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一份标准,确保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目标- 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具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 能够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计算机硬件- 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 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 图形处理器和显示器3. 计算机软件- 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4. 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Linux)的安装和操作5. 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常见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 互联网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6. 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和连接方式- 互联网的结构和常用协议7. 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 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范- 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意识8. 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解决- 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 解决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评估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作业和项目成果- 考试或测试参考教材- 《计算机科学导论》-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操作系统概念》- 《计算机网络》- 《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以上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为深入研究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2.教材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3.参考书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M21F71D1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编制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M21F71D10]课程承担单位[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制定人[ 张永 ] 制定日期[2012.07.2 ]审核人[ ] 审核日期[ ]批准人[ ] 批准日期[ ]一、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高中后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职业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无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有[M21J291]《计算机维护技术实训》、[M21F02E10]《程序设计基础》、[M21F821]《数据库技术基础》等。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达到会使用日常信息化工具进行信息化应用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能胜任Office办公文档应用、常规数据信息加工、计算机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任务。
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趋势。
(2)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生产加工技术常识。
(3)掌握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相关概念。
(4)了解计算机程序和软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5)了解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7)掌握文字处理软件 Word的使用。
(8)掌握电子表软件Excel的使用。
(9)掌握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10)了解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文件的日常处理。
(11)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12)掌握Internet的使用。
(13)掌握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技术。
(14)掌握常用软件使用及维护技术。
2、技能目标(1)能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分代标准。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全校公共必修课,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通识课。
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涉及面广。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主要操作技能、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从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计算机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办公问题的学习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重难点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
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八、参考资料
1.参考书目
(1)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2)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3)姜永生.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网络资源
(1).193
制定者签名:姜永生
审定者签名:陈强
批准者签名:牟来彦
校对者签名:周如旗
制定日期:2014年5月31日。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公共教学的第一层次,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
它既能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又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2.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原理;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4.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应用;5.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的使用;6.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7.掌握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使用;8.掌握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9.了解信息安全与多媒体技术;10.掌握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
三、教学学时分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理论学时包括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与特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以及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理解计算机的定义,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计算机1.计算机的定义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3.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4.计算机的分类和计算机的特点5.计算机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操作与文化1.计算机的启动2.Windows的界面3.计算机的关闭4.计算机文化的概念5.计算机的道德规范本章习题要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等知识点。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及信息表示(4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计算机内部数据的表示、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微型机中的主要部件及其作用,理解进位制的含义和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各自用途,掌握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字符编码、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组成等。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文)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文科)课程编号:07010101总学时数:120学时(第一学期90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34学时,自主上机20学时),第二学期30学时自主上机)学分:7学分(第一学期4学分,第二学期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全院新生一年级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必须全面扎实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软件工程基础知识、数据应用基础知识及其相应技能,并通过国家一级MS Office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
在教学中突出本科教育的特点,以掌握技术应用为第一要素使学生“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协作,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学具体要求是:1.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功能,掌握Win 7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概念和管理操作、程序管理和应用。
2.了解Word 2010、Excel 2010、PowerPoint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Word 2010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图片插入和图文混排的操作。
掌握Excel 2010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的应用、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单元格的引用;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
掌握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字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及模板的选、幻灯片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等操作。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管理信息课程代码:制定人:赵隆所属系部:同意人:二、基本信息学分: 4学时: 64 学时,此中理论教课: 32 学时,实践教课: 32 学时课程种类:公共基础课合用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先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后修课: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 C 语言基础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大学入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各专业教课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基础课程。
依据教课纲领的教课目的和要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入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娴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认识操作系统、互联网、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技术,拥有优秀的信息采集、信息办理、信息体现的能力。
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确立坚固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课程拥有很强的实践性,关于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思路因为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课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育学生的实质着手能力,自学能力、开辟创新能力和综合办理能力。
因此我们在制订的教课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率设置为 1:1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经过实验指导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着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经过向学生供给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部署适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术,锻炼学生独立思虑能力以及经过网络获得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为增添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红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课。
(二)教课方案思想与实践:1.实践教课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术、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育学生掌握网络获得知识的各样方法,增强对信息办理剖析的能力的训练。
经过自主学习,培育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加深对计算机观点知识的理解,进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111025)本大纲经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教务处审核批准。
一、课程说明课程类别: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 42学时,2.5学分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四大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并重点讲授三个方面的应用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应用与信息检索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能较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和数据库Access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IE浏览器、搜索引擎和中国期刊网的使用方法;理解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能初步处理多媒体素材;掌握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防治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及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和其它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先导课程。
学时分配: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系统基础(8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特点、应用和分类。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3.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M21F71D1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编制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M21F71D10]
课程承担单位[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
制定人[ 张永 ] 制定日期[2012.07.2 ]
审核人[ ] 审核日期[ ]
批准人[ ] 批准日期[ ]
一、适用对象
全校各专业高中后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素质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各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无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有[M21J291]《计算机维护技术实训》、[M21F02E10]《程序设计基础》、[M21F821]《数据库技术基础》等。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达到会使用日常信息化工具进行信息化应用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能胜任Office办公文档应用、常规数据信息加工、计算机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任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当前发展趋势。
(2)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生产加工技术常识。
(3)掌握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相关概念。
(4)了解计算机程序和软件技术的基本知识。
(5)了解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7)掌握文字处理软件 Word的使用。
(8)掌握电子表软件Excel的使用。
(9)掌握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
(10)了解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文件的日常处理。
(11)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
(12)掌握Internet的使用。
(13)掌握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技术。
(14)掌握常用软件使用及维护技术。
2、技能目标
(1)能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分代标准。
(2)能描述电子电路技术在当前社会中的常规应用。
(3)能描述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及性能指标。
(4)能描述软件的分类和软件的生产流程。
(5)能描述各种信息系统的作用及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6)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系统进行设置。
(7)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编辑常规工作文档。
(8)能熟练浏览各种常规多媒体资料。
(9)能熟练使用网络进行网络应用和信息检索。
(10)能对计算机系统做常规设置和维护。
(11)能对常规的系统安全技术进行相关的配置。
(12)能进行较快速的汉字录入。
3、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热情主动的工作态度。
(2)养成按照规范的方法维护和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3)锻炼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证书目标
一级MS Office
五、参考学时60学分 4
六、设计思路
1.内容选择
根据行业专家对IT制造和信息服务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化工具,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拓展。
2.内容编排设计
根据实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要求以及受教者的认知特点,综合考虑教学情境设计。
其内容编排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是根据人才信息化素质要求,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
整合为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办公软件使用、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应用、系统安全与维护几大部分。
(2)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达到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
(3)本课程为后续的《计算机维护技术实训》、《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4)单元的选取基本依据是以IT制造和服务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同时考虑各单元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单元的课时数,确定课程中的单元内容。
(5)课程内容编排主要依据直观动手操作→抽象理论知识的顺序,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操作系统使用(学时:6)
☞单元1:Windows 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使用(学时:26)
☞单元2:文字处理技术
☞单元3:电子表数据处理
☞单元4:演示文稿制作
计算机系统组成(学时:4)
☞单元5:计算机系统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学时:8)
☞单元6: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时:6)
☞单元7:计算机网络技术
系统维护与安全(学时:6)
☞单元8:系统维护与安全
其它(学时:4)
☞包含:打字练习与测试、机动考核
七、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课时分配表
2.单元设计
八、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建议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有关学情,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最优化教学法。
综合考虑教学效果和教学可操作性等因素,本课程选用讲授法、实验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给定相关应用情景案例,提供初始素材,配以案例和操作说明,由学生自己分析操作,从而得出最终结果的教学方法。
2.师资条件要求
本课程校内任课教师应通过本科以上相关专业的学习,并具备相关教师资格证书。
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等级以上职称证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要求。
3.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多媒体教学设备 1套
(2)按1人一组配实训设备:计算机1台(安装Office软件,连通网络)。
(3)计算机实训室 1个
4.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主要参考教材:《信息化应用基础实践教程》,主编张永,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1.9 第一版。
(2)多媒体课件PPT一套。
(3)操作练习素材一套。
九、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学生作
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评价内容:文字录入技术;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网络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与安全技术。
②主要评价指标
操作项:打字准确率及打字速度、Windows系统常规操作、规范办公文档制作、局域网连接、Internet浏览器使用、常规软件使用、多媒体应用技术。
知识类:信息、数据基本概念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硬件知识、软件系统知识、计算机性能衡量参数指标、文档格式设置、Excel公式及函数应用、数据分析、网络组成原理、常规网络协议及作用、病毒及防治技术。
十、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各专业调研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