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指南录后序学案Word版含教学反思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

合集下载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指南录后序》精品教案(共三课时)(苏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人们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指南录后序》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也与学生的成长紧密相关。

如何在教学中既突出其文学性,又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等方面问题,是本篇文章将阐述的内容。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通过“生而知之,上愿明之,自助也”等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价值等相关问题;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读——“指南录后序”的文学性和艺术创作特点1.了解《指南录》的作者和历史背景;2.介绍《指南录后序》的文学性和艺术创作特点;3.借助正反演绎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智慧,启迪学生思考人生、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讲授——“生而知之,上愿明之,自助也”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1.了解“生而知之,上愿明之,自助也”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内涵;2.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揭示该哲学思想对人生、价值等方面问题的启示;3.展开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讨应如何运用这一哲学思想。

第三课时:拓展——《指南录后序》与未来1.通过学习本科目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未来,规划人生;2.探讨如何将《指南录后序》中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未来人生规划中;3.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体验式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教学方法:1.启发式讲授法:通过切入学生感兴趣的价值观、生活经验等课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主动探究、深度思考。

2.案例分析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生而知之,上愿明之,自助也”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从而对人生、价值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3.对话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指较灵活的师生间互动,通过对话,促使学生思考并探讨各种问题。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指南录后序+Word版含解析.doc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B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D .主辱,臣死有余僇【解析】 A 项,“陵”同“凌”;C 项,“见”同“现”;D 项,“僇”同“戮”。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76722026】A.⎩⎨⎧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将以有为.也 C.⎩⎨⎧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死而后已,亦义也.【解析】 A 项,介词,在。

B 项,动词,做;名词,作为。

C 项,介词,因为;介词,用。

D 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76722027】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②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⑤不复顾利害..⑥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⑦为巡船所物色..⑧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A.③④⑥⑧B.①②⑤⑦C.②④⑥⑧D.①③④⑥【解析】②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

④出没:时隐时现。

⑥曲直:是非。

⑧邂逅:不期而遇。

其余都不同。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北虽貌.敬B.道.海安、如皋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D.予分.当引决【解析】A、C、D三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B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导学号:76722028】(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3)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留取丹心照汗青(2)臣心一片磁针石(3)而死固付之度外矣阅读课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至“以至于永嘉”,完成6~9题。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指南录后序》学案一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指南录后序》学案一

高中语文第2专题《指南录后序》学案一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为……所”被动句式。

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自主学习】1、文化常识: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_______”或“_______”,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_______”或“_______”。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_______,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____________。

引言前言跋后序说明文议论文3、重点字音:德祐(yîu) 枢密使(shū) 缙绅(jìn)纾祸(shū) 觇北(chān) 翌日(yì)献谄(chǎn) 诟虏帅(gîu) 中兴(xīng)贵酋(qiú) 羁縻(jī)(mí) 二阃(kǔn) 愧怍(zuî) 自刭(jǐng)殆例(dài) 毗陵(pí) 巡徼(jiào) 檄文(xí) 余僇(lù) 渚洲(zhǔ)庶几(shù)(jī)号呼靡及(háo )(mǐ)二、阅读第一段:(1)解释加点词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指南录后序》教案(第3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指南录后序》教案(第3课时)

《指南录后序》教案第3课时学习内容:课文第六、七、八三段。

一、妙语珍藏: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蓠趣未穷。

宁可枝头抢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送走了那个可弃可恨的昏君,零丁洋未过,我就被远兵的罗网网住。

我回头看那无止境的路,从临安到岭南,这一路我的确奔过来的。

我的人生又何其相似。

当年,我心怀抗元大志,跨上战马,驰骋沙场。

我在奔向战场,也是在奔向我人生的另一处归鸿:大丈夫志在军营。

可是临安府,容得了一代糊涂君王,容得了一群窝囊庸臣,却容不了一颗誓死效忠的赤诚之心!所以,我深深明白,我只能永远奔跑,哪怕只杀一个元兵,收复一寸疆土。

荆棘算得了什么,刀光剑影又有何畏惧。

今夜,我却被困在暗牢,也许永远不能跨上我心爱的坐骑,去驰骋边疆,驰骋信念,驰骋人生了。

箫声吹得人哀怨,但哀怨从来不属于伟丈夫,士可杀不可辱。

铁骨铮铮的文天祥怎能跪着生!燕山月静静洒下,秋菊无声无息地盛开,塑一座圣洁的雕像。

奔跑让我遍体鳞伤,抛头洒血,奔跑又让我在心灵上完成了一次永恒的跨跃——意志,应该在残酷和无情中超强。

生命是一江春水,抒写了热情和奔放,教人在激情中意气风发;生命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坚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要求。

勇敢在人生路上奔跑,勇敢在心灵上跨跃二、学习第六、八段(一)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自读自译第六、八段。

1、注意下列重点字词语句:⑴重点字词:A、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D、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2、学生举疑问难。

3、翻译第六、八段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

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

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同情我的志向啊。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在我们的高中中学习语文,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

其中,我们必修的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文学著作。

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理解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更是对人生价值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体验。

今天,我们要来讲述的是《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选材背景《指南录后序》是元代袁枚(一八三〇~一七九々)所著,共计十八卷。

后序是作者在《指南录》撰成之后所作的补追,因此被称为《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本身是一部典型的笔记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风情,每一个地方都以独具特色的文字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人文地理资料。

二、导学目标本单元,我们要学习《指南录后序》中的内容和文化价值,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分析比较固有印象与实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特点。

三、导学过程1.预读指导我们首先从全文的结构进行预读。

看清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手法,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并注意在预读过程中提取字词、句子等相关信息。

2.阅读导练(1)结合自身所知,简要阐述此文可能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2)阅读第一段,回答:何以使得元人有义无返呢?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3)阅读第二段,回答:作者用“吐舌出怀,一泄有余”的写法表达什么情感?(4)阅读第三段,回答:为什么作者在第三段用四川人为例子进行举匾呢?(5)阅读整个文本,找出作者对各个地区的印象,以及他具体在哪些地区体现了这些印象?3.思辨探究(1)袁枚在《指南录后序》中说“各地风物之异,观之使我贪玩高妙之士,顿生矫情,轻资财,乐滋味之中,鼓舞上气。

”试分析此句话,作者为何称之为“君子所当有之习”,我们应当如何理解?(2)"人共贵矣,乃见畜击及他物之斗人也。

”这句话是袁枚在《指南录后序》中说的。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苏教版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苏教版

《指南录后序》教课方案【教材剖析】本教材属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军号,为你长鸣”的初版块“烈士的决断”中的内容。

《学科教课指导建议》对本课教课的“基本要求”和“教课目的”是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坚毅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常有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基本句式。

[根源]②读并研习文本,认识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领会他的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频频朗读,培育学生剖析、理解、归纳、鉴赏语段的能力。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朗读、商讨课文感觉文天祥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②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和崇高的精神。

【重点难点】、经过朗读、商讨课文感觉文天祥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修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和崇高的精神。

、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认识而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所以,本教课方案主要经过问题商讨的方式,来领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课方法】本课主要采纳朗读法、练习法与议论法。

用朗读法使学生整体理解,频频体悟作者的以死报国之志,用练习法使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用议论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

利用多媒体展现。

[根源:]新讲课教课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作业【课前准备】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预习教案让学生提早认识文天祥事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课课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现目标一、导入用春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受起一经,兵戈零落周围星。

河山破裂风飘絮,出身浮沉雨打萍。

惊恐滩头说惊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指南录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指南录后序》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指南录后序》最新同步教案《指南录后序》教案5目的要求一、接受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挺身而出、忍辱负重、九死一生的爱国思想和崇高感情。

二、学习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的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三、学习作者精练生动的语言;掌握古汉语的一些特点。

认知和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和理解“莫”“者”“所”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所……”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四、了解序言的写法。

要点难点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再读本文,以便更具体更深切地领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一点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了解时势是如何造就英雄的。

三、学习本文把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的写法。

四、学习有关疑难词语。

写作背景《〈指南录〉后序》有关史实述略黄庆发《〈指南录〉后序》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篇广为传诵的名文。

文中记述了作者出使元营、逃归永嘉这一段历经艰险的过程;并以充沛的感情,抒写了作者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授时,应补充介绍一些有关具体情况,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天祥的崇高精神。

现在按照课文的段落次序,补充介绍一些有关材料。

一、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文章开篇点明奉命使元的时间为“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二月实为正月的误记。

当时的形势怎样呢?从1234年(文天祥出生前两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出兵攻宋以来,兵连祸结,无复宁岁。

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强大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大片疆土,相继沦亡;众多文武官员,纷纷投降。

到了1275年(德佑元年),刚继位的赵显,年仅四岁,太皇太后(宋理宗后)谢道清主持朝政。

一方面,迫于形势,皇帝下哀痛诏自责,号召各地官员起兵“勤王”;另一方面,南宋王朝又准备妥协投降,以求苟安。

朝中大官僚又多属投降派,有的逃跑,有的迎降,有的暂作观望;真正主张抗战并有一定实力的,唯有刚从赣州起兵的文天祥和另一将领张世杰两人而已。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3第二专题《指南录》后序资料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必修3第二专题《指南录》后序资料

资料《指南录后序》的二十二个“死”南宋爱国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自述抒怀的形式,历数作者自己出使北营被扣及伺机脱逃九死一生的艰险历程。

文章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连串地集中运用“死”字句,气断声吞,扣人弦心,爱国之志,充满字里行间,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跃然纸上。

这里,为论述的方便,先将有关文字抄录并编号注明“死”字次序如下:呜呼!予之及于死(1)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2);骂逆贼当死(3);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4);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到死(5);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6);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8);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9);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1);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1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13);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14);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15);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16);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17);至通州,几以不纳死(18);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19)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20)生,昼夜事也,死(21) 而死(22)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凡“死”字共二十二处。

这些“死”字,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准确鲜明,又形象生动,可谓妙语纷呈,出神入化!从这段文字的结构来分析,“死”①为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死”②至“死”(19)共十八个“死”字的作用。

这十八个“死”字句,以并列排比形式出现,每句均以分号隔开。

“死”(20)至(22)三个“死”字归纳以上十八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死而死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其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录后序本课话题——爱国奉献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元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文天祥为纾国难,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在元营抗辞慷慨,欲以死报国,以身殉节。

后被元军无理扣押,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隐忍以行”;为回归南宋,他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全力投身新中国建设,60年来,他艰苦奋斗,屡克难关,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赤子情怀昭日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2.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吉鸿昌《无题》3.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拿破仑4.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别林斯基5.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何塞·马蒂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邂逅..( ) 纾.祸( ) 觇.北( )献谄.( ) 贵酋.( ) 羁縻..( )愧怍.( ) 殆.例( ) 巡徼.( )檄.文( ) 余僇.( ) 天高地迥.( )【答案】xièhòu shūchān chǎn qiújīmízuòdài jiào xílùjiǒ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3)层见错出( )(4)臣死有余僇( )【答案】 (1)“缙”通“搢”,插 (2)“陵”通“凌”,欺侮(3)“见”通“现”,出现 (4)“僇”通“戮”,罪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间⎩⎪⎪⎨⎪⎪⎧得间.奔真州(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扁鹊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靡⎩⎪⎨⎪⎧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固不如.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如.土石何( )(4)分⎩⎪⎨⎪⎧予分.当引决()五谷不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数⎩⎪⎨⎪⎧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范增数.目项王(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6)之⎩⎪⎨⎪⎧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 (7)以⎩⎪⎨⎪⎧以.资政殿学士行(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然而隐忍以.行(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挟匕首以.备不测( )几以.捕系死( ) 【答案】 (1)名词,机会/名词,中间/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动词,夹杂/动词,参与/量词/副词,悄悄地,暗中 (2)副词,无,不/动词,倒下/动词,退却 (3)动词,到……去,往/动词,像/动词,比得上/连词,表假设,如果/“如……何”为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4)名词,本分,职责/动词,辨别/动词,分配,分给/名词,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5)动词,列举罪状/副词,屡次/名词,命运 (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死” (7)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相当于“率领”/连词,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目的,以便/连词,因为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北虽貌.敬( ) (2)予分.当引决( ) (3)草.行露.宿( ) (4)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5)道中手.自抄录( ) (6)都督..诸路军马( ) (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8)道.海安( ) (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10)名.曰《指南录》( ) (11)即具以北虚实..告诉东西二阃( ) (12)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 (13)诡.踪迹(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2)名词作状语,按职分 (3)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在露天里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名词作状语,亲手 (6)名词作动词,统率 (7)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8)名词作动词,经过,取道 (9)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10)名词作动词,命名(11)形容词作名词,虚实情况(12)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3)形容词作动词,隐蔽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今义:不吝惜。

(3)不复顾利害..今义:利益和损害。

(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今义:(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5)以至..于永嘉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

(6)为巡船所物色..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7)几彷徨..死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8)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古义:今义:尸体。

【答案】(1)可以凭借。

(2)意气激昂。

(3)个人的安危。

(4)没有依靠。

(5)到达。

(6)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7)走投无路。

(8)留给自己的身体,赋予的生命。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死生,昼夜事也。

( )(2)予羁縻不得还。

( )(3)为巡船所物色。

( )(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5)质明,避哨竹林中。

(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7)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8)而幸生也何为?(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译文:【答案】(1)判断句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2)被动句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

(3)被动句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被动句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省略句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

(6)状语后置句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

(7)状语后置句不幸吕师孟在我出使前就挑拨陷害我,贾余庆在我出使后又讨好敌人。

(8)宾语前置句然而侥幸地活下来是为了什么呢?(9)状语后置句每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周旋。

千古忠臣——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府。

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昰,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主要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文山先生全集》等。

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但也有居后的。

通过记叙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指南录后序⎩⎪⎪⎨⎪⎪⎧⎭⎪⎪⎬⎪⎪⎫叙述种种磨难抒发无尽感慨(1~5)⎩⎪⎨⎪⎧出使缘由被扣原因忍辱意图脱险经历追忆脱险结集目的报国之志(6~8)⎩⎪⎨⎪⎧① 报效志向诗集名称②______【答案】 ①写作目的 ②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出使北营严峻形势的一项是(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②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④北邀当国者相见 ⑤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⑥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⑦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A .①②③⑥B .①②④⑤C .①③④⑦D .①②③④ 【解析】 ⑤属于文天祥对形势结果的推测,⑥不属于当时的严峻形势,⑦是出使的目的。

2.下列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主要叙述了文天祥在元军营中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

B .文天祥刚到元营,痛骂元军统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C .“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辞,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毕现纸上。

D .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

【解析】 B 项,“痛骂元军统帅”不是刚到元营时。

二、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问题。

3.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情形的一项是( )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②得间奔真州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解析】 ①作者尚未开始逃亡,②叙述找机会逃亡到真州。

都不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的情形。

【答案】 D4.下列对第5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九死一生的经历回顾。

B.文章扣住一个“死”字,从赴敌营抗辞说到“至通州”,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

C.“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

D.段末,一句“呜呼”总揽全段;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的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

【解析】B项,作者历数十八个“死”,是从赴敌营抗辞说到“以小舟涉鲸波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