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春节风俗

合集下载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泸州的特有文化传统,包括习俗、风俗、传统技艺、音乐舞蹈、口头文学、宗教信仰、传统医药等。

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其中代表性的有:泸州传统服饰——灯笼米酒服饰、青花袈裟、仿古绣花腰带、龙钗、绣花布袍等;手工艺类——编织、雕塑、刺绣等;结社习俗——竹林会、文苑会、翰林会、玉英会等;传统节日——灯会、九月九节、油菜花会等;口头文学——泸渝舞动口语、宋元叙事诗、楚词歌曲等;传统音乐——渝色山歌、古筝曲等;宗教信仰——孔子祠、观音菩萨庙、大佛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泸州人的民族特色,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 1 -。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时候,四川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其中节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且四川的春节习俗与众不同。

春节的过法在四川省又被称为“过年”。

在迎接新年之前,四川
人会安排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主要方式包括扫房子、烧鞭炮、挂灯笼、放鞭炮、迎财神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四川过年的传统习俗。

首先是扫房子,这是四川过年的一个主要习俗,四川人把扫房子的活动叫做“掸尘”,一般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里的成年人会把
家里打扫干净,以洗涤旧年的污垢,并且驱除邪恶祛灾,吉祥如意过好新年;
其次是烧鞭炮,这是四川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它可以让大家喜气洋洋,充满喜庆的气氛,也可以唤来新年的吉祥、喜庆和幸运;
接下来是挂灯笼,这是四川人一年中很重要的习俗,中国人古老的礼教规定了三挂和七挂,三挂是指在三个门楣上分别挂着三盏灯笼,而七挂是在七个柱子上挂着七盏灯笼;
另外,四川人还有迎财神的习俗,这是一项仪式,在迎接新春之前,祈求财神的接踵而来,祝福大家财源滚滚,四通八达,福如东海,年年有余;
此外,四川还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历史上,四川人民常常会在春节期间进行先祖祭祀,以礼拜已故祖先,感谢他们的教导,给予子孙
后代们长久的祝福;
还有,四川过年也会有大家团圆的习俗,大家会围坐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唱歌等,大家都会穿上最新的衣服,穿最漂亮的衣服,发出洋溢着正能量的笑声,感受着新年的喜悦。

因此,四川的春节习俗就有这么多,它们都在祝福大家新春快乐,迎接新年的到来,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财神到家,田园般的安宁与幸福。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
湖南过春节的风俗如下:
1.踩塘节:在湖南省湘西地区,有一种叫做“踩塘节”的习俗。

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会到河塘边跳水、游泳,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开始。

2.舞龙舞狮:在湖南的一些地方,如长沙、湘潭等,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表演舞龙舞狮,以驱邪避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吃年糕:湖南人过年一定会吃年糕,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寓意新的一年事业、生活步步高升。

4.贴春联:湖南人过年会贴春联,门上、墙上贴满对联,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

有的还会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增添喜庆气氛。

5.走亲访友:春节期间,湖南人会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团聚共度佳节,增进亲情友情。

6.烟花爆竹:在一些地方,人们在除夕夜会放烟花爆竹,以驱逐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是湖南过春节的一些主要风俗,展现了湖南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泸州的几大民俗节日

泸州的几大民俗节日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

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

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

云峰庙会纳溪云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称,册上有云峰禅院及中云峰、老云峰、宝寺等庙宇,统称云峰寺。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沿长江下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来朝山进香,人群从江边直排到云峰寺,逶迤近十里,场面十分壮观。

历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宝和诗词。

云峰庙会1949年后停办,1982年后恢复,1984年后每年庙会进山人数有2-3万人之多。

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

多数人要备香烛、烧袱纸和金银钱、供水饭,敬亡魂。

行会、宗祠和宗教、慈病况机构团体,要举办"盂兰会"超度无亲无属的孤魂。

至晚,古蔺小孩则用竹竿穿大木柑,柑体遍插燃香签,持杆嘻笔逐戏,称"耍香宝"。

乡镇人则将木柑雕空,内塞燃烧纸钱于地上滚玩。

解放后自行消失。

1979年后,旧习复生,是时民间渐有为已故亲人烧袱纸习俗。

踩山节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

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

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

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

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

1986年,叙永合乐乡宝瓦山踩山参加者上万人。

赶场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

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

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1、踩山节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

据史书记载,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踩山节这天,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十分耀眼,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

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姿势丰富多样。

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

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

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又兼有商贸、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

2、泸州雨坛彩龙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

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

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鉴于此,“雨坛彩龙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整个表演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据考证,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四川的过年风俗

四川的过年风俗

节庆习俗
一、年夜饭
1、放鞭炮:客家人一般会放鞭炮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

2、吃年夜饭:家家户户晚上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起交流新的一年的祝福,共同欢庆新的一年的到来。

3、守岁:家家户户除夕夜连夜守岁,防止坏人发生祸事。

二、拜年
1、拜年送礼:两个家庭通常会拜年,大人之间会送礼贺岁,小孩子会得到一些礼物。

2、磕头:磕头也是拜年的传统表达,一般是孩子磕头表达对大人的敬意。

3、拜年对联:两家交换对联也是拜年习俗,象征着双方拜祝福,祝福有福。

三、过年活动
1、贴春联:客家人会在门口、墙上贴上春联,祝福新的一年发财,团团圆圆。

2、赏灯:在新年里,客家人也会摆放各种灯,灯火明亮温馨,祝福大家新的一年都幸福安康。

3、猜灯谜:猜灯谜是过年也是一种习俗,一般就是通过灯谜来增加过年的乐趣和活动趣味。

四川的春节习俗

四川的春节习俗

四川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四川作为中国大陆的一个省份,也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欢庆新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的春节习俗吧!一、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活动之一,四川也不例外。

人们将红纸剪成长方形,然后在其上题写吉祥的对联,如“年年有余”、“出入平安”等寓意,精心装饰。

四川的贴春联有着独特的风格,常常加入巧妙的川剧脸谱或四川方言,使春联更具有地方特色。

二、放鞭炮放鞭炮也是中国春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四川人也非常喜爱这项活动。

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燃鞭炮,烟花爆竹的声响在夜空中回响,象征驱邪避祸,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川人的鞭炮多为“拜年炮”,用于向亲朋好友拜年时使用,其声音洪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三、舞龙舞狮春节期间,在四川的大街小巷,人们还能看到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通过狮头、龙身和众多舞者的协同配合,展示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四川,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热烈参与。

四、吃年夜饭在四川的春节习俗中,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这一时刻,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四川的年夜饭以川菜为主,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如麻辣火锅、宫保鸡丁等美食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

吃年夜饭的同时,家人们还会互道祝福,共同期盼来年的幸福和顺利。

五、舞腰鼓舞腰鼓是四川地区民间流传的一项独特的习俗活动,在春节期间格外受欢迎。

人们手持鼓棒,穿着五彩缤纷的传统服饰,随着鼓点的节奏,舞动着身体,展示着四川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舞腰鼓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寓意着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家庭幸福等美好寓意。

六、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也是四川人民最真诚的祝福方式。

人们会穿上新衣,扎起整齐的发髻,拜访亲友,互道新年祝福。

四川的拜年方式独具特色,经常伴随着川剧脸谱的表演,给予拜年仪式更多的喜庆氛围。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过年的风俗

四川过年的风俗每年春节都是四川人民最期待的节日,四川各地的过年风俗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四川过年风俗,以供参考。

一、“爬山”“爬山”是指农历新年除夕的民间习俗,也就是在新年的一个夜晚,人们走到山上,烧火烤肉,祭祀于丘山,以示对古往神明的敬礼,期望神明保佑年年平安、万事如意,以及丰收等。

在四川,像犍为繁峙等地有着浓郁的“爬山”历史文化,每年春节都有很多人前往山上参加这一活动。

二、“鞭炮斋”“鞭炮斋”是指农历正月初一除夕,要发放礼品斋饼,破土豪噪,招财进宝,也就是大家在除夕到年初一期间热闹热烈,全家上山下乡,以讨平安福,融洽和谐的一种民间习俗。

四川省地大物博,传说中的“十八洞天”、“四川夜话”,以及众多神秘的文化现象,都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鞭炮斋”习俗。

三、“迎春联”“迎春联”是一种古老的书法传统,它是一种以春节为主题,由新春期望与祝愿的艺术表达形式,以文字和图案结合,传达高雅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古而有新的艺术形式。

四川的春节民俗中,迎春联也是非常流行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书法。

四、“饺子”“饺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它是指用面粉和其他食材做成的一种食物,是春节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它是春节民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四川这么多种风味小吃当中,“饺子”和“火锅”也是居多。

饺子有数不清的品种,由于四川人喜欢吃温热辛辣口味的食物,在饺子里加入麻辣椒片,成为最常见的一种饺子口味。

五、“打麻将”“打麻将”是一种传统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游戏文化,因为它不仅可以调节精神,还能增强人际关系,对主动发起陪伴的人也有实际的好处。

而在四川,更是春节过年的必备活动之一,有许多家庭甚至是老少同乐,一起来打牌儿,岂有不美哉!总之,以上就是四川过年的风俗,无论是“爬山”、“鞭炮斋”、“迎春联”、“饺子”还是“打麻将”,都是四川民间过年习俗中最典型的几种。

让我们一起在欢乐的春节里庆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春节风俗篇一: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初旭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

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

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

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

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

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

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

“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

“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

“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

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

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

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

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

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

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

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

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泸州山歌川南泸州,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

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

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

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

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繁重的劳役,压得民工们喘不过气来,整个工地死气沉沉的,下面的监工向秦始皇启奏,秦始皇就号召民工自编山歌来唱,以解忧闷,那些民工就编一些浑山歌来唱,一唱就遭到当地女人的咒骂,秦始皇听后,就大开金口:就以我秦家来唱,看谁人敢骂,所以山歌也叫“情歌”。

打开窗户,或一条小溪缓缓流去,或是一片红枫如火如荼;或山岚,或花香;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无处不是一片田园风光。

深山老林里,幽谷小河边,万籁俱寂,只听山歌袅袅,那是山里人的爱情在悄悄地抽穗扬花。

泸州人追求时尚,也不拒绝传统。

男女相互倾慕,也常常不便启齿。

但他们不喜欢媒婆从中摇唇鼓舌,搬弄是非。

于是,便用山歌搭起了青年男女恋爱的桥梁,二人把满腔的情与爱倾泻在声声的山歌中,难怪男人唱:高山种荞不用灰,情哥探花不用媒,不要猪羊不要酒,唱首山歌迎妹回。

男人唱了,女人也唱:千两金来万两银,难买情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抵不着情哥山歌情。

泸州山歌,优美动听,感情朴实,千百年来,一直为泸州人所爱所唱。

在新的时代,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必将产生泸州人新的爱情传奇故事,你听,你听,纳溪那曲悠扬的《撵野猫》正在西部的天空萦绕??福宝唢呐山歌是山里人表达爱情的方式。

那么,唢呐则是山里人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

唢呐有七孔,人也有七窍,实际上唢呐就是人的浓缩,人的另一种心声。

合江福宝是典型的山地:高高的峰巅,低低的峡谷,峰连峰,谷衔谷,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山气派。

在野山上盘旋,在峡谷间行走,人如蚁蝼,不管你怎样地奔突和呐喊,撞击出来的仅仅是空谷回音,山里人便选择了唢呐这种喷发感情的工具。

真正出名的唢呐要数合江的唢呐队伍。

福宝唢呐队正式形成约有10年的历史。

作为川南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自成一体。

它在制作上十分考究,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分头堂、中堂、小唢呐、叽叽唢呐(超小唢呐)四个大类,其中小唢呐是表演中最常用的。

每个唢呐队要有竹节鼓邦(盒鼓)、堂锣、钵、马锣等乐器伴奏。

演奏时以竹节鼓手为指挥,唢呐和伴奏乐器全根据鼓点的轻重缓急演奏。

福宝唢呐最令人叹绝的是“隐形法”吹奏技巧。

吹奏者先用鼻吸气,然后从口中吹出,使唢呐音韵绵延不断,表现山野风光的高远辽阔,表现动物情态的活泼机警,表现人物情绪的热烈欢快、凄婉缠绵,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把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婚丧嫁娶,锣鼓可以缺,香蜡可以缺,唯独唢呐不能缺。

少了,就像一个人掉了魂,一桩事没有了中心。

唢呐的吹奏很讲究:娶亲吹的是迎亲调;嫁女吹的是离娘调;死人吹的是将军令、道土令;过山有过山调;过河有过河调;善于想象的山里人就是这样:赋予不同场合不同的唢呐调子,不同的唢呐旋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福宝唢呐队已拥有近千吹奏者,遍及合江城乡。

平时三五人一队,为乡村农户婚嫁喜庆演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便迅速集合成上百人的队伍登台演出。

随着其曲目和演奏技巧的不断改进完善,福宝唢呐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被推上舞台,深受人们喜爱。

大山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新鲜,古铜色的唢呐也早已不再吹那些陈词老调,走进山里,一曲曲“春天的故事”格外悦耳动听。

(:泸州春节风俗)苗族踩山苗族的踩山,是苗族同胞情感交流,爱情张扬的盛大集会。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几天,是苗族的踩山节。

据古蔺旧县志记载:“苗族种类不一,有花苗、青苗、雅省苗之别,佃地耕种,就所佃地结草房而居,??每于正月初旬,椎牛角酒,约会高处,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

”考其来历,主要是宋、元时期,苗族先民早于汉族迁来川滇黔边境地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地广人稀,山阻水隔。

为了团聚,每年选定日子,使分散居住的苗族居民得以欢乐聚会,畅叙乡情。

到时,苗族聚居的各个村寨,议定一座适中的高山,如在叙永的合乐营,古蔺龙山的斯栗杠,箭竹乡徐家林的踩山包,石屏的扎山坝等地,立起花杆,开展集市贸易。

周围几十里内的苗汉人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赶来赴会。

老年人与亲朋互致问候,闲谈一年来生产生活情况;青年男女则三人一堆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载歌载舞。

节日气氛最浓的是“立花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一根饰有五色花纹的木杆,竖立于地,杆端飘动着一面红旗。

主持人手持红伞,开场道白,领唱苗歌。

人们围在花杆四周,聆听歌手唱《团结歌》和《踩山歌》,男男女女即兴而歌,彼唱此和。

最后,主持人唱《告别歌》,礼仪即告结束。

男青年随即吹起芦笙,翩翩起舞,边唱边跳;姑娘们身着精工刺绣的花色衣裙,手撑花伞,笑逐颜开,酬唱应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男女青年彼此情投意合,则追逐林中,调换腰带,互赠礼物,以为定情。

周围一带的汉族人民,也从数十里外赶来参加盛会,同享节日的欢乐。

农历二月初三到初五,七月初一到初五,苗族男女同样盛装赴会,不过不是爬上山,而是在县城、白沙、回龙场,观文、护家、马嘶、大村、石宝、麻城、摩尼等地赶苗场。

除了尽情欢聚歌舞外,还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到了日头偏西才尽兴而归。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踩山节已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男人女人喷发情感的露天广场。

川黔“哭嫁”在川黔接壤的古蔺、叙永、仁怀一带,在热热闹闹的婚礼上,至今还保留着姑娘“哭嫁”的传统习俗。

姑娘出嫁一般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少则一天一晚,多则五六天。

哭嫁还有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的形式有哭“十二月花”者,有哭“四季花开”,有把哭的内容用数字连缀起来哭的,也有想到哪里哭到哪里的。

哭的内容有长有短,押韵而且朗朗上口。

如哭叔叔的哭嫁歌“月亮出来明又明,照见叔叔进省城,北京城内请银匠,南京城内请匠人,两头匠人一齐拢,侄女首饰打得成,一打双龙来戏水,二打童子拜观音,三打状元金杯子,四打狮子拜麒麟??”等就是其中之一。

姑娘的朋友也提早几天成群结队来到她家,帮助缝衣、办米、卫生大扫除等工作。

并从中挑选出几个热情、活泼、能说会道的姑娘或妇人,称之为“跑演堂”或“跟腿”。

她们手拿一张长方形的小红纸,上书“请帖”二字,经常侍候在出嫁的姑娘身边,搞“侦察”工作或请客人。

她们在外巡视,一发现有客人到来,便将“情报”报告给出嫁的姑娘,姑娘便根据“情报”进行哭泣。

姑娘一开始哭,就由这群“跑堂”去将那人请来。

如果是女客,“跑堂”便到客人面前作鞠躬礼,客气地说:“伯娘(或什么的),你想得周到来看望你的侄女(或其他)一眼,现在她正哭你,请你去将她劝着声”,其他也跟着附和,推的推,拉的拉,将那人拽到姑娘面前,伴哭一场。

如果不哭,别人就会谴责你,说你不懂礼貌。

如果是男客,“跑堂”也如法炮制一番。

如果被请的人说:“算了,你们去将她劝着就是了!”那跑堂就说:“没那么简单,哭着谁,谁就要亲自去劝!”这样,双方一阵唇枪舌剑之后,被请到的人无法推托,只好道:“我拿点钱(或毛巾等),请你们将她劝着好吗?”于是做一个掏钱的动作,其实摸出的只是烟盒、火柴之类的破烂。

这样一番玩笑之后,被请到的人才摸出钱。

这些钱是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大部分人都准备了一把一分的纸币,这种钱看上去多,实际上不过三两面三刀块而已,这就是“眼泪钱”。

关于此种“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随买卖婚姻的产生而形成的。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哭嫁时至今日,也只是一种民间习俗,哭的内容也被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