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观题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观题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观题

目录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

二、实验设计(一) (1)

三、实验设计(二) (2)

四、实验设计(三) (3)

五、实验设计(四) (8)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请阐述或简述某一人物的贡献(方法学&后续影响)

1. 费希纳

感觉测量;发展出了心理物理法

2. 冯特

心理学独立;实验法;培养学生;促进心理学诞生

2. 艾宾浩斯

高级心理过程;无意义音节;节省法;遗忘曲线;拓展领域

(二)请简述开展人类或动物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类:知情同意;退出自由;免遭伤害;保密

动物:人道;遵法;培训;减少不适感;不可替代才可伤害;麻醉;接受生命减少痛楚

(三)请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或文章的基本构成

课题选择和文献检索;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标题或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被试、仪器和材料、程序、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和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结果分析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脚注,附录等。

二、实验设计(一)

题目:

1.中度怎样诊断:要有判断标准;研究参与者要给出年龄;分组方法要给出(随

机分组);问卷的数据:信度、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训练时间要给出;组内设计则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请简述心理实验的特点

1. 操纵或控制变量;

2. 目的在揭示因果关系;

3. 严格的设计、程序

(二)请简述三种变量及相应的操控方法

1. 自变量:选择、操纵;操控:操作定义和处理水平(数量、间距和范围);

2. 因变量:行为结果、测量;操控:操作定义和标准(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3.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有一定影响、控制;操控: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三)实验设计题1

考察陪审员行为中性别和体态吸引力偏见的实验。

1.请问最少有几个自变量?

2.并由此产生最多可能有几个主效应?

3.最多可能有几个交互作用》

参考答案:

1.最少有三个自变量:性别(男女)、体重水平(平均和超重);吸引力(吸引

力高低);

2.根据三个自变量可推测,3个主效应;

3.(2^n-n-1=8-3-1=4)四个交互作用,自变量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有3个,三

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有1个;

(四)实验设计题2

说明本方案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给的内容很简单:自变量和因变量)注: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从自变量的划分和控制是否合理,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虑。

参考答案:

1.自变量的选择:

5分钟和7分钟之间的界定依据不充分,有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可以选取刚学会和150%学会的时间。

2.因变量的测量:

10词词表有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反应时的测量。可以增加词量,测量反应时。(五)实验设计3

自变量:圆儿的个数、训练时间

问:

1. 请拟定该实验的目的;

2. 最好采用何种实验设计,如果有180个研究参与者该如何分配被试;

3. 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4. 该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不同训练时间和任务难度对图形追踪正确率的影响;

2.(学习的任务往往有延后效应/学习效应/训练效应,不适合做组内设计)采

用组间设计,每组30人;

3.有两个组间自变量,训练时间3个水平、任务难度3个水平,因变量是自变

量;

4.因变量敏感性问题,存在天花板效应(4个圆儿的时候不同学习时间之间没

有差异)。

三、实验设计(二)

(一)请简述三种实验的关系(紧紧抓住随机和控制)

1. 被试取样和分配

2. 额外变量的控制

3. 实验室控制

(二)请简述某种实验的优缺点(和内外部效度相关)

1. 单组后测实验设计

2.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3. 固定组比较设计

4. 时候回溯设计

5. 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6. 多组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7. 多组准实验设计

8. 真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两等组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三)请说明组间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快速高效,避免厌烦情绪,避免学习效应,不需要平衡顺序消除误差,随机化利于同质性,随机化有利于抵消被试的反应偏向。

缺点:不能完全排除被试间差异,大量被试,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匹配过程可能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四)请说明组内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实验实施方面的优点:

少量被试获得大量数据;

实验时间缩短;

避免联系效应;

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2.数据统计方面的优点

被试少,实验结果更多反应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

避免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缺点:

1.被试接受的实验处理顺序如果是不可逆的,可能存在练习效应或测验经验的

增长;

2.很多额外变量难以排除,某些领域不适合;

3.容易出现疲劳;

4.顺序具有一致性时,对实验材料的学习会产生迁移作用

四、实验设计(三)

(一)请说明影响4种效度的影响因速/请说明提高内部效度或外部效度的方法

1. 内部效度

2. 外部效度

3. 构思效度

4. 统计结论效度

(二)实验分析题1

问:请从效度的角度分析上述内容

参考答案:

1.内部效度外部效度要统一

2.内部效度:进行严密的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及无关变量的控制;对

实验实施计划、过程(意外事件)、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3.外部效度:(1)增加样本的代表性(2)克服试验的过分人工情景化(3)保

证测量工具的效度

(三)实验设计题

非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方面

题目1

问:请指出该结论是否有效,如果无效请指出影响因素并加以说明,以及改进措施。

参考答案:

1.该实验结论无效,因为单组前后测设计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2.影响因素

历史因素:研究参与者听了某一讲座或阅读了某本书或者得到了某个朋友的帮助;成熟因素:抑郁随时间自然减轻;

测验因素:可能记住前测题目,后测中努力表现有所改变;

统计回归因素:前测分数很极端,后测会想平均数回归。

3.改进措施:实验组控制组的前后测真实验设计

随机抽取,一组有措施一组安慰剂

题目2(非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

为了说明“通过网络课程发布学习指导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业表现”,请设计

3中非实验或准实验,并说明每种可能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注:三种实验设计是有联系的)

1.单组后测设计:只有班级期末成绩,90分,没有比较。

2.单组前后测设计:期中,没有学习指导,平均成绩82分;期末,有学习指导,

平均成绩90分,可能是因为学生适应了教学风格、学会考试、期末卷子容易、教师改变了教学风格等。

3.不等组后测设计:前一年和本年成绩比较,卷子相同;前一年平均成绩79

分,本年平均成绩90分;可能是因为学生初始水平不同。

4.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前一年和本年成绩比较,卷子相同;前一年其中

和期末平均成绩,77和82;本年其中和期末平均成绩,79和90;可能:实验者效应(期望、态度)和其他偏差(上一年期末考试科目多)。

5.时间序列设计:上学期和这学期小测验,可能把学习指导理解为教师关心成

为士气助推器提高学习动机。

6.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题目3(组间设计)

有一种观点认为,面试官对自己身体关心的程度会对不同性别不同胖瘦的面试者的录影产生影响。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这种偏见。

请设计一个实验以支持其中一种观点。

参考答案:

1.三因素组间设计

2.自变量:关心程度(高和低)、性别(男女)、肥胖程度(肥胖和正常)

3.因变量:是否聘用和评分

4.额外变量:年龄、经验等

5.结果:不同关心程度在正常体重男女分数上评分无差异;

高关心程度者对超重者评分低于正常体重,并且女性分数评价显著低于男性。表:见讲义

题目4

请用实验证明“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态度”或两者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

1.实验设计:2*3组间设计

2.自变量

三种态度:任务很容易、任务很难、难易未知(未诱导)

两种任务:可能解决和不能解决

3.因变量:规定时间尝试次数和态度前后评分(难度评价)

4.结果:态度影响行为,持任务很难态度被试尝试次数少;行为影响态度,持

任务很难态度在不同任务前后难度评分上一致,持任务容易态度在可解决任务前后态度一致,但对于不可解决任务前后态度不一致。

题目5(组内设计方面)

请设计一个内隐联想实验

实验名称:基于某地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

1.目的和假设

目的:利用内隐联想测验,探讨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是否存在假设:存在内隐地域刻板印象

2.方法

2.1研究参与者

60人,男女各半,父母皆本地人,研究参与者本地出生,工龄10年以上,平均年龄40加减6。

2.2仪器和材料

某品牌计算机和inquisit3.0程序

地域归类

本地:某地人,本地人,本市人等;

外地:外省人,外地人,外市人等

属性词

本地:时尚,精明,开放,视力,刻薄等

外地:淳朴,节俭,忠厚,保守,自卑等

2.3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相容和不相容;因变量:反应时。

2.4程序

第一步,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

第二步,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

第三步,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做出反应;

第四步,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

第五步,为了配合联合任务二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要求被试再次对

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

第六步,联合任务二(与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

第七步,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IAT测验示例

步骤任务描述练习/测验左键F反应对象右键J反应对象

1 地域词辨别练习地域词F本地人J外地人

2 属性词辨别练习属性词F精明J淳朴

3 联合辨别本地人群+本地

F本地人+精明J外地人+淳朴

属性

外地人群+外地

属性

4 测试本地人群+本地

F本地人+精明J外地人+淳朴

属性

外地人群+外地

属性

5 相反地域词辨别练习地域词F外地人J本地人

6 相反联合词辨别外地人群+本地

F外地人+精明J本地人+淳朴

属性

本地人群+外地

属性

7 测试外地人群+本地

F外地人+精明J本地人+淳朴

属性

本地人群+外地

属性

2.5数据处理

第一,只选取两个测试阶段的数据;

第二,删除联合任务测试中的前两次试验;

第三,将短于300毫秒的反应时记为300毫秒,长于3000毫秒的反应时记为3000毫秒,不对错误试验的反应时进行任何处理,也不删除任何极端被试的数据;

第四,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

第五,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的均值;

第六,相同不相同联合测试反应时均值相减即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

利用spss18.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相容和不相容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不相容反应时长。

4.讨论(略)

5.结论

基于某地的内隐地刻板印象存在

6.参考文献(略)

题目6

请证明与朋友分享更快乐

参考答案:

研究方法:

1.研究参与者60人,30名同性好友,男女各半。

2.仪器材料:计算机和情绪图片

3.设计:2*3组内设计

自变量

观看类型:单独看,一起看

情绪图片:正性、负性和中性

因变量:图片性质评价

4.实验程序

每次都让一队好友同时分坐在不同房间进行实验,他们必须看一系列照片并同时评估看照片时的感觉是偏正向还是负向。

图片共计54张,可分为正向(例如美食)、负向(例如车祸)与中性情绪(例如家具)三类。每张图片呈现前会先告知实验对象这张是跟朋友一起看还是自己一个人看。若事先告知是“一起看”则两人会同时看到照片;而“单独看”时,她的朋友则需要在电脑前完成一个不相关的任务,并不会看到照片。实际上两人都看照片的顺序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因为是否是单独观看而有所差别。

5.统计:2因素组内方差分析

6.结果:如果有跟朋友分享的话会觉得图片传达的情绪比较正向,而且无论图

片本身是正向还是负向都有相同效果。也就是说原本正向的情绪会更正向,而原本负向的情绪则会变得比较正向。

题目七(拉丁方设计)

在进行饮料口味测试的实验中,每个参与者先品尝饮料A,再品尝饮料B,最后品尝饮料C。每次品尝后进行饮料喜好度评价。

这个实验程序存在什么潜在问题?请用两种方案修正实验设计,并指明优缺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不能控制顺序误差、成熟、测验因素。

优点:基本控制了成熟、历史和测验因素,有效控制了顺序误差;

缺点:由于不能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各被试组只能选择尽可能相当的固定整组,因此认为选择被试组的差异就有可能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差异。

优点:随机化分配利于保证各组被试的同质性,避免多次处理造成的学习效应,不需要平衡顺序误差。

缺点:虽然对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不能完全排除被试间差异,需要大量的被试和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题目八(拉丁方设计)

段落字体大小对记忆效果的影响。自变量有6个水平(7,8,9,10,11和12),现有6名研究参与者,那么:

A.如果采用平衡法设计,请列表说明

B.说明该设计的主要作用

C.为了避免可能由于不可逆的因素造成影响,该将实验改成何种设计?

参考答案:

A.注:顺序采用1,2,n,3,n-1,4,n-2……

序列位置

被试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1 7 8 1

2 9 11 10

2 8 9 7 10 12 11

3 9 10 8 11 7 12

4 10 11 9 12 8 7

5 11 12 10 7 9 8

6 12

7 11

8 10 9

(表格要点:纵轴是被试,横轴是顺序)

B.主要作用:有些额外变量既不能用消除法消除,也不能通过恒定法使之保持恒定或排除其不利影响,如实验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等。该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C.可以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多等组后测设计。

五、实验设计(四)

实验设计题(混合设计)

题目1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认知疗法在不同性别学生考试焦虑疗效的差异。

参考答案:

1.采用二因素前后测设计

2.自变量

组间因素:认知疗法组、安慰剂组和自然历史组;

组间因素:性别(男女);

组内因素:前后测

3.因变量:焦虑评分

题目2

有学者认为压力本身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压

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完全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您认同哪种观点?请设计一个研究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统考2016年研]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统考2016年研] A.历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 【答案】A 【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

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统考2016年研] A.库珀(L. 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 B.汉密尔顿(W. 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 C.克拉克(H. 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D.斯腾伯格(S.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答案】B 【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该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特点,就好像打开窗子一样,一目了然。“开窗”实验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根据反应时间的数据揭示了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统考2016年研] A.PET B.fMRI C.MEG D.ERPs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二)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B)加工机制(C)通道(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C) 保密原则(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B) 组织心理学(C) 比较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B) 老鼠走迷津(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B) 封闭性(C) 刺激间的关系(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 匹配(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C) 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C) 前意识(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B) 反应时 (C) 正确率(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勤思心理学魏老师整理这里是我总结的实验心理学的一些复习题,都是各高校内部的一些复习题,如果需要其它科目的复习题,可以与我索要。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单选题) 1、心理物理学的先驱是( ) A. 冯特 B. 费希纳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 2、运动员百米赛跑中听到枪声就起跑,起跑时间属于( ) A. 视觉反应时 B. 听觉反应时 C. 触觉反应时 D. 视听联合反应时 3、配对组设计在性质上属于下列哪种设计范畴() A、实验前后设计B、混合设计 C、拉丁方设计 D、被试间设计 4、如果被试接受多个自变量情况中的一个,即不同的被试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被试内实验设计 B、被试间实验设计 C、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混合设计 5. 强度不同的声音作为自变量,那么这种自变量属于( ) 。 A. 刺激特点自变量 B. 环境特点自变量 C. 被试特点自变量 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6. 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7.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 A 可靠的 B 有效的 C 敏感的 D 有信度的 8. 1 / 2

实验心理试卷

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03年—07年试题题型分类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附答案) ★2007年★ 1、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容易产生( B ) A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 B空间误差和动作误差 C定势的作用 D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2、在用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时,计算差别阈限时相等地带的下限是( B ) A50%感觉弱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B25%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C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D50%感觉等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3、卡特尔制作天文学家声望顺序的顺序量表用的是( D )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4、当用对偶比较法制作一个对5种儿童服装喜爱程度的顺序量表时,让被试比较的样品对数有多少?(包括为了消除可能产生的空间误差需要增加的对数)( C ) A 10对 B 15对 C 20对 D 30对 5、反应时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D ) A反应时不受刺激强度变化的影响 B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 C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延长 D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逐渐缩短,达到极限时反应时就不再发生变化了 6、用混色轮产生的颜色混合是( C ) A色光的混合 B相减的混合 C颜料的混合 D色调混合 7、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响度等级,其单位为( D ) A分贝 B色 C美 D方 8、记忆广度是( B ) A9个以上的项目B7±2 C无限的 D21个比特 9、对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强有力支持的实验是( A ) A系列位置效应的实验 B汉字特征抽取的实验 C插入材料对倒摄抑制影响的实验 D加工层次对记忆影响的实验 10、许多研究证实,赞琼的假设是正确的,即( C ) A当任务容易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B当任务困难的时候其他人在场改善操作 C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D其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非主导反应的可能性 ★2006年★ 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 B ) A刺激特别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 A )A信度 B效度 C敏感性 D高限效应 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 B ) A差别阈限法 B数量估计法 C最小变化法 D恒定刺激法 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 D ) 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 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 C ) 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 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 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 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 D ) 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 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 B ) 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 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 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两点阈是一种( A )A绝对阈限B差别阈限C绝对差别阈限D相对差别阈限 9、许多实验证明了赞琼的假设,即其他人在场使被试的主导反应( B ) A减少了B增加了C没有变化D时高时低没有规律了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

名师2017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串讲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复习的重要部分,为了2017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心理学的考点,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规划好复习,坚持到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专业课考试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同学觉得复习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勤思考研整理了实验心理学复习的重点供2017年考研的同学参考。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

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主观题

目录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1) 二、实验设计(一) (1) 三、实验设计(二) (2) 四、实验设计(三) (3) 五、实验设计(四) (8)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请阐述或简述某一人物的贡献(方法学&后续影响) 1. 费希纳 感觉测量;发展出了心理物理法 2. 冯特 心理学独立;实验法;培养学生;促进心理学诞生 2. 艾宾浩斯 高级心理过程;无意义音节;节省法;遗忘曲线;拓展领域 (二)请简述开展人类或动物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人类:知情同意;退出自由;免遭伤害;保密 动物:人道;遵法;培训;减少不适感;不可替代才可伤害;麻醉;接受生命减少痛楚 (三)请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或文章的基本构成 课题选择和文献检索;提出问题和研究假设;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标题或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被试、仪器和材料、程序、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和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结果分析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脚注,附录等。 二、实验设计(一) 题目: 1.中度怎样诊断:要有判断标准;研究参与者要给出年龄;分组方法要给出(随 机分组);问卷的数据:信度、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训练时间要给出;组内设计则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第二章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请简述心理实验的特点 1. 操纵或控制变量; 2. 目的在揭示因果关系; 3. 严格的设计、程序 (二)请简述三种变量及相应的操控方法

1. 自变量:选择、操纵;操控:操作定义和处理水平(数量、间距和范围); 2. 因变量:行为结果、测量;操控:操作定义和标准(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3. 额外变量:与实验目的无关,有一定影响、控制;操控: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三)实验设计题1 考察陪审员行为中性别和体态吸引力偏见的实验。 1.请问最少有几个自变量? 2.并由此产生最多可能有几个主效应? 3.最多可能有几个交互作用》 参考答案: 1.最少有三个自变量:性别(男女)、体重水平(平均和超重);吸引力(吸引 力高低); 2.根据三个自变量可推测,3个主效应; 3.(2^n-n-1=8-3-1=4)四个交互作用,自变量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有3个,三 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有1个; (四)实验设计题2 说明本方案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给的内容很简单:自变量和因变量)注:这种类型的题目就是从自变量的划分和控制是否合理,因变量的测量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考虑。 参考答案: 1.自变量的选择: 5分钟和7分钟之间的界定依据不充分,有可能出现天花板效应。可以选取刚学会和150%学会的时间。 2.因变量的测量: 10词词表有可能过于简单,没有反应时的测量。可以增加词量,测量反应时。(五)实验设计3 自变量:圆儿的个数、训练时间 问: 1. 请拟定该实验的目的; 2. 最好采用何种实验设计,如果有180个研究参与者该如何分配被试; 3. 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4. 该实验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不同训练时间和任务难度对图形追踪正确率的影响; 2.(学习的任务往往有延后效应/学习效应/训练效应,不适合做组内设计)采 用组间设计,每组30人; 3.有两个组间自变量,训练时间3个水平、任务难度3个水平,因变量是自变 量; 4.因变量敏感性问题,存在天花板效应(4个圆儿的时候不同学习时间之间没 有差异)。 三、实验设计(二) (一)请简述三种实验的关系(紧紧抓住随机和控制)

考研实验心理学书目

考研实验心理学书目

————————————————————————————————作者:————————————————————————————————日期: ?

实验心理学书目 坎特威茨版 这本首推,我前前后后看了共3遍,由于我记性很差,每次看了都有新收获,但是真的很值得一看,提高锻炼实验思维吧~ 2.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最近在看Sherlock Holmes,很喜欢啊~~嘿嘿,你想成为实验心理学的侦探高手吗?是不是听着都感觉很有趣呢?这个是入门级书籍,真心好看,推荐~~~建议把目录画成一张思维导图,有时间拿出来看看自己设计一个哦~

3.朱滢版实验心理学? 这个有两个版本。新版加了很多认知神经方面的内容,更加与时俱进,但换句话说有很多地方如果没有时间就不用看了。重点看记忆这一章,因为大纲上的新增考点(重中之重)这本书的新版里面有。实验设计这块写的也是特别的好~~特别说下,如果能够借到旧版就更好了!因为旧版的“注意”那一章写的很好,特别是对负启动有很详细的说明,而这一部分正好是新版里面删去的重要考点。?4.郭秀艳版实验心理学 ?这本必看哇~因为参考了很多坎版的内容, 所以带点外国人写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当年我就把上面的实验一个个内化成了自己的笔记。情绪那章写的特别好~另外一本也是郭老师写的《基础实验心理学》和这个书内容差不多,但是增加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有师兄说那个也挺重要的,所以可以的话还是买那本吧~

5.杨治良版实验心理学? 这本挺厚的,可以略看~~好处是每一个章节前面都有提纲挈领的说明,具体内容方面会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哪些,所以可以很好的训练实验心理学的思维。 6.孟庆茂版实验心理学 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姐说过,孟老师的这本实验心理学是最严谨的,这可能是因为孟老之前是学数学的原因吧。这本的经典之处在实验设计和心理物理法这两大块~很值得一看。再就是大纲上的学习这章实验也只有这本书上有。不过普遍反映这本书太多公式比较难看懂,但其实这些公式你也不用去深究,绝对不会考的,了解下就行了

实验心理学试卷

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心理旋转实验说明了非言语材料的记忆编码方式是:—— A、语义 B、语音 C、视觉形象 D、反响回路 2、人差方程式是——提出的 A、马斯基林 B、布雷德利 C、贝塞尔 D、金尼布克 3、绝大多数被试者在测验中获得满分或接近满分的现象称为—— A、天花板效应 B、地板效应 C、间隔效应 D、绝对效应 4、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在渐增系列中——为差别阈限的下限 A、第一次非正到正 B、第一次非负带负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 5、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在研究方法方面是因为使用了——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测验法 D、临床法 6、Cooper&Shepard等人的心理旋转实验支持了—— A、双重编码理论 B、基本表象理论 C、概念命题理论 D、格式塔理论 7、在研究感受性时,刚刚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两点阈 D、绝对感觉阈限 8、下面那一个不属于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时所产生的误差() A、平均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练习误差 9、下面哪一个属于影响反映时间的机体变量() A、刺激类型 B、刺激复杂程度 C、刺激强度 D、联系次数 10、下面哪一个不影响实验外部效度()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C、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D、实验程序的不一致性 11、在一项研究中,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这种设计属于()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混合设计 D、所罗门设计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12,分数:38.00) 1.单项选择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拉丁方实验设计属于 (分数:2.00)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混合设计 D.对照组设计 解析:解析: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是被试内设计中平衡实验材料顺序误差的两种方法。因此本题选A。3.在一个2×2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 B.60 C.90 D.120 解析:解析: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因此每种处理使用多少被试,整个实验就需要多少被试,因此本题选A。 4.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分数:2.00) A.30 B.60 C.90 √ D.180 解析: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故本题选C。 5.在2×3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2种水平。在这个实验中,研究的因素有 (分数:2.00) A.2个√ B.3个 C.5个 D.6个 解析:解析:当实验设计用A×B表示时,说明研究的因素有两个,研究因素的数量与设计类型和每种因素涉及的水平数没有关系。因此本题选A。 6.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分数:2.00) A.二因素设计 B.三因素设计√ C.四因素设计 D.三水平设计 解析: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故本题选B。

实验心理学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 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被试内设计是__________须接受自变量的________的处理。 3.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_______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4. 变量是指在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可变的事物的___________。在实验中实验者_________、 __________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__________称为因变量。 5.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______________不一样时,就发生了__________。 6. 匹配法是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___________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___________能够普遍推论到_________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9. 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____________。它主要是__________和安排__________的计划。 10. 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 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__________。 12.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______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_________。 13. 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它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4. 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_____________应由测定它的_________来下定义。 15. 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1)实验采用多少_______和________?(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________?(3)如何将_________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16. 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______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 _______到各个组别。 17. 小样本设计是___________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________或___________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 处理方式。 18. 实验效度是指_____________能达到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程度。实验效度主要包括_________效度和___________效度。 19. ____________是指实验研究假设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二、选择题 1.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2.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3.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