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赞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古诗词方面做得不够。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以此激发他们在课外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环节,他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美,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满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们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堂环节导航】授课课时一、理解诗歌(一)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注释: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2.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

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赏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

月光给幽暗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银色,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首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琴长啸),相映成趣。

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4.自测(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案: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2.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赏析:已经是深夜了,诗人难以入睡,忽然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设计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第三课时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授课时间
教学重点
理解赏析诗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2.重点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过程与方法:理解赏析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热爱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赏析《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背景解析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二、教学内容1. 诗词选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适合的古诗词进行诵读。

如《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所选古诗词。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朗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词解析:对每首诗词的作者、背景、意境等进行简要介绍。

3. 朗读训练: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展示环节: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组成员评价。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所学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朗读水平、讨论表现等。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 期末考试评价:设置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测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表演能力。

2. 开展古诗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扩大阅读面,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6.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6.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4.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堂环节导航】授课课时一、泊秦淮1.朗读古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理解诗歌:(1)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2)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3.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4.自测:(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明确:“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明确: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二、贾生1.朗读古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理解诗歌:(1)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四首诗。

2.把握诗作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四首诗,积累古诗名句。

2.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1.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文多指陈或讽喻时政之作。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笔调多清俊生动。

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代表作有《清明》《赤壁》《过华清宫》《江南春》《题乌江亭》等。

2.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二、朗读指导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全诗翻译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笼罩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上。

入夜时,我将小舟停靠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的地方。

金陵城里的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他,可惜皇帝不关心民生却只关心鬼神。

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贾生》是一首托古讽今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人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皇帝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一心求仙访道而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简析《泊秦淮》一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

“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凄清的景象。

2.《贾生》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示例:“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

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泊秦淮》这首诗即景感怀。

诗人目睹当时的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认为其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因而生出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朦胧、清冷;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

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2.《贾生》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二字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不是为了征询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探究“鬼神”的问题!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极具抑扬吞吐之妙。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也是在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五、课堂小结古诗中常有托古讽今、感慨国家兴亡的主题。

像《泊秦淮》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阅读时要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而对于《贾生》这首诗,则应注意欣赏它先扬后抑、议论精警的特点。

第二课时一、作者介绍1.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他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代表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等。

2.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代表作有《约客》《数日》等。

二、朗读指导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全诗翻译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了,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刚翻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又将你阻拦。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鸣。

时间已过午夜,可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闲着无聊,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四、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时候。

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

宋孝宗登基后,更被外放做官。

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2.《约客》这首诗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梅雨淋淋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闲逸、散淡、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简单赏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第一、二句。

答案示例: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看似平常,却极富深意。

“莫言”二字既是自诫也是诫人,表达了对那种认定下岭容易的普遍心理的否定。

“下岭便无难”正是从艰难攀登的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中得到心理上的对比的结果。

“赚得行人错喜欢”中一个“赚”字富于幽默风趣的意味,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2.《约客》第四句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久等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无奈、焦灼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三)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的前两句为议论,后两句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全诗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

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的失落神态。

“放”“拦”等动词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人的动作与思想,使“万山”活了起来。

2.《约客》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季节时令,描绘了一幅江南夏雨图,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击又将灯花震落了。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因约客未至而产生的怅惘之情,可谓形神兼备,生活气息浓郁,又毫无雕琢之气。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都十分有趣。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哲理,意趣横生,同学们要仔细体会它的这些特点。

课下还可以多找一些哲理诗来品读,比如王安石《登飞来峰》、朱熹《观书有感》、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约客》这首小诗构思精巧、描写细腻,诗中的环境、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读此诗,我们也可以约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