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接触选编
语言接触——精选推荐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接触研究摘要: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方言和标准语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长期共存并用必然会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尽管方言口音普通话和方言自身的变异分别是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系统的演变结果,但语言接触是两个系统演变的外在诱因之一。
本文通过研究不纯的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探讨了语言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和语言变化的规律,主要介绍了语言接触的类型、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以及接触中的相互变异。
关键词:语言接触普通话方言变异语音一、语言接触的主要类型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人类的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总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接触,收的别的语言的影响,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和自然法则。
纵观语言接触的定义,多数是围绕不同民族语言和地域方言展开的,因此对语言接触的研究也分为两大阵营:方言接触和不同系属语言接触。
近二十年来,语言接触成为汉语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民族语言学的关注对象。
所谓的语言接触主要涉及三种类型:1.外语和本族语,比如英语和汉语的接触;2.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接触,或者方言和方言的接触;3.口语跟书面语的接触,比如历史上文言和当时口语的接触。
其中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和地域方言之间接触的广泛性是其他语言或方言间的接触所无法比拟的。
二、方言与标志语接触的相互变异模式如果说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那这种局面的维持也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统一而被打破。
随着交流的频繁和商贸往来的增多,人们为了确保不同地区的顺利交际,迫切地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进行沟通,这就是标准语。
标准语的出现是政治经济集中的结果,因此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语言问题,而是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相伴随。
方言和标准语的接触是语言接触的一个特例,在语言接触中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和接受语(recipient language),两者存在一种转换关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几种语言同时使用就会发生借用、代用、夹用、混用、交叉、错位、嫁接,乃至于产生两种语言要素交融的新型变体。
语言接触1——精选推荐

接触会影响至少一种语言,并带来语音、句法、语意或等等社会语言学形式的在词的借用过程中还可能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一出一进之间,音、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
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成为[paii],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变成“店铺”的意义。
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汉语后来又把这个词从蒙古语中借回来,叫做叫做“板生”,简称“板”,现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地名如“麻花板”“库库板”等之中的“板”,就是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
蒙古语后再借回来的一个词。
词语的这种往返借用的现象,词语的这种往返借用的现象,词语的这种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典型、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
例如汉语借自俄语的“喀秋莎”中的“莎”,是俄语катюша的ша的对音,“ш”的音值是[∫],汉语中没有这个音,于是就用相近的[s]去代替。
汉语的“茶”“菽”两个词自从借入俄语以后,到现在已变成чай,соя,它们不但在语音上有了俄罗斯风味,它们不但在语音上有了俄罗斯风味,语法上也归人一定的性,语法上也归人一定的性,语法上也归人一定的性,并且像别的名词一样有并且像别的名词一样有格的变化。
格的变化。
但是,但是,但是,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它们的语音、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借入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借入语言的系统而出现音位、音节构造、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
语言的融合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变化和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接触对语言发展的影响,并探讨语言变化的类型和机制。
二、语言接触的定义与类型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这种影响可能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社群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同一社群内部的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
语言接触的类型包括借词、语言融合、语际影响等。
三、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的影响1. 借词:借词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
当一个语言的词汇无法满足交流需要时,人们会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
这些借词可能会改变原有语言的词汇系统,增加新词汇或改变原有词汇的含义。
2. 语言融合:当两种或多种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时,会产生新的语言变体。
这种融合可能导致原有语言的语法、发音、词汇等方面的变化。
3. 语际影响: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还会导致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使语言的某些特征逐渐消失或产生新的特征。
四、语言变化的类型与机制1. 词汇变化:词汇是语言中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旧的词汇逐渐消失或改变意义。
2. 语法变化: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包括句法、词法等方面。
语法变化可能涉及句子结构、词序、时态等方面的调整。
3. 发音变化:发音是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
由于地域、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音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不同方言或语族的出现。
4. 语言联盟与演进:在多种语言接触的环境下,一些语言可能通过联盟、融合等方式逐渐演变为新的语言。
这种演进过程可能导致原有语言的消失或新语言的产生。
五、实例分析以中国为例,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存在着多种方言。
这些方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融导致了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普通话的推广使得一些方言词汇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同时普通话的某些特征也影响了方言的发展。
《2024年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范文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以无锡方言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语言接触现象日益普遍。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接触尤为突出。
本文以无锡方言为例,探讨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层面的相互影响和接触,旨在深入理解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和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无锡方言概述无锡方言属于吴语系,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词汇系统。
其语音系统丰富而复杂,声母、韵母、声调等均有其独特性。
此外,无锡话中的连读变调、儿化音等语音现象也十分突出。
三、普通话对无锡方言的语音影响1. 声母和韵母的变化: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无锡方言中的部分声母和韵母受到普通话影响,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一些年轻的无锡人在发音时,某些音节的声母或韵母会不自觉地向普通话靠拢。
2. 语调的调整:无锡方言原本的语调系统较为复杂,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无锡人在日常交流中会不自觉地采用普通话的语调模式,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与外地人交流时。
四、无锡方言对普通话的语音影响1. 保留特色词汇和发音:尽管在普通话的推广下,无锡话中的一些特色词汇和发音方式仍然得以保留。
这些词汇和发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和语音系统。
2. 促进语言多样性:无锡方言的保留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视角。
五、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接触机制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接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无锡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达程度较高,普通话的推广相对较快,但也保留了较多的方言成分。
这种共存的状态为语音接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共时层面,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会不自觉地受到对方语言的影响,从而产生语音上的变化。
在历时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或扩大。
六、结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接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概念、原因、影响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语言接触的概念与原因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群体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语言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借词、语法融合、语音变化等方面。
语言接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接触成为了一种必然。
其次,移民、贸易、文化交流等也是导致语言接触的重要原因。
此外,政治因素、宗教因素等也会对语言接触产生影响。
三、语言变化的概念与原因语言变化是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表现为词汇的增减、语法的演变、语音的变异等方面。
语言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发展的变化会导致语言的变化。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不断涌现。
其次,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使得语言在保留原有特性的同时,吸收其他语言的元素。
此外,语言使用者自身的习惯和用法也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
四、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关系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会导致语言的借词、语法融合等现象,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
另一方面,语言的变化也会影响语言接触的过程和结果。
语言的演变会使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和灵活,从而更容易吸收其他语言的元素。
五、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
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语,许多非英语国家的语言中都借用了大量的英语词汇。
此外,文化交流也导致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 (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旳词。如汉语中旳 “葡萄、佛、沙发”等。
▪ (2)音译加注词:如: ▪ Sardine——沙丁(鱼) ▪ Car——卡(车) ▪ Bar——酒(吧) ▪ (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旳一种特殊形式,如:
2。增长新旳音位组合方式
▪ 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旳音位结合规 则。如哈尼语里原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 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 彝语里原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 语旳影响新增长了这种组合方式。
语法借用
▪ 语言旳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旳语 言旳影响。但假如语言接触程度较深,某些语言 旳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旳现象。
▪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 得服从本族语言旳构造规则。
二、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
▪ 语音和语法旳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一样可能存 在。如我国旳某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 和复元音,有旳还变化了句法构造旳顺序。
▪ 语音借用:语音旳借用体现为增长新旳音位和增长新旳音位组 合方式。 1.增长新旳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 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
▪ 有些新词,尤其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发明时使用旳是汉语 古典文件中已经有旳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旳 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旳例证。如
▪ “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 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旳 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
扩音器
▪ 英 bank
版克
银行
▪ 英 cement 士敏土,水门汀 水泥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沟通、表达、思考的桥梁。
语言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人们文化交流的结果。
其中,语言接触对语言变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与形式语言接触指的是不同语言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互动。
这种互动往往发生在社会文化、民族族群交流密切的区域。
首先,全球化的推动让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形成了跨文化的交流局面,产生了大规模的语言接触。
同时,跨国婚姻、商业交流等也让语言接触得以发展。
此外,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各种语言间的互动与交流。
语言接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借贷词的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的兴起、语言融合现象等。
在各种形式的语言接触中,语言的互相借鉴、影响与融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语言变化的过程与原因语言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随着不同语言的交流与接触,外来语借词进入了原本的语种体系中。
这些外来词汇往往会反映出外部世界的文化和特点,对本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当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就会在长期的语言交流中形成和稳固。
这可以解释为方言、口语化的逐渐发展和传播,为书面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当一种新思想或概念在一个社会中广泛传播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述这一现象。
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普及,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和规范。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语言的形态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交流环境。
四、实例分析以我国南方某少数民族为例,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他们面临着多民族、多语种的语言环境。
由于与外界的交流增多,该地区居民开始接触并使用普通话等外来语言。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范文

《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篇一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探索一、引言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语言的传播、交流与接触在人类的日常交流、国际关系和文化的互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伴随这些接触和传播过程,语言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这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篇论文旨在探索语言接触现象及背后的驱动力,并讨论由此带来的语言变化,同时从全球视野探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关系,以此探讨语言与文化发展的互动机理。
二、语言接触的背景与现象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移民潮、文化交流等背景下愈发普遍。
语言接触的背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交往等。
其表现为直接的语言接触(如语言的借词和语音、语法等的互相影响)和间接的语言接触(如文化的传播与接收等)。
三、语言变化的动力与表现语言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动力源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语言接触的背景下,语言的变异和变化更为明显。
这些变化包括词汇的增加或减少、语法的改变、语音的变异等。
此外,新的沟通方式(如互联网)的出现也对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英语中,“pocket WiFi”成为日常用语中的常见词汇,这是由科技发展引起的语言变化的一个例子。
四、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的关联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由于语言的交流和传播,不同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等元素会互相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的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
这种相互作用是复杂的,也是持续的,不仅涉及单一的语言或民族群体,也涉及到跨文化的互动和全球化的进程。
五、案例分析:多语言现象及其影响多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和变化的典型表现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多语现象,如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 魏晋六朝以后,日语先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借去
– 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 跟外来词打交道:吃“汉堡”,喝“芬 达”,骑“摩托”,洗“桑拿”,打“保 龄”,弹“吉他”,看“ DVD”,泡“酒 吧” ,唱 “卡拉OK ”,练“瑜伽” ……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借词不同于意译词。 ? 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
–
他是个素食主义者 ——他吃素。
–
她嫁了一个不理想的丈夫 ——她嫁错了人。
–
等你约会我。
–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
–
“取消了他的约见”
–
“他并不排斥会导致裁军的谈判解决”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 “语言联盟”又叫“语言的区域分类”。是 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 相互有大量的借用,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 的结 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 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 语言的接触可以分为如下五种主要类型:
–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
的层次 – 洋泾浜和混合语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一、借词
– 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 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即一般说的 “音译词”。
–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有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 换两种情况。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 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 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 在语言替换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 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替换的结果是经济文化 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2、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 一出一进之间,音、义等方面都会有一些变化。
? 如:英语的 typhoon (台风),原是借字汉语 粤方言的“大风”,汉语又从英语里借回来作 “台风”。汉语的“百姓”借入蒙古语后成为
[pai,i]意思是“土房子”,后来变成“店铺”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借词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见证,是研究民族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材料。
借词在语言历史的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关于古代汉 语的语音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求助于借词 。
? 3、“五四”运动以来,通过翻译,汉语里增加了一些所谓“欧
化句式”。这是语言结构规则的 仿造。
– 如:他对我进行性骚扰——他调戏我。
– 语言联盟是交错居住、频繁战争、频繁的文 化交流和通婚关系等的结果。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 系统感染:定义见课本。和语言联盟区 别不大,只是程度不同。个人觉得没有 必要分开阐述。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一、语言替换
–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是在语言 接触过程中,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 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的现象。
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 ? 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虽然意译词所指
称的事物或概念是来自外语,但构成意译词的构词材 料和构词规则是本族语言的,和本族语言原有的词没 有任何区别,故不是外来词。 ? 如:汉语中来自英语的“马达”、“麦克风”,来自 俄语的“喀秋莎”、“布拉吉”等,就是借词;如果 它们分别译为“电动机”、“扩音器”、“火箭炮”、 “连衣裙”等,就不能算作借词。
? 汉语借词主要有 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 意译等等。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二、借词与社会 ? 1 、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
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输出 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单向的;如果文化 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 如张骞通西域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而汉代之 后佛教词汇的输入属于单向输入。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汉语中还有两种特殊的音译词可以算借词:
– 一种是半音译半意译。词的一部分是音译,一部分 是意译,如“剑桥”(英语Combridge),“新西 兰”(英语NewZealand )等。
– 一种是音译加注(半音译半意译)。采用音译和一 个表示类别意义的汉语语素构成。如“卡车”、 “啤酒”、“卡片”、“沙丁鱼”等。
“吴音”,后来又从中原地区借去“汉音”,汉语的 词大量涌入日语。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提倡向西方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或者赋予汉语借词以新的 意义,或者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构成新词,借以反映西 方的新事物、新概念。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学习 科学技术是在日本之后,日语的这些表达新事物、新 概念的词也适合汉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于是又成批 地从日语借回来。 ? 例如“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 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 象”“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 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 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 教”“学士”“硕士”“博士”“卫生”“封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意译词里还有一种叫 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 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 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
? 例如:“黑板”(英: blackboard ),“足 球”(英: football ),“牛津”(英: Oxford):“鸡尾(酒)”(英: cocktail ),“机关枪”(英: machinegun),铁路(英: railway )等。
– 语言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就是各族人民必须 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 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替换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 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 际工具;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 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