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小溪流的歌》教案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溪流成长的历程。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溪流的成长过程。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小溪流的歌》,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课文解析1.分组讨论:课文中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第一阶段:源头出发,充满活力;第二阶段:汇入小河,融入集体;第三阶段:融入大海,实现生命价值。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拟人:将小溪流赋予人的情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比喻:将小溪流比作唱歌的姑娘,形象地描绘了小溪流的形象;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写作实践1.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小溪流的成长过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五、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小溪流的成长故事的作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景物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小溪流的歌》,让学生理解了小溪流的成长过程,学会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的回答较为简单,今后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在分析小溪流的成长过程时,通过具体语句让学生感受小溪流的情感变化,如对小溪流“笑着、唱着”等描述的解读,使学生理解小溪流的快乐和自由。

2.在修辞手法的学习中,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模仿和实践,如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拟人化的描述。

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溪流的歌》。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主旨及写作特色的理解、句子解析和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分析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和文章主旨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小溪流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课文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发音准确,语调自然。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进行课堂练习。

4. 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象征意义。

5. 句子解析:讲解重点句子,分析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翻译等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溪流的歌》2. 生字词:潺潺、奔腾、婉转、悠扬等。

3. 文章主旨:描绘小溪流的美景,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4. 重点句子及修辞手法:例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潺潺”、“奔腾”等词语造句。

(2)分析课文中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答案:(1)示例:小溪流潺潺地流淌,像一支婉转的乐曲。

(2)示例:文章中的拟人手法如“小溪流在石头间跳跃”,比喻手法如“小溪流像一条银色的丝带”。

(3)文章通过描绘小溪流的美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小溪流的歌》教案3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小溪流的歌》教案3

《小溪流的歌》教案
一、导入启思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

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

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

——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别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

——成为一条大江。

2.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

力量逐渐变大。

3.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

(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

4.归纳指出主题思想要点:
(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2)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四、延伸训练
1.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1 / 1。

《小溪流的歌》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案《小溪流的歌》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教学过程:一、揭题读题。

说说你想知道什么?二、按要求预习课文三、检查自学1、生字词(重点:耍、愁、桩、挠卵石拐弯)2、质疑问难四、自读课文,初知大意1、这篇课文主要讲谁,讲他做了些什么?2、用横线划出写小溪流如何奔流的句子读一读。

然后填空。

小溪流在()地奔流。

小溪流一边()一边()。

小溪流在()奔流()。

小溪流就这样()地奔流、奔流。

(体会小溪流永不停步的精神)3、讨论课后题1。

五、朗读全文六、作业作业1—3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用“不断”、“欢快”造句。

2、了解第2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法。

熟读这一段中的几个拟人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齐读课文(对话分角色朗读)。

2、填空:()的小溪()的卵石()的嗓子()的样子()的山谷()的海洋3、交代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读:小溪流的心情怎样?给你的感觉如何?2、朗读指导:朗读的声音应该怎样?速度怎样?3、练读、评议。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导读小溪流怎样玩耍的句子。

读着读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调皮活泼)你觉得现在的小溪流就像什么?你喜欢哪些词句?2、填空:他()岸边的卵石,()地上的小草,让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一会儿()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

所填的词语应该怎样读?3、这一段是什么结构?(先总后分)4、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导读:小溪流是怎样冲过巨石的?读出它的勇敢劲儿。

2、难句理解: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回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与忧愁。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小溪流的歌》。

2.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个性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2.1.1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描绘小溪流成长历程的诗。

2.1.2 课文通过小溪流的眼睛,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活的美好。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2.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3.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交流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溪流的特征和成长过程。

3.2 朗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3 理解课文1. 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3.4 小组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和表达。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大自然景色。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表现,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的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

6.2 作业评价1. 评价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否准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小溪流的歌》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小溪流的歌》教案语文版

18小溪流的歌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他的童话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骄傲的小猫》《唐小溪在下一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等。

2.主题解说文章通过写小溪流长成小河、大江、海洋的发展过程,点明了小溪流唱的歌是一首永不停息的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赞美了小溪流坚持前进、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的精神。

3.重点突破题记的“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提示:从表面上看,小溪流在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唱着歌”的,而且,即使融入了海洋,他的歌声也永远不会停歇;再往深处想,“小溪流”是唱着歌前进发展壮大的,他的歌声不正是见证了他自信乐观、坚定执著、永远前进的精神吗?小溪流的歌永远唱不完,也正意味着他的这些精神的不朽。

4.难点攻克课文中的“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分别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作用?提示一:“枯树桩”比喻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的人。

提示二:“乌鸦”比喻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人。

提示三:“泥沙”是指社会中那些跟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下来、甘愿掉队的人。

提示四:写他们是为了从反面衬托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精神的可贵。

5.结构图解小溪:哼哼唱唱——冲过石块不断小河:沙声歌唱——托起木船成长大江:低声吟唱——举起轮船永不大海:强烈欢唱——不断汹涌停步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于是,一条大江低声yín chàng( )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 )流。

他变得十分强.( )壮,积蓄.( )了巨大无比的精力。

他眺.( )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哄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

他不费力就xiān( )起一阵汹诵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语文版

16 *小溪流的歌【导学目标】1.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能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画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童话,是一个五彩瑰丽的世界。

我们在童话中为夜莺甜美的歌唱感动,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悲伤,为丑小鸭的梦想与自强而振奋。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意义。

你听,一条小溪流又为我们唱了一首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这首小溪流的歌。

(板书课题:小溪流的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牢骚.(sāo) 沉淀.(diàn) 恐吓.(hâ)眺.望(tiào) 泡沫.(mò) 回旋.(xuán)水磨.(mò) 朽.(xiǔ)(2)词义牢骚:烦闷不满的情绪。

沉淀:沉积到水底下。

淀,沉积。

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兴头很高。

勃勃,兴盛的样子。

恐吓:吓唬,威胁。

眺望:这里的意思是往远处看。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这里形容数量极多。

2.作者名片严文井,当代作家,原名严文锦。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小溪流的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溪流的歌》。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主要描绘了一条小溪流从源头出发,历经曲折,最终汇入大海的历程。

详细内容如下:1. 了解课文背景,把握文章主题;2. 阅读全文,分析小溪流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体会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溪流的象征意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溪流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中溪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小溪流的历程;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加强语文基础;4. 分析课文:指导学生分析小溪流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六、板书设计1. 《小溪流的歌》;2. 内容:(1)小溪流的象征意义;(2)修辞手法:排比、拟人;(3)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思考小溪流的象征意义;(2)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一个自然现象;(3)积累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答案:(1)小溪流象征勇敢、坚定的精神品质;(2)例: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照耀着大地;(3)见课本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溪流的歌一、教学目标1、继续根据要求预习课文,自学字词,区分“清亮”和“清脆”的不同。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漂、游、跑”的不同意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并能结合文本内容,用一个词来概括“小溪流的歌”的特点。

3、通过对文中词句的理解,感受并学习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

二、重点和难点1、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区别不同动词使用的意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结合文中语句用一个词概括出小溪流的特点。

3、通过理解,感受并学习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听一段优美的乐曲,结束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泉水丁冬》,一分钟中断)师:再动听优美的歌曲都有结束的时候,可是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却说:“小溪流有一首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2、介绍作者——严文井(媒体出示作者照片、补充材料)严文井,原名严文锦,著名的童话作家。

200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怀念严文井:小溪流的歌永不停息》。

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永不停息”来怀念这位刚刚去世的“童话爷爷”呢?那是因为他的代表作就是《小溪流的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支小溪流的歌吧!板书:2 小溪流的歌作者:严文井说明:用音乐引入,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

然后再引出作者和课文,思考两者间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媒体出示:(1)轻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将下列词组填写完整。

()的卵石()的石块()的海洋()的小草()的嗓子()的回声(2)再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溪流向前奔流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学。

3、反馈:(1)(五颜六色)的卵石(巨大)的石块(茫茫)的海洋(枯黄)的小草(清亮)的嗓子(清脆)的回声重点理解“清亮”和“清脆”的意思:清亮——形容小溪流本来的声音,侧重说明十分响亮。

清脆——形容小溪流在山谷里的回声,侧重说明悦耳动听。

(2)交流划出的句子,指导朗读: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

小溪流笑着往前跑。

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地,又有许多别的小溪流来跟他汇合。

(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媒体出示:小溪流(),成了(),成了(),最后冲向()。

根据回答板书:小河大江海洋说明:这一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了文中的词语,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一个完整的、粗略的感知。

(三)精思细读,体会感悟。

1、学习1——2小节。

(1)同桌互读,讨论:从这两小节中你觉得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怎样的歌?板书:活泼快乐(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快乐”的语气。

(3)媒体出示:想一想,带点的词语能否改成括号里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句中所用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小溪流笑着往前跑.。

(漂、游)小树叶不怕痒,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

(跑、游)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

(跑、漂)(请学生分别朗读描写小溪流、小树叶、小蝌蚪的句子,想象有趣的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1——2小节。

2、自主学习3——9小节。

(1)小溪流的歌是快乐的,你认为小溪流的歌还是怎样的?媒体出示:读: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3——9节。

找:在文中找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说:用一个词语概括小溪流的歌是怎样的。

(2)交流:①请学生上黑板书写所概括的词语,并结合有关语句说说理由。

②教师重点指导并帮助概括。

(随机讲解)第3节:小溪流——积极向上的精神;巨石——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抓住“轻轻跳跃”、“一股劲儿”、“什么也阻止不了”等词语体会。

板书:不怕困难指导朗读:小溪流勇敢地冲过巨石,读出他的勇敢劲儿。

思考: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第4——7节:小溪流——永不停歇;枯树桩、枯黄的草——不求上进。

板书:勇往直前(可让学生想象枯树桩和枯黄的草的命运)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

第8节:思考:小溪流“不能够停留”的原因是什么?他还会为人们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呢?板书:乐于助人第9节:小溪流——不知疲倦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小溪流“不知疲倦”?板书:自强不息指导朗读:充满热情,对小溪流的赞美。

3、朗读全文,思考:小溪流的歌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歌呢?总结归纳:小溪流唱的是一首活泼快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乐于助人、自强不息的前进之歌。

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小溪流的歌的特点,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训练。

这时教师的点拨十分重要,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理解,这样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深入理解课文。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自己像不像这条小溪流呢?2、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媒体出示:只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定乐观,才能健康成长。

3、积累名言警句。

(师生齐读)媒体出示:★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4、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小溪流成长的乐趣吧!(多媒体播放歌曲《泉水丁冬》,图片中出现字幕:祝同学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说明: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与文中的小溪流作比较,从而学习小溪流自强不息、坚定乐观的品质,使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五)布置作业: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汇入大海,一路上还会遇到哪些新朋友,他们会有什么交流呢?请你也来写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题目就叫《小溪流的歌之新编》。

也可以为你的童话故事加上连环画。

说明:作业的布置不再局限于抄写词语、摘录句子,而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同时还要有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2、小溪流的歌作者:严文井小河活泼快乐不怕困难大江勇往直前乐于助人海洋自强不息住劝阻者的诱惑?”时,学生在摇头的情况下,教师应耐心启发,举一些可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当有人面露惭色,应当及时让这些学生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关于训练材料一、给加点字注音。

狭.长()奔.流()打转.()挠.痒()低沉.()石卵.()阻.止()水磨.()二、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安静寂静平静清静宁静幽静1、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

2、我独自走在()的小路上,心情显得格外的()。

3、在这个()的夜晚,大地似乎也睡着了。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几句话来赞美小溪流。

不不往直不知自强开朗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再任选一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只要……就……无论……总是……不是……而是……只有……才……虽然……但是……不是……就是……1、夜深了,其他公交车都已下班了,()乘坐11路()能到家。

2、我们是好朋友,每逢星期天,()我到他家,()他到我家。

3、()天气多冷,我()参加早锻炼。

4、小英雄雨来()年纪小,()志气很大。

造句:五、仔细读课文,完成练习。

1、小溪流在与“石卵、小草、小树叶、小蝌蚪”玩耍时会有什么对话呢?请你结合课文的中心展开合理想象,将小溪流与“石卵、小草、小树叶、小蝌蚪”中两个事物的对话写下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枯树桩和枯黄的草劝小溪流,但小溪流,最后成了,成了,成了;而枯树桩,枯黄的草。

我们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

3、回答问题: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宽阔的马路边,寂静的山道旁,茂密的林海中,人们随处可以看到不起眼的小草。

正是这些小草,使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

一声惊雷,把枯萎的小草从石缝中、树根旁、土地里……唤了出来。

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它们( )跳舞,( )随着春风生长。

夏天,太阳高挂在天空中,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向小草身上一坐。

这时,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人们搂在杯里,让劳累的人们安然休憩,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劳。

她从不计较人们给.(jǐ,gěi)予什么,宁.(níng,nìng)愿为人们作出牺牲。

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它那瘦弱的身体经不起折磨,像得了重病的老人,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

凛冽的寒风把可怕的冬天请来了。

小草的身躯( )被寒风吹得萎缩了,( )它的根部却像一条条蚯蚓似的,深深地钻进泥土里。

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壤里钻出来,真是“,。

”我爱小草,爱她旺盛的生命力和博大的胸怀。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从短文中摘录一句打比方的句子,并填空。

句子:句中把比作,突出了。

4、从短文中摘录一句把小草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寂静()宽阔()瘦弱()6、短文是按照的顺序来写小草的,表达了。

7、在文中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诗句。

8、请为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探究实践活动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汇入大海,一路上还会遇到哪些新朋友,他们会有什么交流呢?请你也来写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题目就叫《小溪流的歌之新编》。

也可以为你的童话故事加上连环画。

案例片段学习课文第1、2节:师:请大家自己自由地读读课文,然后抓住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生读课文)生1:我觉得这是一条活泼的小溪。

我从“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唱着歌。

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

”读出来的。

生2:我也从这些句子读出来的。

我觉得它是一条顽皮的小溪流。

因为它一会儿拍拍卵石,一会儿摸摸小草……这么调皮!师:同样的一句话,读出不同的理解,你们真会读书。

生3:我觉得它是一条有礼貌的小溪流。

因为它不断地跟别人说:“您好,您好!”生4:老师,我觉得它是一条使人快乐的小溪流。

它一路奔跑,一路欢笑,它在撒播快乐!……师:哦,我们也感染了小溪流的快乐。

读书使人快乐啊!……分析:“读”是语文课堂立足之根本。

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其依托、辅助的只有“读”。

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这是无声地引导,是借着“读”而成为课堂上个性洋溢的焦点。

在不加任何修饰的情况下,学生以“读”为依托,悄然已入文本。

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读词、读句、读段,从而自然地感受文中语言,感受情感,感受生活。

这时的语文课堂,是文本与学生个性的自然和谐之舞台。

“有礼貌的小溪流”,“活泼的小溪流”,“使人快乐的小溪流”……这些充满灵气的声音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开窗之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