高机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2)图纸绘制应规范、清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3)计算分析应准确、合理,能够满足设计要求;(4)报告撰写应结构完整,语言流畅,逻辑严密。

四、课程实施1. 理论教学:教师讲解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设计方法。

2. 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如绘制图纸、计算分析、仿真实验等。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图纸、计算分析、实践操作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预期成果1.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3. 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六、总结本课程设计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原理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代码:0911xk15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课程总学分、总学时:2、2w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机构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在给定运动要求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对其中的一~二个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

通过设计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能力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订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的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要求绘制适量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

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

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l)设计准备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2)机构方案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3)机构运动设计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4)机构动力设计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5)整理说明书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建议教材及参考书[1] 邹惠君张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卢凤仪.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5]罗洪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004年印)三、学时分配与教学方式(讲授、实验、实践、讲座、自修等)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可采用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但时间均为二周。

机械原理专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专业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使学生了解各类机械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机械系统的动态平衡、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机械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和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自信心。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工程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机械原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械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介绍机械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牛顿运动定律: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 机械传动系统:讲解各类传动系统(如齿轮、带、链传动)的原理、设计和计算方法。

4. 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介绍常见机构和控制系统的类型、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5. 动态平衡和稳定性分析:讲解机械系统动态平衡的条件、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

6.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软件进行机械系统建模和仿真。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教学大纲进行安排和进度:1. 第1周:机械原理基本概念,教材第1章;2. 第2-3周:牛顿运动定律,教材第2章;3. 第4-5周:机械传动系统,教材第3章;4. 第6-7周: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教材第4章;5. 第8-9周:动态平衡和稳定性分析,教材第5章;6. 第10-11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材第6章。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养 ,注 重 过 程 控 制 等 方 面 的措 施 。进 行 教 学 改 革 ,在 探 索 培 养 学 生 基 本 设 计 能 力 和 应 用 计 算 机 技 术 进 行 工 程 设 计 能 力 方 法 的 同 时 ,注 重 发 挥 特 色 专 业优 势 , 着 力 培养 学 生 专 业 特 色 、创 新 思维 和 综 合 能 力 。
长 江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 20 年 9 第 5 第 3 :理工 08 月 卷 期 Jun l f agz nvri ( a Si dt o ra o nteU iesy N t c E i S p 2 0 ,V 15N . :Si E g Y t ) e. 0 8 o. o 3当 ,密切 联系 工程 实 际 、增 强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又能够 体现 石油 机械 特 色 的题 目,比如 采油
机 械 中的抽 油机 、钻井 机械 中的泥浆 泵 等 。 目前 ,长 江大 学 《 机械 原理 》课 程设 计选 题 除个别 自选 题 目
和创 新设 计题 目外 ,主要是 选择 抽油 机作 为题 目。 抽油 机类 型多 样 ,常见 的有 常规 型 、异相 型 、前置 式 、后置 式 、偏置 式 、游梁 平衡 、曲柄 平衡 、复
合平 衡等 类型 ,选 用这 些类 型 的抽油 机作 为机 械原 理课 程设 计 的题 目,一 是把 “ 油机 械 ”特 色贯穿 于 石 教学 环节 中 ,使 学 生既 能够 对抽 油机 有一个 很 好 的认 识 ,为 后续 的毕 业设 计 以及到 油 田单位 就业 打下 基 础 ;二是课 程设 计题 目多样化 ,而且 来 源 于 生产 实 践 又服 务 于 生 产 实践 ,提 高 了学生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性 ;三是 突 出课 程设 计 的综合 性 和实践 性特 点 ,从运 动 的传递 和 转化形 式 着手来 选 择和设 计 机构 ,把课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械原理设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和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解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

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机械工程的兴趣,认识机械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的科学探究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机械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第二部分,机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第三部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机械的创新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原理,实验设备将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通过观察和记录来进行评估。

作业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

考试评估主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在每周的特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共计16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2. 掌握机械装置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杠杆、滑轮、齿轮等,并了解其工作原理;3. 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效率分析。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问题;2. 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机械原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 增强学生对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机械原理知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对机械原理的认识尚浅,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机械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原理概述2.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材章节:第二章 力与运动3. 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简单机械4. 机械效率: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四章 机械效率5. 机械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与制作6. 实践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生活中的机械原理应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所以 cos������ =[1-(Rsinθ+e) /L ] 2 2 1/2 也即有:x=Rcosθ+L[1-(Rsinθ+e) /L ] +c 又由������������������������������1 + ������������������������������2 = ������������������������������ + ������������������������������ ������������������������������1 + ������cosβ + ������������������������������2 = ������������������������������ 解之即有: θ2 = atn((y1 ∗ sinβ − 0.69303 ∗ sin⁡ (x) − 0.24 ∗ cosβ)/(y1 ∗ cosβ − 0.69303 ∗ cos⁡ (x) + 0.24 ∗ sinβ) (2)速度分析 根据位置方程对时间求导可得: V=dx/dt=-R sin ������ω 1-L sinβ ·ω 2 =-R sin ������·ω 1- L sinβ ·R cos ������·ω 1/L cosβ 2 2 1/2 =-R sin ������·ω 1-( R sin ������ +e) ·R cos ������·ω 1/L)/[1-(R sin ������ +e) /L ] (3)加速度分析 2 2 由题意可得:a=dv/dt=-Rω 1 cosθ -L(cosβ ω 2 +sinβ *������2 ) 2 又由于 ������2 =Rω 1· (-sinθ cosβ ω 1+ sinβ cosθ ω 2)/(L·cos β ) 2 2 1/2 =Rω 1·{-sinθ [1-(R sinθ +e) /L ] ω 1+[(R sinθ +e)/L] cosθ ω 2}/{ L·[1-(R 2 2 sinθ +e) /L ]} 2 2 2 2 1/2 即 a=-Rω 1 cosθ -L(cosβ ω 2 +sinβ Rω 1· {-sinθ [1(R sinθ +e)/L ] ω 1+[ (Rsinθ +e) 2 2 /L] cosθ ω 2}/{ L·[1-(R sinθ +e) /L ]}) 3)往复泵的运动分析 (1)位移图像分析 Private Sub picture1_Click() Picture1.ForeColor = RGB(255, 0, 0) Dim x as double,y as double,n as double,m as double Picture1.Cls Picture1.Scale (-8, 4)-(8, -4) Picture1.Line (-8, 0)-(8, 0): Picture1.Line (0, 4)-(0,-4) Picture1.CurrentX = 6.2: Picture1.CurrentY = -0.2: Picture1.Print "X/rad" Picture1.CurrentY= 4 :Picture1.CurrentX= 0.2: Picture1.Print "Y/dm For i=-7 to 7 Picture1.Line (i, 0)-(i, 0.1) Picture1.CurrentX = i - 0.2: Picture1.CurrentY = -0.1: Picture1.Print i Picture1.CurrentX = -0.1: Picture1.CurrentY = i-0.1: Picture1.Print i Next i For x = 0 To 6.283 Step 0.0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3-5步中均要有公式推导、结果检验.
2013-11-17
5
图为游梁式有杆泵采油井的 系统组成,它是以抽油机、 抽油杆和抽油泵“三抽”设备 为主的有杆抽油系统。其工 作过程是:由动力机经传动 皮带将高速的旋转运动传递 给减速箱,经三轴二级减速 后,再由曲柄连杆机构将旋 转运动变为游梁的上、下摆 动,挂在驴头上的悬绳器通 过抽油杆带动抽油泵柱塞做 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将原 油抽汲至地面。
由(2)得
θ2
=
arctan
M N
(5)
* ( θ2 在第一、二象限内变化, 当N>0,
在 第 一 象 限 , N<0, 在 第 二 象 限 ,
N=0, θ2 = π / 2. )
2013-11-17
15
SE = (γ 0 − γ ) A
(6)
D2
C
式中,
γ0
γ
0
=
arccos
C2
+
K 2 − (R 2CK
* 要求算出各运 动副反力的合力 的大小及方向.
曲柄的受力
2013-11-17
20
由上述列出的九个方程可导出
R32x =
R32 y =
R43x =
R43 y =
R21x =
R21y = R41x = R41y =
TN =
2013-11-17
21
注意事项
课程设计结束时(第16周星期一 上午),应将手写说明书与草稿交给 指导教师,没有草稿者不予评分;
8
D2
C ψ
o2
A
P D1
θ
B2
K
Φ
H
R
o1
S
I
B1
异相型游梁抽油机
连杆机构两极限位置图
2013-11-17
9
1)、抽油机总体传动方案的设计
构思一个合理的传动系统。它可将电机 的高速转动(980 转/分)变换为抽油杆的低 速往复移动(12 冲/分)。在构思机械传动 方案时,应较为合理地分配减速装置的传动 比,
③曲柄与游梁后臂长度比值通常取 R / C = 0.45 →
ψ
o2
A
④检验最小传动角是否不小于
θ
(实际计算表明,此参考值有时需突破!P) D1 Φ
θ
H
B2
K
R
o1
S
I
2013-11-17
B1
11
(2)需确定:R,P,C,K(尺度综合)
θ 分析:知S, 以及上面的关系式,可求出
(2)速度分析
就式(2)对时间求导得
连杆角速度 ω2 =
(7)
游梁角速度 ω3 =
(8)
悬点速度
vE =
(9)
2013-11-17
17
(3)加速度分析
就式(7),(8),(9)进一步对时间求导得
连杆角加速度
ε2 =
游梁角加速度
ε3 =
悬点加速度
aE =
2013-11-17
(10)
(11) (12)
R 32 y
τ
C
3
r3
R 43 y
θ3 A
O2
R43 x
3
R32 x , R32 y , R43 x , R43 y .
R 32 y D
游梁的受力
R32x
W
r2
R21 y
Q2
r1 TN 1
B
R
R21 x
R41 x
τ1
O1
θ 1 Q1
R41 y
P2
θ2
R21x
B R21 y
连杆的受力
*W的力臂 恒为A。
asinθ3 + bcosθ3 = c (3)
2013-11-17
13
式中,
a=
b=
c=
式(3)的解为
θ3 = 2 arctan a ±
a2 + b2 − c2 b+c
(4)
* 式中的正负号由机构的安装模式确定.
2013-11-17
14
P sin θ 2 = H + C sin θ3 − R sin θ1 = M P cosθ 2 = I + C cosθ3 − R cosθ1 = N
2013-11-17
6
题目. 偏置复合平衡抽油机的分析与综合
2013-11-17
7
DC
o2 A
P
Φ
K H
B
R o1
I
游梁式抽油机
B1
异相型游梁式抽油机
R---曲柄 P---连杆 C---游梁后臂 A---游梁前臂 201I3---1-1--两17 机架间的水平距离 H----两机架间的垂直距离
S SE
18
(4) 受力分析
D
θ3
τ3
2
Q3
Q2
θ2 4
1
B
O2 3
τ1
θ Q1 1
O1
抽油机承受的外力
Q1, Q2 , Q3的向径分别为 r1, r2 , r3.
τ1 ,τ 3为平衡相位角.
2013-11-17
W 为悬点载荷.
W
19
R 32 x
∗ 待求参数为 : TN , R41 x , R41 y , R21 x , R21 y , Q3
绘出整体的机械系统的传动示意图。
2013-11-17电机————中间机构——抽油杆
10
2)抽油机连杆机构的尺度综合
(1)给定条件
确定机构几何参数时可参考以下建议: (行程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①游梁摆角通常取
ψ = 450 → 570
(行 程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②前后游梁长度比值通常取
D2 A / C = 1 → 1.75
3)抽油机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位置分析
G GGG P = K +C−R
(1)

P sinθ2 = H + C sinθ3 − R sinθ1 = M
C
θ3
o2
P
A
y θ2 K
Φ H
P cosθ2 = I + C cosθ3 − R cosθ1 = N
(2)
R θ1
o1
I
x SE S
平方后相加可整理得
抽油机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2013-11-17
3
三. 课程设计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
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其内容包括: (1)设计题目(含设计条件和要求); (2)机构传动系统方案的确定(绘出机构
传动方案简图电机————抽油杆); (3)主体机构尺度综合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2013-11-17
4
(4)运动分析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5)动力分析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6)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 (7)主要参考文献; (8)附件(计算程序等).
+
P)2
P θ
γ
D1
B2
K
R
γ
=

2
− Φ −θ3
o1
I
B1
θ3
A
o2
Φ
H
S
SE
抽油机连杆机构的两个极限位置
2013-11-17
16
P sin θ 2 = H + C sin θ 3 − R sin θ 1 = M P cos θ 2 = I + C cos θ 3 − R cos θ 1 = N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2013-11-17
1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
1、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受到确定运动方 案的初步训练。
2、要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设 计。通过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技术资 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计 算机的能力。
2013-11-17
2
二.课程设计题目
2013-11-17
22
机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安排
班级 机械11001班 机械11002班 机械11003班 机械11004班 机械11005班 机械11006班
指导老师
联系电话
汪建华、魏巍
13886638091(汪)、 13797284671(魏)
冯进、张先勇
13972397709(冯)、 13797418101(张)
M
B1
O1
B2
θ P+R
P−R
D1
K
D2
ψC
注意: 1)为后偏置;
O2
2)需检验计算结果是否 满足限制条件.
2013-11-17
24
袁新梅
13707212054
陈义厚、郭登明
13508619971(陈)、 13807210014(郭)
王鹏、王利成
13687168440(王鹏) 、 13872282169(王)
周传喜
13207277186
机20械13-1111-0107 7班
周传喜
23
(1) 尺度综合方法之一
先假定一个C(C/)值, 然后按给定行程速比系 数设计铰链四杆机构的 方法对该机构进行综合, 求得其余各杆的长度 R/,P/,K/,再将各杆长度 同时放大K/K/倍即可.
ψ = S ⋅ 180 Aπ
A / C = 1 → 1.75
M
S
IC
β1 β2 ψ
o2
β3
A
P D1
Φ
R / C = 0.45 → 0.5 B2 θ K H
P 计算出 β1 β2
R
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