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整体阅读

③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 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 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 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 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 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 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 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三步阅读 整体把握
一、散文阅读方法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语言是其思想内容的外衣。阅读散文,应该从 语言入手,进而领悟散文中人、事、物、景的丰富内涵,读懂作者在文 本中所要抒发的对生命、生活、社会等的独特感受和情感态度。 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 散文以抒情言志为主,类似于诗歌。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 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 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 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⑥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 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 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 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 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 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 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 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 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 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50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50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把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样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21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及要紧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明白得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究作品包蕴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动身,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差不多特点和要紧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判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杰出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观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包蕴的思想感情,专门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明白得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定和审美取向作出评判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判。
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2.1散文的整体阅读示范课件

[尝试解题]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开头,主要是为了 呼应下文,暗示那时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值得记忆的景点不多。 B.文章始终以岳桦与白桦的对比为主线,通过白桦养尊处优、风流 浪漫与岳桦身处绝境、倔强不屈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C.文章最后写到,“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并非是指 岳桦发生了基因上的改变,而是指它们在精神上、性格上完成了自身的超 越。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岳桦这样一个由谷底 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艺术形象,赞叹了自然界生命力量的伟大与神奇。
[以例说法] 阅读文本 [2019· 《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岳 桦 任林举 ①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 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②那时长白山还没有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 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也是那样,尽管一路 上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 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 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 准的照片。
阅读步骤 步骤一 研读标题,找切入点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是岳桦。 步骤二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①~③段写作者第一次到长白山时对岳桦留下了深刻记忆。 第④~⑥段写岳桦身躯匍匐而树梢吃力翘起,它为了生存而迸发出 巨大的生命能量。 第⑦~⑧段写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 第⑨~⑩段写残酷的环境使白桦变成了岳桦,实现了对树本身的超 越,产生了某种生命质变。
散文整体阅读ppt课件

完成微点通关《唯一长安》 完成高考作业本第336页《父亲的东篱》
散文种类
文体特征
主要表现手法
写人叙事散文
偏重于写人的散文
从一件事或多件事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多侧面表现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烘托、详略结合、点面结合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头有尾,或片段剪辑式记叙事件
渲染、烘托、对比、悬念等
写景状物散文
偏重于写景的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知识补充2:理解重要词语(标题)的含意
1.理解标题含意“2注重” (1)注重分析标题的特定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特定义指标题在这篇文章中的特定意思,虽与组成标题的词语有关,但又超越标题本身的意思;比喻义、双关义指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标题的意义;象征义指使用了象征手法的标题的意义。 (2)注重分析标题“三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 表层义指标题自身的含意,深层义指标题在文中的含意(主要指上面的特定义、比喻义等),主旨情感义指标题指向文本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4分)
解析:要理解“窗子”的意思,需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窗子”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阅读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五、七段都写到了窗子。第二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这几段提到的窗子都是具体的。第七段写即便是出门旅行,也“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这里说的就是心理上的“窗子”了,结合全文来看,这心理上的“窗子”就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参考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2020年高考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整体阅读

课题:散文整体阅读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高考的命题方向。
2.把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选文一、明确高考考什么: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点●2020年全国卷三记忆里的光蒋子龙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天津卷线条的优美梁衡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山东卷建水记(之四)于坚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分)●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分)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7分)●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19.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童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考纲考点解析【考点透析】依照《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三个别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三大类,共八个考点。
散文的要紧特点是“形散神别散”。
散文别像小讲,有完整的故情况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非常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要紧表如今:1、时刻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谢谢土地是上苍的赏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怎么听雨,自个儿童年怎么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怎么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XXX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XXX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XXX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别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跑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别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环绕一具中心,贯通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别知所云,别得要领,如此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别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
“形散神别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咨询题时必须思考的因素,考生惟独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干明白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一、梳理文脉《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别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通成一具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能够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能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固然,也能够是人物。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整体阅读课件

答题技能
1.结构上 (1)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2.内容上 (1)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情、表明作者的情感 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3. 主旨上:与主旨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效果上:(题目本身特点) 4.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寻思、引起读者阅读 兴趣。
二、散文的种类
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第一类: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 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
为平淡的人事
典型写作思路: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 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应世态,总结感悟。
2.第二类: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 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 散”。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 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到达抒情 的目的。
典型写作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 他景、物对照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 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点=自然段:
由 关键词(时间词、关联词、情感词等
点+
到 关键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面
面=全篇
步骤二: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第一:化整为零,标画圈点。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 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 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 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其次:化零为整,合并提取。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 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提取,以层次为单位, 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最后:连缀添加,勾连成文。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 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 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把握文章情感或主旨
一、什么是文章的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
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 现出的感情倾向。
二、把握情感或主旨4方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 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 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 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实战演练
(2017年 全国II)《窗子以外》林徽因
《窗子以外》 5.指现实中具体有形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玻璃窗、扇子式、 六边形的、纱的等,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 想意识)的限制,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6.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 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的态度。 ③我”“你”交替使用,是推己及人,表达对“你我”这类用不 正确的观念和心态把自己隔离在真实丰富世界之外的群体的提醒 与告诫。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 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 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 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 所使用的概念。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 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名家说散文
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 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张守仁) 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 声对话和共同思索。(余秋雨)
整体阅读 ——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 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 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 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 握。
二、把握情感或主旨4方法
3.寻找线索法。散文的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 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出 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 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 旨。 4.因文而异法。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 评价事件的意义;写景状物类散文则借景、物抒发作者对 社会、人生的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 生或社会的揭示或评价。
如何读懂散文?
(一)理清思路层次“3步骤”
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总括句、结尾句和在 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 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 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 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高考题型: (一)读懂散文 1、概括内容要点题 2、概括情感主旨题 (二)读美散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题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语段)含义、作用题 (三)读透散文 1、赏析表达技巧题 2、分析议论熔为一炉; 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如何读懂散文?
读散文的要求:弄清三个问题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3.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 观点)
散文类型
①记叙性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 文。(含状物散文)如:《鹤》(广东卷)
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如: 《听雨》(大纲卷)
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 散文) 如:《乾坤草亭》(江苏卷)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 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 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