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及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个古诗词,分别是《春晓》、《夜书所见》、《竹石》、《石灰吟》、《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和《己亥杂诗》。

这些诗词类型各异,有写景、咏物、抒情等,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辨别诗词的类型,理解诗词大意。

但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仍需提高,对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不足。

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领略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七个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手法等方面的深入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词的类型、特点和表达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七个古诗词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原文、译文和图片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词鉴赏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学习。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七个古诗词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词语解释
课件PPT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 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 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 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也指吹口哨。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档案
课件PPT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 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 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 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 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至 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档案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 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家。
课件PPT
词语解释
(1)久不归:即将结束。 (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 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4)才思:才华和能力。 (5)惟解:只知道。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课件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竹里馆
王维
课件PPT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 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 字摩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课课练)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课课练)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积累运用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1) ,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 。

, 。

(岑参《逢入京使》)二、阅读理解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风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①李益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1)从《春夜洛城闻笛》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 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 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 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 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 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泊秦淮》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句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 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嘲讽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句子 是: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
C.第三句“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 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D.第四句说明了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的原因,他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 只是为了“问鬼神”,令人扼腕叹息。但也侧面烘托出贾谊学富五车、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 表现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
诗词总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泊 秦 淮杜

作者简介 杜牧
杜牧(803—852),字___牧__之___,号 __樊__川__居__士__。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__唐__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_“__小__李__杜__”__。 代表作品有_《__泊__秦__淮__》__《__阿__房__宫__赋__》__等。
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
晚在秦淮河岸停船,靠近一家酒馆。歌女不懂
什么叫亡国之恨,在秦淮河对岸,还唱着《玉
树后庭花》。
重点赏析
诗歌首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运用了 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既笼“寒水”有笼“沙”, 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 气氛。第二句叙事,交代“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是夜泊秦 淮所见,并照应诗题。“夜”点明了时间,“秦淮”指明了地 点,“近”酒家为下文商女吟唱《玉树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 之感。表面上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看似是 在斥责“商女”,实际上是在斥责那些欣赏者——封建贵族、 官僚、豪绅。“隔江”二字,承“亡国恨”的故事儿俩,指当 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 依然沉湎声色。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将矛头直指当朝的统治者, 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赏析: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部编本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八首)

部编本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八首)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 维,字摩诘。
词语解释
①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 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参考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 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 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 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 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 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 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 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 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 作此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诗歌赏析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 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 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 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 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 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 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 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档案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 阳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三十岁举进士 ,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 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 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 舍人等职,大历(766~779)年间官 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档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 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 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 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 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参考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 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 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 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 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 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 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 古佳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 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 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 一体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 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请求,烦劳。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泪流纵横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句解】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 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 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 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春夜洛城闻笛 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 妙处?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 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 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 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全诗表达了 作者游子思乡之苦。故园情, 本诗抒 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 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 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 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 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 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 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 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逢入京使》等。
诗句解读
回京城长安
逢入京使 的使者。
指长安和自己在
岑参
长安的家园。
路途遥远的样子。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 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 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 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 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 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 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 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 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 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
R·七年级下册
览诗 词 课 题 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竹里馆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 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等。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 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 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 能。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唐宋八大家之首。作 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 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 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 生活情趣。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 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 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 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 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句解读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这里指“幽篁”。
竹里馆
王维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
独 坐 幽 篁 里,
的声音,类似于打 口哨。
弹 琴 复 长 啸。
与“独坐”相应,意思
深 林 人 不 知, 是说,独坐幽篁,无人
明 月 来 相 照。 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来相映照。
【句解】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 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 晓,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 伴。
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 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 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 含着渴望功名之情。
重点赏析
本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 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 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 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 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 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 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悄悄地飘来声音。
李白
故乡,家乡。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即洛阳。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指《折杨柳》,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汉代乐府曲名。
内容多叙离别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之情。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 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 一个角落。(画面中有诗歌呈现的内容且想象、合理丰 富,语言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