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

合集下载

我国的干旱洪涝

我国的干旱洪涝
冬春 连旱 为主
冬春季,西南气流 和北方气流交汇于 西南地区的北部、 东北部、东部,在 那里形成了连阴雨 天气;而该地区处 于锋面以西(暖气 团一侧),降水少
(三)旱灾的预防措施
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A、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 B、跨流域调水; C、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水浪费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选择耐旱作物; E、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 F、从长远看最经济的方法——海水淡化等 G、提高水价 H、净化水循环再利用等;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 变化大 旱 灾 成 因 分区 旱灾类型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长江 中下 游 伏旱 为主
7、8月份,雨带 北移,该地受副 高控制,盛行 下沉气流, 干燥少雨
作物生长期、 水电和城市 用水需求量 大
(二)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最根本原因:降水方面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 变化大 旱 灾 成 因 分区 旱灾类型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西南 地区
我国的干旱、洪涝、 寒潮和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一)、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
1、出现次数多 2、持续时间长
我国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并且经常出现季节 连旱,时间长达数月。极少数旱灾甚至可长达几年。
3、影响范围广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受灾率、 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二)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最根本原因:降水方面
自然 原因 1、夏季风异常,雨季较长,降水强度大;
2、中游河道弯曲(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人为 (上游)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中下游)4、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弱; 分蓄洪水能力降低。 措施:非工程性措施; A、修建水库;B、植树造林;C、退田还湖; D、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等; E、裁弯取直;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上有许多旱灾记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旱灾事件:
1. 黄河旱灾(公元11世纪):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旱灾是最为著名的旱灾之一。

公元11世纪,黄河上游地区连续多年遭受干旱,导致黄河水流减少,河床抬高,最终导致了著名的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 美国大草原旱灾(1930s):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草原地区(也被称为“尘土风暴地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侵蚀和干旱,被称为“尘土风暴”时期,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 印度旱灾(1965-1967年):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短缺。

这场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经济困境,对印度的农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澳大利亚千年干旱(1997-2009年):在澳大利亚,自1997年开始,部分地区遭受了长达12年的干旱,被称为“千年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些旱灾事件都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干旱灾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应用案例1】
[2007年山东文综]
高考真题演练
图中反映了我国 1951—1991年间 不同区域干旱季 节分布及其对农 业的影响。
⑴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②地区。依据:B和C两项指标均是全国最高
⑵分析②③ 两区旱 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②区:春季雨带未到,降水少; 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副高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⑶说明①区春旱引 发的最主要的次生 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2.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降水方面:季风气候不稳定,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②水资源方面: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不平衡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③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人类活动的浪费与破坏
间接原因
另外:干旱的严重程度也与地形有关 南方而干旱威胁也比较严重。
开始迟 北方 结束早 雨季 雨季短
开始早 南方 结束迟 雨季 雨季长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分区 旱灾 类型 东北 春旱 华北 为主 长江 伏旱为 主 以南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 春季是本区农作物 加强,但雨季未到 生长关键期,需水 量大 7、8月雨带北移, 作物生长期、水电、 本区受副高控制,高 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温晴朗
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注意观察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冷气流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五月 注意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六月 注意观察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旱灾和水灾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了解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防治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旱灾和水灾进行简要阐述。

一、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时空分布规律:1. 地域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水灾影响较大,而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则更容易发生旱灾。

2. 季节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一般来说,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旱灾则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3. 时间分布旱灾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和降水情况密切相关,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降水事件发生时出现。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和水灾的发生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影响旱灾和水灾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特殊天气现象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河流湖泊的改变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河流漫滩、河道淤积以及洪涝灾害和旱灾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风险。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灾和旱灾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针对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旱灾和水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前发现水灾和旱灾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灾害损失。

我国的干旱灾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 (2)强冷空气的源地: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 部,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 全国。
• (3)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①西路:从西伯 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 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 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
【探究活动】
阅读表格“1951—1990年我国各地区寒 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 分析问题:
西北 东北 华北 长江中下 华南 地区 地区 地区 游地区 地区
寒潮
91 270 109 88
84
强冷空气活动 230 320 259 201
184
合计
321 590 368 289
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 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 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概念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 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 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4)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 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 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
东西地向,山受地寒,潮如影天响山相、对阴较山小、。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 空气堆积云,贵灾高害原加对剧势;力山较体弱南的侧冷相空对气温有暖阻,挡灾作害用减,弱不。
类型 形成原因
降雨多、暴雨集 暴雨 中;地势低平, 洪水 排水不畅;人类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黄河 海河 淮河 珠江 5464 1090 1000 2214 661 228 622 3360
人均径流量小; 植被:农作物需水量大; 土壤:冬季降水少、土壤墒情差(墒情: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 )。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
夏季风到达东北较晚,盛夏时节,日照时间 长,蒸发量大。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考纲要求
1.旱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文原 因)、危害、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旱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旱灾
1.旱灾的概念
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 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 形成的气象灾害。
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阅读下列2则资料,理解旱灾的概念,总结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资料1: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 国共发生旱灾300次。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 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 生的。1939-1945年干旱竟持续7年之久。如 长江中下游地区1966-1968连续3年干旱; 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 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资料2:1928-1929年陕西大旱,2010年云 南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1532.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随堂巩固]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 损失的概率。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 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 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特点:中西部风险较高,东
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3分)
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2分);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 1.我国旱灾的特点 发生 范围最广、 频次高 、 持续时间最长 的渐发 性气象灾害。 2.我国旱灾的分布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 地区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华北 江淮地区 西南 华南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 (1)全国不同干 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湿地区旱灾特点 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
东部季风区:旱灾的主要分布区 (2)东部季风区不同区域旱灾特点
分 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东北区 夏旱,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久晴高温华北区 春旱-“春雨贵如油” ,全国旱灾最频繁、 长江区 伏旱-多发生在7-8月 华南区 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春旱为主)
旱灾频率、强度沿海超过内陆
6.各地寒潮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对农牧业有 重大危害; 南方:降 温、冻害、雨雪等。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西南区 四季皆可发生。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
东部伏旱(7-8月)严重,四川盆地西部 与北部夏旱频发
总体上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 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我国旱灾与涝灾的相关性 (1)旱灾和涝灾在 时间上 交替:旱涝交替较多 的地方有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 长江中下游 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 空间上 交错出现:即某一地 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 , 这里不旱那里旱 ”的现象。 及
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都是多年少有的,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辽宁西北地区也出现近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旱情,其中重庆、四川的干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兰州遭受的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少有的干旱。

我国是旱灾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自然灾害。

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一、干旱不能等同于旱灾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当蒸发和蒸腾长时期超过降水量时,即发生干早。

在我国西北内陆一般年降水量≤50mm的地区,多为干旱地区,所以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年际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繁发旱灾,所以在我国在我国旱灾发生频次最多的并不在我国降水量最少的西北地区,而是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例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社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旱灾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干旱既具有季节性又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

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

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

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

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

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

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

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干旱预警应急等级分为哪几级?干旱预警是怎样实施的呢?徐启运:鉴于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将我国干旱预警应急等级按照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大干旱(Ⅰ级)、重旱(Ⅱ级)、中旱(Ⅲ级)和轻旱(Ⅳ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干旱预警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管理。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气象、农牧业、水利等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决策信息,政府部门根据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启动预警应急预案。

各部门开展的常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信息,供内部业务使用或在授权的新闻媒体、政府办公网、公众传媒上发布,科学指导我国开展干旱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影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旱灾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预警分四级:特大干旱(一级红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严重干旱(二级橙色预警)——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中度干旱——(三级黄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轻度干旱(四级蓝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

重庆市今年夏季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是最严重级别的预警,在全国是首例。

今年重庆市四十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十八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旱情全国最严重。

伏旱标准:气象学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即被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被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

现在启动的是一级红色特大干旱预警,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特点,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导致干旱缺水局面在一些地区越来越严重。

目前,旱灾不但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工业、城乡供水和生态环境,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旱情分布:干旱在我国分布虽最为广泛,但各地受旱程度不一。

1951—1990 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间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湘赣南部。

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某些地区气温达44摄氏度,成了名符其实的火炉,是当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原因: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沿海的台风对本地持续高温起了重要作用。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

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譬如出现了连续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

台风抵住了副热带高压的脊背,动弹不得的副热带高压,就长期稳定地控制住川渝大部分地方。

一方面,台风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又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让四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了一个“气候孤岛”,以至无法产生大范围降水,消除干旱。

四川是一个盆地,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也有差异。

盆地西部由于与青藏高原对接,气流上下碰撞,容易产生热雷雨以缓解旱情,而川东、川中大多是丘陵山区,没有山地抬升气流,局部地区的降水不易产生,高温干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

重庆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旱,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时间的伏旱,今年的干旱与1959、1966、1972、1992、2001年的相似,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今年重庆遭遇如此严重干旱,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异常偏强,全市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二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

三是青藏高压比常年偏强,持续控制重庆大部地区。

四是今年登陆台风数多于常年,登陆台风阻挡了西太平洋副高的东退南撤。

带来灾害:(1)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业来说,事实上旱灾要比水灾更为严重,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严重影响了春播育秧、作物灌溉,造成晚稻的严重减产。

省内各大水库蓄水量的严重不足,可能影响了春季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造成农田缺水、水体面积减少、土壤墒情迅速下降,农田蒸散强烈,土壤水分持续散失,农田缺水范围迅速扩大,程度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重干旱等级。

(2)对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影响: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居民每天需求的蔬菜基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受灾导致价格上涨,其中叶类蔬菜价格增加50%左右。

(2)对水体的影响:受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影响,长江江西段水位创34年罕见的新低,长江干流涪陵段河道大幅变窄,水位急剧下降,四川、重庆等地的嘉陵江出现枯水景象,二级河流多处断流,尤以嘉陵江最为严重;长寿湖、大洪河水库面积严重缩小。

截至8月15日,重庆已经有2/3以上的河流断流,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所有水库的配套电站均已停止发电。

沿海地区大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江河水位低、流量小,以致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4)气候干旱,火灾频发连续多日的天干地燥,导致重庆、四川两地火灾频发。

8月以来,仅重庆市就发生森林火灾72起。

14日,重庆还发生了4起森林火灾,其中铁山坪火情较为严重,灭火人员达3000多人;涪陵区的山林大火燃烧了21个小时,致使高速路紧急关闭了4个半小时。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抗旱工作对策:要真正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1)必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春播作物正常生长。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抗旱的重要性,在这次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重庆在去年汛后就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病险整治、修复、加固等,同时积极开展防汛抗旱两手准备,但因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在应对特大干旱情况下,还是反映了工程抗旱能力弱,明显暴露了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一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