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共24页
中国城市发展史和108个城市分级

湖南省永州市 湖南省怀化市 广东省韶关市 广东省珠海市
广东省佛山市 广东省江门市 广东省茂名市 广东省肇庆市 广东省惠州市 广东省梅州市 广东省阳江市 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中山市 广东省潮州市 广西桂林市 广西梧州市
甘肃省白银市 甘肃省天水市 宁夏银川市 宁夏石嘴山市
------------------------------------------------------------------万以下)
地级及以上城市: b
山西省晋城市 山西省朔州市 内蒙通辽市 黑龙江省黑河市
江苏省宿迁市 浙江省金华市 浙江省衢州市 浙江省舟山市
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省滁州市 安徽省宿州市 安徽省巢湖市
安徽省六安市 福建省莆田市 福建省三明市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赣州市 山东省聊城市 河南省三门峡市 河南省信阳市
湖北省咸宁市 湖南省张家界市 湖南省娄底市 广东省汕尾市
广东省河源市 广东省清远市 广东省揭阳市 广东省云浮市
5级:正厅级:一般地级市
6级:副厅级:省直管县级市
7级:正处级:一般县级市
山东省枣庄市 山东省烟台市 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省泰安市
山东省临沂市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省洛阳市 河南省平顶山市
河南省安阳市 河南省新乡市 河南省焦作市 湖北省黄石市
湖北省襄樊市 湖北省荆州市 湖南省株洲市 湖南省湘潭市
湖南省衡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汕头市 广东省湛江市
内蒙乌海市 内蒙赤峰市 辽宁省营口市 辽宁省盘锦市
辽宁省铁岭市 辽宁省朝阳市 辽宁省葫芦岛市 吉林省四平市
吉林省辽源市 吉林省通化市 吉林省白山市 吉林省松原市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國城市發展史
方法均有所改變。 本書由引論、中國城市演變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築史和中國城市廣場史 五部分組成。 引論概述了中國城市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及其歷史演變的地理、經濟、社 會、文化背景,突出了中國城市史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存在實體。並在前人研究的 基礎上,創建本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本書的中國城市演變史,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敍述了夏商周初始的城 市軍事防衞和政治功能及手工業、商業功能的發展;將秦代咸陽城作為一個里程 碑,對迄今 2500 年城市史演變進行研究,揭示了中國漫長古代社會以都城為政 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多級行政中心形成的發達的城鎮體系和特點;中國 近代城市納入西方化的變遷。 本書的城市居住史,從西周開始的“西城東郭”階段,到明清複合城市佈 局模式;從北方四合院到南方水巷城市空間結構,重點闡述了城市居住特色及其 積極影響。以及近 200 年來,中國城鄉居住方式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出現了新 類型。 本書的城市建築史,闡述從公元前 15 世紀到 19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 發展中始終保持了連續不斷和統一,從傳統村落建築崇尚自然美,到都城與宮殿 建築係古人象天設都哲學觀的體現。城鄉民居和園林建築,以天地和合為空間, 把禮樂和諧以文化符號體現於建築中,反映出建築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建 築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特色。並從中西建築文化特徵比較中全面認識自己的優 劣之處,面對 21 世紀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目標,提出中國當代建築設 計和城市設計的積極思考。 本書的中國城市廣場史,分原始廣場、傳統廣場和新型廣場三個階段,闡述 中國廣場的演變史。並對中西廣場文化的差別進行異同比較。評估了當代廣場建 設中存在着“追求最大” 、浪費和忽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眾多誤區。提出廣 場是人民的需要,應有民眾參與共同創造,具有大眾文化特色。 本書在體裁、內容和理論方法上,具有新鮮、注重實際的特點。今天的城 市與歷史上的城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城市必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實的基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

文化多样性:国际都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多 样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居民
创新驱动:国际都市注重科技创新,拥 有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城市治理:国际都市注重城市治理,注 重城市安全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划:国际都市注重城市规划,注 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国际合作:国际都市注重国际合作,积 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
规模庞大:中国 城市规模庞大,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强 大的经济实力和 影响力。
交通便利:中国 城市交通便利,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便 捷的交通网络和 设施。
文化多元:中国 城市文化多元, 如北京、上海、 广州等,具有丰 富的文化资源和 多样的文化氛围。
国际都市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际化程度:国际都市具有较高的国际化 程度,吸引了大量跨国企业和国际人才
城市化进程:城市 化进程加速,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融合:不同地 区、不同民族的文 化相互融合,形成 多元化的都市文化
科技发展:科技进步 ,互联网、新媒体等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 都市文化提供了新的 传播方式和载体
国际交流:国际交流 日益频繁,不同国家 的文化相互影响,丰 富了都市文化的内涵 和表现形式
智能交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 绿色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创新产业: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绿色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绿色生态城市的概念: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发展趋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 展望: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史(夏商西周) -2

• 《公羊传· 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
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 《论语·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 衽矣!” • 《左传· 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 章之美,谓之华。” • 罗泌《路史· 国名纪》:“《春秋》用夏变(于) 夷者夷之,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
(1)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2)据井田规划概念,将全城划分为面积相等之九分,按方位主 次.分别布置不同性质的分区。 (3)宫城是全城规划结构的重心.故位于城中央。以宫城之南北 中轴线.作为全盘规划结构的主轴线。此轴线南起王城之正南门, 经外朝.穿宫城。过市,直达王城正北门。 (4)宫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则据主轴线对称设 置在外朝之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的相对规 划位置和其组配关系。宫城与山外朝、祖、社所构成之宫前区, 结合而为王城的宫廷区。此区是全城的中心区,也是全盘规划结 构的主体。 (5)全城道路网及其他各区均环绕宫廷区,沿主轴线对称罗列。 以突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和主轴线之主导作用。 (6)宫城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路门外为朝,内为寝。九卿 九室在应门内路门外,九嫔九室在路门内,可见宫城内尚有内外 官治事处所。
也称“乡遂之制”、“都鄙之制”。“乡”是指国都及近郊地 区的居民组织,或称为“都”。“遂”是指“乡”以外农业地区的 居民组织,或称为“鄙”或“野”。 居住于“乡”的居民叫“国人”,是自由民。居住于“遂”的 居民叫“庶人”或“野人”,多为奴隶。贵族居住在城郭内。“君 子居国中,小人狎于野”(《孟子》)。 “小人”从事生产劳动,以供养居城的“君子”,而“君子”则 居城中统治“小人”。这便是按国野组织聚居的实质所在。我国城 市一开始就是以统治农村的姿态来显示其城邦的特性的。 “营国”的含义实质上是建置以城为中心的城邦,故“营国” 除建城外,尚须规划其所属的郊野地域,即所谓“体国经野”。城 是这一地域的主体,而郊野则为城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两者相互依 存,构成一个有国有野的城邦。因此,国野之制,当是“营国”的 一项基本规划体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导论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城市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逐渐增加,城市
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中心。
3
•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古代城市之 多、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
4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
2000多年中国城市建设的布局,即:突出 政治中心,强调中轴线以及前朝后市的规 划布局。城市中出现专门的交易中心—— 市。
38
• 3、建筑技术增强。高台宫殿较为普遍,如 赵国的邯郸城。
• 4、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文化发达。
39
第二章 秦汉的城市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 展的时期。空前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的建立,对中国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 而且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都获得高度发 展,城市建筑也有着重大的进步,使中国 城市文明屹立于世界城市文明的前列。
32
殷墟特点
• 城市的中心是商朝的王宫建筑群,这时的 宫殿已由单体建筑发展为主从组合的建筑 群。王宫分为三区,北区是王室居住区, 中区是宗庙和处理政务的区域,南区是祭 祀区。三区的宫殿建筑大体上分布在纵轴 线上,初步形成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 局方法。
• 殷墟未发现城墙。
33
34
周代的城市
周代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较前增加不少,但城市规模小。 2、形成严格的城邑等级制度。 3、城市建设有一定的规划性。
拜占庭
建设年代 583年 493年 1421-1533年 1267年 605年 1366年 前220年 800年 300年
中国城市发展史重点6.16

1.原始的居住形态(1)天然洞穴(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2.城市的产生(1)私有制的产生(2)“市”“市井”等固定的交换场所的形成(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3.殷商时代的城市商代:早期——偃师商城中期——郑州商城晚期——殷墟(安阳小屯)周代: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东周都城——洛邑(王城)4.默写《周礼·考工记》部分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5.《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2)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3)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史

城市商业分工
城市因为有了商业的动力与活力, 商业城市经济更快发展起来, 并以商业联系为纽带, 出现了一定的分工, 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 色。 到明清时 南京、 杭州、 苏州、 松江等发展成为纺织业及交易中心; 开封、 济南、 常州、 芜湖、 荆州、 南昌、 成都等成为粮食业中 心; 淮安、 济宁、 东昌、 临清、 德川、 直沽等成为南北商业及交易 中心; 微州、 池州、 湖州、 徐州等成为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 大同, 开原、 洮州、 河州、 大理等成为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 而福州、 泉州、 广州、 宁波等则成为沿海外贸港口,
发展历史脉络
初期发展阶段 社会 组织 形式 家国一体的宗 法分封制(夏 商周) 封建社会阶段 家国一体的宗 法君主专制 (秦汉至明清) 近现代时期 宗法君主专制 (晚清) 宗法军事独裁制 (民国)
物质 生存 方式
原始协作式农业 自然经济(夏商 周)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的地主经 济(秦汉至明清)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地主经济同工业商品经济 并存(近代)
社会 地理 环境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46
第二节 汉代的城市
•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兴盛时 期,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自西汉末 年的战乱始,直至隋唐,中国城市的发展 才达到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47
一、长安的发展
40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
41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 1、城市数量大约有800—900个左右,其中 规模较大的有250个左右。
• 2、随着国家的统一,及不断地开疆辟土, 在一些当时所谓的边疆地区如五岭、滇黔 、长城沿线都出现了城市的影子。
42
二 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之初,将全国分为36郡。郡 下设县,而县级政权都设在城市之中。建 立了以朝廷所在城市为中心,以郡县城市 为网络分布状的封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 城市体系。
51
• 汉代城市建有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有护城 河。城墙都修有城门,除了启闭式城门外 ,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 的吊桥,同时还出现了瓮城。
52
三、长安的城市规划
• 1、宫殿建筑比重较大。 • 2、城区开始按闾里制修建。城市以官府衙
署为中心,进行功能分区,如手工业区、 市场区、居住区等等。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61
62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