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重到沭阳图记)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合集下载

《袁枚学诗》文言文翻译

《袁枚学诗》文言文翻译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喜诗。

弱冠之年,已著有《子才诗钞》行世。

及长,益究心于诗,博览群书,师法古人,不泥于一格。

尝谓:“诗者,性情也,非学问所能强也。

”故其诗多抒发己情,而少谈学问。

一日,袁枚游于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有所感,遂作《西湖杂咏》百首。

其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时人传诵,誉为“西湖诗史”。

自是之后,袁枚名噪一时,求诗者络绎不绝。

袁枚学诗,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其诗有四法:曰情、曰景、曰韵、曰势。

情者,诗之灵魂也;景者,诗之骨肉也;韵者,诗之血脉也;势者,诗之筋骨也。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日,袁枚与友人在书斋论诗,友人问:“子才兄,诗之四法,何者为先?”袁枚答曰:“情也。

情者,诗之根本,无情则诗不成。

情景交融,方为上乘之作。

”友人又问:“诗之韵,何以为之?”袁枚曰:“韵者,诗之声也。

声韵和谐,方能悦耳动听。

然韵非拘泥,须得自然。

”友人再问:“诗之势,又当如何?”袁枚曰:“势者,诗之形也。

形神兼备,方为佳品。

”袁枚尝言:“学诗先学韵,次学情,再学景,最后学势。

韵者,诗之美;情者,诗之真;景者,诗之实;势者,诗之骨。

四者兼备,方可称诗。

”其言深得诗家之秘。

袁枚学诗,尤重自然。

尝作《咏柳》一首,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情景交融,韵律和谐,自然流露,令人叹为观止。

又有《题画》一首,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诗中描绘江山如画,英雄豪杰,意境宏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振奋。

袁枚学诗,以自然为宗,以真情为骨,以韵律为魂,以气势为骨。

其诗风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言辞优美,传颂至今。

后人学诗,多以袁枚为楷模,然能得其精髓者,寥寥无几。

袁枚学诗,不尚虚华,不事雕琢,以真性情抒写诗篇,故能独树一帜,成为清代诗坛之巨擘。

其所著《子才诗钞》,至今仍为诗家所宝,传颂不衰。

袁牧多诗文言文翻译

袁牧多诗文言文翻译

一、《题临安邸》原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群山环绕着旧都,城墙依旧,周遭景象依然。

潮水拍打着空城,寂寞的回声荡漾。

淮水东边的明月,深夜时分还穿过女墙,照亮了这片土地。

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其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其一:银色的烛光映照着秋天的冷清,画屏显得格外孤寂。

手持轻罗小扇,驱赶着飞舞的萤火虫。

夜色清凉如水,我躺在台阶上,仰望牵牛织女星。

其二:银色的烛光映照着秋天的冷清,手持轻罗小扇,驱赶着飞舞的萤火虫。

夜色清凉如水,我躺在台阶上,仰望牵牛织女星。

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晚在东坡饮酒,醒来又醉,回到家中仿佛已经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如雷,我敲不开门,只能倚着拐杖倾听江水声。

我常常遗憾这身体并非我所拥有,何时才能忘记那些世俗的纷扰。

夜深了,风静了,江面波纹平息。

我乘坐小舟从此离去,将余生寄托于江海。

四、《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尚未老去,微风拂过,柳枝斜斜。

登上超然台,眺望远方,半壕春水,一城繁华。

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节过后,酒醒后不禁感慨。

不再对故人思念故国,且用新火烹煮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以上是对袁牧多首诗文的文言文翻译,希望能让读者更好地领略袁牧的文学魅力。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好轩记》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袁枚《所好轩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所好轩记》原文及翻译袁枚原文: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

袁子之好众矣,而□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

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

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

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

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

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

何也?从人所同也。

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

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

患得之,又患失之。

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注释(1)这是作者为自己构建的藏书屋所作的一篇记。

文章表白了他爱好书籍的原因,并说明了为此屋命名的理由。

风格率真,语言简捷、明快。

译文:所好轩,是我藏书的书房。

我的爱好很多,为什么要独独把自己对书的爱好称为“所好”呢?那是因为和其它的爱好相比,我对书的爱好更强烈一些。

为什么我对书籍的爱好超于所有嗜好之上呢?我喜欢美食,喜欢修建房屋,喜欢游玩,喜欢结交好友,喜欢花竹泉石,喜欢珪璋彝尊这些贵重的礼器酒器,喜欢名人字画,当然还有书。

对书的爱好与对其它的爱好没什么区别,为什么独独因为爱好书而命名“所好轩”呢?那是因为:少年时才能好美色,肚子没饱才能好美食,交朋友必须找志同道合的,出去游玩最好在清明节前后,对宫室花石古玩的爱好也就是在刚购买的时候,没过多久就不新鲜了。

而书这种东西,无论是少壮、老病、饥寒、风雨,不受限制,爱好无有止境。

即使是这样,拒绝其他的爱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谢绝了关系密切而行为不庄重的朋友,去寻找严厉的老师一样,爱好得有点假。

结束了其他的嗜好而加倍爱好书,就像是宾客在席间散去而老朋友留了下来,爱好的有些偏狭。

清朝诗人袁枚《重到沭阳图记》 原文及译文

清朝诗人袁枚《重到沭阳图记》 原文及译文

清朝诗人袁枚《重到沭阳图记》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写性灵,要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昔颜斐恋京兆,卢悊恋灵昌,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译文】从前颜斐留恋京兆,卢趣留恋灵昌,古代为官之人往往对自己从前所管辖地区的官署再三表示关注。

原来,有才德的人看待百姓如同自己的家人,在某地做过官就不能忘记那里,而那里的人,也不能忘记他。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译文】我在沭阳担任知县一共两年,已丑年调任江宁知县。

今年是戊申年,我被吕峄亭观察多次写信邀请的盛情感动了,于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故道,住宿在钱接三先生家。

2018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重到沭阳图记》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重到沭阳图记》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8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重到沭阳图记》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原先任职的地方,从前所管辖的地区)三(再三)致意(表达真挚的情意)焉。

盖(连词,表示原因,因为)贤者视民如家(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主管,治理)沭阳二年,乙丑,量移(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白下(南京的别称。

鲁迅《集外集拾遗·赠画师》:“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南京城吹出阴森森的寒风,千林万树都显得一派凄清,毒雾弥漫塞满了整个宇宙,摧折得百花一齐消残凋零)。

今戊申矣,感(感念,有感于)吕峄(yì)亭观察(官名。

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简称“观察”,为州以上的长官。

宋代观察使实为虚衔。

清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三札(多次写信)见招(邀请我赴宴。

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接我),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指当年我到任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这里用作动词,留着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他的。

曹操《蒿里行》:“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会合于盟津后同心协力讨伐董卓,却各有自己的打算,心向汉王室)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人称代词,他。

《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虽然和府吏有约定,但永远没有缘分和他再相会了)裁(古同“才”。

蒲松龄《促织》:“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手刚举起,那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断乳(断奶)故(缘故)也。

夜阑(yèlán,夜将尽,夜深。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随园后记》原文及翻译原文: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岁未周,仍赋归来。

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

治之有年,费千全而功不竟。

客或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不获,而俯顺荒余何耶?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

子不见高阳池管、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不相属者,何也?其中无我故也。

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营池囿,程巧致功,千力万气,落成,主人张目受贺而已,问某树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尝有我故也。

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有得则谋,不善则改。

其莳如养民,其刈如除恶;吞其创建似开府,其浚渠篑山如区土宇版章。

默而识之,神而明之。

惜费,故无妄作;独断,故有定谋。

及其成功也,不特便于己,快于意,而吾度材之功苦,构思之巧拙,皆于是征焉。

今园之功虽未成,园之费虽不资,然或缺而待周,或损而待修,固未尝有迫以期之者也;孰若余昔年之腰笏磬折,里魁喧呶乎?伐恶草、剪虬枝,惟吾所为,未尝有制而掣肘者也;孰若余昔时之仰息崇辕,请命大胥者乎?五代时,傉檀宴宣德堂,叹曰:“作者不居,居者不作。

”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

乃歌以矢之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

而今改过,永勿矢谖!癸酉七月记。

译文:我在随园住了三年,带着任命的文书去了陕西,不满一年,又告退归来。

园内种植的花卉都已枯萎,房屋倾侧压着梅树,天花板上的石灰掉在房梁上,形势不能不翻修改建,便率领工匠仆役清除乱石,察看地势,增加高敞明亮的建筑。

整治它已经有一年多了,耗费千金还没有完工。

宾朋中有人说:用您这么些费用,换取您的住宅,什么样高大的房屋得不到,却迁就这荒凉偏僻的地方干什么呢?我回答他说:东西虽好,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得来的不爱惜;味道虽美,不是亲口品尝过的不会感到香甜。

您没看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那些著名的园林吗?苍凉的古迹,凭吊时产生悲愁,但总觉得和自己的思想没有牵连,为什么呢?因为那地方和自己没有关系啊。

(完整版)《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完整版)《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重到沭阳图记》注译重到沭阳图记袁枚昔颜斐.(fěi)恋京兆①,卢悊恋灵昌②,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从前管辖的地区)之所.(官署)三.(多次;再三)致意..(关注)焉。

盖.(连词。

承接上文,说明原因。

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等)贤者视民如家,居官..(担任官职)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治理)沭阳..(县名,今宿迁市下辖县,在苏北。

时为海州属县。

沭,shù)二年,乙丑..(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宁县)。

今戊申..(乾隆十年,1745,30岁),量移③白下73岁)矣,感吕峄亭观察④三札.(zhá,书信)见招..(指黄河故..(邀请我),十月五日渡黄河道,在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副词。

本来)当时东道主...(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有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代词。

其,他的)父事,转.(副词。

反而;反倒)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他)裁.(通“才”。

表示时间发生不久)断乳故也。

夜阑..(摆下酒席),闻车声啍.(tūn)啍.(迟重缓慢..(夜将尽时。

阑,将尽;将完)置酒的样子),则.(连词,表示推溯性承接,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是”等)峄亭遣使来迎。

迟.(zhì)明.(黎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欢欣踊跃),..(迎接)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并驾齐驱。

骈辚,车轮并行。

辚,车轮)。

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多形容时间..同驱很短),望见百雉遮迣....(百雉:指城墙。

雉为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

极言城墙高大。

迣(zhì):遮拦),知沭城新筑..(沭阳本无城墙,到乾隆中后期始修筑)。

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数十辈.(量詞。

个。

多指人)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指儿童。

竹马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完整版)《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完整版)《重到沭阳图记》注译

《重到沭阳图记》注译重到沭阳图记袁枚昔颜斐.(fěi)恋京兆①,卢悊恋灵昌②,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从前管辖的地区)之所.(官署)三.(多次;再三)致意..(关注)焉。

盖.(连词。

承接上文,说明原因。

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等)贤者视民如家,居官..(担任官职)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治理)沭阳..(县名,今宿迁市下辖县,在苏北。

时为海州属县。

沭,shù)二年,乙丑..(乾隆五十三年,1788,..(江宁县)。

今戊申..(乾隆十年,1745,30岁),量移③白下73岁)矣,感吕峄亭观察④三札.(zhá,书信)见招..(指黄河故..(邀请我),十月五日渡黄河道,在今江苏省淮阴市一带),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副词。

本来)当时东道主...(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其父鸣和癯.(qú,瘦)而髯.(有胡须),接三貌似之,与谈乃.(代词。

其,他的)父事,转.(副词。

反而;反倒)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他)裁.(通“才”。

表示时间发生不久)断乳故也。

夜阑..(摆下酒席),闻车声啍.(tūn)啍.(迟重缓慢..(夜将尽时。

阑,将尽;将完)置酒的样子),则.(连词,表示推溯性承接,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是”等)峄亭遣使来迎。

迟.(zhì)明.(黎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欢欣踊跃),..(迎接)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并驾齐驱。

骈辚,车轮并行。

辚,车轮)。

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多形容时间..同驱很短),望见百雉遮迣....(百雉:指城墙。

雉为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

极言城墙高大。

迣(zhì):遮拦),知沭城新筑..(沭阳本无城墙,到乾隆中后期始修筑)。

衣.冠.(代称缙绅、士大夫)数十辈.(量詞。

个。

多指人)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指儿童。

竹马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原文及翻译
袁枚
原文: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
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

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迁到白下。

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住宿在钱接三家。

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

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

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

大多是以前朋友,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

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

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

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

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

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

于是忘记了自己是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

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

离然后合,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

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

孟子说: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